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重大节日有哪些

  • 彝族都有哪些重要的节日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火把节--彝族的狂欢节:"火把节"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 当夜幕降临后,人们挥动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翻山过田,互相往对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满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昼。照彝族的习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腾起一团绚丽的火花,并扬起一股香气,是表示一种美好心愿:后辈对老辈撒,是尊敬,祝 福长寿;长辈对晚辈撒,是爱抚,祝愿吉利; 同辈互撒,是亲密友爱;青年男女互撒,则是恋爱的开始。 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节日期间,人们弹着大三弦,跳起"阿细跳月",同时举行摔跤、斗牛等活动;楚雄、弥勒等地的彝族,也举行传统的"祭火"仪式。节日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处,到处是"火树银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壮观。 赛装节--彝族少女的时装表演:楚雄彝州有两个地方有赛装节。一个是永仁县直苴村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一个是大姚县三台乡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 赛装节为居住分散,平时很难有机会相聚相识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个表白爱情的机会。而姑娘们最能显示自己的,就是看谁的衣服最漂亮。彝族女子的服装,全靠手工桃花和刺绣,做一套衣服往往要花一两年的时间。因此,谁的衣服多、花样好,谁就会被看作是勤劳能干、心灵手巧的人。 与过去的赛装方式不同、现在,人们已不再把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而是不停地更换新衣,有的姑娘一天要换五六套衣服。于是,赛装节上也就多了一个景致:在山管边、青树下,老人们搭起无数帐棚,烹煮着食物,忠实地为自己的姑娘守护着服装。 赛装节从一开始就有比赛的性质,这可谓是最早的时装表演。所不同的是,彝族少女既是服装的设计者,也是制作者,更是表演中的"时装模特"。 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以四周沉寂肃穆的青山和深邃神秘的天幕为背景,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兴尽方休。 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这种民间自娱性的歌舞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打歌"遍及云南,不仅彝族,就连白族、纳西族等民族中都盛行这种歌舞形式,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如有"打歌"、"左脚舞"、"踏歌"、"跳芦笙"等名称。 据考证,"打歌"系"踏歌"转音而来。早在汉唐之际,"踏歌"就曾是我国中原及南方民间十分活跃的民俗性歌舞。而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形贮贝器上所铸的"滇族羽舞"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18个垂尾人连臂环舞的铜扣饰以及凝固在云南沧源等地崖画上的舞蹈图......余下全文>>

  • 彝族过啥节日?

      过彝族年,多在十一月份左右。   春节也有个类似于送年的节日,   火把节,从祖先用火驱蝗虫而来。后庆祝丰收,慢慢成为节日。

  • 彝族的节日有哪些

      泼水节

  • 特克斯重大历史事件

      特克斯县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县境内考古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初期,特克斯河两岸便有人类的活动足迹。   秦代以前有塞种人在这里游牧。   汉代这里是西域都护府辖下的乌孙国。   唐朝时期先后有突厥人、回鹘人在这里游牧。   宋代属西辽。   元代为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汗的封地。   明代是厄鲁特蒙古的游牧地。   清代,准噶尔叛乱被平定后,特克斯隶属于伊犁将军府,为蒙古、柯尔克孜、哈萨克三个部族的游牧地。1888年,伊犁设立府、县后,特克斯隶属于宁远县(今伊宁县)。   民国19年(1930年),巩留县从伊宁县析置,特克斯属巩留县管辖。民国20年(1931年)由巩留县析置特克斯设置局,首任局长常才,设治局所在科布(今齐勒乌泽克乡的阔布村)。   辖区含今特克斯县、昭苏县及巩留县吉尔格朗乡。民国26年(1937年)3月1日正式升格为县,县治仍在科布。辖区为特克斯、昭苏两县区域。首任县长赫叶儿•柏林(锡伯族)。   民国27年(1938年)2月,析出昭苏,成立昭苏设治局。原县府所在地科布前面临河、后面靠山,地域狭窄,很难有大的发展。当时任伊犁屯垦使兼警备司令的邱宗浚到特克斯亲自勘查,选址规划,并绘制了独具特色的八卦图。   1939年夏,在时任县长班吉春的指挥下用二十张牛犁沿着八卦图的八条射线犁出了八卦城街道的雏形。当年10月22日,特克斯新街市(八卦城)建成,县政府正式迁入办公。1945年1月,三区革命临时政府决定改特克斯县为克孜勒库热县。   新中国成立后,克孜勒库热县隶属于伊犁专员公署。1951年12月19日,根据政务院指示精神仍使用特克斯为县名。其后,伊犁地区曾三次撤销、三次恢复。伊犁地区撤销期间,特克斯县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属县。伊犁地区恢复期间归伊犁地区管辖。2002年,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2008年,特克斯县下辖7乡1镇,分别是阔克苏乡、齐勒乌泽克乡、阔克铁热克柯尔克孜族乡、乔拉克铁热克乡、喀拉达拉乡、喀拉托海乡、呼吉尔特蒙古族乡和特克斯镇,共有59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阿扎提居委会、古勒巴格居委会、博斯坦居委会、霍斯库勒居委会)。此外,境内还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78团场、天西局特克斯林场、伊犁州特克斯马场。

  • 在抗战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1、南京保卫战   又称南京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失利后,为保卫首都南京与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作战。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军大本营下达“大陆第8号令”,命令华中方面军与海军协同,兵分三路,攻占南京。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首都卫戍部队司令长官,部署南京保卫战。   因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南京各城门先后被日军攻陷,守军节节抵抗,牺牲无数。12日,唐生智奉蒋介石命令,下达守军撤退令。守军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数滞留城内,被日军大量屠杀,损失惨重。   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2、、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附近,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   该战是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率领所部,与日本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战胜利,有力配合了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敌人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3、台儿庄大捷   战役由滕县战斗、临沂附近战斗、台儿庄战斗和日军的溃退,中国军队的追击作战等部分组成。在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   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这次战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改变了国际视听,消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歼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   此次大捷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继长城战役、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胜利,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也是徐州会战中国民革命军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 彝族的风土人情

      峨山彝族人民古朴淳厚,热诚豪爽,极重情谊。具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峨山彝族的传统。   ? 服饰:彝族人民爱美,特别爱花,服饰上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布料的颜色选择以青色、藏青色和黑色为主。中老年人服装颜色突出稳重,青年人则喜欢鲜艳亮丽 。男子内穿布纽扣白色衬衫 ,外套无领对襟小衬,小伙子穿白色衣裤 ,用白布巾包头。妇女外衣大都为黑色布纽扣右衽衣,衣领 、袖口和裤脚边皆乡花草图案 ,姑娘和女孩子喜欢戴绣花无顶喜鹊帽,中老年妇女头戴三角形黑布包头 ,支系花腰彝族妇女爱穿由帽子、褂子、上衣、裙 、裤子组成从头到脚都绣满各种装饰的“花口绳塔”衣服。   ? 婚礼:姑娘出嫁前一个多月不能出家门,在家备办嫁妆,结婚之日新郎要约同伴朋友相陪亲自来接亲。姑娘出嫁要唱“哭嫁歌”,表示对亲生父母、同胞兄弟、姐妹难舍难分和依依惜别之情 。新娘出家门由兄或弟背上花轿或扶上马,现多已坐车 ,由亲朋好友陪送到男方家门 , 踏着事先铺好的青松 毛由姑嫂搀 扶步入正堂,拜堂成亲,叩认公、婆后 ,送入洞房 。在晚间的婚筵上新郎、新娘要在陪   廊、伴娘的陪伴下,按辈份顺序给客人敬酒认亲。婚筵结束后,新娘要亲自端水让家里的长辈和私亲洗脚,以示对公、婆家人的孝顺和敬爱。第二天凌晨新娘要起早挑水做饭,以示勤劳和聪明。饭后由新郎和送亲的亲朋陪伴回娘家。   ? 娱乐: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常用七字(旗子)白话,跳乐调子演唱,跳乐是彝族青年男女普遍喜爱的歌舞活动,男女青年常在农闲时节 ,夜间燃起篝火,小伙子弹月弦、姑娘们打拍子,围着篝火尽情欢歌舞蹈 。彝族花鼓舞是一处有广泛影响、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一班花鼓队八人,也有十几人或几十人的花鼓队,甚至可以组织上百人,规模宏大的花鼓队,都有1个龙头师傅。花鼓舞由一名龙头师傅领舞,男女青年成对合着鼓声拍跳跃翻腾,奔放热情,极富感染力。   ? 节日:峨山彝族古老的传统节日有:开新街 、咪嗄   哈、火把节。   ? 1、开新街:每年春节后的第一个街子,男女老幼都去赶新街 ,四镇八 乡的民间文艺队纷纷汇集 镇各展技艺,热闹非凡。   ? 2、咪嘎哈;每年农 历二月的第一 个属龙日或属牛日,彝山各村各寨杀猪宰羊,全村人一起聚餐,并用草绳把木雕布谷鸟拴在象征风水 和能给彝家带来吉祥幸福的古树上,表示播种季节的开始,并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 3、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的重大节日,古时又称彝族小年,在每年的农历6月23日至25日,前后3天,24日为正日子,此日正午人的身子与影子完全重合丝毫不差 ,因而火把节又称“ 星回节”。火把节期间 彝家山寨要杀 牛宰羊庆贺节日,24日晚上点燃火把,巡游田间地头,以示驱邪除魔。男女青年则聚会野外,堆起篝火欢歌舞蹈,通宵达旦。

  • 蒙古族有哪些重大节日

      蒙古族年节   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而且“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开元”之意。关于蒙古年节传说不一。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法,因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这就是蒙古族过“春节”的由来。蒙古族年节,虽然与汉族春节一致,并吸收了一些汉族习俗,如吃五更饺子,放鞭炮等,但也有很多蒙古族传统习俗。农牧区蒙古族在除夕之夜一般都要吃手扒肉、点篝火,以示合家团圆,辞旧迎新。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迎新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在整个白月(正月)里,在草原上常会看到穿著节日盛装的牧民带着酒香和歌声,和着马蹄或汽车摩托车的伴奏,结伴走亲访友的热闹情景。   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今天的那达慕,每年在夏秋之交举行,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大丰收大开。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   马奶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以赞颂骏马和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主要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和鄂尔多斯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两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全羊席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和乌兰牧骑文艺演出或放电影等活动。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祭敖包   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各蒙古族居住地区普遍进行的祭祀活动。   “敖包”是蒙古语音译,亦作“鄂博”、“脑包”等,汉语的意思为“高堆子”。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处及道路上用石块或泥土堆积起来以作标记的石堆或土堆。正如《清会典》所记:蒙古“游牧交界之所,无山无河为志者,垒石为志,谓之敖包”。后来逐渐被视为神灵的居所,被作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于是,原来的界标、路标就变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护神等神灵的场所。而且可以根据需要选址建造。过去内蒙各盟旗、苏木和寺庙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裕的人家还

  • 篝火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是彝族么?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穿-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   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终年在深山老林中游猎,在同大自然的抗争中,因为有了火,才得以生存,一代代繁衍生息。因此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的亲近。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人结束了原始生活,但对火的感情没有减弱,并热切希望有一个以篝火为主要形式的民族节日。经鄂伦春自治旗人大常委会批准,每年公历6月18日为鄂伦春民族篝火节。

  • 彝族的民族风俗有什么?

      “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有关这个古老节日的来源,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传说,其中较普遍的一种传说是:古时天上有个大力士斯热阿比,他听说人间有个大力士阿提拉八,就到人间与阿提拉八比赛摔跤。结果斯热阿比输了,回奏天神后,天神恼羞成怒,派蝗虫到人间糟踏庄稼,阿提拉八在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号召人们燃起松枝火把虫驱,结果驱走了害虫,战胜了天神。为了纪念战胜天神,从此每年到这一天都要举火把欢庆。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人们在火把节的前几天就准备好了各种各样的火把。第一天是在家装饰火把,有多美就装饰多美;第二天则是去亲戚家、朋友家祝贺节日,并各自谈论着自家的火把;第三天就燃烧火把,高举着火把走进田野,走进万家,给人民带来幸福,祝愿农田五谷丰登。第三天夜幕降临时,就到火把节的高潮了。这时人们欢呼雀跃,分外热闹。街上到处张灯结彩,洋溢着节日的气氛。人们身穿艳装,脸上都挂满了笑容。他们高举着火把,挤进人群,载歌载舞,好不热闹!他们融为了一体,高举的火把格外闪耀,把原来漆黑一片的夜晚一瞬间变成白昼。   。。。。多了吧

  • 彝族中的骆姓是怎么来的?

      楼主你好,骆姓来源激杂,时至今日,许多骆姓人家已难准确辨析已出自何支。我只能推测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代北人他骆拔氏,后改为骆姓;唐时吐谷浑人有骆姓;唐时骆元光祖先为安息人,过继为骆奉先养子,改骆姓;金时女真人散答氏、独鼎氏,后改汉姓骆;清满洲八旗姓萨克达氏后改为骆姓;今满、布依、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估计很难解决你的疑惑了,希望我的回答对楼主有所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