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姓的来源

  • 么姓的来源

      “么”做姓氏读同“腰”在字典里,“么”有很多个读音,作为副词可读为me、mɑ、me、yāo,但作为姓氏则为“yāo”(音同腰)。不少么姓朋友都有类似的经历,当自我介绍说姓“yāo”很少有人能做出正确的反应,所以还必须进一步解释。这时候“名人效应”会显得格外有效,“我姓yāo,女歌唱家么红的么。”如果仍被追问则只好继续解释: “就是什么的‘么’,它做姓氏时读yāo”。在么姓姓氏网上,“幺”的出现频率极高,甚至可与“么”平分秋色,因为不少么姓人把自己的姓氏写作“幺”,并称“么”“幺”是一回事儿。对此,“中国么氏官方QQ群”的群主么传璋这样说,“应该说‘幺’是个错误,从祖先代代相传的族谱来看就应该是‘么’,大多数人在生活中出于方便或者习惯自称为‘幺’,但身份证等重要证件上还都是显示‘么’。身份证件上也显示为‘幺’姓的人有,但是很少。” 么传璋认为造成么、幺混用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现行汉语拼音输入法不够完善,“如果输入yāo的拼音你会发现结果只有‘幺’没有‘么’,而‘么’作为姓氏是应该读yāo的。在篆书里‘么’和‘幺’彼此通用,但作为姓氏,就应该是‘么’。”但也有持反对意见的人,他们认为姓氏本为“幺”,只是不知何故后来被写为“么”。幺金禾指出,幺、么姓的写法,在上世纪50年代末文字改革以前,幺、么是可以并用的,“么是幺的俗写(见《辞源》和《康熙字典》)。文字改革以后,在《简化字总表》中,对幺和么作了明确的注解:“么,读me轻声,读yāo的么应作幺”(见《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冠县是山东么姓最大聚集地“QQ群现在有300多人,来自全国各地。其中,河北唐山和山东冠县是两个么姓人最聚集的地区。”么传璋现在邯郸工作,他的祖籍正是冠县。“清朝康熙九年(1670年),么氏十代孙进士么显名借鉴《孔氏家谱》,首次对冠县《么氏家谱》进行了整理修编,截至2009年《么氏家谱》进行了第十四次续修,共收录了27代,男丁9274人。冠县么姓的人同宗同源,传承非常有序。”么传璋说。么贵娴也来自冠县,据她介绍,冠县东古城镇大约有5000多么姓人,主要集中在南么庄、北么庄、么安堤、李才、正坦等几个村里,其中北么庄规模最大,绝大部分村民都为么姓。“么”未被列入宋版《百家姓》。记者在搜集么姓相关资料是在网上看到过一句话,“么姓在全国500个大姓里排名第420位。”但当记者在网上以“中国500大姓”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时查得的结果显示:么排名第328位,而幺排名第333位。么传璋说自己也看到过这句话,但认为这个说法有待考证。么传璋没有掌握经过统计后全国么姓人的人口数字,但他认为根据概率加以推算得出的结果也能说明一些问题。“现在姓氏群里有300多人,其中唐山地区最多,占了将近50%;其次是山东,接近40%;分散在其他各地的大约10%。结合2009年冠县地区对么姓男性统计的数字,现在全国的男性么姓人应该有2万多。”么传璋说。如果以么传璋的推测结果为基础,再结合目前大致的男女人口比例,全国么姓人的总人口数应约为3万人,可见其确实是一个稀有姓氏。山东么姓来自山西洪洞  据么传璋介绍,“就现在掌握的文字记载显示,山东地区么姓的最早的祖先是么从善。”元朝末年,频繁的战事和水旱蝗疫酿成了极为严重的灾荒,一时间,“中原之地淹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其中,山东、河南灾情最为严重。明朝建立后为安定局面、维护统治而推出了移民垦荒的战略决策 ,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移民潮由此开始。“先祖么从善,祖籍山西洪洞,就是这个时期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铁条乌鸦窝迁到当时馆陶陶邑的,推......余下全文>>

  • 姓氏孔的来源

      出自子姓,以王父为字氏。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载: 孔子,宋微子之后。宋闵公长子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为孔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防叔畏华氏之逼,奔鲁。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生子孔丘。   ■ 出自姬姓,据《姓考》所载,春秋时卫国有孔悝,以王父字为氏,其后有姬姓之孔氏。   ■ 出自妫姓。春秋时陈国(今河南淮阳)有孔宁,王父字为氏,其后有「妫」姓之孔氏。   ■ 又据《左传》所载,春秋时郑穆公之后有孔张,其支孙以王父字为氏,为郑国的姬姓孔氏。   ■ 另据《姓考》等书的记载,卫国(今河南滑县东)有出自古佶姓的孔氏。   孔融 (153~208)   字文举,东汉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有俊才,为建安七子之一,汉献帝时为北海相,世称孔北海;立学校,表儒术,后拜大中大夫,为曹操所杀。   孔尚任(1648~1718)   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时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孔祥熙 (1880~1967)   字庸之,山西太谷人。留学美国耶鲁大学。历任国民政府委员、财政部长 ( 为当时中国的首富 )、行政院长、中央银行总裁等职。   孔庆东,男,1964年9月22日出生于哈尔滨,祖籍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尤其对鲁迅颇有研究。系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在孔氏家谱中属大庄户。人称“北大醉侠”。   孔令辉,1975年10月18日,孔令辉6岁开始打球,1986年进入省队,1988年进国青队,1991年入选国家队。历年来在国际乒联公布的世界男单排名前列,是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会的大满贯冠军得主。 【堂号】 有“阕里堂”和“至圣堂”。这两个堂都是因孔子而命名的。孔子生于阕里,是历史上的“大成至圣”。   【郡望】 孔姓的郡望主要有鲁郡、京兆郡、河南郡、会稽郡等。    鲁郡是在西汉初由原有的秦郡改置而来的,相当于今天的山东曲阜、滕州、泗水等地。三国魏及晋时改为郡汉朝初年,改右内式置京兆尹,因为其地属畿辅,所以不称郡。相当于今天陕西秦岭以北、西安以东、渭河以南等地。三国魏时改称京兆尹郡。    河南郡是汉高祖改秦三川而设置

  • 满姓的来源

      满(传统百家姓排名第351名)   【起源】满姓源出有三: 1、出自妫姓,为黄帝後人舜的後代。西周初,周文王将舜的後裔胡公满封在陈,建立了陈国。子孙将祖字为氏,姓作满。   2、出自回族中有满姓。满姓取自经名「满蘇尔」的首音。“   3、出自他姓所改。旧由“瞒”氏讹音变为满氏。 【地望分布】山阳郡:此郡的地点有两个。一个是汉武帝建元年间设置的山阳郡,地点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治所昌邑,相当於今天的山东金县西北。还有一处是东晋年间从广陵郡分置出来的山阳郡,治所在山阳,相当於今天的江蘇省淮安市。河东郡:秦朝时期置郡,相当於今山西省黄河以西夏县一带。 汝南郡:汉朝设置,治所在上蔡,相当於今天的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京兆郡:太原、高阳、平昌。 太原郡,秦朝时置郡。相当於今山西省五台山以南、霍山以北的地区。【家族名人】满 宠: 三国时魏国太尉,他曾为魏国立下显赫战功,且为官廉洁奉公,生活俭朴。他立志刚毅,勇而有谋,不治?生,家无馀财,满宠之子满伟、孙满长亦有名。满 奋: 晋朝时期尚书令,昌邑人,清高雅致,任职司隶校尉。满朝荐:明朝时期麻阳人,万历年间进士,担任咸宁令。光宗年间担任尚宝卿,後来因为上书引起了当政者的不满,被遣送回原籍。崇宗的时候又被任用为太仆卿。   望采纳哦

  • 丁姓的,来源?

      得姓始祖     丁公伋。少典之子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之滨,于是以姜为姓。姜姓子孙经夏、商两代,到周时有姜尚,俗称姜太公。西周初年姜尚任周太师,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今山东省北部、河南省东部)。其长子名伋,周成王、周康王时为重臣,谥号为齐丁公,其子孙便以谥号为氏,称为丁氏,并尊丁公伋为丁姓始祖。          丁氏族人大多尊奉丁公伋(姜伋)为得姓始祖。

  • 徐州李姓的来源

      陇西堂徐州李氏家族---姓氏来源 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台湾李姓排列第五。台湾各地到处都有李姓人氏,即使在人烟稀少的边陲之地,也有李姓的后裔在繁衍。台湾李氏也来自福建和广东。最先到台的地福建人李魁奇,后为郑芸龙所杀。台湾李姓并非一支,第一类是北宋大臣要纲之后称为景仙李氏;第二类是河南李氏称为兑山李氏;第三类是来自宋朝的云南后称为金山乡李氏;第四类是燕楼李氏;约宋元之间这支李氏上在台李氏中人数最多。 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这是父亲家族的一支皇室血统族人所在) 家乘谱牒 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 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泺邑李氏族谱四卷、李氏族谱不分卷、李氏支谱不分卷、李氏家谱不分卷、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 上海:李氏家乘一册、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李氏三房支谱四卷。(徐州李氏族) 浙江:西塘李氏支谱十二卷、嘉兴梅会李氏族谱二十二卷、梅会李氏族谱十二卷 李姓堂号:陇西堂郡望:陇西郡 堂联:登龙世泽射虎家声 李是避祸改字的姓。尧帝时有皋陶氏世袭大理(司法长官)历虞、夏、商三代,以官名命氏称理氏。到商朝末年裔孙理征得罪纣王被处死,其子利贞随母出逃,靠食李为生,遂改姓李。 《元和姓篡》说:“李利贞的十一世孙为李耳(老子),李耳的八世孙李昙入秦为御史大夫,其子崇任陇西太守(今甘肃境内)发展为当地望族。氏人以‘陇西’为堂号。” 李氏在发展中人丁兴旺,繁衍昌盛,历史上李氏称帝者60余人,最使人仰慕的是东汉学者李膺和名将李广。李膺字元礼,为人清廉,声望极高,被太学生称为天下楷模,士人称得到李元礼接见为登龙门。李广,以勇敢善战者著称,一生与匈奴作战70余次。《前汉书?李广传》著:“李广出猎,见草石,以为虎,射之,中石没羽。”氏人为有这一文一武两位人物感到骄傲,因此以“登龙世泽、射虎家声”为堂号。     希望采纳

  • “帅”姓的来源?

      帅姓由师姓所改。西晋建立后,晋武帝追尊伯父司马师为晋景帝。师氏家族为避司马师的名讳,便减去自己姓氏中的一笔,改为帅姓。后来,帅姓也有恢复为师姓的 缑,缑氏为古地名,在今河南但师东南。周朝时有一位卿士被封在缑氏邑。就以地名为氏。

  • 唐姓的来源是什么

      唐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五。   寻根溯源   1、出自祁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帝尧之子丹朱被舜封为唐侯,后其国被周成王所灭,子孙有以国为氏者,此为陕西唐姓。又周昭王时,为奉唐尧之祭祀,封丹朱裔孙在鲁县(今河南鲁山县)为唐侯,后被楚所灭,子孙以唐为氏,此为豫鲁(今属河南、山东间地)唐姓。   2、出自姬姓。据《姓氏考略》及《世本》所载,周成王封唐国给唐叔虞,叔虞子孙中有以国为氏者,此为山西唐姓。又有春秋时,楚地(今属湖北)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所灭后,子孙以唐为氏,此为湖北唐姓。   3、其他源流。据《后汉书??南蛮传》所载,汉代时南蛮白狼王为唐姓;据《三国志??郭淮传》所载,陇西(今属甘肃)羌族中有唐姓者;据《元史??唐仁祖传》所载,元代西域畏兀人唐仁祖,其子孙以唐为姓。另外,满族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土族拉什唐氏及瑶、苗、蒙古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唐姓者。   得姓始祖   唐尧。唐尧姓伊祁,名放勋,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侯,即位后,又立国号唐,所以称为唐尧。唐尧是传说中的圣明天子,被后人尊为“良师帝范”、“文明始祖”。据说,他做了一百年天子,后来禅位给舜。他死后,帝舜又封他的子孙为唐侯。唐国经历夏商两代,周初被周公灭掉。周成王封弟弟叔虞在唐,改封唐侯后人为杜伯(把唐公及其后人迁于杜城,降爵为伯),称为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者,此为陕西唐姓。   繁衍播迁   唐姓发源地当有四处:陕西、山西、豫鲁(今河南、山东间地)、湖北。上述陕西、山西、豫鲁三地在发展中成为唐姓繁衍的中心地带,也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秦汉时,唐姓分布于江苏、江西、四川、广东、安徽、浙江、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据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属江苏),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今属四川)令,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颖川(今属河南),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今属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太守。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姓人随着南迁队伍,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地。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孙吴政权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今属甘肃)刺史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山西定襄县西北),后发展成为唐姓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隋唐耽期,随着河南固始人陈元光开漳入闽,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王景任职宰相。宋元时又有唐姓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明清时,又有唐姓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至此,唐姓足迹遍布中国大地。今日唐姓尤以四川、湖南、贵州、山东、安徽、广西等省区居多,上述六省唐姓约占全国汉族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郡望堂号   唐姓郡望主要有四个:   1、晋昌郡,治所在长乐(今陕西石泉县);   2、北海郡,治所在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   3、鲁国郡,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   4、晋阳郡,治所在今太原市西南。   堂号:   “晋阳”、“晋昌”、“北海”。自立堂号有:“思本”、“忠恕”、“敦睦”、“移风”、“梧桐”、“梧封”等。   宗族特征   1、群英荟萃,名人辈出。   2、从其排列有序的字行,可窥其姓氏特征一斑。如浙江唐姓一支字行为:“......余下全文>>

  • 金姓的来源是什么?

      金姓最早的一支源于上古时的少昊。少昊是黄帝的儿子,他订立了后世重视金子的制度,所以有金天氏称号,他有一支子孙,后来就以金为姓。汉朝时匈奴休屠王太子日磾归顺了汉武帝,因休屠人有铸制金人祭天的习俗,武帝于是赐姓金。南北朝时,北方羌族和朝鲜半岛的新罗国都有金氏。

  • 庄姓的来源?

      起源:   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芈姓。据《急就篇》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春秋时楚庄王之后,以谥号为氏。②出自子姓。据《姓氏考略》和《资治通鉴音注》载,春秋时宋国国君宋戴公名武庄,其后裔有的以王父字为氏。③出自他族。今回、满、台湾土著等民族均有庄姓。庄姓曾于汉代出现过一次易姓,汉明帝名刘庄,讳庄字,庄姓遂改为严姓,魏晋南北朝时,有的严姓复祖姓仍为庄姓,故历史上有“庄严一家”之说。   始祖:楚庄王。   迁徙:   先秦时庄姓已向各地播迁,时齐有庄暴、庄贾,越有庄舄,楚有庄豹、庄蹻、庄辛、庄善,宋有庄周。这表明当时齐(今山东)、楚(今湖北)、越(今浙江)、宋国蒙(今河南与安徽间)都有庄姓人居家生活。《史记·西南夷传》载,庄王苗裔庄蹻(一作庄豪)率军略巴蜀黔中以西,直至滇(今云南滇池附近),因黔中被秦攻占,已无归路,遂在滇称王。汉武帝时归顺汉朝,时任滇王率家族入益州(今四川成都)。这说明庄姓先秦时已向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云南传播。秦汉之际,庄姓仍以湖北、河南为繁衍中心,此际有庄青翟入朝为相,另有吴(今江苏苏州)人庄忌等。东汉时因避明帝刘庄讳,改庄为严,自庄光(严光)始,庄姓长时间为严姓所掠美。魏晋后有的复本姓,从此庄、严二姓并行。十六国时,庄姓子孙纷纷从今湖北、河南分散各地,先后迁居甘肃天水、浙江绍兴、山东、江苏等地,后发展成天水、会稽和东海郡望。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庄森(王潮外甥)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落籍永春桃源里蓬莱山,为庄姓入闽始祖。宋末元初,庄森长子庄韦之后裔庄诏迁广东陆丰上沙乡开基;四子庄甲之后、入闽第八世庄元吉为桃源锦绣本派始祖。另有裔孙庄哲迁居同安,哲弟庄光徙潮阳。庄元吉长子庄翼,其重孙庄□孙迁居青阳开基;三子庄晦,其重孙庄同迁惠安云头乡开基;四子庄夏,其孙庄弥渊迁潮安开基;弥渊重孙庄才翁迁同安开基。明初,山西庄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被分迁于甘肃、湖北、湖南、河南、北京等地。明清两代,庄姓人渡海到台湾者,以南靖庄三郎派下居多,其中农民起义首领庄大田由福建漳州平和迁居台湾凤山(今高雄治)竹仔港庄。亦有庄姓入迁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如今,庄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东、江苏、浙江、台湾等省为多。目前庄姓人口列全国第一百三十八位。   字辈:   山东菏泽庄氏字辈:立星全合著,昭庆道严田。   山东蓬莱庄氏字辈:积善余庆,树德益昌,承心少之,永照福祥。   湖北襄阳庄氏字辈:开国成家,光宗绍奇。   湖北黄梅庄氏字辈:元亨利贞,登科绍启,选扬先得,光耀宗之,本丛忠厚,志在昌齐。   江苏阜宁庄氏字辈:怀道登保春,步月彩金桥。   苏北、鲁南庄氏字辈:茂肇修志,子会前旭,心嘉允孚,广玉安吉。   安徽芜湖庄氏字辈:世有仁德子,荣华定永昌。   郡望:   天水郡 西汉治平襄(今甘肃通渭),东汉改置汉阳郡,治冀县(今甘肃甘谷),三国魏仍改天水郡,西晋移治上邽(今甘肃天水)。   东海郡 秦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南朝齐移治涟口(今江苏涟水)。   会稽郡 秦治所在吴(今江苏吴县),东汉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   堂号:   南华堂 战国庄周著《南华经》,与老子同为道家之祖,世称“老庄”。   武强堂 汉代庄不识(《汉书》作庄不职,兹从《史记》),封武强侯。   锦绣堂 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庄森随王审知入闽,择居永春桃源里蓬莱山。第九世庄夏,居官有德政,南宋宁宗皇帝赐其建第于泉州府城,将其故乡鬼笑山御笔赐名为“锦绣山”。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天水、会稽、东海。②自立堂号:锦湖、淋郁、一篑、秋水、静观、宝绘等。...余下全文>>

  • 李姓的来源?

      源流一     李   根据《姓篡》的记载,部分李姓是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李姓源于偃姓和姚姓,是出自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理徵和舜帝姚姓的后代结合的后代,颛顼和舜帝后代:舜帝,姚姓,生于姚地,以地取姓为姚,其后代就以姚为姓。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或出自周朝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耳,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概括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史籍记载,周朝以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传说为彭祖的后裔,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部分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1]   源流二     李姓的起源和迁徙(钱文忠百家讲坛)   源于改姓,属于赐姓为氏。封建社会的赐姓,是统治者出于自己的意志,将别人已有的姓抹掉,换成自己赐予的姓氏。唐朝皇帝赐姓之风,盛于唐朝,自开国皇帝李渊开始,至末期的唐昭宗李晔,一直绵延不断。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回 族李氏是七世纪以来波斯人、阿拉伯人、突厥人等西亚人、中亚人来中国并定居。   据史书记载,部分唐代被赐为李姓的人有: 李突地稽,靺鞨族酋长,唐朝初建时即朝贡,后曾击败进攻幽州的突厥兵,被李世民赐姓李,任为右卫将军。 李思摩,突厥颉利(东突厥)族人,原名阿史那思摩,贞观四年与其酋长咄苾被唐将俘送长安。李世民认为他忠诚可嘉,赐姓李氏,令他统领颉利旧部于河南之地。李抱玉,中亚人,本姓安,名重璋,唐高祖时功臣安兴贵的后裔。因有战功,唐玄宗李隆基为他改名抱玉,后上书朝廷,说耻与逆臣安禄山同宗族,要求改姓,被唐玄宗赐姓李。李忠臣,蓟人,本姓董,名秦,因有战功,被唐肃宗李亨赐姓名为李忠臣。 李国臣,西亚人,本姓安,膂力过人,积功升任云麾大将军,被唐肃宗赐姓李。 李赤辞:鲜卑族人,本姓拓跋,唐朝初拜拓跋赤辞为西戎州都督,鲜卑拓跋氏被赐姓李氏,自此职贡不绝。到了宋朝,又被皇帝老儿“赐”了赵姓。李元昊在西夏称帝后,改皇族姓氏为嵬名,部分后代复改为李姓。 李宝臣, 奚族人,原是张姓养子,名忠志,为安禄山、史思明的部属,曾随胡人安禄山、史思明叛唐,761年献恒、赵、深、定、易5州,被唐代宗李豫赐姓名为李宝臣,封赵国公。 李光进,本姓阿跌氏,其祖先为河曲羌族,贞观中期内属。他随从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有功,被唐代宗赐姓李。李嘉庆,靺鞨族人,本姓茹,名常,以战功被唐德宗李适赐姓李,更名嘉庆。 李国昌,本为朱邪氏,名赤心,西亚沙陀突厥酋长朱邪执宜之子,唐懿宗时随从康承训击败庞勋起义军,被赐姓名为李国昌,李国昌子李克用. 西亚突厥沙陀族人改汉字姓李的还有李存勖、李嗣源等 。李思恭,本姓拓拔,鲜卑党项族平夏部首领,以参与镇压黄巢起义之功,被唐僖宗李儇赐姓李。李茂勋:中亚回鹘族(即回纥)阿布思后裔,降唐后,受到兵部尚书张仲武的重用,后因积军功较多,被唐宣宗赐姓李名茂勋。李俨,宰相张浚的小儿子,初名休,一名播,被唐昭宗李晔赐姓名为李俨。 李楷固,契丹族人。李光弼,契丹族人。 李怀光,渤海靺鞨人,本姓茹,其先徙幽州,以战功赐姓李氏。   源流三     古李字   源于除唐朝外的时期的改姓、赐姓。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文化上全面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李氏在回 族中所占比例较高,有些直接来自古波斯或阿拉伯,如五代前蜀词人李珣,其祖先就是波斯人,来中国后留居梓州(今四川三台)。在唐朝,......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