哈萨克族的风俗图片

  •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有什么习惯

  • 新疆哈萨克族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它由古代许多部落和部族逐步融合而成。     民族乐器有冬不拉、库步孜和斯布孜合   茶在哈萨克族的饮食中有特殊的地位,民间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   哈萨克族被誉为“没有乞丐的民族”。   禁忌:吃馕时不能把整个馕拿在手上啃,忌食猪肉,狗肉,驴肉,螺肉和自死的禽类及动物的血。在毡房不许坐床,要席地盘腿而坐,不许把退伸直。年轻人不许当着老人的面喝酒。做客时,忌讳客人骑着快马冲进家门。

  • 哈萨克族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介绍

      团),喜食抓羊肉。民间创作丰富,如传奇故事、抒情诗歌、讽刺性曲艺等。 哈萨克族服饰多用牲畜皮毛加工而成。妇女夏季穿长花布连衣裙,喜用银元或银制品作装饰。冬季外罩对襟大衣,大衣多用冬羊皮缝制。妇女头戴白布盖头,外披白布大头巾,长及脚跟,头巾左上端有饰品装饰。年轻女子头戴圆形花帽,冒顶由猫头鹰羽毛作帽缨。冬天男子多穿羊皮、狐皮、狼皮大氅和用驼毛絮里的大衣,腰束皮带,右侧佩有小刀,裤子多订牛皮缝制,名曰“夏里巴尔”。因经常骑马,男女都穿长统皮靴,哈萨克人是传统的游牧民族,终

  • 佤族的风俗习惯

      【礼仪】   佤族人豪爽好客,迎接客人以酒当先,认为无酒不成礼。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建筑】   佤族房内的陈设简单,无桌椅,竹席木板当床,没有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枕木头,和衣而睡。   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的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房屋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动之所,个别打铁户也在楼下设有风箱和打铁的一套工具。   【饮食】   佤族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把菜、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的烂饭。其他地区的佤族则多吃干饭。农忙时日食三餐,平时吃二餐。鸡肉粥如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现吃现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   佤族的肉食主要来源于家庭饲养,有猪、牛、鸡。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虫的习惯。一些地区的佤族还有捕食昆虫的习惯,更食用蛹、寄生于草木植物的红毛虫、扫把虫和寄生于冬瓜树的冬瓜虫等十余种。一般时都把可食的昆虫与米一起煮成粥,加菜、盐、拌辣椒,香辣可口。   佤族养蜂比较普遍,但养蜂方法十分特别,先用一段掏空的圆木,两头封口,留出数个小孔,供野蜂进出,放在森林或屋檐下,使其繁殖酿蜜,每年割2、3次,与其中蜂蛹一起食用。   佤族普遍喜饮酒,喝苦茶。所饮用的酒都是自家酿制的“泡水酒”。常饮泡水酒不但于身体无害,反而有益健康。近几十年佤族才开始饮用烧白酒。   佤族更爱喝苦茶。有的苦茶熬得很浓,几乎成了茶膏。苦茶虽然味苦,但喝后有清凉之感。对于处在气候炎热地区的佤族,具梗神奇的解渴作用。   嚼槟榔是佤族男女老少普遍的嗜好,平时劳动休息或闲谈,口中都嚼一块槟榔。所嚼槟榔都是用麻栎叶和石灰煮成的代用品,据称嚼槟榔有健齿作用。   典型食品有:茶花稀饭,火烧蛇肉,青豌豆炒蚂蚁蛋,油煎柴虫等。   木鼓   木鼓是佤寨的标志,佤语称“克罗克”,是佤族的传统祭祀工具、乐器和报警器具。一般以红毛树、花桃树或麻栗树树段为原料,将其腹部按一定形状掏空制成。大小不一,一般长约2米,直径0.5至1米之间。分公鼓、母鼓两种。公鼓的音节偏低,音色粗重。母鼓音节较高,音色清脆。多成对存放在村寨中的木鼓房中。   木鼓房是佤寨重要的、也是标志性的建筑物。每个村寨都有一至数个。它是用6根柱子、 3根横梁及竹片或茅草搭建而成的、四周没有墙壁的小棚子。木鼓房虽然面积不大,结构简单,但由于是存放木鼓的地方,固此相当神圣,具有其他民族庙宇的功能与地位。   木鼓是佤族的象征,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圣之物。他们认为,木鼓是 “通神之器”、“通天之鼓”, “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因此,平时不能乱动,只有祭祀报警和节日喜庆等重大集体活动时才能敲......余下全文>>

  • 9月9日的节日风俗

      中国—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简介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朝鲜—国庆节 台湾体育节简介9月9日是台湾一年一度的体育节。体育节的由来:清朝末年,由于鸦片传入中国,国人染上吸食鸦片的坏习惯,导致整天精神不振,无心工作,国家由盛转衰最后走向灭亡。而外国人也耻笑我“东亚病夫”,积弱不振。民国后,政府为了提倡全民运动,改变外国人对我国人民的不良印象。因此,政府在民国三十一年将国历九月九日订为体育节。

  • 民间风俗磕头礼节!

      常言说,男人膝下有黄金, 指男人轻易不言跪。不过,这在中外还是有所不同的。   ?? 传统上,中国男人的膝盖是很金贵的,不是说,男人膝下有黄金吗。不过,中国男人的黄金膝盖,有可软可硬之别。   ?? 软的时候是指男人不可无跪。 我国历史上,男人是经常要下跪的,还是自觉自愿地跪下去的,有时可能无一天不跪。如在一些重要的场合,跪拜是很大的礼节,常常是,在家中表示孝道, 在外面表示崇敬和感激。   ?? 对宗教和上天的敬仰,是以跪拜来表示的。如古时的求神祭祖,无论老翁少男,常常是哗啦啦地跪倒一片,祈求上天的保佑,风调雨顺,国顺民安;平常人家在年关头上祭祖,也是按年序长幼,跪拜加磕头,问候阴间的前辈,日子过的可好。   ?? 民间风俗,在一些重大节日里,跪拜是不可少的礼仪。过去,晚辈每到年节,都要给长辈拜年,其中的重头戏是,跪下外加磕头,祝长辈们长命百岁,由此讨来大的红包。跪拜长辈,其中是不是还隐含着祈求上天保佑的味道,就不得而知了。旧时,新婚夫妇在婚礼上是要跪拜祖宗和父母的,婚礼后第二天,正式拜见高堂的开场白,也是由跪拜开始的。在春节等中华民族重要的节日里,家人的跪拜祝贺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至今,东南亚一带,华人仍旧保持传统习俗,新年向长辈跪拜祝贺,还是很流行的。刚看到一则消息,香港艺员杨紫琼,春节遵照大马习俗,向父母跪拜祝贺。这个例子不太好,她是女的。不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   ?? 过去,官场上,跪拜是一天工作开始的标志。想必大家都看过清宫戏, 其中,每天官吏们上早朝,也是从乱哄哄地跪一地开始,可能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打卡报到吧。如果有人要想奏本,先要下跪,启秉太后或皇上后,才能娓娓道来。如果上面不让平身,那就跪着的说话吧,由此可见, 膝盖开始工作的时间是在嘴的前头。   ?? 曾读过野史,讲清代外国使节递交国书,中外礼仪的差别让礼仪官很头疼,外国大使是不下跪的。为了不得罪西太后,办洋务的人只好撒谎,讲外国人的膝盖不能打弯,所以不能下跪,只能行礼。由此以讹传讹,引发后来的义和团运动,和西人动手交锋时,专打他们的膝盖,以为那是洋人的致命弱点所在。   ?? 现代也有类似的事,有人帮了很大的忙,受益者不知如何感谢才好,或是由于语言不可言表,或是因为金钱无以回报,常常不由自主地跪下致谢。这是很重的礼仪,礼重的常令受礼者手足无措。无论对下跪者还是受跪者来说,那都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场面。如果下跪者又是年高之人,小辈常常不敢接受,恐怕礼重导致自己折寿。   ?? 硬的时候是指男人轻易不言跪。某种情况下,跪拜成为一种对弱者的惩罚或者蔑视的标志,是很重的羞辱方式,有时,要男人跪拜甚至重于要他的生命。   ?? 在民间,发生家族纠纷或者一般人犯了事的时候,做错事或者失败的一方,常向成功的一方以下跪来表示认错和臣服;街头的混混打架,决出胜负之后,得胜的一方,有时为了羞辱对方,也有让战败者跪下认输和求饶。这时的跪拜,一定程度上带有服软和自责的成分。   ?? 许多时候,男人的跪拜还和人格,面子联系在一起。如果让一个男人给人下跪,会被认为是对人格的最大羞辱,常常有人拒绝下跪,理由是士可杀不可辱,可见,下跪重于生命,一句名言不是说,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可见跪拜的分量之重。   ?? 此外,过去在官场中,犯案的官吏,不像今天那样,可以站着在逮捕证上签字,再由警察戴手铐给烤走。从电影上看到的情节是, 犯官要跪下来接旨,除去翎带,再带走。当然,这时的跪下和接到高升圣旨时的跪下,有着根本不同的含义。   ?? 男人除了可以对上天,皇权,长者和他人的跪拜外,在两性关系中,男人是很少向那一半的女人下跪的。可能对大多数男人来说,向作为妻子的女人下跪不仅是件很失面子的事,而且唯小人及女子难养,怎麽还能轮上向她们下跪的份。中国历史上,女人向男人下跪是天经地义的---据说,女字的古体形象体就是一个女人跪着头顶托盘,面对主人,那主人多半是男性。当然,男人向同辈的女人下跪的事例不能说没有,但是不会是很多的。可以说,在家庭生活中,要男人下跪如果不是一种夫妻间的调侃嬉戏,那就是一种变相的惩罚了,不是常听人说,某某人如果不顺从妻意行事,那就等着回家跪搓板吧。   ?? 同中国男人相反,西方男人对跪拜并没有看得那麽重。对他们来说,跪拜不过是一种礼仪的表示,还达不到上纲上线,提高到脸面,甚至生命的高度上来论理。尽管西方男人的跪拜历史也很悠久,但是同中国男人相比,他们的膝盖却不那末金贵。他们有时候将下跪当回事,有时候又不那末当回事,因此,西方男人膝下不能称为有黄金,而只能称为有黄铜。   ?? 在他们当回事的时候,跪拜是一种仪式和尊敬的表示:   ?? 西方男人对宗教下跪。在教堂中,做祈祷时,他们有时会抵近地跪下来,向上帝祈祷。在政教合一的国家,如欧洲的一些王室,王位加冕等重大仪式,常由主教将王冠戴在国王或女王的头上的。所不同的是加冕仪式有所不同,在中世纪,主教通常是坐着的,国王跪在他面前接受王冠;现在有些变化,改为国王坐着,主教站着将王冠戴到国王的头上。   ?? 西方男人对王室下跪。在王位传递交接仪式上,接受王位者要跪下来,常由老国王将王冠戴在继位者的头上。电影上看到的,在王室颁发勋位的授勋仪式上,授勋者要跪下来,至少是单腿跪下,由女王用剑点一下,就可由平民升为爵士。   ?? 西方男人对女人下跪。郑重的求婚仪式,男人通常要单腿下跪,手中拿着戒指和玫瑰花,问女人,愿意嫁给我吗。记得多年前,看过美国获奥卡的电影,月色撩人,其中的两个男主人公,都是跪下向女主角求婚的。现代人不太讲究这种古老的求婚仪式了,不过,如果有男人跪下向女方求婚,会令女方惊喜不已,至少女方会认为, 这是很郑重的人生承诺。   ?? 尽管西方男人的跪拜常出现在重大的场合,但有的时候,西方男人对跪下也不当那末回事。不那麽当回事的时候,跪拜和人格没有多大的关系,至少不像中国男人那样,跪拜重于生命,由此可以说,西方男人膝下没有黄金,如果有的话,也不过是黄铜而已。   ?? 比如,西方男人打架时,很少以要求失败者向自己下跪的方式来羞辱对方,表示自己的胜利。这一方面可能是来源于文化的差异,认为让人下跪的羞辱性并不是很高,不值得如是做;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他们有自知之明,如果让失败者下跪,往高了说,自己不是王室成员,更谈不上是主教或者上帝,下跪不具备崇敬的含义;往低了说,他们又不愿意自己充当女人,让另一个男人对自己下跪。   ?? 此外,西方男人硬撑面子的死硬派的不是很多,许多人服软服的很快,常常是过招还没有几个回合,一方就俯首称臣了。 在不放弃根本原则的前提下,他们对面子不像中国人那样看得重。就如在电影中常看到的那样,打架拌嘴,一方强硬一些,另一方马上让步。可以推测,如果有人让他们在生命和下跪之间进行抉择,他们很可能满不在乎地选择下跪,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能这也是人本主义的影响吧。这就是为何西方人对在战争中做俘虏并不是看得很重---当然叛徒和奸细除外,这才会有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战俘回国受到欢迎的结果。但是,这在东方国家是不可想象的。从历史上看,无论出自何种原因,一旦成为俘虏,都是可耻的。在日本有杀身成仁一说,我国也有不能做俘虏的历史传统,由朝鲜战争的志愿军战俘的事例就可见一斑。   ?? 说不好男人膝下有黄金好还是有黄铜好,除去国事正事不论外,在家事和日常生活中,有时有黄金会令人活的很累,倒是有黄铜还容易打发些。其实,我国古语中,退一步海阔天空 和膝下有黄铜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磕头:磕头就是双膝跪地,把脑袋瓜子往地上砸。单从磕头这样的礼节,就足以   证明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磕头表示尊重和顺从,至今为止还没有任何洋人发明   比磕头更庄重的礼节。有许多年轻人继承了他们的祖先会磕头的本领,虽然当今   中国已经没有“万岁”了,但他们十分怀念那些撅着屁股磕头山呼万岁的日子~~   ??   ??   ??   传统上,中国男人的膝盖是很金贵的,不是说,男人膝下有黄金吗。不过,中国男人的黄金膝盖,有可软可硬之别。软的时候是指男人不可无跪。 我国历史上,男人是经常要下跪的,还是自觉自愿地跪下去的,有时可能无一天不跪。如在一些重要的场合,跪拜是很大的礼节,常常是,在家中表示孝道,在外面表示崇敬和感激。对宗教和上天的敬仰,是以跪拜来表示的。如古时的求神祭祖,无论老翁少男,常常是哗啦啦地跪倒一片,祈求上天的保佑,风调雨顺,国顺民安;平常人家在年关头上祭祖,也是按年序长幼,跪拜加磕头,问候阴间的前辈,日子过的可好。   民间风俗,在一些重大节日里,跪拜是不可少的礼仪。过去,晚辈每到年节,都要给长辈拜年,其中的重头戏是,跪下外加磕头,祝长辈们长命百岁,由此讨来大的红包。跪拜长辈,其中是不是还隐含着祈求上天保佑的味道,就不得而知了。旧时,新婚夫妇在婚礼上是要跪拜祖宗和父母的,婚礼后第二天,正式拜见高堂的开场白,也是由跪拜开始的。在春节等中华民族重要的节日里,家人的跪拜祝贺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至今,东南亚一带,华人仍旧保持传统习俗,新年向长辈跪拜祝贺,还是很流行的。   现代也有类似的事,有人帮了很大的忙,受益者不知如何感谢才好,或是由于语言不可言表,或是因为金钱无以回报,常常不由自主地跪下致谢。这是很重的礼仪,礼重的常令受礼者手足无措。无论对下跪者还是受跪者来说,那都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场面。如果下跪者又是年高之人,小辈常常不敢接受,恐怕礼重导致自己折寿。   硬的时候是指男人轻易不言跪。某种情况下,跪拜成为一种对弱者的惩罚或者蔑视的标志,是很重的羞辱方式,有时,要男人跪拜甚至重于要他的生命。在民间,发生家族纠纷或者一般人犯了事的时候,做错事或者失败的一方,常向成功的一方以下跪来表示认错和臣服;街头的混混打架,决出胜负之后,得胜的一方,有时为了羞辱对方,也有让战败者跪下认输和求饶。这时的跪拜,一定程度上带有服软和自责的成分。   许多时候,男人的跪拜还和人格,面子联系在一起。如果让一个男人给人下跪,会被认为是对人格的最大羞辱,常常有人拒绝下跪,理由是士可杀不可辱,可见,下跪重于生命,一句名言不是说,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可见跪拜的分量之重。也可见中国男人的膝下意味着什么?!   其实中国男人是最讲究感情的人种!为什么这么说?呵呵,记得看过篇文章,主题是:世界老公遭遇红杏出墙的急救办法:   “美国老公马上给律师打电话,详谈三个小时,收集老婆不忠的证据一大堆,然后,回家对老婆说,亲爱的,我们法庭上见。”   “法国老公去花店买九百九十九朵玫瑰送给老婆,另外,再买‘伟哥’一大盒,准备重振雄风以挽回老婆的芳心。”   “日本老公则是闭着眼睛说,等我睡好的,好累啊!现在是睡觉时间……”   “中国男人则是反思后在寻求一个答案那就是否真爱一个女人,如果他爱了我知道他一定会狂奔到女人的身边,如果这个女人值得,那么他会拉起女人的手,去检讨自己曾经的疏忽,并以后的岁月里承诺会用心珍惜!如果不值得也会大胆和大气的在他曾经的女人身边祝福她幸福,毕竟爱过,走过,付出过……”这是我们重感情的中国男人,很想为自己心爱的女人亲手打一个天下送给心上的女人,赢得一个温馨的港湾是男人对现代爱情的追求!这就是重感情而宽容的中国男人!   最后我想说:   中国人 这三个字是高贵的,永远不容荼毒!   中国男人 这四个字是有份量的,永远不容质疑的!   我希望每个人善待自己,也善待一些涉及到民族地域的文化,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即使你再崇尚一个民族,你应该首先明白自己的地域和文化从小滋养了你的生命;即使你再爱一种男人,在否定另一个侧面的同时,记得没有男人和女人任何一方也无法成就生命的和谐!呵呵,网络和生活都不要过激,人这辈子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但是最该去面对的是怎么学会有颗平常心!希望网络上的朋友开心!   其实生活就像是一场足球赛,以前一直是个踢球的人,总在不断把自己的包袱,负担,包括机遇都踢给了别人。现在我明白了,我该是个守门员,该把所有的机遇,理想,甚至是包袱、负担都紧紧抱住,要承受得起所有的一切。因为那样,才是个真正的男人!

  • 1.回族 维吾尔族 哈萨克族 共同的节日

      古尔邦节是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   古尔邦节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也称“尔德.艾祖哈”。“尔德”的意思是节日,“古尔邦”和“艾祖哈”都含有“宰牲、献牲”之意。因此通常把这一节日的名称汉译绩“宰牲节”,即宰牲献祭的节日。在我国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将其音译为“库尔班节”。古尔邦节的时间定在伊斯兰教历的十二月十日。过节前,家家户户都把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忙着精制节日糕点。节日清晨,穆斯林要沐浴馨香,严整衣冠,到清真寺去参加会礼。新疆的维吾尔族在古尔邦节时,无论是城市或农村的广场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麦西来甫歌舞集会。   古尔邦节这一天清晨的礼拜,是一年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礼拜,所有的成年男人都得去当地的礼拜寺参加聚礼,场面蔚为壮观。最著名的有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大寺前的大聚礼,广场四周是色彩缤纷的伞棚、布棚、布账、夹板房内,铺设着各式各样的木桌、板车、地毯、毛毯、方巾,上面备有花式繁多的食品小吃。。在新疆的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等民族,节日期间还举行叼羊、赛马、摔跤等比赛活动。聚礼之后,乐师们登上艾提尕尔清真大寺的门顶,敲起纳格拉(铁壳鼓),吹起苏奈依(唢呐),大寺前广场上的男子们就跳起了热情奔放的萨满舞。   开斋节是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共同欢度的节日,也是我国回族人民的年节。时间伊斯教历的十月初。   每年伊斯兰教历九月,称为斋月。封斋的天数有时为二十九天,有时为三十天。斋日期间,穆斯林们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斋饭。日出之后的整个白天,无论怎样饥饿,不准吃一点东西、喝一口水,平时抽烟折人也要暂时戒烟,谓之封斋(或把斋)。以示笃信真主安拉。小孩和老弱者可以不封斋,妇女在经期中也可以不封斋,但要节制饮食,绝不能在公开场所吃喝。有病、赶路的人可以不封斋,但日后要补斋,不能补的以交纳财物作为罚赎。到了晚上,当封斋将要结束时分,清真寺开斋的钟声当当响起,情况就与封斋时完全不同,人们可以饮食说笑,左邻右舍可以团聚一桌,甚至行路的陌生人感到饥饿时,随便走到素不相识的人家,都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招待。

  • 怒族的风俗习惯

      [编辑本段]【风俗习惯】   怒族男女服饰多为麻布质地,妇女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后摆的接口处,缀一块红色的镶边布。年轻少女喜欢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条围裙,并在衣服边上绣上各色花边。男子一般穿敞襟宽胸、衣长及膝的麻布袍,腰间系一根布带或绳子,腰以上的前襟往上收,便于装东西。怒族男女都注意装饰,妇女用珊瑚、玛瑙、料珠、贝壳、银币等穿成漂亮的头饰和胸饰,戴在头上和胸前。耳上戴珊瑚一类的耳环,喜欢用青布或花头巾包头。男子蓄长发,用青色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喜欢腰佩砍刀,肩挎弩弓和箭包。怒族主食为玉米、养子等。贡山北部怒族还从藏族那里学到种植青稞、燕麦,食青稞面。少数怒族受藏族生活方式影响,有时也吃酥油糌粑。副食除鸡、鱼、猪、羊、牛肉外,还有猎获的野味。怒族普遍喜欢吃饭菜合煮的较稠的饭粥,将野味一起煮在里面,鲜美可口。怒族男女均喜饮酒,并喜欢豪饮。怒族住房分木板房及竹篾房两种,在木桩上铺设木板或竹篾席建成。一般都为两间,外间待客,并设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铁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烧饭之用。内间为主人卧室及储藏粮食,不许外人进入。   建国前,怒族的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少数头人和富裕户也有多妻的。各地较普遍流行转房制。男子婚后,便在父母住房附近另建新屋,与父母分居,并分到少量财产。但小家庭在生产生活上仍然与父母及整个家族保持着共同耕作及相互协助的义务。幼子与父母同住,父母死后,所遗土地、牲畜、房屋主要归幼子继承。世系按父系计算。碧江怒族实行的父子连名制,是计算世系和财产的重要标志。贡山的怒族有重丧的习俗;福贡、碧江怒族的先民行火葬,有氏族墓地。现行土葬。

  • 最有畲族特色的风俗,畲族有哪些民族风俗

      畲族 (shē zú)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传说畲族的祖籍是广东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亦称“乌饭节”。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 不同民族的节日风俗

      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僳僳族   僳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僳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阔什节,“阔什”是僳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僳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瑶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 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