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温的名人

  • 姓温的名人有几个|

      姓历代被载入史册的人不胜枚举,尤其令人注目的是唐代。此期温姓可谓名家辈出,群星璀璨。   名人精粹   温峤: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东晋名臣。博学能文,工书。咸和初为江州刺史,封始安郡公,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卒于平苏峻之乱,终年四十一岁。温彦宏、温彦博、温彦将(大雅、大临、大有):太原祁人,唐代名宦。兄弟三人,俱知名于当世。高祖时,彦宏参与机务,官吏部尚书,封黎国公;彦博初从幽州总管罗艺,后随罗艺降唐,曾被突厥所俘,囚于阴山苦寒之地,归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宰相),封虞国公;彦将官至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时称“一门三公”。温庭筠:太原祁人,温彦博裔孙,唐代词人和诗人。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作赋八叉手而成,时称温八叉。精通音律,诗词风格浓艳,词藻华丽,多写闺情,乃花间派鼻祖。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及《金荃集》。温璋:大雅六世孙,唐代官吏。以父荫累官大理丞,擢分阝宁节度使转京兆尹,为政严明,后为直谏贬振州司马。温日观: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宋末元初画家。僧人,法名子温。善草书,喜画葡萄,须梗枝叶,皆草书法,时人以温葡萄称之。传世《葡萄图》流入日本。温体仁:浙江乌程(今湖州)人,明代宰相。进士及第,历任编修、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崇祯四年(一六三一)入阁,不久升为首辅。其为相八年,崇祯对其恩崇无比,而温对上一味迎合,对下严厉刻薄,几无政绩。温新、温秀:河南洛阳人,明代官吏、诗人。兄温新官户部主事,精于诗;弟温新亦善诗,官知襄阳府同知。温纯:陕西三原人,明代名臣。官左都御史,倡诸大梗伏阶泣请皇帝罢矿税,清白奉公,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温达:满洲镶黄旗人,清代宰相。历任陕西道御史、镶黄旗管旗大臣、内阁学士、户部侍郎、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宰相)等职,颇受康熙重用。温以燠:嘉应州(今广东梅县)人,清代学者。文章诗词,均斐然可观。工书法,师颜真卿,瘦硬似柳公权。温文禾:归安(浙江吴兴)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官工部主事。山水宗黄公望,著墨淹润,神韵天然。有《辛夷花馆诗稿》。温生才:广东梅县人,民主革命烈士。一九零七年加入同盟会,后与李佐汉等组织暗杀团,决心刺杀清军水师提督李准,后误杀清广州副都统兼署广州将军孚琦,旋即被捕并被杀害,时年四十一岁。

  • 历史上有哪些姓温的名人?

      温 峤: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东晋名臣。博学能文,工书。咸和初为江州刺史,封始安郡公,珐官至骠骑大将军,卒于平苏峻之乱,终年41岁。     温 璋:大雅六世孙,唐代官吏。以父荫累官大理丞,擢邠宁节度使转京兆尹,为政严明,后为直谏贬振州司马。温日观: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宋末元初画家。僧人,法名子温。善草书,喜画葡萄,须梗枝叶,皆草书法,时人以温葡萄称之。传世《葡萄图》流入日本。     温 新、温秀:河南洛阳人,明代官吏、诗人。兄温新官户部主事,精于诗;弟温新亦善诗,官知襄阳府同知。     温 纯:陕西省三原人,明代名臣。官左都御史,倡诸大臣伏阶泣请皇帝罢矿税,清白奉公,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     温 达:满洲镶黄旗人,清代宰相。历任陕西道御史、镶黄旗管旗大臣、内阁学士、户部侍郎、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宰相)等职,颇受康熙重用。     温仲舒:古代哲学家、教育家。西汉广川(近河北省景县人)人。今文经学的创始人。青少年时学习十分勤奋,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故学术日精。景帝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次相授业。武帝时上“天人三策”,以对策第一而著称。其对策中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兴太学”、重选举等建议,为武帝采纳,对汉代的政治建设和文教政策的制定,起了重要作用,开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他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吸收阴阳、五行的学说,提出“天创万物”与“天人感应”的学说,为君权神授和王道三纲编造理论。他还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之性生来就善,下品之性生来就无善质,且教而不能善,只有中民之性是“有善质而未能善”,这一部分人的人数最多,故又称“万民之性”,这些人才是教育的主要对象,提出了有别于孟子、荀子的人性论和教育作用论。对策之后,他被武帝遣为江都王相,后又调任胶西王相,“凡相两国,辄事骄王”,因恐久职获罪,告病归家,著书讲学以终。其著述颇丰,但流传下来的只有《春秋繁露》一书和《汉书·董仲舒转》中的《举贤良对策》(即天人三策)等。     温子升:后魏中军大将军。他博览百家,文章清婉。平熙初,对策高第,补御史。有文集35卷。被誉为“江左文人”之一。     温彦宏、温彦博、温彦将(大雅、大临、大有):太原祁人,唐代名宦。兄弟三人,俱知名于当世。高祖时,彦宏参与机务,官吏部尚书,封黎国公;彦博初从幽州总管罗艺,后随罗艺降唐,曾被突厥所俘,囚于阴山苦寒之地,归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宰相),封虞国公;彦将官至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时称“一门三公”。     温庭筠:太原祁人,温彦博裔孙,唐代词人和诗人。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作赋八叉手而成,时称温八叉。精通音律,诗词风格浓艳,词藻华丽,多写闺情,乃花间派鼻祖。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及《金荃集》。     温体仁:浙江省乌程(今湖州)人,明代宰相。进士及第,历任编修、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崇祯四年(1631年)入阁,不久升为首辅。其为相八年,崇祯对其恩崇无比,而温对上一味迎合,对下严厉刻薄,几无政绩。     温以燠:嘉应州(今广东省梅县)人,清代学者。文章诗词,均斐然可观。工书法,师颜真卿,瘦硬似柳公权。     温文禾:归安(浙江省吴兴)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官工部主事。山水宗黄公望,著墨淹润,神韵天然。有《辛夷花馆诗稿》。     温生才:广东梅县人,民主革命烈士。1907年加入同盟会,后与李佐汉等组织暗杀团,决心刺杀清军水师提督李准,后误杀清广州副都统兼署广州将军孚琦,旋即被捕并被杀害,时年41岁。...余下全文>>

  • 温姓的历史名人

      温姓历代被载入史册的人不胜枚举,尤其令人注目的是唐代。此期温姓可谓名家辈出,群星璀璨。 温平即己平,古温国立国者。因在夏朝少康帝复国时消灭有穷王过程中建立大功而被封到温国,乃以国为氏称温平。唐代温彦博家族墓志记载:有平者,佐夏灭穷,受封于温,因以命氏。其后子孙尊他为温姓得姓始祖。温季即郄至。因被封于温地,人称温季。其家族显赫,世代任高职于晋国。在与楚进行的鄢陵之战中,出谋献策,身先士卒,为大败楚军立下汗马功劳,。因功高震主,遭人猜忌,又忠心不避死,是古来少有之忠臣。温疥史书上最早记载的温姓著名人物。汉功臣,封惸侯。汉王四年,在成皋之战中,破曹咎军。后担任燕相。孙温何,始居太原,继移汲郡、清河。而太原成为望族,后裔遂以太原为郡号。温序(?~30)汉朝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曾任州从事。公元26年(东汉建武二年),受平定北州的骑都尉弓里戍赏识推荐,被汉光武帝越级提拔为御史。温恢(178~223)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三国时曹魏大臣。任扬州刺史,后迁凉州刺史,并任护羌校尉。温羡太原祁人,汉护羌校尉温序之后。祖温恢,曹魏扬州刺史。父温恭,济南太守。兄弟六人并知名于世,号“六龙”。温峤(288~329)太原祁人,东晋名臣、名将。博学能文,工书。咸和初为江州刺史,封始安郡公,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卒于平苏峻之乱,终年41岁。温子升(495~547)字鹏举,济阴冤句人,北魏著名文学家,官至中军大将军。他博览百家,文章清婉。平熙初,对策高第,补御史。有文集35卷。被誉为“北地三才”之一。温彦宏、温彦博、温彦将太原祁人,唐代名宦。兄弟三人,俱知名于当世。高祖时,彦宏(?~627)参与机务,官吏部尚书,封黎国公;彦博(573~637)初从幽州总管罗艺,后随罗艺降唐,曾被突厥所俘,囚于阴山苦寒之地,归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宰相),封虞国公;彦将官至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时称“一门三公”。温璋温大雅(彦宏)六世孙,唐代官吏。以父荫累官大理丞,擢邠宁节度使转京兆尹,为政严明,后为直谏贬振州司马。温庭筠(约801~866)太原祁人,温彦博裔孙,唐代词人和诗人。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作赋八叉手而成,时称温八叉。精通音律,诗词风格浓艳,词藻华丽,多写闺情,乃花间派鼻祖。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及《金荃集》。温仲舒(?~1010)河南人。北宋太平兴国二年进士。曾任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刑部尚书,知审官院,户部尚书等职。大中祥符三年,判昭文馆大学士,命下,卒,年六十七。赠左仆射,谥恭肃。与寇准同进,时人谓之“温寇”。温日观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宋末元初画家。僧人,法名子温。善草书,喜画葡萄,须梗枝叶,皆草书法,时人以温葡萄称之。传世《葡萄图》流入日本。温纯(1539~1607)陕西省三原人,明代名臣。官左都御史,倡诸大臣伏阶泣请皇帝罢矿税,清白奉公,肃百僚,振风纪,时称名臣。温新、温秀河南洛阳人,明代官吏、诗人。兄温新官户部主事,精于诗;弟温秀亦善诗,官知襄阳府同知。温体仁(1573~1639)浙江省乌程(今湖州)人,明代宰相。进士及第,历任编修、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崇祯四年入阁,不久升为首辅。其为相八年,崇祯对其恩崇无比,而温对上一味迎合,对下严厉刻薄,几无政绩。温璜(1585~1645)明代崇祯年间的进士,官徽州府推官,以后起兵拒京师,城破,他全家殉难,他自刎,一日后复活;又绝食五日;后手抉其创而死。义震一时。其母陆氏训言由温璜笔录而成《温氏家训》,世人重之,被收入《四库全书》。温达(?~1715)满洲镶黄旗人,清代宰相。历任陕西道御史、镶黄旗管旗大臣、内阁学士、户部侍郎、......余下全文>>

  • 温姓 男孩儿 取名

      温爵瑞

  • 古代潘姓有哪些名人

      1、潘崇。春秋楚成王时太师,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     2、潘 岳(247-300):西晋文学家,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以文学才华及“美姿容”而著名。在文学方面,长于诗赋,文辞华靡,与陆机齐名,世称“潘陆”,并有成语“潘江陆海”可证。其《闲居赋》《悼亡诗》为世传颂,明人辑有《潘黄门集》。亦称为潘河阳、潘安。“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应用的一句话,用来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这位潘安,就是晋代的大才子潘岳。     3、潘 尼(约250-311):西晋文学家,字正叔,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官至太常卿。与叔父潘岳以文学齐名,世称“两潘”。明人辑有《潘太常集》。     4、潘 美(925-991):北宋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字仲询,大名(今属河北)人。宋初,从太祖平定叛臣李重进,率军灭南汉、南唐、北汉,其功居多。雍熙三年(986)北伐,“美独拔寰、朔、云、应等州”,因攻辽时指挥失当,致名将杨业被俘绝食而死。旋以业妻折太君劾,削秩三等。后加至同平章事(宰相)。卒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真宗咸平(999)二年,配飨太宗庙庭,追封郑王。     5、潘骞:为震公次子,即潘美之弟,字国英。其从兄征伐, 屡建大功,在开宝年间,被封为武威将军节度使,镇守江西九江,深受百姓拥戴。宋咸平二年被追封为晋平王。其立兄潘美之幼子惟文为嗣。(骞公40世孙潘朝法敬书)     6、潘大临 宋代诗人,字邠老,黄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从苏轼、黄庭坚、张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     7、潘 阆(?-1009):宋诗人,字梦空,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官至滁州参军。诗风清浅而少雕琢,以五律居多,著有《逍遥集》。     8、潘 翼 宋代学乾,字雄飞,青田人。贯穿诸子百家,著九域赋、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王十朋自少从游,每叹不能竟其学。     9、潘季训(1521-1595)明代水利家,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并曾四任总理河道,总结出一套治黄方法。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     10、潘平格(1610-1677):明清之际思想家,字用微,浙江慈溪人。强调在日用实际上去求真理,提出“浑然一体”、“见在真心”的理论。著有《求仁录》。     11、潘柽章(1626-1663):明清之际学者,字圣木,号力田,吴江(今江苏)人。著有《国史考异》,顾炎武推其精审。     12、潘 耒(1646-1708):清初学者,字次耕,又字稼堂,吴江(今江苏)人。师事顾炎武,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     13、潘奕隽:清初书画家,平生著述甚多。所著《丛三松堂集》,遍诵艺林。

  • 姓齐的名人。

      齐盖     齐公,名盖,字副世,汉博陵(今河北蠡县)人,西汉平帝(公元元年—公元五年)封北平大将军、险渎侯,又封关内侯,兼知河北道事,平帝以为社稷之臣,赐字:“汉贤”。公元五年,王莽篡汉,齐公“愤气填胸”“独步戎场”,大战叛将邓郁,效死疆场。其后刘秀恢复汉室,“追谥公号礼也”,(引自《汉齐盖庙碑》)葬于今蠡县南庄村东南,屯里村之西北,钦命建庙崇祀。唐大中二年(848年),修汉贤庙於侧,昌黎韩疑撰碑文铭于石。盖生五子称五房(今五坊),世居蠡县境内,世代繁衍,为蠡邑望族之一,有“蠡县无二齐之说”9(。齐盖墓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宋末,齐氏后裔齐复初由五坊村迁居大曲堤村定居。人丁兴旺,基业大开。   齐映   瀛州高阳(今属河北省),唐代大臣。22岁高中状元后,历任监察御史、刑部员外郎、判官等职,累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后被贬职,卒年仅48岁。   齐抗   定州义丰(今河北省安国)人,唐代大臣。历仕监察御史、侍御史、户部员外郎、仓部郎中等职,后被唐德宗拜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为官必求至精,无远智大略。   齐廓   字公辟,越州会稽人。举进士第,自梧州推官累迁太常博士、知审刑详议官,知通、泰州。提点荆湖南路刑狱。潭州鞫系囚七人为强盗,当论死。廓讯得其状非强,付州使劾正,乃悉免死。平阳县自马氏时税民丁钱,岁输银二万八千两,民生子,至壮不敢束发,廓奏蠲除之。历三司度支、开封府判官,出为江西、淮南转运使。时初兼按察,同时奉使者,竞为苛刻邀声名,独廓奉法如平时,人以为长厚。入判盐铁勾院,加史馆、知荆南府,徙明、舒、湖三州,积官光禄卿、直秘阁,以疾分司南京,改秘书监,卒。廓宽柔恭谨,人犯之不校。弟唐,为吉州司理参军,博览强记,尝举贤良方正,对策入等。越州蒋堂奏廓及唐父母垂老,穷居乡里,二子委而之官,唐复久不归省,于是罢唐,令归侍养。廓方使湖南,虽置不问,然士论薄之。(摘自《宋史-齐廓传》)   齐唐   会稽郡(今浙江省绍兴)人,宋代官吏、学者。少贫苦学,殿试中头名状元,官至职方员外郎。有《学苑精英》、《少微集》。   齐泰   明初大臣。初名德,赐名泰。明溧水(江苏省溧水)人。洪武十七年举应天乡试第一,次年成进士。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擢兵部左侍郎。太祖临终,召授顾命,辅皇太孙,建文帝立,命与黄子澄同参国政,不久晋兵部尚书,建议削藩。“靖难”兵起,他请削燕王属籍,声罪致讨,力主伐燕。后建文军屡败,齐泰等被罢官,复受帝召还,旋遭贬。迨京师失守,齐泰奔走外郡以图兴复。被执京师,不屈而死,祸及九族。   齐之鸾   (约公元1522年前后在世),字瑞卿,号蓉川,安徽桐城人(今桐城县城太平坊人)。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先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后授刑部给事中。之鸾学识渊博,文彩宏丽,于桐城文学兴起有先导作用。著有《蓉川集》7卷、《奏疏》2卷、《南征纪行》和《入夏录》各若干卷。   齐慎   河南省新野人,清代将领。因镇压白莲教、天理教、张格尔叛乱有功,升至提督。鸦片战争英军攻镇江时,战败,被革职留任。   齐万年   西晋时氐族豪帅,氐羌人民起义领袖。元康六年(296年),关中氐羌人民响应郝度元反晋,推齐万年为帝,拥众数十万屡败晋军。九年,被西晋军队击败并被俘。   齐季若   唐代进士,贞元中陆贽主试,试明水赋、御沟柳诗,与韩愈、欧阳詹、贾稷、陈羽等人同榜。“皆天下伟杰之士,号曰龙虎榜”。   齐天觉宋代学者,字莘夫,青阳人。家贫,好读书,倦则依几而卧,三十年未曾睡觉。经史子集,无不精通。曾任温州天富知监,后迁知襄阳、宣城二县,再改赣州佥判。   齐德之   元代人,医学家。曾任医学博士,充......余下全文>>

  • 古代姓陈的有哪些名人

      陈完,春秋时齐国大夫。即田敬仲。陈厉公子。前672年,陈宣公杀其太子御寇,他与寇相友善,恐祸及身,出奔至齐。齐桓公使为工正,列为大夫。自入齐后,由陈改姓田氏。死后谥敬仲,为田齐始祖。   陈胜(?-前208),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战争。   陈平(?-前178),西汉王朝开国功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宰相之一。   陈寔(104-187),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字仲弓。初为县吏,曾入太学就读。后任太丘长。党锢之祸起,被连,余人多逃亡,他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自请囚禁。党禁解,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招辟,皆辞不就。   陈琳(?-217),汉末文学家。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初从袁绍,后归曹操,为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陈琳诗、文、赋兼善。诗歌今存4首,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汉乐府之作。散文以表章书檄最有影响,代表作《为袁绍檄豫州文》,是一篇为袁绍声讨曹操的檄文。辞赋有《武军赋》、《神武赋》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   陈群(?-236),三国时魏国大臣。字长文。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人。初任刘备别驾,后投奔曹操,征召为司空西曹掾属。魏建国后,迁御史中丞。延康元年(220),文帝曹丕封他为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后为镇军大将军,与曹休、曹真、司马懿并列为四大将军。不久又授以司空,录尚书事。他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将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报政府,按等选用,后逐渐演变为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   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又作长寿,字承祚。蜀国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陈庆之(484-539),南朝梁将领。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西南)人。幼从梁武帝(萧衍),颇受信任。梁武帝大通二年(528),魏北海王元颢降梁。武帝令他率七千人送元颢回北方。次年,入洛阳(今属河南),计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无不胜利。未几,以兵少受挫,退回南方。后历任北兖州(今山东兖州)南北司二州刺史等职。卒,谥武。   陈武帝(503-559),南朝陈创建者。即陈霸先。庙号高祖。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梁时,自小吏累迁至西江督护、高要太守。太清三年(549)自广州起兵,与王僧辩讨平侯景,位至司空。梁元帝在江陵为西魏所杀,他与王僧辩在建康拥立萧方智为帝,旋杀僧辩,独揽朝政。太平二年(557)进封陈王,继禅梁自代,建立陈朝。   陈霸先(503-559),南朝陈创建者。陈高祖。公元557-559年在位。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东)人。出身小吏,喜读兵书,长于军事。太清三年(548)在始兴(今广东韶关)起兵,受湘东王萧绎节制,与王僧辩会师讨灭侯景,进位司空,领扬州刺史,镇京口。承圣三年,西魏陷江陵,杀梁元帝,他与王僧辩迎立萧方智为梁王。四年,王僧辩又纳北齐扶植的萧渊明为帝。他起兵袭杀王僧辩,拥萧方智为帝,并击败北齐军,进爵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国号陈,改元永定。毛泽东也曾经要求人们读读《陈书》,了解陈霸先的身世经历。陈霸先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是一朝开国皇帝,还在于他具有彪炳千古的贤明人格。   陈后主(553-604),南朝陈皇帝。即陈叔宝。字元秀,小字黄奴,陈宣帝嫡长子。天嘉三年(562)立为安成王世子,太建元年(569)立为皇太子,十四年即位。大造宫室,亲信佞臣,不理政事。恃长江天险,不设边防。祯明三年(589)隋军直入建康,被俘至长安。隋仁寿四年卒于洛阳,追封长城县公,谥号炀。明人辑有《陈后主集》。   陈子昂(约......余下全文>>

  • 给姓温的女孩起名字

      是男孩还是女孩??? 温暖 不错 、以下省略温字(女孩): 梦琪、之桃、慕青、尔岚、初夏、沛菡、傲珊、曼文、乐菱、惜文、香寒、新柔、语蓉、海安、夜蓉、涵柏、水桃、醉蓝、语琴、从彤、傲晴、语兰、又菱、碧彤、元霜、怜梦、紫寒、妙彤、曼易、南莲、紫翠、雨寒、易烟、如萱、若南、寻真、晓亦、向珊、慕灵、以蕊、映易、雪柳、海云、凝天、沛珊、寒云、冰旋、宛儿、绿真、晓霜、碧凡、夏菡、曼香、若烟、半梦、雅绿、冰蓝、灵槐、平安、书翠、翠风、代云、梦曼、幼翠、听寒、梦柏、醉易、访旋、亦玉、凌萱、访卉、怀亦、笑蓝、靖柏、夜蕾、冰夏、梦松、书雪、乐枫、念薇、靖雁、从寒、觅波、静曼、凡旋、以亦、念露、芷蕾、千兰、新波、代真、新蕾、雁玉、冷卉、紫山、千琴、傲芙、盼山、怀蝶、冰兰、山柏、翠萱、问旋、白易、问筠、如霜、半芹、丹珍、冰彤、亦寒、之瑶、冰露、尔珍、谷雪、乐萱、涵菡、海莲、傲蕾、青槐、易梦、惜雪、宛海、之柔、夏青、亦瑶、妙菡、紫蓝、幻柏、元风、冰枫、访蕊、芷蕊、凡蕾、凡柔、安蕾、天荷、含玉、书兰、雅琴、书瑶、从安、夏槐、念芹、代曼、幻珊、谷丝、秋翠、白晴、海露、代荷、含玉、书蕾、听白、灵雁、雪青、乐瑶、含烟、涵双、平蝶、雅蕊、傲之、灵薇、含蕾、从梦、从蓉、初丹。听兰、听蓉、语芙、夏彤、凌瑶、忆翠、幻灵、怜菡、紫南、依珊、妙竹、访烟、怜蕾、映寒、友绿、冰萍、惜霜、凌香、芷蕾、雁卉、迎梦、元柏、代萱、紫真、千青、凌寒、紫安、寒安、怀蕊、秋荷、涵雁、以山、凡梅、盼曼、翠彤、谷冬、冷安、千萍、冰烟、雅阳、友绿、南松、诗云、飞风、寄灵、书芹、幼蓉、以蓝、笑寒、忆寒、秋烟、芷巧、水香、映之、醉波、幻莲、夜山、芷卉、向彤、小玉、幼南、凡梦、尔曼、念波、迎松、青寒、笑天、涵蕾、碧菡、映秋、盼烟、忆山、以寒、寒香、小凡、代亦、梦露、映波、友蕊、寄凡、怜蕾、雁枫、水绿、曼荷、笑珊、寒珊、谷南、慕儿、夏岚、友儿、小萱、紫青、妙菱、冬寒、曼柔、语蝶、青筠、夜安、觅海、问安、晓槐、雅山、访云、翠容、寒凡、晓绿、以菱、冬云、含玉、访枫、含卉、夜白、冷安、灵竹、醉薇、元珊、幻波、盼夏、元瑶、迎曼、水云、访琴、谷波、笑白、妙海、紫霜、凌旋、孤丝、怜寒、凡松、青丝、翠安、如天、凌雪、绮菱、代云、香薇、冬灵、凌珍、沛文、紫槐、幻柏、采文、雪旋、盼海、映梦、安雁、映容、凝阳、访风、天亦、觅风、小霜、雪萍、半雪、山柳、谷雪、靖易、白薇、梦菡、飞绿、如波、又晴、友易、香菱、冬亦、问雁、海冬、秋灵、凝芙、念烟、白山、从灵、尔芙、迎蓉、念寒、翠绿、翠芙、靖儿、妙柏、千凝、小珍、妙旋、雪枫、夏菡、绮琴、雨双、听枫、觅荷、凡之、晓凡、雅彤、孤风、从安、绮彤、之玉、雨珍、幻丝、代梅、青亦、元菱、海瑶、飞槐、听露、梦岚、幻竹、谷云、忆霜、水瑶、慕晴、秋双、雨真、觅珍、丹雪、元枫、思天、如松、妙晴、谷秋、妙松、晓夏、宛筠、碧琴、盼兰、小夏、安容、青曼、千儿、寻双、涵瑶、冷梅、秋柔、思菱、醉波、醉柳、以寒、迎夏、向雪、以丹、依凝、如柏、雁菱、凝竹、宛白、初柔、南蕾、书萱、梦槐、南琴、绿海、沛儿、晓瑶、凝蝶、紫雪、念双、念真、曼寒、凡霜、飞雪、雪兰、雅霜、从蓉、冷雪、靖巧、翠丝、觅翠、凡白、乐蓉、迎波、丹烟、梦旋、书双、念桃、夜天、安筠、觅柔、初南、秋蝶、千易、安露、诗蕊、山雁、友菱、香露、晓兰、白卉、语山、冷珍、秋翠、夏柳、如之、忆南、书易、翠桃、寄瑶、如曼、问柳、幻桃、又菡、醉蝶、亦绿、诗珊、听芹、新之、易巧、念云、晓灵、静枫、夏蓉、如南、幼丝、秋白、冰安、秋白、南风、醉山、初彤、凝海、紫文、凌晴、雅琴、傲安、傲之、初蝶、......余下全文>>

  • 姓于的名人

      于吉,三国道士。   于禁,三国时期曹魏将领。   于赠,唐朝贵族。   于谦,明朝政治军事人物。   于荫霖,清朝官员。   于成龙,清朝官员。   于右任,中国政治人物,书法家。   于凤至   于斌,中国天主教人士。   于衡,台湾作家。   于国桢,台中县前官派县长。   于江震,中国工农红军将领。   于学忠,中国将领。   于化虎,中国军人。   于会泳,中国音乐家。   于天仁,中国化学家。   于占元   于德海   于振武,中国上将。   于凤桐,中国运动员。   于荣光,中国演员。   于台烟,台湾艺人。   于洋   于仁泰,香港导演。   于素秋,香港女演员。   于品海,香港企业家。   于靖   于慧   于明涛   于是之   于秀敏   于幼军   于大宝   于广洲   于正昌   于浩晖   于樱樱,台湾资深歌手。

  • 四川的温姓起源

    温姓出自上古帝王颛顼高阳氏。颛顼生称,称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和吴回。重黎和吴回在帝喾时相继担任管理火种之官,官名火正,又称祝融。后来,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子6人,其中长子名樊,在夏朝时被封于昆吾(今河南许昌东),以封地名称为姓,称昆吾氏。昆吾始己氏,其后为苏、顾、温、董。周初,苏忿生在周朝任司寇,被封在温,也称温子。   后来苏忿生勾结狄人,狄人灭温。晋国攻灭狄人,周襄王把温地赐给了晋文公,狐氏、阳氏先后领有温地,后来成了晋国大夫郤至的封邑。而狐氏、阳氏,郤氏都是晋国公室后代。当时郤至在鄢陵之战中指挥晋军打败楚军,成为晋国执政大臣,郤氏一家三族权倾朝野,引起其他晋卿的嫉妒。晋厉公对郤氏专权不满,早就想找借口除掉国 汉字:温中的这些强宗大族。又恰逢一次晋厉公带着群臣打猎,晋厉公宠幸的寺人(厨师)孟张仗势抢夺温季之鹿被温季射杀,厉公以此为口实,决定除掉郤氏,派人去抓郤至。这个讯息被郤氏知道了,郤锜便主张先攻杀厉公另立新君,郤至却不为所动,认为宁可被杀也不能犯上作乱。结果历公纠合了一批与郤氏有怨仇的臣子灭掉了郄氏。郤至的子孙中有逃到国外的,以封邑命姓,称温姓。发源于河南的温姓,有一支于西周初年,迁到甘肃祁连山,并融入古康居国中,部分未能越葱岭者,遂留居于新疆南疆,建立温宿国(今温宿县)。西汉初,有惸侯温疥(乃温季之裔)有子名仁,仁子温何迁居太原祁县(今山西省祁县东南)。此后,温姓后裔以太原为繁衍中心,逐渐形成温姓太原郡望。元康四年(公元前66年),长安公士申请皇帝下诏,命温何孙 行书“温”字[2] 温福回归故里。后温姓逐渐扩散到河北清河、枣强以及山东东平、高唐、临清、武城诸县,并发展成为温姓平原、清河郡望。晋永嘉之乱,温姓随晋室南迁,刘琨记室太原祁人温峤南迁后出镇洪城(今江西省南昌),子孙留居当地。唐末时,裔孙温九郎避黄巢之乱,迁闽南。另有温姓一百四十世温尚简,由河南洛阳迁江西石城皁角水定居,其曾孙南皋由石城迁福建宁化石壁乡,皋次子瑾名铜宝,其裔孙分布闽、粤、赣各地,故此三地温姓多奉铜宝为大始祖。此际,任虔州刺史的温厚宗迁居福建,其后裔分衍清流、长汀、石城、龙巖各地。宋时,厚宗裔孙元秋长子德带,次子德坤迁广东兴宁,季子德明徙江西兴国,四子德良迁上杭、连城。宋末时,九郎子孙分支再入粤东。六郎公徙居梅县,为松源乡开派祖;贵和公为五华开派祖;良善公为广东嘉应州开派祖;康熙四十三年,良善公第十四代嫡孙石祥公从广东惠州迁往广东四会市邓村龙磷立业;良彬公为梅县小用乡开派祖。明初,温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 、四川等地。嘉靖年间,念三郎由宁化迁广东廉江。至清代末叶,温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并有渡海赴台,远播海外者。[1]当今,温姓人口较多,约佔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四。根据公安部2009年身份证资料库的资料统计,温姓人口数量约190万,排在中国各姓氏第104位。温姓人口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广东多此姓,约佔全国汉族温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九。[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