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有五月份的节日

  • 彝族的主要节日是什么

      彝族:最看中摔跤运动 火把节为隆重盛大节日 彝族共有人口657万余(1990年统计),是一个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民族。分别聚居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省、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自称“诺苏”、云南红河彝族自称“罗罗”、圭山、弥勒一带的彝族多自称“撒尼”和“阿细”。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据考证:彝族和古代居民氐羌有着密切的关系,认为:是古羌人南下与西南土著长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共分为6个方言区,四个次方言区,二十一个土语区、二十二个次土语区。 尽管各种方言、土语、次土语之间有较大的差别,但在语法结构、基本词汇和语音等方面都有共同之处,本民族中、青年交流无更大的障碍。 火把节 彝族传统体育 摔跤: 在彝族在所有传统体育运动中摔跤是一项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体育活动。特别是在火把节、春节和彝年期间,摔跤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过去在滇东的弥勒、路南一带,祭“密枝神”(传说中主管牲畜的神)的日子是摔跤的黄金季节。 祭祀这天,由村寨里的毕摩(专伺祭祀活动的主持人)和长老领头,人们跟随用长杆抬着“挂红”用的红布入场,绕场一周,然后烧香祭拜,最后年轻人围着挂红跳起敬神舞蹈。 直到仪式结束后,便开始进行摔跤、舞狮子和斗牛等各项文体育活动。 在摔跤比赛之前,先由裁判作一个简短的仪式,仪式结束,选手才脱下上衣,下穿短裤,蹲在场边,意思是向裁判请求开赛。 裁判则热情的迎上前去,将选手扶起,绕场一周,并且用彝语高喊:“勇士们,来吧!莫错过这个大好时机……” 继后,一个个应战者先后出场。 裁判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眼力,判定选手的体重和年龄,将对方领进场内,随之一场激烈的摔跤比赛景开始了。根据参赛的人数多少,在摔跤场上可以同时进行几对,甚至几十对。 彝族摔跤不分体重级别,没有时间限制。一般先入场的都是年轻的新手,两人比赛结束后,负者主动退场,胜者留下再战。 彝族摔跤的基本方式是从站立摔,转为跪撑摔的循环式。主要动作是抓住对方腰带、抱单腿、过背、夹臂翻、穿腿等。摔跤的过程中,使对方双肩着地为胜。 这种规则与国际自由式摔跤十分相近,只要稍加训练的选手,便可参加国际性的比赛。 一场摔跤比赛一般为三局,胜两局者为胜,双方一同倒地视为平局。如果三局均为平局,则双方不分胜负,视为平局。连续战胜两个以上对手的就能得奖。 彝族摔跤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其中许多选手在国内外各种比赛中,多次获奖。 被称为“云南抱腿”的彝族摔跤名将龙文才,以他的抱腿绝招,战胜了很多名将,曾获得73公斤级自由式摔跤的全国冠军。 射驽:弓驽本是彝族人民生活中古老的、不可少的防身武器和狩猎用的工具。弩形状似弓,是用坚硬的岩桑树或梨树做成。射弩犹如水平托弓射箭,只要扣动扳机,箭便顺弩床中的箭槽飞出,射程较远。 由于彝族人民多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林中经常有野兽出没,所以男子外出,弓驽从不离身。射驽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在传统节日里比赛时,多以决出谁射的又远又准为胜。 火绳:广泛流传于四川凉山彝族民间,多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举行,是彝族民间独有的一个群众性体育项目。 跳火绳以男、女青年为主,所使用的火绳是用细藤条拧成,长短因人而异。比赛前给火绳上浇上松油、桐油,或拴上沾好煤油布条。 一般选择一块平坝,平坝的两端划上起点和终点界线为比赛场地。比赛的距离没有严没有严格要求和规定,一般在30米至50米之间。 参赛者事先要在起点作好准备,待一声令下,选手第一件事就是先点燃火绳,然后像单人跳绳一样甩动火绳跳跃前进。 跳火绳比赛,以先到达终点为胜,除了单人跳外,也有集体跳。 比赛过程中......余下全文>>

  • 彝族的节日有哪些

      泼水节

  • 西南地区彝族有什么节日?

      火把节:彝族最盛大的节日是“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很多,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传说的:古时候,彝族在抵御外族的战争中,将火把绑在羊角上,驱赶羊群冲人敌阵,击溃了前来侵犯的敌人。从此人们过火把节是纪念和庆祝战争的胜利。彝族过火把节,要举行摔跤、斗牛和歌舞活动,人夜各村各寨都要燃起火把,人们擎着火把,朝火把上洒松香,相互祝福。 插花节: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是彝族的插花节,关于这个节日,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楚雄昙华山有下残暴荒淫的土官,修建了一座“天仙园”,欺骗彝族人民说里面有仙女在织布、绣花。强迫各村各寨把最漂亮的姑娘送到“天仙园”去供土官淫乐,逼死了许多彝族姐妹。有个咪依嗜的漂亮姑娘,为了拯救彝家姐妹,在农历二月初八这天,只身闯进“天仙园”,取下头上戴着的有剧毒的白色马樱花泡进酒里,与土官共饮,毒死了土官,牺牲了自己,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英勇献身的姑娘,便把农历二月初八这天定为插花节,这一大,人们把采摘来的杜鹃花插在门前、屋后,挂在牛羊角上,彝家男女老少,人人戴花,表示抗暴除恶、祈求吉祥幸福。青年男女更是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相好的青年男女如一方将杜鹃花插在另一方的头上,即表示对对方的爱情矢志不渝。 赛装节: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彝族的赛装节又叫服装节,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举行,传说是纪念一位叫米波龙的彝族姑娘。她舍身除霸,死后变为美丽的小鸟。节日期间,当地彝族姑娘们身带数套花衣,齐聚在三台区跳歌场,围成圆圈,在小伙子的月琴、唢呐伴奏下挽手起舞。跳一会,退出跳舞场,换套新装,又来跳,以此比试姑娘的灵巧、富足和美丽。彝族妇女不光是在帽子、衣服、围腰上绣花,而且还在挎包、鞋子鞋垫上绣满了各种图案。并且各人的工艺、构图、用色都互不相同,各有千秋。风雨雷电,日夜星辰,山水木石,花鸟禽兽,各种人物都可以入绣。 虎节: 双柏县小麦地冲一代的彝族,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过虎节,彝语称为“罗麻”。是日,全村成年男人于村后祭拜土主后,经巫师占卜择出8人。这8人披上画有虎斑纹的披毡,脸、脚、手上绘上虎纹,化妆为虎,在黑虎头率领下跳各种摩拟生产、生活、生殖的舞蹈,到全村为各家各户驱鬼除祟,彝族语称为“罗麻乃轰”。虎舞(又称老虎笙)从正月初八开始,每日增一虎(伊始为8虎)增至15虎,即到正月十五日。虎舞中以手执以“崩咚”铃的长者作前导(也称垛西)伴虎者都作全身虎纹,披虎皮。如一时难得众多虎皮,就用毡子代替。跳虎节时,前村户户敬香供“虎神”,每户从门前到屋里都要跳一场虎舞,以驱邪除祟,求虎神守卫。夜晚,田间村寨置起火堆,虎笙绕寨而舞。15只虎都出场后,雌雄老小一应俱全(喻后又来着)全村为来日的兴旺景象摆酒庆祝,狂欢一夜。

  • 彝族的婚恋习俗

      与不同地区不同支系彝族女性社会化的状况相联系,彝族女性的婚恋习俗也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1949年以前处于封建制的地区,婚姻形态与汉族较为接近,但盛行族内婚制,一般不与其他民族通婚,有的地方甚至不同的彝族支系之间也不通婚。婚姻礼仪各地也不尽一致。楚雄州牟定、武定、永仁等县的青年男女多自由婚配,但无论自由恋爱或父母作主,均有说媒、订婚、迎亲、回门等程序。彝族没有专职媒人,男女均可充当。媒人携带糖酒到女家提亲,同意之后举行订婚仪式,即"吃订酒"。由男方和媒人带上酒和部分首饰(必不可少的是手镯和一块红布)到女家,女家请来自己的长辈亲属一同商议婚期、彩礼、婚筵规模,迎送亲的人数等事宜。  自"吃订酒"之日起,男女双方不得任意反悔。新娘出嫁时,按规矩要由男方派人到女方家中迎娶。接到新娘后,在去新郎家的途中,凡需过桥、翻山越岭、过河、爬坡坎,新娘均由陪郎背着。一路上,迎亲、送亲的青年男女弹着三弦、月琴,吹着唢呐、短笛,唱着背新娘歌,跳着舞,欢欢喜喜,热热闹闹地把新娘送到了新郎家。   石屏等县坝区以及江城、元江、峨山、巍山等县,婚姻须经"父母之命,媒的之言。"江城县彝族多数在本民族内通婚,但也不严格禁止跟汉族、哈尼族等外族通婚。新婚的第一二天,新娘由送亲的女伴昼夜陪守着,到第三天一早即回娘家。在娘家住满一个月后,婆家请人去接,仍有女伴数人前来同住。三天后又返回娘家,再住一月。直到第三次接回时,夫妻始能同房。有的妇女对包办婚姻不满,往往是长时间住在娘家不回。巍山彝族男孩八九岁时,父母就要给他定下亲事,称之为"喝定酒";喝了"定酒"后的双方家长已变成"亲家",已许配的姑娘开始称男方的父母为"爹、妈",当儿子长到十八九岁时,父母就要给他们完婚。尽管部分地区彝族青年男女婚姻的缔结上存在父母包办的现象,但不少地区的彝族在婚前享有相当的社交自由,与汉族相比,彝族女性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很少。逢年过节,或婚丧喜庆时,青年男女往往利用这些机会唱歌跳舞,饮酒吸烟聚会,开始相识、互恋、递送信物,不少人也在禀告父母而后成为眷属。   第二种类型是1949年前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小凉山彝族地区,婚姻形态也反映了奴隶制的特点。1949年前小凉山彝族严格实行族内婚制、等级内婚制和家支外婚制。族内婚是指在本民族内缔结婚姻,不能与外族通婚;家支外婚是指同一家支内部严禁通婚,婚姻只能选择在本家支以外进行;而等级内婚乃是小凉山彝族婚姻的最基本特征。在彝族奴隶制社会里,全体社会成员,主要依血缘因素及经济占有和人身权利等条件划分为黑彝、曲诺、阿加和呷西四个等级。黑彝是世袭贵族;曲诺属奴隶社会的隶属民;阿加是经主子婚配成家,住在主子的辖区内,为主子承担田间劳动的分居奴;呷西属住在主子家内的单身奴隶。等级内婚制严格规定:黑彝贵族只能在本等级内通婚,严禁与被统治等级之间联姻。即使十分富裕长得英俊和有才能的曲诺小伙子,也不得与贵族通婚,如贵族女子与低等级男子相爱并发生性关系,按惯例必须双双处死。通常勒令贵族女子上吊自缢,非贵族男子则要被火烧死,并把其双手的骨胳打碎,据说是让其后世不能再转化为人。黑彝男子与低等级的女子通奸乃是公开的秘密,是不受什么处罚的,但其后代却不能进入贵族之列,这实际上是为保证黑彝贵族血统纯洁的一种手段。按老规矩曲诺等级也不能与比其低下的等级联姻,但这种限制远不如黑彝等级严格。   此外在小凉山彝族中还实行姨表不婚和姑舅表优先婚。彝族谚语说:......余下全文>>

  • 彝族的风俗

      要图文并茂,就得去百科看了:   baike.baidu.com/view/2731.htm?fr=ala0_1_1

  • 四川大凉山彝族火把节来源?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由来已久。彝族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火把节由来和起源的传说,内容各异,形象生动,形式多样,构成了独特的火把节传说文化系列。     一、慈善夫人殉节的传说     这一传说源于南诏王火烧松明楼的故事,见诸《南诏野史》等史籍。大意为:南诏王皮罗阁为吞并其它五诏,在征得唐朝中央政府同意后,以祭祀为名,通知五诏于六月二十四日到松明楼聚会。邓赕诏之妻慈善夫人感到此举有诈,劝丈夫不要前往,但诏主迫于皮罗阁的势力不得不行,慈善料到丈夫此行必凶多吉少,便以铁镯套在丈夫臂上送行。六诏会集祭祀完毕后,皮罗阁设宴于松明楼,至暮,皮罗阁佯醉下楼;伏兵即举火烧楼,各诏除越西诏因路远未至外其余均被害,尸骨难辨,只有邓赕因臂上有铁镯得以认领回家厚葬。南诏慕慈善才智,欲娶为妃,慈善坚执不从,据城自守,南诏发兵攻城,慈善自尽。此后,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人们均点火把以纪念慈善夫人,相沿成习,遂为火把节。     二、惹底毫星烧官虫     相传很久以前,天和地是相通的,天上的神和地上的人和睦相处,经常相互往来。有一年夏天,天神思梯古慈派了一个名叫耿丁有惹的天差下凡催债。耿丁有惹来到人间后,遇到人间的英雄惹底毫星(一说火体拉巴),惹底毫星说:“你们住在天上,我们住在地上,我们互不相干,为什么我们天天给你们交租还债?今天,我们两个来比赛摔跤,如果你赢了,我们就交,你输了我们就不交。”于是两人就比赛摔跤,结果耿丁有惹被摔死。天神思梯古慈大怒,放出很多煌虫到地上,把人间的庄稼吃掉。惹底毫星带领人们砍来很多竹校和富杆,扎成火把,举火烧虫,保护了庄稼。为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年六月二十四日这天都要举行火把节,相沿成习至今。     三、阿南殉夫的传说     汉元封年间,云南叶榆酋长曼阿奴之妻阿南夫人,聪慧美丽,被汉将郭世忠看中。郭为霸占阿南,设计害死了曼阿奴,然后逼阿南嫁于他,阿南不从,在其丈夫火化时趁守军不备纵身跳入火堆中,焚身殉夫。人们为她的贞烈所感动,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便点火把以祭奠之,相沿遂成火把节。     四、火把迎诸葛亮     相传,蜀后主建兴三年春天,诸葛亮率众南征,五月渡泸水,六月入汉中,并七擒七纵彝族首领孟获。诸葛亮的恩威并重的策略颇得汉中人民的拥护。当晚入城时,沿途群众纷纷举火把提水酒以迎之,遂成习俗,沿袭至今。     五、牛角挂火把     这一传说主要在凉山州布拖县

  • 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节日风俗,如蒙古族的( ),藏族的( ),西南地区的彝族、白族( ),也具有着独具

      我国少数民族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占大多数,他们虽然都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但饮食习惯不尽相同。北方的朝鲜族、回族,新疆的维吾尔族和南方大部分民族主要食用粳米,而傣、侗和水族等嗜食糯米。居住在高原、山区以及北方平原地区的民族主食品种繁多,五谷杂粮俱食。在食品做法上,各民族之间也不完全相同。佤族、黎族喜欢用竹筒做饭,做出的饭带有新竹的清香;流动性较大的游牧民族常以青稞、燕麦等做成炒面;广西山区的瑶、侗等族爱吃用油炒后泡开的茶叶加盐煮成浓汤,然后冲泡炒大米花和炒黄豆的“大油茶”;新疆少数民族将面粉、玉米或高梁面烘烤成馕(波斯语“面包”之意)作为日常主食;他们还特别喜欢吃“帕罗”,这是一种用羊油、羊肉、葱头、胡萝卜、葡萄干等做的甜米饭,用于捏团抓食,通常被人们称为“抓饭”,此外,新疆维吾尔族的烤羊肉串、朝鲜族的冷面和回族的炸馓子,也都各具特色。   我国某些少数民族还有忌食的习俗,如游牧民族忌食狗肉;藏族忌食鱼类;穆斯林忌食猪肉等,我们要尊重他们的习俗。   反映在恋爱婚丧方面,如深受男女青年喜欢的哈萨克族的“姑娘追”和布依族的对歌“丢花包”,回族实行的无棺土葬和藏族实行火、水、天葬。这些习俗的形成受宗教信仰和传统习惯的影响,有着复杂的社会和历史原因。我国民族风俗多种多样,民族文化异彩纷呈。藏族人民能歌善舞,以踢踏舞驰名,乐曲节奏悠扬、向以鼓钹、欢乐自在。蒙古族牧民精骑善射,射箭、赛马、摔跤是一年一度“那达慕”大会的精彩节目,传统的演唱形式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好来宝”,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哈萨克族的服饰以帽子最具特色,男子戴黑绒圆高统帽,女戴圆顶绣花棉帽等等。   满族   明朝末年,满族英雄努尔哈赤经过30年的努力,统一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初步形成满洲民族,即满族。他把满洲人分别组织在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族之中,实行全民皆兵。后来,满族政权还陆续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1644年,八旗铁骑入关,占领北京,席卷大江南北,建立了疆域辽阔的清帝国。   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男人打千要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像拾东西一样;女人打千要扶膝下蹲。满族男人留发梳瓣,穿马蹄袖袍褂,系腰带;妇女头顶盘髻,穿宽大直统旗袍,不缠足。今天,旗袍已经成为典型的东方妇女服饰,风靡全球。   我国的满族人有一半以上居住在辽宁省,其它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等省,以及北京、西安和成都等大城市。   朝鲜族   我国的朝鲜族主要生活在东北三省和内地的一些大城市。居住最集中的地区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他们居住的地区是我国北方的“水稻之乡”。   朝鲜族的房屋屋顶由四个斜面构成,房屋正面开三扇或四扇门,室内用砖或石平铺成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朝鲜族妇女的传统服装是短衣长裙,以长布带打结。男子也穿短衣,外罩坎肩,裤腿宽大。朝鲜族能歌善舞,姑娘们爱荡秋千和在跳板上飞腾,小伙子则喜欢一对对扭在一起摔跤,似猛虎角力。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   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他们散居全国各地,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他们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青海、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也有聚居区。   回族的形成与发展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居民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在我国也称回教。回族喜欢环清真寺而居,在农村往往自成村落。他们的生......余下全文>>

  • 五月份适合结婚的日子

      按周易说结婚一定要在大利月,按女方生肖定利月   古代对结婚的月份很有讲究,下面是婚嫁利妨月表:   鼠马 牛羊 虎猴 鸡兔 龙狗 蛇猪   大利月 6,12/ 5,11/ 2, 8 /1, 7 /4,10 /3, 9   妨媒人 1, 7/ 4,10/ 3, 9/ 6,12 /5,11 /2, 8   妨翁姑 2, 8/ 3, 9/ 4,10/ 5,11 /6,12 /1, 7   妨父母 3, 9/ 2, 8/ 5,11/ 4,10 /1, 7 /6,12   妨夫方 4,10/ 1, 7/ 6,12/ 3, 9 /2, 8 /5,11   妨女方 5,11/ 6,12/ 1, 7/ 2, 8 /3, 9 /4,10   不是所有的好日子都合适所有人,请说出生日期

  • 纳西族与彝族火把节传说的区别

      彝族火把节传说:   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体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间收税。由于人间闹灾害而歉收,人们交不起租税,人间一位能吃铜铁的大力士俄体拉巴便把收税人思惹阿比打死了。天神大怒,先发洪水想淹没地上的人类,但洪水被人们战胜了。天神又放出各种害虫到人间来吃百姓的庄稼,俄体拉巴和大伙儿围在火塘旁商量治虫的办法,无意中发现一只掉进火塘里的虫很快就被烧死了。于是,俄体拉巴就组织大伙儿举火把烧虫,最终战胜了虫害,夺得了丰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节。   纳西族火把节传说:   天神子劳阿普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将到人间,要他把人间烧成一片火海。老天将来到人间,看到一个汉子将年纪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牵着走,他感到奇怪,细一问方知背着的孩子是侄子,牵着的孩子是儿子,因哥嫂已死,汉子认为应该好好照料侄子。老天将为这样的人间美德深受感动,想着人们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于他们,便将天神烧毁人间的消息告诉给那汉子,要他告诉人们于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门口点燃火把,以此免去灾难。于是千家万户都在这天晚上点起了火把,天神以为人们早已在火海中灭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没有醒来。后来,纳西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一般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羊、斗鸡、斗牛、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 什么节是彝族、白族的重要节日?

      你好: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的重要节日     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请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答案”按钮,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