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兰的历史名人

  • 方姓的历史名人

      方 回: 尧时的仙人. 汉>中介绍: 方回者,尧时隐人也。尧聘以为闾士。 炼食云母粉。亦与民人有病者隐于五柞山中。 夏启末为宦士,为人所劫,闭之室中,从求道。回化而得去。更以泥掩封其户。时人言,得回一丸泥涂门户,终不可开。   方弼、方相: 商朝殷纣王的两位镇殿将军. 因纣王荒淫无道,兄弟二人反出朝歌, 为周王朝建立作出巨大贡献, 后世人们把二人尊为显道神, 开路神. 门神.   方 叔:周宣王时大臣,曾率兵车三千乘进攻楚国大获全胜.名望如日中天. 恭贺用语"望隆方叔", 意思是有如方叔的崇高的名望与声誉。   方 储:浙江淳安人。东汉和帝方储以贤良方正对策为天下第一,任博士迁议郎、洛阳令、太常卿,死后追赠尚书令、黟县侯,葬淳安城内. 徽州和浙江等地都建有"方仙翁"庙.   方 干:浙江淳安人。唐才子诗人, 生前未仕, 死后却名扬天下. 人称“管无一寸禄,名传千万里。”遗诗三百七十余篇,有《玄英先生诗集》。成语" 身后识方干", 是比喻一个人才,生前无人赏识,死后才被重视。   方 清: 歙州(今安徽歙县)人。唐代宗时江南农民起义首领。   方 太: 山东青州千乘人五代后晋名将. . 武定节度使, "郑王". 方太能征善战. 曾率兵数百人逆击敌兵万余人, 大获全胜.方太一生百战百胜, 可惜却受小人嫉妒被害身亡.   方 峻: 福建莆田人. 宋代著名的藏书家. 白杜"万卷楼", 总计藏书约在五万卷以上,为宋代全国最大的藏书楼.   方 訚:浙江淳安人。与兄方闳、弟方闻,同为北宋名士,时称“两浙三方,天下无双。”   方 琼: 湖北通城县人,民族英雄. 北宋兵部尚书. 靖康元年御金壮烈牺牲。高宗建炎二年建方琼宗庙于鸡鸣岭下建修方琼忠庙(庙现存)庙联云:"抗强敌保家邦勋功垂青史,光祖德建忠庙正气满人间"。清代,祀入县忠孝祠,立有方琼殉难碑。   方 腊:古徽州人. 北宋末农民起义领袖,宣和年间1120年他利用明教发动起义,建立政权称帝,号"圣公"。后战败被俘,英勇就义。   方崧卿: 福建莆田人.文学家, 藏书家. 聚书四万卷,手自雠校。曾校正《韩昌黎文集》,作《韩诗编年》、《韩文举正》.《韩集举正》是宋代韩愈集文本研究的集大成,也是后代韩集文本整理的基础。   方信孺: 莆田人。宋代优秀外交家.为人豪爽,视金帛如粪土,好交游.开禧北伐时出使金国,大义凛然,不辱使命.面对威胁,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被誉为"以口舌折强敌"在九疑山留有磨崖题刻.著《方信孺词选》《南海百咏》   方大琮: 福建莆田人. 宋理宗淳佑元年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六年迁宝章阁直学士。在广五年,百废俱兴,以兼司俸禄赠学校,增摧锋军春衣钱,别给水军出戍粮米。为官直言敢谏。著《宋宝章阁直学士忠惠铁庵方公文集》   方逢辰:宋代状元。浙江淳安人,南宋著名教育家,淳佑十年(1250)状元,理宗赐名“逢辰”。著有《孝经解》、《尚书释传》、《格物入门》等书。   方山京:宋代状元。浙江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状元。方山京为官正直清廉。时人称其为谦谦君子。   方 岳: 安徽祁门人. 南宋后期著名爱国诗人。字巨山,号秋崖。, 著有《方秋崖先生全集》八十三卷。   方 斫:浙江仙居人。宋代理学家,教育家。被誉为"卓然屹立于众醉独醒之中","东......余下全文>>

  • 有姓兰的吗?

      姓氏源流 蓝(L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芈姓。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亹,因任蓝县尹(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东),又称蓝尹亹。蓝尹亹的后代子孙以“蓝”为姓。 2、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受命为蓝(即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君,他的后代遂以封邑地名为姓,称蓝姓。 3、出自赐姓。据《蓝氏族谱》则将得姓追溯到更遥远的年代,族谱载,蓝姓的受姓始祖是昌奇公。“昌奇公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蓝,赐名曰昌奇,后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后子姓蕃衍,遍处雍、青、徐、荆、益、冀、幽,布甲天下,今之蓝姓皆公遗裔”,汝南堂名源此。当代不少地方,习惯上把蓝姓与兰姓混为一谈,即把蓝字作为兰字的简化字使用。事实上,古蓝姓与兰姓,在历史上完全是两个姓氏,蓝姓出自嬴姓,另有自己的血统源流。兰姓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国公族的后代。 得姓始祖 昌奇公。据《蓝氏族谱》载,蓝氏为炎黄子孙,第一代昌奇公生于帝喾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738年,时以秀蓝赐名,分封为汝南郡(河南省新郑县)火旺公。历年蓝氏兴旺,代代有名人,子孙遍及全国海外。至十代善公助夏禹治水。授以“牧”都安邑。遂住安邑(山西省安姨县),嗣后,蓝氏子孙又徙迁陕西,隐居长安,甘肃陇西县,湖广荆州、江苏上元县,今南京市朱紫坊。蓝氏后人尊昌奇公为蓝姓的始祖。 迁徙分布 蓝姓在大陆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台湾是第六十六大姓。对于蓝姓的起源,古书中未有十分详尽的记载,最早出现是在战国时期,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受封于蓝田(今陕西省蓝田),人们称他为“蓝君”。可能是他的后代子孙以封地名中的“蓝”为姓。古书记载战国时中山有大夫蓝诸,蓝姓郡望中山,可能与此有关。但是,具体如何,古书中没有详细记载。蓝姓现多被误写成“兰”姓,但是,两者起源并不相同。蓝氏有悠久的氏族历史。据闽、粤、赣各地《蓝氏族谱》载:“炎帝号曰神农,乃始祖也,十一世传至榆罔(据《三皇本纪·补史记》考:神农纳奔水氏之女为妃,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故榆罔应为神农之第四传,原《蓝谱》所记帝榆罔为十一传,这在辈序上有出入),迁空桑(今山东省曲阜县),徙涿鹿(今河北省涿州市)时,有熊国君贡秀兰一株,值帝后宫降生一子,帝甚欢悦,以贡兰赐姓蓝取名昌奇,及长分封汝南,遂以此地为郡。”继后,随朝代更迭,后裔因受历代战火影响,或受封随居,或寻找新的生存之路,自北向南搬迁蕃衍。唐中宗天授元年(690)传至108世明德,任扬州节度使,宦游金陵,自北豫迁建康(今江苏省江宁市),居上元县朱紫坊,为江南开基1世祖。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江南15世(受姓122世)吉甫,遭金人之乱,弃建康句容,奔闽居福清五福乡,为蓝氏入闽始祖。广东省潮汕蓝氏大多是明清时从漳浦迁入的,漳浦的蓝姓种玉堂则是由蓝元晦于明初由江西迁居漳浦亭岭下尾后开创的。蓝元晦被追认为种玉堂三世祖,其祖蓝炯为一世祖,父蓝琛为二世祖。蓝元晦生三子:长子庆福(四世)居苌坑(今赤岭),为漳浦蓝姓始祖;次子庆禄,迁蓝教(今隆教),为龙海蓝姓始祖;三子庆寿,迁居广东大埔河廖(今湖寮),分支又迁饶平蓝屋村。据蓝氏族谱记载实际来源于畲族的创世传说,远古盘瓠的次男蓝光辉,封护国侯,处汝南郡。蓝姓是畲族的第一大姓,广布于闽、粤、赣山区。宋元之后,一部分或者是为了躲避汉族的屠杀,或者是出于对汉族文化的崇敬,总之改变了自己的族称。这种状况持续了几百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福建的漳浦、龙海、上杭,广东的大埔、饶平等地的蓝姓才突然恢复为畲族,总人数达几万人。而族源相同,散布于海内外各......余下全文>>

  • 方姓历史名人

      方雷:方氏始祖。本姓姜,字天震,乃炎帝最后一帝榆罔之长子,助轩辕伐蚩尤,因功而封河南禹州之方山,为华夏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重大贡献。其后裔以地为姓。至今已4700多年,传衍169世。   方弼、方相:商朝殷纣王的两位镇殿将军.因纣王荒淫无道,兄弟二人反出朝歌,为周王朝建立作出巨大贡献,后世人们把二人尊为显道神,开路神.门神.   方叔:周宣王时大臣,曾率兵车三千乘进攻楚国大获全胜.为周室中兴一大功臣,名望如日中天。《诗经》中《方叔》篇,描写了这场意义非凡的战争。恭贺用语‘望隆方叔‘,意思是有如方叔的崇高的名望与声誉。   方储:浙江淳安人。东汉和帝方储以贤良方正对策为天下第一,任博士迁议郎、洛阳令、太常卿,死后追赠尚书令、黟县侯,葬淳安城内.徽州和浙江等地都建有‘方仙翁‘庙。   方干:浙江淳安人。唐才子诗人,生前未仕,死后却名扬天下.人称“管无一寸禄,名传千万里。”遗诗三百七十余篇,有《玄英先生诗集》。成语‘身后识方干‘,是比喻一个人才,生前无人赏识,死后才被重视。   方清:歙州(今安徽歙县)人。唐代宗时江南农民起义首领。   方太:山东青州千乘人五代后晋名将..武定节度使,‘郑王‘.方太能征善战.曾率兵数百人逆击敌兵万余人,大获全胜.方太一生百战百胜,可惜却受小人嫉妒被害身亡.   方峻:福建莆田人.宋代著名的藏书家.白杜‘万卷楼‘,总计藏书约在五万卷以上,为宋代全国最大的藏书楼.   方訚:浙江淳安人。与兄方闳、弟方闻,同为北宋名士,时称“两浙三方,天下无双。”   方琼:湖北通城县人,民族英雄.北宋兵部尚书.靖康元年御金壮烈牺牲。高宗建炎二年建方琼宗庙于鸡鸣岭下建修方琼忠庙(庙现存)庙联云:‘抗强敌保家邦勋功垂青史,光祖德建忠庙正气满人间‘。清代,祀入县忠孝祠,立有方琼殉难碑。   方腊:北宋末农民起义领袖,宣和年间1120年他利用明教发动起义,建立政权称帝,号‘圣公‘。义军先后攻占东南大片地区,获得广大农民热烈拥护。后战败英勇就义。‘方腊起义‘是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个重大事件之一.   方崧卿:福建莆田人.文学家,藏书家.聚书四万卷,手自雠校。曾校正《韩昌黎文集》,作《韩诗编年》、《韩文举正》.《韩集举正》是宋代韩愈集文本研究的集大成,也是后代韩集文本整理的基础。   方信孺:莆田人。宋代优秀外交家.为人豪爽,视金帛如粪土,好交游.开禧北伐时出使金国,大义凛然,不辱使命.面对威胁,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被誉为‘以口舌折强敌‘在九疑山留有磨崖题刻.著《方信孺词选》《南海百咏》   方大琮:福建莆田人.宋理宗淳佑元年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六年迁宝章阁直学士。在广五年,百废俱兴,以兼司俸禄赠学校,增摧锋军春衣钱,别给水军出戍粮米。为官直言敢谏。著《宋宝章阁直学士忠惠铁庵方公文集》   方士繇:莆田人,朱熹高足,理学家,书法家。工于书,自篆、籀、分隶、行、草诸体,皆极其妙。传世作品有摩崖石刻桂林的《虞帝庙碑》。   方逢辰:宋代状元。浙江淳安人,南宋著名教育家,淳佑十年(1250)状元,理宗赐名“逢辰”。著有《孝经解》、《尚书释传》、《格物入门》等书。   方山京:宋代状元。浙江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状元。方山京为官正直清廉。时人称其为谦谦君子。   方岳:安徽祁门人.南宋后期著名爱国诗人。字巨山,号秋崖。1232参加进士考试,获第一名,廷试时忤犯权相史弥远而降为第七名,授南康军教授,后入淮东制置使赵葵幕府。著有《方秋崖先生全集》八十三卷。   方斫:浙江仙居人。宋代理学家,......余下全文>>

  • 束姓的历史名人

      江苏丹阳人,系民族大资本家束云章之父,清末举人,浙江名宦。字季符,兄弟众多,其排行第五,丹阳人俗称束老五,居住在丹阳县城内麻巷门鱼巷弄,少游学锡山薛晓帆门下,有才名,清咸丰辛酉拔贡生,朝考第一,光绪丙子科举人,皇封七品正堂,历任浙江桐庐、钱江等县知县多年,多建树、有政声,不但为官清廉,且精诗文书法,写得一手好字,是晚清有名的书法家,至今浙江桐庐、钱塘、杭州一带有很多人家收藏他的书法作品,只字片纸,珍若珙璧。丹阳县也有许多他的手迹,如观音山广福寺的“大雄宝殿”,西门城隍庙的“萃义堂”,白云街的“鸣凤书院”等。著有《味青馆诗文集》、《曲阿文社烬余》等。桐庐、钱塘任知县时爱民如子、政绩卓著,为当地百姓办了很多好事,老百姓称其为束青天。付诗一首:相登城霞阁(清·束允泰)高阁何崔巍,川原去无极。荒村淡夕霏,高水起寒色。天空飞鸟没,日暮行人急。独立意苍茫,泣下衣裳湿此外,束姓名人还有:唐代有中阳侯、关内侯束永,代宗时有太原尹兼节度使束防,清吏束良;后晋金州,嘉州刺史束乡励,宋代有枢密都承旨束嘉,元代有画家束宗庚,教育家有束静山(元)、束桓(明),名将有束獬(宋武状元)、束文豹(武略将军),束章孟,善画人物:元孝子束崇芳;明官吏束元嘉;束昌霖(清),清官吏束启宗等。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头桥镇人,理论物理学家,“中国雷达之父”。1907年10月1日,出生于扬州头桥镇安帖村四圩组。束星北的伯父束曰琯娶民国大实业家张謇之女,与其父束曰璐参与张氏实业,俱为大资本家。束童年生活初期甚为优越,后因其父娶姨太太与母亲远走,依附亲戚家中。束先后就读于之江大学、齐鲁大学、美国堪萨斯州拜克大学、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英国爱丁堡大学(在该校获硕士学位)、剑桥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31年回国。1924年,束星北考入杭州之江大学,翌年插班进齐鲁大学。1926年4月,他自费留学,远渡重洋,到美国堪萨斯州拜克大学勤工俭学,靠参加铁路、码头体力劳动维持生计,攻读学业。留美大三19岁时,即发表:‘行星距离和轨道速度新规律’论文。在这期间,他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产生浓厚兴趣。1928年,德国法西斯势力猖獗排犹太人,爱因斯坦被迫离走,束星北去英国继续攻读。1930年1月,他在爱丁堡大学获硕士学位。1930年,束发表了《Non-statical Solution of Einstein’s Law of Gravitation》、《Theory of Gravitation and Electromagnetics》,发展相对论、探索统一场论。1931年,束星北回国,先后在上海暨南大学、交通大学任教授,从事物理、数学教学。1932年9月,束星北从海外学成回国不久应聘到浙江大学任教,从此与浙江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浙江大学前后工作生活了19年。他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诲人不倦的精神,探求真理,传授知识,培养英才,在浙江大学办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束星北是一位探求真理的勇士,在浙江大学举校西迁,异地办学期间,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都极其艰苦,他也从没有停止对物理学重大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束星北是一位坚持正义的战士,他对日寇侵略义愤填膺,还曾就“一·二八事件”中十九路军撤防问题,当面责问蒋介石。束星北是一位极富人格魅力的良师,他非常重视启发式教学,独特的教学方法和风格给许多师生留下深刻印象,培育了李政道、程开甲、吴健雄等多位杰出人才。抗战爆发后,在国共合作期间,束星北应国民政府邀请研制雷达,于1945年冬研究成功中国第一部雷达,为抗击日本侵略作出应有的贡献。1946年随浙江大学......余下全文>>

  • 庄姓的历史名人

      庄周:(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即庄子,宋国蒙(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做过漆园吏。著书十余万言,往往出以寓言,主张清静无为,在思辨方法上,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著有《庄子》,唐代改称《南华真经》。庄辛:(生卒年待考),战国时楚襄王大臣,因襄王宠幸嬖臣不理朝政,屡谏不听,庄辛遂避乱到赵国。后楚国为强秦所破,国都覆没,襄王到城阳(今信阳)避难,派遣使者召庄辛回国,问救国之道,庄辛回答:“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去嬖臣,以天下为重,则楚国有救。”襄王闻过思改,委以国政,封庄辛为阳陵君。庄 舄:(生卒年待考),亦称越舄;越国人。著名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臣。庄舄出身贫寒,仕楚。是古代一个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庄蹻:(?-前256)约生活在公元前243年至公元前262年间,一作庄豪,又作庄峤。史载系“楚庄王之苗裔”,楚国将军战国时楚国人,在他生平当中有两件大事,一是反楚起事,二是入滇,是史上第一个云南王。庄青翟:(?-前115),高祖时大将、武强侯庄不识之孙,汉代大臣。文帝时袭爵武强侯。武帝时曾任御史大夫、太子少傅。后任相三年,于官场争斗中自杀。庄 忌:(约前188-前105),吴(治所在今江苏苏州)人,西汉道家、文学家。其思想倾向老庄,提出退身穷处,除累返真的人生哲学。认为现实生活混浊黑暗,一无是处。庄 徽:(生卒年待考),扬州江都(今属江苏省)人,北宋官吏。进士出身,历任徽猷阁待制、平江太守等职。居官有令名,无秋毫之累,以通奉大夫致仕。庄 夏:(1155-1223),庄元吉四子,泉州永春(今属福建省)人,南宋大臣、学者。进士出身,官至兵部侍郎、焕章阁待制。有《礼记解》、《典故备记》、《国史大事纪》等。庄 绰:(约公元1126年前后在世)泉州惠安人,宋代官吏、学者。最高职任过鄂州、筠州知府。其学有渊源,多识轶闻旧事。有《鸡肋篇》、《杜集援证》、《炙膏肓法》、《本草蒙求》等。庄 昶:(1437-1499),字孔暘,号定山。应天府江浦(今属江苏省)人,明代官吏、学者。进士出身,曾任翰林检讨,后谪桂阳州判官。沦落三十年,以讲学为务。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刻意为诗,而喜用道学语言。有《庄定山集》。庄用宾:(1504—1578),字君采,号方塘,晋江青阳人。祖籍永春。明嘉靖八年(1529年)与潘湖黄光升同榜第八名进士,累官刑部员外郎,浙江按察司佥事。彼时朝政腐败,考场营私舞弊现象屡见不鲜。有个生员叫袁文炜,其人学博品正,但没钱行贿考官,因此名落孙山。庄际昌:(1577__1629),字景说,号羹若,又号羹元,晋江青阳人,庄用宾曾孙。祖籍永春。明代万历年间状元,天启年间补授翰林院修撰,因不愿依附魏忠贤,还家不出。崇祯元年启用为右谕德,后起为左春坊庶子。庄起元:(1559—1633),字中孺,号鹤坡。常州人。明代万历三十八年(1610)与堂弟庄廷臣同榜进士。曾任知县、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江西抚州府知府、直隶天津督粮道、山东按察使佥事、太仆寺少卿(正四品官)等职,曾因忤魏忠贤被戍山海关。是常州庄氏家族西庄的始祖。与兄庄起蒙、族弟庄廷臣合著有《诗经导窾》、《四书导窾》等书。庄谦:(生卒年待考),字含光,大店镇大店人。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 中举,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授汝宁府(今河南汝南县)推官。为官期间,体察民情,革除弊端,惩治奸邪,因政绩突出升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后巡按陕西八府。晚年恬淡仕进,回乡督促子弟读书。庄臻凤:(约公元1624—1667后),女,字蝶庵,三山(今扬州)人,清初著名琴家,师从徐上瀛。庄臻凤不拘于虞山一派,兼采古浙、......余下全文>>

  • 刘姓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刘郎前度】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载: 东汉 刘晨 阮肇 在 天台山 遇仙,归来已是 晋 代。后 刘 等重访 天台山   ,旧踪渺然。诗文中因称去而复来的人为“前度刘郎”。亦作“ 刘郎前度 ”。 唐 刘禹锡 《再游玄都观绝句》:“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 刘郎 今又来!”此 刘禹锡   自称。 宋 周紫芝 《点绛唇》词:“浑无绪! 刘郎 前度,空记来时路。”《花月痕》第十回:“不独马缨一树,不识门前,就是人面桃花,也无所谓 刘郎   前度。”     【刘柳】 唐 刘禹锡 、 柳宗元 的并称。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三:“未几,有八司马之变,使 退之 不贬,与 刘 柳 辈俱陷党中,则终身废锢矣。”   清 唐孙华 《读柳诗》诗:“漏泄谓 刘柳 ,责望致嫌疑。” 严复 《Lun??群治>按语》:“此其说与 唐 刘 、 柳 诸家《天论》之言合,而与   宋 以来儒者以理属天,以欲属人者,致相反矣。”     【刘根】 汉 代术士。传说能驱鬼、辟谷。《后汉书??方术传下??刘根》:“ 根 於是左顾而啸,有顷, 祈 之亡父祖近亲数十人,皆反缚在前,向 根   叩头。”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 刘根 遐寝不食,或谓偶能忍饥。” 唐 高适 《同熊少府题卢主簿茅斋》诗:“江山归 谢客 ,神鬼下 刘根   。”     【刘晏粟】 唐 理财家 刘晏 ,曾任吏部尚书, 东都 河南 江 淮 山南 等道转运租庸盐铁使等职,用分段转运方法岁运 江淮   粮食四十万斛,以解决关中食粮。后人因以“刘晏粟”谓善于理财,政绩卓著。 清 赵翼 《寿全惕庄六十》诗:“最绩早同 刘晏 粟,清心仍酌 隐之 泉。”     【刘师哥】牡丹花品种之一。 宋 陆游 《天彭牡丹谱??花释名》:“刘师哥者,白花带微红,多至数百叶,纤妍可爱。莫知何以得名。”     【刘海】1.见“ 刘海蟾 ”。2.传说中的 刘 海   额前垂发,俗因称此发型为“刘海”。《文明小史》第十九回:“众人举目看时只见一个个都是大脚皮鞋,上面前刘海,下面散腿袴。” 巴金   《秋》六:“略微高的前额上覆盖着刘海。”     【 刘海蟾 】亦称“ 刘海 ”。     五代 燕山 人,名 操 ,字 昭远 ,以号行。道教全真道祖师。初事 燕 主 刘守光 为丞相。一日,道人 正阳子   来谒,说清静无为之法,并索鸡卵十枚,累金钱上。 海蟾 惊

  • 黄姓历史名人

    黄飞鸿(1847-1925),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原籍南海西樵禄舟村,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初九生于佛山。 黄天霸 是金镖黄三太之子,黄三太是南七北六十三省的总镖头,在绿林很有名,曾经救过康熙皇帝,被御赐过黄马褂。 黄景仁(1749~1783) 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 黄巢(835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时人。 黄忠(?-220年),字汉升(一作“汉叔”[1]),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年名将。 黄盖(生卒不详),字公复,零陵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人。 黄继光 1931年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5师135团9连的通讯员。 黄歇(前320年~前238年)游学博闻,楚考烈王以之为相,封为春申君。 黄霸(前130年~前51年)字次公,西汉淮阳阳夏人。 黄香(18~106年)是中国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化名人。 黄凤麟(555~626年)字魁熹号江夏逸叟,系中华黄姓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黄仁泽(865~945年)福州侯官仓山下林(古称白林)人,黄璞(837—920年)五子 黄中庸(1030~1110年)《红楼梦》四大家族中生活原型黄氏先祖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宋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 黄华(?~1284),政和县人,元初福建农民起义军首领。 黄道婆(1245~1330年)元朝时擅于纺织技术的女工艺家。 黄道周(1585~1646)明末学者、书画家、抗清英雄。 黄宗羲(1610~1695年)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 黄鼎凤(1830~ )农民运动领袖,大成国的隆国公。

  • 笪姓的历史名人

    上海电视台的电视剧导演笪远怀也有著名的北京青年报车栏目记者笪莉萍江苏人文学院笪远毅院长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笪佐领教授江苏经贸厅副厅长的笪家祥被列入“全国外经贸系统科技专家库”的安徽计算机领域拔尖人才笪祖勤发明“简易扎瓶卡”等着称笪金华声乐比赛全国金奖的乐山少年笪祺获得2003年大众摄影杂志摄影一等奖的笪卫笪云峰,日照精品茶典范品牌

  • 乙姓的历史名人

      据记载,乙家最为显赫的人是,乙瑰,公元441年,魏世主时,做过镇南将军、驸马都尉,赐爵西平公。后做过侍中、征东将军、定州刺史,进爵为王,后又为西道都将。死后赠太尉公,谥曰恭。乙瑰之子乙乾归,袭父的爵位,年龄方十二岁,就为侍御中散。后做过驸马都尉、侍中、征西将军、秦州刺史、征西道都将,又为中道都将。三十一岁死后,赠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谥曰康。乙瑰之子乙海,年少时就做过侍御史散、散骑侍郎。四十一岁死后,赠散骑常侍、卫将军、济州刺史,谥曰孝。乙瑰之子乙瑗,做过驸马都尉,济南太守。后又做过司农少卿,银青、金紫、左、右光禄大夫,中军将军,西兖州刺史。四十六岁战死。乙瑰之子乙谐,做过武定中,司马。乙瑰之子乙琛,做过解褐司空参军事。东平、济阴二郡太守,散骑常侍。 在现江苏省沭阳县湖东镇杨跳村东侧,至今还保留一座古墓,占地半亩,古墓南侧有一石门,是湖东镇最古老的建筑。 据有关资料记载,该古墓建于元朝,墓葬主人是湖东乙氏家族的一世先祖,名叫乙贯,距今七百余年。当时乙贯是万户侯位,在盐城任职,参政食禄,为国为民,功绩累累。妻子孙乙氏,受命诰封为“太君夫人”,干家立业,勤劳贤惠,心地善良。乙贯年迈辞官,养身故里。他机谨度势,明察时情,避乱求安,抛离盐碱,建居下湾(现湖东镇陆口村),子孙瓜迭,蠡庆繁衍。现如今的陆口村下湾庄乙姓人口占据95%以上。乙贯二老卒后葬于下湾西边,当时在墓前建石门一座,还有四个石人把守(现存两个)。石门宽约1.5米,高约2米,由三块长形条石构建而立,上端横梁穿于两边石柱的孔眼里,历经700余年没有脱落下来。据传,解放前,这石门西侧柱子下沉,倾斜角度很大,随时都有可能倒地。解放后,这石门却慢慢自行扶正了,向西南方向倾斜的角度变的很小。石门由于年代久远,日晒雨淋,锈迹斑斑,已看不清上面的字迹。据当地的村民传讲,古墓西侧王庄的王某家的稻田就在古墓旁,有一年夏天,王某在整地时,把古墓前的石人移动了位子。当天夜里,王某头痛脑热发高烧,浑身打颤嘴哆嗦。第二天,他叫家人赶快把石人搬回原地,并烧了纸钱祈祷一番。奇怪,王某的病当晚就好了。这虽是迷信,当地人却对古墓敬重十分。

  • 尉迟姓的历史名人

      唐朝于阗王珪长子,幼年时就继承了父亲的王位。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曾到长安朝见过唐朝皇帝李隆基,并带去了于阗的特产名马和美玉。唐玄宗李隆基不仅亲自召见了他,而且回赠了中原特产,并将宗室的公主嫁给他为妻,同时又封他为右威卫,曾与高仙芝共同率兵击败了侵扰安西四镇的萨毗播仙,立下了大功。因此,唐朝又加封他为银青光禄大夫、鸿胪卿,之后又晋级为光禄卿。时隔不久,唐至德年间(公元756~756年),唐朝内地发生了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尉迟胜将王位让给弟弟尉迟曜,亲自率领于阗兵五千,到内地协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由于于阗王国在尉迟胜治理期间,经济兴盛,生活安定,于阗人民十分拥戴尉迟胜,对他的远离依依不舍。尉迟胜为了表示自己仍归故土的决心,特地将亲生的小女儿留了下来。唐朝的皇帝李亨对尉迟胜千里迢迢率军前来协助平叛也非常赞赏,又授予他特进、兼殿中监等官衔,尉迟胜从此成了唐朝中央政府的一名高级将领。“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尉迟胜为了了解内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于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请求留在京师从事宿卫。唐代宗李豫答应了他的要求,加开府仪同三司,封他为武都郡王,食邑百户,封其弟尉迟·曜为于阗王。尉迟胜留在唐朝京师之后,在长安修行里,兴建林园,接待来访宾客。时间仅仅过了两年,即唐朝贞元初年(公元785年),尉迟胜的弟弟尉迟曜派遣使者,向唐德宗李适上奏说:“于阗王位的继承法规定,王位一向是国王正妻的长子才可以继承,既然哥哥让位于我,我应当让位于侄儿尉迟锐。”于是,皇帝李适以尉迟胜的儿子尉迟锐为检校光禄卿兼毗沙都督府长史,而拜尉迟胜为骠骑大将军、于阗王,准备命他返回于阅承袭王位。但是,尉迟胜再三辞退,认为弟弟尉迟曜管理于阗国事多年,于阗人民生活安定,都心悦诚服;而尉迟锐久居京师长安,对于阗的情况并不了解,不宜封他为于阗王。李适听从了尉迟胜的建议,加开府仪同三司,封武都王。事后,尉迟胜兄弟间相互禅让王位的佳话,受到了京师许多人的赞扬。后来,尉迟胜又升任为睦王府之傅、原王府之傅,六十四岁时与世长辞。唐朝皇帝为了纪念这位品德高尚的少数民族将领、于闻王,于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追赠他凉州都督的官衔,并让他的儿子尉迟锐继承了职位。 (公元539~579年),鲜卑族,尉迟纲之子;朔州善阳人(今山西朔县)。著名北朝北周将领。有文武才干,忠勤鲠直。受武帝器重。北周建德初年,以其为右宫正,辅太子赟。数直言谏赟过,反遭其忌恨。北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宇文直乘帝离长安,突袭宫城。运临机应变,击溃直兵。帝还,进位大将军。参预筹划平齐,封卢国公。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总领禁军,随帝北伐,护帝丧还京。北周宣帝初,进位上柱国。后尉迟·运惧帝报复,求出为秦州刺史。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以忧惧卒于秦州,其实北周静帝宇文衍并没有要报复他的意思,赐谥“中”。 (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诗人。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他与韩愈等同游洛北惠林寺,并题名刻石。次年在中书舍人权德舆下登进士第。唐元和七~九年(公元812~814年),任太常博士,曾议杜佑、李吉甫之谥。后任祠部员外郎。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任国子司业。唐大和二年(公元828年),任少监,旋官卫尉少卿,曾陪河南尹王璠至嵩山祭岳,并作诗状嵩高灵胜。唐大和三年(公元829年),任河南少尹。今存诗一首,文一篇。 (生卒年待考),字信甫;绛州人(今山西绛县)。著名元朝大臣。元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为詹事院都事。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为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同知,击奸吏,宽税敛,上计京师。元......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