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薛的名人

  • 姓薛的名字

      姓名「薛堡元」的基本信息 薛 19划(木) 堡 12划(土) 元 4划(木) 得分:100 (吉) 天格:20分(水)人格:31分(木)地格:16分(土)外格:5分(土)总格:35分(土) 「薛堡元」的“三才”解析   (水木土)暗示健康、生活是否顺利为:   得上级提拔获得成功和发展,基础稳固,心身健全,繁荣昌隆,幸福长寿。(吉)   1、总论:有成功发展之配置,经过一番辛勤努力,不断地充实自己,做事都有计划,可以积极向外发展,必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得到成功发展。   2、性格:为人仁慈,喜欢帮助他人,有进取心,对家庭有责任感,一生辛勤奋发,但处事较主观固执,容易陷入一意孤行,这一点应改进。   3、意志:意志不够坚定,容易被甜言美语所惑,耐性不佳,做事容易冲动,常为小事而动怒。   4、事业:事业运良好,大多辛勤奋斗,脚踏实地而在社会上获得成功,名利可得。   5、家庭:家庭、夫妻尚称和睦,子女亦都乖巧孝顺。   6、婚姻:男娶贤淑持家之妻,婚后欣欣向荣;女嫁温厚才干之夫,婚后家庭圆满。   7、子女:子女聪明有责任感,长大后在社会上能成功发展,共同创造家业。   8、社交:社交能力及外缘皆如意,可在社会上一展抱负,担任主管或自己当老板,可受到支持与爱护。   9、精神:外表乐观,内心多操劳,但精神尚称安稳,天运五行属木时,一生快乐无忧。   10、财运:奋斗有成,财源逐渐而来,后运财运甚丰。   11、健康:身心健康,注意胃肠方面之毛病。   12、老运:晚景安泰无忧,安祥吉庆之运,家境繁荣。

  • 姓薛的和姓薛的结婚吗

    理论上是不可以的,因为同姓是同一个先祖的血脉,不过从古到今获得赐姓的比较多,没有关系的,几千年了血脉也淡了,不是直系三代就可以。真爱就结吧。

  • 姓薛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薛仁贵——唐朝爱国名将民族英雄

  • 给姓薛后边带泽取名

      薛泽千   薛泽彬   薛泽墨   薛泽波   薛泽波   薛泽政   薛泽瑞   薛泽亮   薛泽亚   薛泽潇   薛泽斌   薛泽亓   薛泽冬   薛泽恒   薛泽宇   薛泽丫   薛泽洋   薛泽嫔   薛泽锋   薛泽昭   薛泽诚   薛泽锋   薛泽阳   薛泽开   薛泽杰   薛泽伟   薛泽雨   薛泽东   薛泽翼   薛泽佳   薛泽旻   薛泽迟   薛泽辉   薛泽青   薛泽瑞   薛泽铭   薛泽望   薛泽兴   薛泽百   薛泽灿   薛泽哲   薛泽辉   薛泽广   薛泽健   薛泽航   薛泽根   薛泽辉   薛泽元   薛泽敏   薛泽林   薛泽鑫   薛泽灿   薛泽萌   薛泽勇   薛泽伟   薛泽枫   薛泽伟   薛泽维   薛泽宏   薛泽青

  • 我姓薛,谁知道有关薛的历史

    薛姓历史来源与家族名人及地望分布。  薛姓起源参考之一 「薛」源出 : 一、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奚仲居于薛(山东滕县),一度迁于邳(山东徽山县)。春秋后期迁到下邳(江苏邳县),后成为齐国的属地。战国时为楚所灭。公子登仕楚。怀王赐沛邑,为大夫,逐以原国名「薛」为氏。 二、据《吴录》所载,孟尝君受封于薛。秦灭六国而失祀,子孙逐以「薛」为氏。 三、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叱干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薛」氏。 家族名人 薛仁贵(612~681) 名礼,唐绦州龙门人(今山西省河津县西二里)。少贫贱,以田为业。善骑射,贞观年间随太宗征辽东,所向披靡。高宗时屡破高丽、契丹、突厥,而立奇功,官拜本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永淳二年卒,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后世据其功勳,编撰杂剧与演义。 薛涛(768~831)字洪度。唐长安人,知音律,工诗文,有才情,为一代名妓。晚年居浣花溪,能制松花纸与深红小粉笺,裁书供吟,酬献贤杰,时人称为薛涛笺。着有诗集一卷。 地望分布: 山西河东郡,河南河南郡,河南新蔡郡,安徽沛郡,山东高平剧。 薛姓起源参考之二 “长泰山重”说薛家 在福建省漳州市的长泰县有个山重村,台湾回来的乡亲们,看到这村口熟悉的樟树,还有祖先当年走过的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它连着山那边的厦门,又和海峡对面的台湾岛,紧紧地连在一起,更加确认这里就是两岸薛氏1300多年来祖居地。 福建漳州长泰县山重村村长薛选民说:“我们(村)整个有50平方公里的面积,南面只隔一座山就到了厦门,我们全村总人口3810人,其中姓薛的有2600多人。” 有关薛氏的渊源,历史上记载很多。《元和姓纂》云:“黄帝二十五子,一为任姓,裔孙奚仲居薛,……遂以国为氏,望出河南、新蔡、沛国、高平。”可见,后世的汉族薛氏,最早来源于河南省新蔡县,山西黄河流域以东,和今天安徽省宿县一带,后来有些迁移到福建和广东,而后迁往台湾。 山重村薛氏于唐朝时由河南光州固始县迁此定居。 福建漳州长泰县山重村的薛寿椿说:“唐朝那个时候是在垂拱第二年,我们的祖先(薛)武惠公,看这个地方山水不错,就定居下来。到台湾去,一个情况是到顺治十一年,闽南这个地方天旱,叫甲午大旱,田间颗粒无收,但是朝廷的丁税、关税压顶,再加上我们的(薛)玉进公,当时惹了官祸,朝廷要抓他,这个情况下,他不得不深夜逃到台湾。” 薛氏祖先去台湾的时候是1654年,比郑成功去台湾还要早7年,随后他又把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孩子接了去,这就是长泰山重薛氏去台湾的祖先。 后来他事业比较有成就以后,才在台南高雄市茄萣那个地方安定下来,开始建他的家舍,后来在茄萣繁衍非常快,在此产生了上茄萣 ,还有一个下茄萣。 三百多年来,薛玉进公的后代,繁衍到了高雄、台南、台北、屏东、永安,人丁兴旺,渐成望族。大家都很清楚,就连茄萣、山庭等地名,都是薛氏祖先赴台后,用家乡地名的谐音命名的。在台湾,许多薛氏家族的门上都刻有“长泰山重”的字样。 薛选民说:“薛家从台湾到大陆来寻亲,薛清财先生他们不辞劳苦,飘洋过海,到大陆以后,千方百计,一直找到我们山里来,很不容易啊,他们回来后看到这个祖庙、祖祠、还储存的这么完整,心里很高兴。” 从1988年以来,台湾岛上的薛氏后人曾多次回到山重村,他们不仅捐资修缮祖祠,还捐资家乡的地方建设和教育事业,又为村里的父老乡亲盖了一座茄萣公园。据说,历史上山重村曾因大旱缺水,薛家和林家为争水......馀下全文>>

  • 姓薛的男孩名字,中间要有玉字的,取什么好

      薛玉林 具体看生辰 不着急,生完再取吧,之前可以先去个小名(乳名)

  • 朝阳有什么名人

      罗布桑却丹是中国近代蒙古族早期哲学家、杰出的反帝反封建进步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博学多闻的民俗学家、著名学者。   罗布桑却丹1875年(光绪元年)出生于卓索图盟喀喇沁左旗阿日山乌苏(今凌源市万元店热水汤)一个贫苦的蒙古族农民家庭,蒙古名叫宝音陶格陶,汉名为白云峰,字罗子珍。家中兄弟4人,他排行老三,又从小当喇嘛,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白三喇嘛”。1921年卒于沈阳。他幼年即聪慧好学,但因家境贫寒,断断续续地读了几年私塾就辍学了。为了生计,只好到乾隆年间修建的“江善寺下院”喇嘛庙里以看守汤泉为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一边劳动,一边自学。也许就是那流淌了千百年的温泉“神水”赋予了他超凡脱俗的灵性,因此他很快就掌握了蒙、满、汉文,在家乡一带很有名气,刚满16岁就被喀喇沁左旗扎萨克任命为苏木章京,步入政界。从此,罗布桑却丹被无情地卷入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复杂的社会斗争之中。1891年(光绪十七年),在他17岁岁时,他的家乡遭受都会之乱,房屋家产全部被烧毁,母亲又染病去世,次年父亲也病故。   1894年(光绪二十年)春,罗布桑却丹被旗扎萨克派往哲里木盟所属各旗调查本旗人到外旗居住的男丁入册之事,历时3年,于光绪二十二年返回本旗。在此期间,他对蒙古地区社会状况进行了认真考察,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还目睹了蒙古地区封建社会制度所带来的无法挽救的腐朽社会现象。他清醒地看到清朝政府在政治上对蒙古族格外提防,为防止蒙古族形成统一力量,实行“以旗为治”的分而治之的政策,还让蒙古诺彦娶满族的公主、格格为妻,“利用联姻关系控制蒙古的大权”;经济上,实行“借地养民”的政策,使蒙族人家产逐渐变少,“穷蒙古农民”;在文化教育及意识形态上,清政府明文规定“不准蒙学进入国学”,“不准蒙人参加用汉文进行的科举考试”,使蒙古族人认为学知识无用,以便对其进行愚化教育。最典型的就是清政府为蒙古人敞开了喇嘛教的大门,鼓励、诱使蒙古族人修寺庙、塑佛像、当喇嘛,使喇嘛教在意识形态上占据了绝对统治的地位,改变了“古时以当英雄为主的家庭教育”的性质和内容,家庭教育变成了喇嘛的教育,使人们的思想和习俗趋于轻现实世界而重虚幻世界。   这一切的一切,使罗布桑却丹清醒地意识到,清统治者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宗教上的一系列政策,其罪恶目的就是要在精神和物质上削弱蒙古族实力,喇嘛教之所以在蒙古族地区盛行是清统治者力提倡的结果。因此他在《蒙古风俗鉴》中这样描述:“蒙古人是如梦似的生着,如醉似的活着,人人都向往成佛,对于别的什么读书的好处等均不相信,而且也听不进去,理解不了。观察蒙古人,对拜佛祈祷有特别本事,而其他方面就没什么本事了。喇嘛的发生和发展,把蒙古人的聪明智慧推回到几万年前去了,把人们引导到灵魂离开肉体的道路上去了。蒙古人的十分之七,盼望自己成佛。”同时,蒙古官员们为得到清朝皇帝的青睐,在自己管的旗大建甘珠尔庙,为皇上举办祝其万寿无疆的经会,各旗一个学一个也都建了寺庙。蒙古族统治者由于愚昧无知,目光短浅,为个人私利而置民族利益于不顾,对喇嘛教的盛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时,每户若生有几个儿子,除一个留下来继承家业,其他几个都送到寺庙当喇嘛享福,在二百年中,形成了家家出喇嘛的习俗。如果娘家家境较好,就要为当喇嘛的人准备好一年全部生活用品,养活住庙的几个喇嘛。由于这种开销,出现了不少变穷的户。而且蒙古人深信,用黄金塑造佛像功德无量,可消除今生罪过,于是,人们把钱都用在给佛像塑金身上。因此,造成了蒙古各旗蒙古族户数大减,寺庙和佛像却越来越多,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日久天长,人们的思想和习俗转化成懒惰和软弱,只知一切皆空、人不永生之理,不知人口繁育和增加财富之道,明明活着却老想死后的事。   罗布桑却丹一针见血地指出:“抱着好心做错事,灭亡蒙古族的乃是喇嘛们,蒙古人啊,喇嘛们啊,到这个地步岂不可怜!”他进一步指出:“满洲官员的政策大致为:对于蒙古官员,必使其成为住在门傍的房主人和只会消化食物的器具,此外没有其它用处。”他深刻揭露和抨击了清统治阶级利用喇嘛教对蒙古族人思想和灵魂进行腐蚀、麻醉的险恶用心,指出喇嘛教是清统治者进行统治、愚弄蒙古族人的思想工具和精神手段,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子,进而揭露了喇嘛教的反动性、欺骗性和腐朽性。他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兴教育必有益于蒙古民族”,他深知,文化是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民族觉醒的先决条件,是民族兴衰的决定因素,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的根本,是一个民族的精髓和灵魂。他认为,“世上的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长大后学会一种对于人类有益的本事去谋生,”试图用教育拯救蒙古民族。于是,在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冬蒙古王公来北京,他为蒙古诺彦做翻译时,向喀喇沁公汗如扎卜和蒙古诺彦表达了这个想法,未被采纳。这一切使罗布桑却丹试图通过清政府振兴蒙古族的希望破灭,在思想上他深深陷入苦闷彷徨之中,他只能对其民族“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罗布桑却丹离家赴藏,途中因路费短缺而滞留北京,他决定先住在雍和宫学习经书,待挣钱后再去西藏。   从塞北蒙古来到北京,罗布桑却丹的视野大为开阔,意识到这里才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于是他打消了去西藏的念头,在雍和宫拜僧为师。这期间,他虚心求教,在进一步提高蒙、汉、满文水平的同时,努力学习藏文。经过4年的刻苦钻研,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冬季仲月,在理藩院应试中获得了“四种语言固师”学位(喇嘛学位名称,专门从事喇嘛经翻译),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被清政府翰林院聘为北京满蒙高等学堂的教师。   罗布桑却丹在雍和宫期间,亲眼目睹了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历史事件,使他原有的仅仅要挽救蒙古族的思想受到很大冲击。他认识到本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是一体的。他的思想升华到了反帝爱国的阶段。因此,他以保卫祖国建筑艺术瑰宝、文物古迹和人民生命财产为己任,毅然带头与几位喇嘛一起与日本军官高桥、川岛、俄国军官亚可夫进行交涉,为保卫京城寺庙和市民安全做出了贡献。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冬至1904年(光绪三十年)在中国东北爆发了日俄战争,他又穿梭于交战双方,奔波于木故敦(今沈阳)、昌图、八虎门等地;为维护民族利益,为保护蒙古寺庙和喇嘛们奔走呼号。帝国主义的侵华野心,在华的疯狂角逐,深深地刺痛了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罗布桑却丹。因而,他在《蒙古风俗鉴》中对沙俄吞噬我国领土,日俄的经济掠夺等罪行给予了揭露和讨伐,这又从反而更强化了他拯救民族必兴教育的信念。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至1914年(光绪四十年)间,罗布桑却丹两次东渡日本,先后在东京外国语学院和京都板原寺佛学院任教。他学识渊博,教学成绩卓著,在日本教育界、宗教界享有盛名。在日期间,他亲眼看见到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民族振兴的变化。为唤醒民族,振兴祖国,改变蒙古族的落后经济,他根据蒙古历来的生活习俗,结合蒙古地区经济实际情况,提出“用科学养牛、马、羊”的建议,奉天(今沈阳)巡按史张其元和哲里木盟的头领们都很赞成。因当时日本和中华民国议定,允许日本商人到内蒙东部各盟经商,汉族官员对他这个发展畜牧业的想法都不相信,怀疑是日本的阴谋,因此这一建议亦未被采纳,他教育兴国救民的热望也同时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1914年他由日本回国,住在沈阳,经日本知名人士介绍,在南满铁路事务部门做蒙文翻译工作,后定居大连。   罗布桑却丹怀着救国救民振兴民族的爱国愿望多次上书,又都以失败告终,均未被采纳。他虽然学识渊博,思想深邃,精通五种语言文字,但他报国无门,于是发愤著书立说,从1915年至1918年,青灯黄卷,埋头笔耕,呕心沥血,花费4年心血,写出珍贵的蒙古族志书《蒙古风俗鉴》这部蒙文长篇巨著。   《蒙古风俗鉴》共10册,60章,计约20余万字,是这个时期内容繁富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蒙文著作。其内容包罗极广,从蒙古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物产以及风俗民情,到蒙古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宗教、地理、历史、医药、动植物、刑法、婚姻、风俗、习惯及其历史局长等各个方面的情况,被誉为蒙古族的“百科全书”,是蒙古学研究的珍贵历史文献。《蒙古风俗鉴》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论述了物质世界的发展变化,同时,无情地揭露了喇嘛教的欺骗性和危害性,提示了喇嘛教与封建剥削制度的关系,从而反映了他反对传统的宗教信仰的无神论思想。此书表达了他作为一个蒙古族人,一个中国人忧国忧民,振兴民族的全部主张,用他自己的话说,“依次列出了我的看法”以寄希望于后人。   罗布桑却丹的政治主张虽未能被采纳,但他一生的追求充分表明他不失为当时 蒙古族的先觉者,他爱国爱民,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有如暗夜中的烛光,闪出动人的光辉,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启迪。

  • 姓薛女孩叫什么名字好听 要有家字

      薛家涵,可以吗?

  • 父母姓薛和袁加什么字好听

    薛袁慈、或者是,薛袁贵。

  • 属鼠的名人有哪些

      属鼠的名人: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剧作家及诗人)   邱吉尔(1874-1965,英国政治家,於1940-45,1951-55任首相,於1953获诺贝尔文学   岩士唐(美国爵士音乐家)   以上外国,以下中国   王莽,公元前45年生于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是西汉末年掌握进行大权的外戚,篡权称帝后,建立新王朝。   王莽九岁那年,祖父去世,伯父风继承了阳平候爵位。十三岁时,汉元帝死,王风以大司马,大将军身份辅佐堤,王家开始掌握了西汉朝廷的大权。不久,王莽先后有五个伯叔父同日封候,世称“五侯”。只有王莽这支因父亲王曼早死,没有受封,在显赫的王氏家族中,地位最为低下。   王莽竭力追求政治权势。他一面发愤读书,孝敬父母,抚养孤侄,以博取名声;一面曲意奉承有权有势的伯叔父们。公无前八年,王莽叔父病死,王莽继任大司马取位。一年后,成帝死,哀帝刘欣即位。王莽被肃大司马一职,又过四年,哀帝死,王莽官复原取,拥立年公九岁的刘欣为汉平帝,由太皇太后王政群临朝听政,实际上,朝政操纵在王莽手中。   公元五年,汉平帝死,王莽又选择皇帝的玄孙,年公两岁的儒子婴为继承人,自己以“周公”自命,做了“摄皇帝”。公元八年,王莽去掉“摄”字,终于做了真皇帝,改国号为新。时年,王莽五十二岁。   王莽称帝后,打起复古的旗帜进行改制,企图以此缓解社会危机,固巩帝位,但改制的结果,“富者不得自保,贪者无以自存”,只有王莽统治集团和经办改制的官吏得到大利,社会危机反而更加加深。缍于公元十七,十八年间,爆发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公元二十三年,绿林军把王莽四十三万军队消灭,当年十月,起义军攻破长安,王莽狼狈逃到未央宫内渐吕之上,被商人杜砂杀死。   明成祖生于1360年的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是明代著名皇帝,颇有建树的政治家。   公元1370年,朱棣10岁时被封为燕王,10年后,赴任守北平。燕地与蒙古接壤,他出塞巡边,筑城屯田,多有建树。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朱允建文继位,称建文帝。1401年,燕王军在朱棣率领下攻入京师,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上皇位,史称明成祖,次年改元永乐。   明成祖即位后,马上实行削藩,解除了诸王兵权,调集30多万工匠,百万民工,大兴土木建京城。经三年半营建,北京城于1421年建成。城周长45里,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