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熊的历史名人

  • 姓任的历史名人

      任不齐(前545-前468):字子选,孔子七十七贤弟子之一,春秋战国时楚国(今湖北)人,“楚聘上卿不就”。生于周灵王二十七年三月,殁于周元王八年九月。葬桃乡,墓在济宁城北房葛铺。唐朝皇帝追封其为任城伯,宋朝天子又加封其为当阳侯。   任鄙(生卒年不详):任不齐五世孙,生活在距今二千三百年左右,秦始皇前的秦武王时代。著名勇士。《史记》有秦人谚语记载:“力则任鄙,智则樗里。”任鄙当时是大力士,“扛鼎抃牛者”。   任嚣(前?-前208):任不齐七世孙,秦始皇二十五年秦首次进兵岭南失利后,任嚣、赵佗率军再入岭南,于秦始皇三十三年统一岭南。首任南海郡尉,并节制抚南南海、象郡、桂林三郡,故称“东南一尉”。以番禺(今广州)为郡治,在今仓边路附近修筑番禺城,史称任嚣城。前208年病逝。   任延(生卒年不详):字长孙,宛城(今河南南阳)人,东汉名吏。十二岁时,熟读《春秋》、《易经》等,有“任圣童”之称。汉光武帝初年(公元25年)二十三岁时任九真(今越南河内以南一些地区)太守,延教以垦关配匹之道,五年之后,粮食丰收,婚嫁有度,人民生活大改善,生了子女,多以任为名。《后汉书》载《任延善政》:显宗拜颍川太守。永平二年,征会辟雍,因以为河内太守。视事九年,病卒。   任天知(生卒年不详):近代早期话剧(新剧)活动家、剧作家、演员。名文毅,或称任调梅,艺名天知。籍贯、生卒年月不详。武昌起义前曾在上海创办职业新剧团体“进化团”。所编演之剧本大都以反对专政、帝政和封建势力为其主要题材。计有《共和万岁》、《黄金赤血》等。他擅长在演出中作政治演说,为中国早期话剧创始人之一。   任政(公元1916-1999):字兰斋,浙江黄岩人。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分会常务理事。著有《楷书基础知识》、《兰斋唐诗宋词行书帖》、《任政行书千家诗帖》等

  • 方姓的历史名人

      方 回: 尧时的仙人. 汉>中介绍: 方回者,尧时隐人也。尧聘以为闾士。 炼食云母粉。亦与民人有病者隐于五柞山中。 夏启末为宦士,为人所劫,闭之室中,从求道。回化而得去。更以泥掩封其户。时人言,得回一丸泥涂门户,终不可开。   方弼、方相: 商朝殷纣王的两位镇殿将军. 因纣王荒淫无道,兄弟二人反出朝歌, 为周王朝建立作出巨大贡献, 后世人们把二人尊为显道神, 开路神. 门神.   方 叔:周宣王时大臣,曾率兵车三千乘进攻楚国大获全胜.名望如日中天. 恭贺用语"望隆方叔", 意思是有如方叔的崇高的名望与声誉。   方 储:浙江淳安人。东汉和帝方储以贤良方正对策为天下第一,任博士迁议郎、洛阳令、太常卿,死后追赠尚书令、黟县侯,葬淳安城内. 徽州和浙江等地都建有"方仙翁"庙.   方 干:浙江淳安人。唐才子诗人, 生前未仕, 死后却名扬天下. 人称“管无一寸禄,名传千万里。”遗诗三百七十余篇,有《玄英先生诗集》。成语" 身后识方干", 是比喻一个人才,生前无人赏识,死后才被重视。   方 清: 歙州(今安徽歙县)人。唐代宗时江南农民起义首领。   方 太: 山东青州千乘人五代后晋名将. . 武定节度使, "郑王". 方太能征善战. 曾率兵数百人逆击敌兵万余人, 大获全胜.方太一生百战百胜, 可惜却受小人嫉妒被害身亡.   方 峻: 福建莆田人. 宋代著名的藏书家. 白杜"万卷楼", 总计藏书约在五万卷以上,为宋代全国最大的藏书楼.   方 訚:浙江淳安人。与兄方闳、弟方闻,同为北宋名士,时称“两浙三方,天下无双。”   方 琼: 湖北通城县人,民族英雄. 北宋兵部尚书. 靖康元年御金壮烈牺牲。高宗建炎二年建方琼宗庙于鸡鸣岭下建修方琼忠庙(庙现存)庙联云:"抗强敌保家邦勋功垂青史,光祖德建忠庙正气满人间"。清代,祀入县忠孝祠,立有方琼殉难碑。   方 腊:古徽州人. 北宋末农民起义领袖,宣和年间1120年他利用明教发动起义,建立政权称帝,号"圣公"。后战败被俘,英勇就义。   方崧卿: 福建莆田人.文学家, 藏书家. 聚书四万卷,手自雠校。曾校正《韩昌黎文集》,作《韩诗编年》、《韩文举正》.《韩集举正》是宋代韩愈集文本研究的集大成,也是后代韩集文本整理的基础。   方信孺: 莆田人。宋代优秀外交家.为人豪爽,视金帛如粪土,好交游.开禧北伐时出使金国,大义凛然,不辱使命.面对威胁,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被誉为"以口舌折强敌"在九疑山留有磨崖题刻.著《方信孺词选》《南海百咏》   方大琮: 福建莆田人. 宋理宗淳佑元年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六年迁宝章阁直学士。在广五年,百废俱兴,以兼司俸禄赠学校,增摧锋军春衣钱,别给水军出戍粮米。为官直言敢谏。著《宋宝章阁直学士忠惠铁庵方公文集》   方逢辰:宋代状元。浙江淳安人,南宋著名教育家,淳佑十年(1250)状元,理宗赐名“逢辰”。著有《孝经解》、《尚书释传》、《格物入门》等书。   方山京:宋代状元。浙江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状元。方山京为官正直清廉。时人称其为谦谦君子。   方 岳: 安徽祁门人. 南宋后期著名爱国诗人。字巨山,号秋崖。, 著有《方秋崖先生全集》八十三卷。   方 斫:浙江仙居人。宋代理学家,教育家。被誉为"卓然屹立于众醉独醒之中","东......余下全文>>

  • 连姓的历史名人

      连瀛洲10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后辍学到香港的小杂货店当学徒,1919年移居新加坡。1928年他与友人创立华兴公司,经营进出口贸易兼船务代理,事业稳步发展。1949年连瀛洲与数名马来西亚华商成立华联银行,进入金融业,2001年华联银行与大华银行合并,跻身新加坡第一大银行,大华银行集团。此外,连姓名人还有:宋仁宗庆历年间,有连庶、连庠兄弟,深得欧阳修的器重;绍光年间的连希觉,曾在英州为地方筑堤引水灌田;宋宁宗宁元年产的连三益,历知沙县、广州、绍兴,任满离去,老百姓皆遮道挽留。至于明代,入仕的连姓之人也有不少。如明在祖时的名御史连均;英宗正统年间的福建按察副使连镛;宪宗成化年间的御史连盛;神宗万历年间的广西按察副使连继芬;思宗崇祯年间出知灵州的连宗度,等等,都为造福百姓,做过一些好事。在上述连氏良吏名臣之中,宋代的连庶、连庠兄弟是湖北应山人,连三益是福建安溪人,明代的连均、连镛都是江苏建安人,连盛是河北永年人,连继芬是福建龙岩人。这些充分说明,明清时期,连姓人已遍布大江南北。连楹(?-1402年),谥刚烈,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潞安府襄垣县(今山西省襄垣县)人。明朝政治人物。连楹为太学士出生。洪武年间,其任左春坊太子赞善,后升任赞读、监察御史。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金川门,其叩马欲刺朱棣,后失败被杀,尸体直立不倒.连姓宗祠四言通用联连陂存爱;赋笔见称。——佚名撰连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连氏宗祠通用堂中联。羽衣得道;丽赋著名。上联典指宋代人连久道,字可久,十二岁就能作诗。父亲带他见当地名士熊曲骸,他作了《渔父词》。熊曲肱也写诗相赠,又说:“这个孩子在富贵中留不住。”后来果然做了羽衣(道士,穿鸟羽做的衣服,意思是如神仙一样飞翔),来往于西山。下联典指唐代闽县人连总,字会川,咸通年间进士,善于作赋,为文学家温庭筠所称道。勋嘉葵戍;泽被乡邻。——佚名撰连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时齐王大夫连称,为将军,奉襄公之命他和管至父戍守葵丘,瓜熟时去,约定第二年瓜熟时派人替换。一年后,襄公违约。连称、管至父联合襄公的堂弟无知杀了襄公。下联典指宋代应山人连舜宾,字辅之,家中富裕,常常资助乡邻。在家里教他两个儿子庶、庠读书,说:“这就是我的资产。”他死后,远近乡邻都前去哭吊。勋嘉葵戍;孝踵丁兰。——佚名撰连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时齐王大夫连称(见上)。下联典指宋·连世瑜,事母至孝,母死,刻像奉之益恭。七言通用联瞻崇祖德恢先业;依赖宗功启后人。——佚名撰连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福建省闽南地区连氏宗祠“瞻依堂”通用堂联。联以鹤顶格嵌“瞻依”堂名。国士升华光世德;惟思懋建永昌宗。——清·连日春撰福建省长泰县江都村连氏宗祠“瞻依堂”联此联为清代连氏裔孙、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科台湾府举人连日春所撰。后来,江都和开台连氏家族共同将它作为子孙昭穆,从十二世启用,历代相沿。九言及以上源头由和睦,和睦千秋;匾额树瞻依,瞻依百世。——佚名撰福建省长泰县枋洋镇江都村江都寨连氏祖祠“瞻依堂”堂联长泰县枋洋镇江都村,有一座修建于明代的古石寨——江都寨,如今还住着30多户连氏人家。寨内有一座名叫“瞻依堂”的连氏祖祠。据连氏族谱记载,唐开成元年(836年),连谋自骛州入福建开基,成为连氏入闽始祖。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连谋的十世孙连法进之子连垒,从龙岩漳平县入长泰开基。在江都社小山丘上的一块风向适宜,阳光充足,形似鸡笼的蒲姜地上披荆斩棘,建搭草舍,并修建了高一丈四尺厚实坚固的石墙。从此,他们筑寨而居,创家立业,繁衍生息,逐渐兴旺发达起来。后来,连氏族人在寨中选择一块风水保地修建了这......余下全文>>

  • 潘姓历史名人有哪些

      1、潘崇。春秋楚成王时太师,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     2、潘 岳(247-300):西晋文学家,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以文学才华及“龚姿容”而著名。在文学方面,长于诗赋,文辞华靡,与陆机齐名,世称“潘陆”,并有成语“潘江陆海”可证。其《闲居赋》《悼亡诗》为世传颂,明人辑有《潘黄门集》。亦称为潘河阳、潘安。“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应用的一句话,用来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这位潘安,就是晋代的大才子潘岳。     3、潘 尼(约250-311):西晋文学家,字正叔,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官至太常卿。与叔父潘岳以文学齐名,世称“两潘”。明人辑有《潘太常集》。     4、潘 美(925-991):北宋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字仲询,大名(今属河北)人。宋初,从太祖平定叛臣李重进,率军灭南汉、南唐、北汉,其功居多。雍熙三年(986)北伐,“美独拔寰、朔、云、应等州”,因攻辽时指挥失当,致名将杨业被俘绝食而死。旋以业妻折太君劾,削秩三等。后加至同平章事(宰相)。卒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真宗咸平(999)二年,配飨太宗庙庭,追封郑王。     5、潘骞:为震公次子,即潘美之弟,字国英。其从兄征伐, 屡建大功,在开宝年间,被封为武威将军节度使,镇守江西九江,深受百姓拥戴。宋咸平二年被追封为晋平王。其立兄潘美之幼子惟文为嗣。(骞公40世孙潘朝法敬书)     6、潘大临 宋代诗人,字邠老,黄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从苏轼、黄庭坚、张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     7、潘 阆(?-1009):宋诗人,字梦空,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官至滁州参军。诗风清浅而少雕琢,以五律居多,著有《逍遥集》。     8、潘 翼 宋代学乾,字雄飞,青田人。贯穿诸子百家,著九域赋、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王十朋自少从游,每叹不能竟其学。     9、潘季训(1521-1595)明代水利家,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并曾四任总理河道,总结出一套治黄方法。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     10、潘平格(1610-1677):明清之际思想家,字用微,浙江慈溪人。强调在日用实际上去求真理,提出“浑然一体”、“见在真心”的理论。著有《求仁录》。     11、潘柽章(1626-1663):明清之际学者,字圣木,号力田,吴江(今江苏)人。著有《国史考异》,顾炎武推其精审。     12、潘 耒(1646-1708):清初学者,字次耕,又字稼堂,吴江(今江苏)人。师事顾炎武,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     13、潘奕隽:清初书画家,平生著述甚多。所著《丛三松堂集》,遍诵艺林。     14、潘恭寿:清初画家,其族第多人都是当时知名画家。     15、潘 韬 清代将领,吴川人。乾隆中任闽浙督标水师营参将,守护台湾有功,官至南澳镇总兵。     16、潘仕成 清广东番禺人,字德畲。好藏书。道光间辑刊《海山仙馆丛书》,首开于古籍之外,兼刻西欧翻译诸书之例。鸦片战争时曾聘请法国专家仿造西洋战船,向清廷报告,未被采纳。     17、潘龄皋 清末进士。字锡九,河北安新人。历官甘肃布政使等。...余下全文>>

  • 巨姓历史名人

    巨览  汉代顺帝时被大将军樑商聘为掾吏(官府中的佐助官吏),与李固齐名。李固,东汉冲帝时官太尉,以直言闻名。 巨师古  宋代人,曾任统制,率兵征讨戚方,三战三捷。 巨国桂,字子馥,号静亭。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生于秦安县城。其父巨潭,为秦安著名学者,安维峻、孙海出其门下。巨国桂幼承庭训,专心致学,后来博览群书。二十六岁时,中光绪乙亥科举人。选授甘州(今张掖)训导兼河西精舍讲席,迁新疆迪化县(今乌鲁木齐)教授,加同知衔,后任新疆阜康知县。曾作《丁未阜康拟古一首》,诗曰:“空效牵衣啼,留郎郎不住。四山雪连天,马蹄踏何处?”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年青的慕寿祺作《初遇钜子馥先生》一诗,写出了当时的巨国桂,诗云:“今始识荆州,槐黄八月秋。诗篇唐格调,谈笑晋风流。愧我文章劣,逢君意气投。茂林新病后,弄翰不曾休。”暮年,巨国桂协助慕寿祺编纂《甘宁青史略》。民国四年(1915年),巨国桂辞世,享年65岁。着述丰硕,有《慕研斋稿劫馀诗存》四卷,文史着作有《武功县续志》、《阜康县乡土志》、《遂初杂志》、《说铭》、《悟简》、《巨氏家训》、《巨氏家谱》、《救时截方》等十馀种。《秦州直隶州新志续志》选录诗数首。   巨敬 明初甘肃平凉人,官至布政使,后来因为忠于建文而被朱棣残忍地灭门。见《明史》。

  • 【姓毕的历史名人】

      毕公高 周文王第十五子,武王克殷,封于毕。康王时以成周之象,命 毕公高保卫东郊,作毕命。   毕万 春秋,晋人,毕公高之后,事献公。晋灭霍、耿、魏,以魏封毕万。卜郾曰: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启之矣。其后韩、赵、魏果共分晋国。   毕战 战国,滕人。文公闻孟子言古井田之法,使战主其事。   毕谌 三国,魏人,为东平别驾,张貌之叛,劫谌母弟妻子。曹操谢遣之。谌无去志,操为之流涕已乃亡去。   毕轨 三国魏,东平人,字昭先,少有才。明帝在东宫时,轨在文学中,正始中为中护军转尚书,司隶校尉,素与曹爽善,言多见从,后与爽同诛。   毕卓 晋,铜阳人,字茂世。少放达。尝曰:得酒满数百斛船,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鳌,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太兴末为吏部郎。比舍郎酒酿熟,卓因醉夜至瓮下盗饮,为掌酒者所缚,明旦视之,乃毕吏部也。及过江为温桥平南长史。卒于官。   毕构 唐,偃师人。字隆择,六岁能文。第进士。景龙末召拜御史大夫。封魏县男。与河南尹李杰,皆一时选。世谓毕李。复为义州长史。振弊抳私。号为清严。义宗嘉其独行有古人风,赐玺书袍带。官至太子詹事。卒谥景。   毕师铎 唐,冤句人,亁符初与里人王仙芝啸聚为盗,善骑射,其徒目为鹞子。仙芝死,降高骈,骈败黄巢于浙西,多师铎力,甚见宠待。后骈惑于吕用之,骈自称大丞相,与郑汉章、张神剑等攻骈于扬州,杀之。后为孙儒所杀。   毕炕 唐,构子,天宝末为广平太守,时安禄山攻城急炕坚守不下,城陷,以节死,贼遂复其家,谥忠。   毕坰 唐,炕子。炕死难坰始四岁,与弟增子以细弱得不杀。为赏口,宗人宏以财赎出之,后举明经,为临涣尉。徐州节度使张建封闻坰笃行,表署幕府。后官王屋尉,以廉谨闻。   毕诚 唐,构从孙,字存之。早孤。夜燃薪照读,通经史。第太和进士,累官翰林学士。党项扰河西,宣宗召访边事,诚援质古今条,破羌状甚悉。时号禁中颇牧,拜邠(同彬)宁节度使,到军遣吏怀谕,羌人皆顺。懿宗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旋兼平章节度河中卒。   毕宏 [唐]河南偃师人。天宝(七四二至七五六)中官御史,左庶子。树石奇古,擅名於代。初善画古松,后见张躁,於是阁笔。大历二年(七六七)为给事中,画松石於左省厅壁,好事者皆诗咏之。树木改步变古,自宏始。杜甫戏为双松图歌云: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已老韦偃少。山水亦妙。沈括尝收毕宏画两幅。一幅作柱天高半峯满八分,向下作斜凿,开曲

  • 樊姓的历史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樊姓历代名人77名,占总名人数的0.17%,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一十一位;樊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09%,排在并列第一百五十八位;樊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9%,排在并列第一百四十九位;樊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18%,排在并列第一百二十六位。 樊皮,春秋时周国大夫。樊皮叛王《左传庄公二十九年》 樊於期,战国时秦国大将,避罪于燕,得燕太子丹之庇护,后因荆轲欲替太子丹杀秦王,愿得其首级以入秦,遂自刎而死。 樊哙,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沛县人。楚汉战争时,项羽的谋士范增打算在鸿门宴上谋杀刘邦,樊哙持盾闯入,斥责项羽,使刘邦得以脱身。灭秦后,与张良谏刘邦不要贪图咸阳宫室安乐,遂封存重宝财物府库。以军功封舞阳侯。 樊英,字季齐,生于汉代,南阳鲁阳人。他通晓阴阳地理,并洞悉其中的奥妙,能推测灾异。他在壶山之阳隐居时,向他求学的人从四处涌来。无论州郡如何礼请他,他都不应。 樊逊,北齐哲学家,他对道教神仙方术加以批判,认为皆虚妄之术。 樊稠(?-195),东汉末年军阀,官至右将军、万年侯。凉州金城人。樊兴,安州(今广东省中山市)人,原籍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为人忠谨,大唐开国功臣。历左骁卫将军、赤水道行军总管、左监门大将军等职,后官累至检校右武侯将军、襄城郡公。永徽初卒,赠左武侯大将军、洪州都督,陪葬献陵。樊梨花,唐太宗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后投唐(樊父原系隋将,归依突厥)。樊梨花智勇全,美貌绝伦,是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樊圻,明万历四十四年至清康熙三十三年后(1616-1694后)清画家。字会公,江宁(今江苏省南京)人。擅画山水、花卉、人物。为“金陵八家”之一。樊莹(1434—1508),字廷璧,号澄江,常山人。明天顺八年(1464)进士,引疾归养。成化三年(1467),应知县李溥之聘编纂《常山县志》。正德三年十一月十八日病故,葬博望乡(今常山县何家乡)大尖山。正德十四年昭雪,追赠太子少保,谥清简。樊继祖,字孝甫,号双岩,郓城县人,明正德6年(1511年)进士。著有《双岩奏疏》、《十友传》、《山海纪程》、《金丹集》等,流传于世。樊腾凤,字凌虚,河北邢台隆尧县西良前村人,以创著《五方元音》闻名全国。樊增祥(1846—1931),清朝政治家、文学家、著名诗人,亦名云门,字嘉

  • 铁姓的历史名人

      铁瑛(1916——2009),原名任鸿让,河南省南乐县人。1934年考取保定第二师范学校读书。1935年,积极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7年10月参加革命,受中共组织派遣到国民党第69军特务团工兵营任上尉指导员,从事统战工作,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4月调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半年后留校任1支队组织干事。1940年初调任八路军山东纵队1支队2团组织股长兼分总支书记,第2旅5团政治处组织股长兼总支书记。1942年9月入山东分局高级党校学习,1943年任滨海军区临沭独立营政治委员兼临沭县委书记。1945年改任滨海军区独立团政委,军区教导团政治处主任;同年9月任山东滨海军区特务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开始后,任华东军区特务一团政治委员。1948年调任华东军区警卫旅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上海解放后,任上海警察总队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任上海公安总队政治委员。1953年调任华东军区军法处副处长,南京军区军事法院院长。1960年调任舟嵊要塞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第一政治委员。1972年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1977年2月任中共浙江省委第一书记,浙江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83年主动退居二线,任中共浙江省委顾问委员会主任。曾兼任浙江省第四届政治协商会议主席,浙江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主任。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共中央委员,第十三届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3年7月离休。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2009年2月6日7时56分在杭州逝世,享年93岁。

  • 王姓历史名人。

      剪辑如下:   王翦:生卒年不详,战国末期秦国名将,同时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王昭君(公元前一世纪中叶):汉平使者,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   王莽(前45——后23年):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   王充(公元27——约96年):东汉哲学家。   王符(约85——162年):东汉思想家。   王平(?-248):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有谋略,是蜀汉后期名将。   王濬(206—286):字士治,弘农湖县人,西晋著名军事家,曾指挥伐吴的战争,大胜。   王祥(185年—269年):字休征,西晋琅琊(今临沂)人,历汉、魏、西晋三代。著名孝子。   王导(276-339):字茂弘,琅邪临沂人,东晋著名政治家。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山东临沂人,东晋大书法家。其子王献之也是著名书法家。   王徽之(338?-386):晋人。字子猷。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王羲之第五子。   王献之(344年-386年):东晋书法家、诗人,字子敬,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   王猛(公元325——375年):十六国时期苻坚的丞相。   王勃(公元649——676年):唐代诗人,唐初四杰之首。   王之涣(公元688——742年):唐代诗人,《登鹳雀楼》久传不衰。   王维(公元701——761年):唐代诗人,画家。   王仙芝(公元?——878年):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   王显政:五代时期著名孝子,蒲城义门王氏先祖,家有资财,乐善好施。义门王氏家族人才辈出,元延佑间曾有多人出任大夫、宣慰使和地方官吏,并被朝廷题匾“蒲城孝义之家”,列入国史,并得到县令“王氏孝悌,以兴民让”的表彰。翰林学士、国子祭酒虞集专门赋诗赞誉。记录王氏家族变迁与行孝的历史的《义门王氏先茔碑》,由“一代宗师”欧阳玄撰文,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危素书,赵期颐篆额,是全国著名石碑。元代御立的《蒲城王氏祠堂碑铭》也系危素书,赵期颐篆额,是元末碑刻代表作品。其中提到的韦村,又作苇村,即现在的蒲城县上王乡东苇村,至今王氏子孙仍聚居在前头、庄后、新庄三个自然村。   王小波(公元?——约995年):北宋时农民起义军领袖。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北宋政治家、

  • 苟姓的历史名人

      据《中国姓氏大词典》里载:“苟姓,出河内、河南、西河、山西、建宁五郡望。”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治怀县(今河南省武陟西南)。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废府,改河内县为沁阳。河南郡:①河南地,秦汉指内蒙古自治区河套黄河以南。②战国时称周雒邑王城为河南,汉置河南县。③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东)。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④唐又有河南道,为大行政区,辖河以南、淮以北的广大地区,治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开元时从河南道析出京畿道。唐中叶以后又有河南节度使。西河郡:古代所指不一。春秋卫西境沿黄河,称西河,即今河南省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取秦今陕西省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汉有西河郡,有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魏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有晋西,治兹氏,即今山西省汾阳。唐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山西郡:战国、秦、汉时,通称崤山、函谷以西为山西。一说太行山以西称山西。建宁郡:中国古代地名,又称益州郡,范围在今天的云南省。这里以前是“南蛮”古王国滇国的领地,汉武帝时设立益州郡,郡治在滇池县。三国时期,蜀汉建兴三年将其改名建宁郡,迁郡治到味县(今云南省曲靖市内)。西晋初年,设立宁州,味县成为州治,而建宁郡也成为主要政治中心。南朝齐移治同乐县(今云南陆良境)。梁废。 “西河堂”、“山西堂”、“祝华堂” 、“河南堂” 、“河内堂” 、“余庆堂” 、“建宁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