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姓起源

  • 向姓的起源

      姬姓的一支

  • 随姓的起源

      这位兄弟, 你好,+天计诌≡

  • 于姓的起源?

      于(Yú)姓主要源出: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后来,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春秋战国混乱,邘叔有后裔迁山东郯城,为山东于氏。   2、出自古炎帝姜姓齐国公子、文学家淳于髡的后裔淳于氏,在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改单姓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3、出自北魏前期中原于氏避三国之乱于平城而改姓的万忸于氏,在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俗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姓。实际上,他们是汉朝于公的后代,在三国战乱时,随拓跋邻部离开中原,并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姓为万忸于氏。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中原,复姓为于而已。居住在北方的于姓之人乃至播迁全国的于氏族人很多都是此支于氏。   4、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   ① 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朝时,南方的部分尼玛哈氏改于姓。   ② 又有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小数民族有改于姓者。   得姓始祖   邘叔,又名姬诞,乃周武王次子。武王灭商后,其被封于邘,建立邘国。此后,姬诞号称邘叔,成为于姓的始祖。

  • 张姓的起源

      张姓是中国的一大姓,俗话说:“张王李赵陈,天下一半人。”说明张姓人口繁多。“张王李赵遍地刘”的姓氏民谚将张姓列为中国五大姓氏之首。张姓虽未出过皇帝,但仍是古代圣王之裔。《风俗通》云:“张、王、李、赵,皆皇帝抚赐姓也”,可见汉代张姓门第已不同凡响。《唐书》称:“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赐姓张,此为得姓之始,其族最广。”另一说是春秋时晋国有个大夫叫张候,其子孙以王父(即祖父)之字为氏,此即为晋国张姓之始。张氏谱图言张姓有四十三望,尤以清河张为最高门,张姓得姓源头之多,由此可见。   张姓人口众多,家族兴旺发达还有一个原因,即西汉张汤后裔张安世为汉宣帝之显宦达官,张安世之后连续七、八代者官居极品。左思的《咏史诗》:“金张籍旧基,七叶珥汉貂。”(七叶即七代,汉貂是高官显宦之服饰标志)。连续七代安享高官厚禄,古今亦罕见,因而张家兴旺发达。另一个原因,东汉时有方士张道陵,为张良第八代孙,善黄老之术,以符禁咒之法教化百姓,其徒称张道陵为天师。东汉末年张道陵之孙张鲁,在汉中称天师君,行其祖之道,附之者甚众。当时阶级矛盾尖锐,民不聊生,钜鹿郡有张角、张宝、张梁三弟兄,以天师道为号召,设坛收徒,组织农民起义,从之者数十万之众。各地农民争相投奔,弃家毁财,虽死不辞。徒众争赴张门,以姓张为荣。历代帝王封张道陵为张天师,道教成为中国一大教派,天师府设于江西龙虎山,龙虎山已成为我国一大景观。综上种种,张姓如雨后春笋,到处萌芽,遂成中国第一大姓。   张姓在汉代就已发展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姓,至唐代又名列天下10大姓之一。明代时,张姓人已遍布全国的1113个县中,其覆盖率占全国州县总数的93%以上。如今已是一个拥有亿多人口、分布遍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中华大姓。其中以北京、山东、浙江等地分布最广,分布最小的是贵州地区。近代一些统计数字表明,张姓人口已逾亿人。据国外出版的《吉尼斯纪录》一书记载,中国的姓氏以张姓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7%或12.1%。   张姓源远流长,人口众多,历代杰出人物屡见不鲜,从秦汉到明清朝庭宰相69人,文武将帅57人,51名状元,七品之官佰仟余人之多和一批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名人,这些都是功在当代,名垂青史,对历史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族人应紧密团结,以身作则起好先锋模范作用,在各条战线上齐心协力,尽职尽责,奋发向上,做有益于国家和人民之事。   参考

  • 百家姓初姓起源

      明代王圻著《续文献通考》中的《氏族源流》记载:“汤之支裔有初氏。”,商代成汤王的后代有初氏。商汤是黄帝第十八代。未见到后人资料。3出自祁姓,传说,北宋1010年左右,皇上喊负责管理钱粮的度支员外郎祁暐,将祁卿家错喊为初卿家,因没人敢指出皇上的口误,于是从祁暐和他的爷爷开始,改为初姓。4、出自满族老姓:绰克秦氏。绰克秦氏(COKI HALA)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以地为氏,世居绰克秦,后改汉姓初。未见到后人资料。注:度支:宋朝中管理全国财政预算部门,相当于财政部,属于户部的一个司;员外郎:官名,副职,相当于现在的副司长。 迁徙路线: 初慧安一脉迁徙路线: 据初慧安于五代后唐同光二年(924)年立茔于烟台芝罘西陀碑文记载:根据五音属羽,考证初姓传宗,初姓祖先为荆楚一脉,居住在荆楚(相当于长江中游地区),袭受国封,四到八世,老祖为了追求清净,长寿,抛弃富贵,平安隐居湖南衡阳,从东周楚国楚武王即位(公元前740年)开始经历30世,晋朝(265-420)时迁往湖北江陵(现在的荆州市),经历21世,唐(618)初再迁辽宁锦州杏山,历15世,五代后梁时期(907-923),因北方战乱,唯有山东东部安宁,初慧安于五代后唐时期(约924年),自辽西锦州杏山迁到山东烟台芝罘,后唐同光二年(924)年立茔于烟台芝罘西陀矶岛,到金朝时分社各宗,时十七世茔,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有二十一世茔,开始立新茔于宅后。到了明代万历壬子(1612)年,共三十一世茔。明代中期,由于倭寇侵扰,初姓又陆续迁离芝罘,矶岛无人留居,古碑被土痞推入海中。清朝1796年(乾隆五十七年),放宽了出关禁令;初姓先辈陆续从山东前往辽宁、黑龙江、吉林等。初姓全国、国外都有分布。从楚武王即位(公元前740年)开始到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共计66世茔。从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初慧安第一代到明代万历壬子(1612)年河西初化为三十四代,到现在约50代左右。   郡望堂号: 南郡:秦以所占楚地置南郡,治郢,移江陵。孙吴曾移治公安。西晋旧治江陵。隋南郡即荆州 齐郡:西汉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临淄。隋唐为青州北海郡。 宗族特点:1、忠孝;2、正直;3、守法;4、勤劳朴实。   初姓历史名人: 烟台芝罘西陀古莹碑文提到的名人有: 宋代:开封初虞昌,德清县令; 初暐,淳化三年(992)进士;密州(诸城县)初燮(xie),熙宁(1068)间举人;初西美任郓州;初汝为(十世)元丰(1078)登科。元代:初才(二十四世),元贞(1295)初任江淮等处行中书省左右司督事;尚书入中书省;明代:黑石社九代初得,奉直大夫,任直隶隆庆州知州;潜江县初灏(hao),洪武(1368)年中举,授知县;潜江县初珍,成化(1465)年间人;务本社初浩,成化四年(1468)任陕西郏鄜州州判;潜江县初杲(gao),字启昭,正德(1506)进士,授监察御史、云南布政参政;黑石社初贤(三十四世)成化(1465)举人,直隶隆庆州知州,大明府知府,山西庆阳府知府,广西庆远府知府;青州博兴县初珏(jue),嘉靖(1522)中任六合县县丞;初旦,万历(1573)年间,山西太谷县知县。初抃(bian),省除江东道宣慰司奉差;河西初化(三十四世),明万历壬子年(1612)人。注:江南东道—唐初置江南道,后分东西二道,东道治苏州,辖今苏南及浙、闽之地。 明伦汇编氏族典 →第 63 卷 ,初姓部列传: 宋:初虞世 按《姓氏急就篇》:宋有初虞世。初虞昌 按《万姓统谱》:虞昌,开封人,任清县令。初房 按《郑樵&......余下全文>>

  • 饶平詹姓的起源

      詹姓 百科名片 詹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周宣王时,封其支子于詹(今地不详),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后世袭为周大夫。文侯在幽王时任少师,见幽王宠爱褒姒,玩物丧志,遂辞职返回自己的封地。后来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亡国之祸,自己也命丧黄泉。而詹文侯虽然是幽王的庶兄,却明哲保身,毫发无损,其子孙也得以成功逃过一劫。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始祖。目录一、姓氏源流 二、迁徙分布 三、历史名人 詹 何: 詹 雄: 詹 琲: 詹 渊: 詹 泮: 詹 珪: 詹必胜: 詹先野: 詹体仁: 詹师文: 詹凤翔: 詹同: 詹徽: 詹方桂: 詹天宠: 詹天佑: 港台人士四、郡望堂号 1、郡望 2、堂号五、宗族特征 詹姓名人 詹才芳中将 詹大南少将 詹少联少将 詹化雨少将 詹天佑会长一、姓氏源流 二、迁徙分布 三、历史名人 詹 何: 詹 雄: 詹 琲: 詹 渊: 詹 泮: 詹 珪: 詹必胜: 詹先野: 詹体仁: 詹师文: 詹凤翔: 詹同: 詹徽: 詹方桂: 詹天宠: 詹天佑: 港台人士四、郡望堂号 1、郡望 2、堂号五、宗族特征 詹姓名人 詹才芳中将 詹大南少将 詹少联少将 詹化雨少将 詹天佑会长展开编辑本段一、姓氏源流  詹(Zhān)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据《姓苑》所载,周宣王封庶子于詹,称詹侯,建立詹国,其子孙以国为氏。   2、据《路史》所载,相传古帝虞舜封黄帝之后得詹(同瞻,备受尊敬)者,子孙因以为氏。   3、出自以官名为氏。据《百家姓溯源》所载,古代负责詹(占)卜的官职叫詹尹官,其后人有以官职命姓者,称詹姓。   4、据《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晋有詹嘉、郑有詹伯,均以邑为氏。   5、出自小数民族有詹姓。今蒙古、土家、台湾土著、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詹姓源起久远而又头绪繁杂。   其中一种最主要的说法是,詹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据《姓苑》所载,周宣王封庶子于詹,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子孙以国为姓。詹文侯在周幽王时任少师,见幽王宠爱褒姒,不理政事,遂辞职返回自己的封地。后来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亡国之祸,自己也命丧黄泉。而詹文侯虽然是幽王的庶兄,却明哲保身,毫发无损,其子孙也得以成功逃过一劫。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始祖。   历史上,詹姓形成了河间、渤海等郡望。因此,从这两地播迁出去的詹姓人,便以“河间衍派”、“渤海衍派”作为自己的堂号。   据史料记载,早在晋“永嘉之乱”时,就有詹姓先人詹秉邦带兵入闽,居建州。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河南光州固始人詹缵随王潮、王审之入闽,任前锋兵马使,后退居仙游县植德山下。   詹缵之孙詹敦仁因三避闽国高官,由仙游遁迹晋江,后移居泉州城北泉山(现清源山)。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公元955年),詹敦仁受命首任清溪县令,终老此地。安溪詹氏均为詹敦仁之后裔,分芹山、厚卿、楚苑、美楼、凤池、安厚、扬美七个支派,现分散居住在虎邱、西坪、湖头、蓝田、龙涓、城厢等多个乡镇和祥华的多个村落。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安溪詹氏三世詹延迁居同安上陵,现有后裔1500多人;后又有裔孙于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迁居华安县现都,现有后裔3000多人。   近代以来,安溪詹氏不断外迁,现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印尼、菲律宾、荷兰、意大利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地区,均有詹敦仁的后裔。仅在台湾地区,安溪籍詹氏后裔就多达数万人。(吴泽华) 编辑本段二、迁徙分布  詹姓源起久远而又头绪繁杂,据《辞源》记载:“周有詹父,詹恒伯,相传......余下全文>>

  • 山东马姓起源?

      汉族马姓出自嬴姓,形成于战国,其远祖为伯益,始祖为马服君。伯益是帝颛顼高阳氏的裔孙,舜时东夷部落首领,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嬴姓。伯益九世孙造父,是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周穆王便将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北)之地赐给他。战国初,晋国执政大臣赵衰的七世孙赵襄子,联合魏氏、韩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当时,赵奢以善于用兵著称。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他奉命抗击秦军进攻,获胜后战功卓著被惠文王封在马服(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北),称为马服君,死后便葬于封邑。其子孙初以“马服”为其姓氏,后去“服”字,遂以马为氏,世居邯郸。  东夷族与西羌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是龙、凤文化的源头,其他如南蛮族、百越族等,几乎都是从这两个大族分出来的。东夷族的始祖是太嗥伏羲氏和少嗥金天氏,西羌族的始祖是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他们的子孙在长期的交往和通婚中不断融合,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  东夷是我国古代东方人数众多的一个部落群,因居于东方,故称东夷。夷,是古代用大弓的部落,《说文》称:“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也就是说,以长弓善射飞鸟而称作夷,并由此而崇拜鸟,居东方,故称东夷。  东夷起源于河北燕山山脉一带,后因人口繁衍,大部分南迁至山东泰山山脉一带,并沿着东海海岸分布于江浙地区。在长期的迁徙中,东夷族又分为人夷、鸟夷、郁夷三大支。其中的鸟夷,便为赵姓、马姓的先祖氏族。关于赵奢子孙改姓马服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赵括纸上谈兵,长平之战大败,使赵国大伤元气,以致不久丧国。他的子孙以为这是国耻家耻,遂以先祖赵奢辉煌称号与封地为姓,改姓马服。  改姓马服的赵奢子孙,后来省掉了“服”字,遂成马氏。他们主要居住在赵国都城邯郸一带,后迁往各地。此外也有直接改姓马的赵奢子孙。后来的各种姓氏书如《通典·氏族略》、《元和姓纂》等,都认为马姓是“以邑为姓”。  赵奢之前,历史上有过一个复姓“马师”,据《通志·氏族略》考证,这是春秋时期郑穆公的后裔。《通志》说,郑穆公的孙子公钽是个马师,即专职驯马、相马、医马,他的子孙就以马师为姓。后来逐渐省掉“师”字,改为马姓,如其后裔羽颉也是个马师,就改姓马。

  • 青姓的起源

      姓氏:青   祖宗:齐太公   分类:以祖名为姓   青姓起源:   青姓起源有两种说法:   1. 以祖为姓:   据《路史》记载:“齐太公之后有青氏。或云:青阳氏之后”。   2.蒙古人改姓而来   青姓起源于元代,先祖为铁木真的后裔,当时家族人丁兴旺,但并不姓青,原姓孛儿只斤。一门有九子一女,九子和女婿皆中状元,号称九子十状元。后来得罪了皇帝,被满门抄斩,逃出了三子。他们逃到一条河边,决定被迫隐名改姓。在还没决定改成什么姓的时候,抓到了一条鱼,于是将鱼用河水煮来吃,被一个渔民看到,说你们的清炖鱼还可以嘛,这样提醒了他们,于是取了谐音,分别改姓青、邓、余。因此三姓后世都知道,青、邓、余是一家。现在青姓多在四川成都以南,邓姓集中在四川广元一带,而余姓比较分散。   上述只是民间传说,并无史载为据,不足为信,但确有一部分青姓来源于蒙古族,依据待考。   3.历史名人:   青文胜,明代洪武年间为龙阳典史。   青文胜(1359—1391),字质夫,四川夔州人。明洪武十九年以贡生起为湖南龙阳县典史。   击鼓鸣冤天下闻,为民请命舍百身。   典史投缳自尽日,拼将丹碧拯苍生。   这首诗,写的是一名州县小吏为民请命、慨然献身的事。   事情发生在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再过五天,就是五月端阳。秦淮河畔,京师城内,一派节庆景象。可是,从湖南来的龙阳县典史青文胜,却闷闷一人,以酒浇愁。戏台上正演着《陈州粜米》,当唱到“任从他贼丑生,百般家着智能。遍衙门告不成,也还要上登闻将怨鼓鸣”时,他忽地被触动了心思,愤然掷杯,引项长啸,以拳捶案,连说了三声:“罢!罢!罢!”   这一反常之举,引起了一位老者的注意。他对青文胜轻轻说:“‘罢’字出口万事休。小老不才,却能识人看相。君虽为小吏,却有大事在身。若无猜错,怕正是与宫门外安放的那面为臣民谏议奏事、鸣冤喊屈而设置的登闻鼓有关!”   青文胜闻言一惊,凝视老者,默然无语。   这个青文胜,五年前到龙阳任职,在知县手下做一名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典史。官职虽小,对公事他却无不尽心。龙阳地滨洞庭湖,连年洪水为灾,而当地仍承袭元朝苛政,重赋暴税,郡、县官吏不加体恤,层层催逼,稍有不从即被捆绑缉拿,投入监狱。青文胜对此痛心疾首,冒着越级呈诉的罪名,为民请命,向洪武皇帝朱元璋连上了三道疏本,大声疾呼:阳龙县“地本弹丸,赋同大邑……民命难堪,天鉴唯聪!”可是,三道疏本,如石沉大海。青文胜

  • 颜姓的起源是什么?

      据百家姓里介绍,颜姓出自“姬”姓,以地名为姓氏。据史料记载,西周周公旦长子伯禽受封于鲁国,其庶子在颜有封地邑,其后世子孙以颜为姓氏。还有就是以祖父字为姓氏,周代邾国邾武公名夷父伯颜,辅佐宣王有功,赐为公爵,其后代封到小邾国,以祖先字“颜”为姓氏。

  • 侯姓的姓氏起源

      黄帝时史官仓颉的子孙有以侯为氏者。仓颉也称苍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是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字始祖。  如照系出史皇氏,仓帝史皇姬名冈,字颉,后为侯氏的说法。  河南密县仓祖的正传后代、孔门弟子郢公、字炎宋,因葬于仓祖坟旁而被追封为侍圣公爵。郢公炎宋列昭字辈共七十六代。当郢祖拜学孔门时,孔子谓之曰:“侯氏世有功德于民乎?盖郢始祖造字以有书契,代结绳正无穷功德也。”侯氏世家有不世功德于民,大都是因为郢祖的先人发明了汉字,以字记录代替了结绳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