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彝族有什么节日

  • 彝族的主要节日是什么

      彝族:最看中摔跤运动 火把节为隆重盛大节日 彝族共有人口657万余(1990年统计),是一个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民族。分别聚居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省、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自称“诺苏”、云南红河彝族自称“罗罗”、圭山、弥勒一带的彝族多自称“撒尼”和“阿细”。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据考证:彝族和古代居民氐羌有着密切的关系,认为:是古羌人南下与西南土著长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共分为6个方言区,四个次方言区,二十一个土语区、二十二个次土语区。 尽管各种方言、土语、次土语之间有较大的差别,但在语法结构、基本词汇和语音等方面都有共同之处,本民族中、青年交流无更大的障碍。 火把节 彝族传统体育 摔跤: 在彝族在所有传统体育运动中摔跤是一项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体育活动。特别是在火把节、春节和彝年期间,摔跤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过去在滇东的弥勒、路南一带,祭“密枝神”(传说中主管牲畜的神)的日子是摔跤的黄金季节。 祭祀这天,由村寨里的毕摩(专伺祭祀活动的主持人)和长老领头,人们跟随用长杆抬着“挂红”用的红布入场,绕场一周,然后烧香祭拜,最后年轻人围着挂红跳起敬神舞蹈。 直到仪式结束后,便开始进行摔跤、舞狮子和斗牛等各项文体育活动。 在摔跤比赛之前,先由裁判作一个简短的仪式,仪式结束,选手才脱下上衣,下穿短裤,蹲在场边,意思是向裁判请求开赛。 裁判则热情的迎上前去,将选手扶起,绕场一周,并且用彝语高喊:“勇士们,来吧!莫错过这个大好时机……” 继后,一个个应战者先后出场。 裁判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眼力,判定选手的体重和年龄,将对方领进场内,随之一场激烈的摔跤比赛景开始了。根据参赛的人数多少,在摔跤场上可以同时进行几对,甚至几十对。 彝族摔跤不分体重级别,没有时间限制。一般先入场的都是年轻的新手,两人比赛结束后,负者主动退场,胜者留下再战。 彝族摔跤的基本方式是从站立摔,转为跪撑摔的循环式。主要动作是抓住对方腰带、抱单腿、过背、夹臂翻、穿腿等。摔跤的过程中,使对方双肩着地为胜。 这种规则与国际自由式摔跤十分相近,只要稍加训练的选手,便可参加国际性的比赛。 一场摔跤比赛一般为三局,胜两局者为胜,双方一同倒地视为平局。如果三局均为平局,则双方不分胜负,视为平局。连续战胜两个以上对手的就能得奖。 彝族摔跤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其中许多选手在国内外各种比赛中,多次获奖。 被称为“云南抱腿”的彝族摔跤名将龙文才,以他的抱腿绝招,战胜了很多名将,曾获得73公斤级自由式摔跤的全国冠军。 射驽:弓驽本是彝族人民生活中古老的、不可少的防身武器和狩猎用的工具。弩形状似弓,是用坚硬的岩桑树或梨树做成。射弩犹如水平托弓射箭,只要扣动扳机,箭便顺弩床中的箭槽飞出,射程较远。 由于彝族人民多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林中经常有野兽出没,所以男子外出,弓驽从不离身。射驽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在传统节日里比赛时,多以决出谁射的又远又准为胜。 火绳:广泛流传于四川凉山彝族民间,多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举行,是彝族民间独有的一个群众性体育项目。 跳火绳以男、女青年为主,所使用的火绳是用细藤条拧成,长短因人而异。比赛前给火绳上浇上松油、桐油,或拴上沾好煤油布条。 一般选择一块平坝,平坝的两端划上起点和终点界线为比赛场地。比赛的距离没有严没有严格要求和规定,一般在30米至50米之间。 参赛者事先要在起点作好准备,待一声令下,选手第一件事就是先点燃火绳,然后像单人跳绳一样甩动火绳跳跃前进。 跳火绳比赛,以先到达终点为胜,除了单人跳外,也有集体跳。 比赛过程中......余下全文>>

  • 彝族过啥节日?

      过彝族年,多在十一月份左右。   春节也有个类似于送年的节日,   火把节,从祖先用火驱蝗虫而来。后庆祝丰收,慢慢成为节日。

  • 云南有哪些节日?

      民族 节日名称 主要活动内容 时间(农历)   彝     族 火把节 耍火把、摔交、斗牛、歌舞表演 六月二十四日   插花节 插花、对歌 二月初八   彝族赛衣节 歌舞、鲜艳服饰 三月二十八日   彝族虎节 跳虎笙、虎舞 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   彝族密枝节 祭神仪式     牟定“三月会”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三月二十七日至二月十九日   白     族 大理三月街 物资交流、赛马、歌舞表演 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   白族青姑娘节 歌舞 正月十五日   白族绕三灵 祭祀、栽秧 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   白族栽秧会 祭祀、栽秧、对歌 芒种节令   白族火把节 树火把、赛龙舟、唱大本曲 六月二十五日   白族石宝山歌会 庙会、对歌 七月底   白族梨花会 梨园里野餐 每年梨花盛开时节   白族本主会 祭祀、歌舞、洞经音乐 各村寨不同   傣     族 傣族泼水节 赛龙舟、泼水、歌舞 阳历四月中旬   傣族送龙节 祭祀、歌舞 公历一月   傣族关门节 琰佛塔、歌舞 阳历七月中旬   傣族开门节 串寨、放高升、歌舞 阳历10月中旬   哈     尼     族 哈尼族阿玛突 祭祀、歌舞、摆街宴 农历二月属龙日   “苦扎扎”(六月年节) 打秋千、摔交、歌舞 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里玛主”节 歌舞、摔交 阳春三月   哈尼族捉蚂蚱节 捉蚂蚱来食用 农历六月 二十四日   哈尼族姑娘节 秋千、歌舞 农历二月初四   哈尼族祭龙日/新米节 鋩锣、牛皮鼓,巴乌、四弦琴 农历二月二日   哈尼族米索扎节 秋千、歌舞       哈尼族苗爱拿节 篝火、歌舞 五月上旬   苗   族 苗族花山节 爬花杆、芦笙、歌舞 正月     傈   僳   族 傈僳族澡堂会 温泉沐浴、赛歌 正月初二   傈僳族“盍什”节 吃团圆饭、射弩比赛 正月初一至十五   傈僳族刀杆节 爬刀杆、下火海、丢包、歌舞 二月初八     纳     西     族 纳西族米拉会/棒棒会 野炊、赛马、歌舞、农具交易 二月初八   纳西族三多节 祭祀、对歌、斗牛 六月二十五日   纳西族骡马大会 物质交流、文体表演 农历三月中旬/七月中下旬   纳西族祭天 祭祀 春祭在正月/秋祭在七月   纳西族七月会 物质交流、文体表演 夏历七月中旬   纳西族祭龙节 物资交流、文体表演 正月十五   拉   祜   族 拉祜族库扎节(年节) 象脚鼓舞、对歌 傣历三月底或四月初   拉祜族葫芦节 篝火、歌舞 农历的十月初十   拉祜族祭太阳神 祭祀、歌舞 立夏日   佤   族 佤族拉木鼓节 祭祀、歌舞 佤历“格瑞月”/公历12月   布   朗   族 布朗族冈永节 祭祀、歌舞 四月和九月   独   龙   族 独龙族卡雀哇(年节) 祭祀、剽牛、歌舞 冬月或正月   景   颇   族 景颇族目脑纵歌 祭祀、歌舞 农历正月   怒   族 怒族年节 敬祖、祭土、歌舞 十二月至次年正月十日   怒族鲜花节 采集鲜花、歌舞 农历三月十五日   阿   昌   族 阿昌族会街 耍白象、跳象脚鼓舞 农历九月中旬   普   米   族 普米族“大年”节 荡秋千、赛马、歌舞 腊月初六   普米族转山会 游山、歌舞 五月五日     藏     族 藏族草地藏民节/藏历年 赛马、野餐、跳锅庄 农历正月   藏族“花儿”会 对歌 农历六月 十四   藏族跳神法会 祭祀、歌舞 藏历除夕   藏族赛马会 赛马 农历五月初五   回     族 回族古尔帮节 团拜、宰牲 回历十月   回族开斋节 礼拜、颂经、歌舞 六月   回族肉孜节 减食 五月二十三日   回族宰牲节 宰杀一些牛羊、祭祀 回历的十月十二月   回族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   基   诺   族 基诺族特懋......余下全文>>

  • 云南有哪些风俗

    云南第一怪: 鸡蛋用草串着卖:老乡们为了便于买主携带所购买的鸡蛋,又不被碰坏,便以竹蔑或麦草贴着蛋壳编,每个都隔开,十个为一串,可以挂在墙上,想吃的时候便吃几个拿几个。 云南第二怪: 摘下斗笠当锅盖:云南竹林较多,因此许多用具都以竹子为原料,而锅盖就形似于内地的斗笠,只是顶略小一点,便于抓拿,而且用此做锅盖,透气保温,做出来的饭更加清香。 云南第三怪: 三只蚊子一盘菜:云南的许多地区,天气较为炎热,终年蚊蝇不绝,特别是野地与牲畜圈里的蚊子个头都比较大大,故夸张说3个蚊子一盘菜。 云南第四怪: 火筒能当水菸袋:当地人抽菸所用的菸袋很像内地的吹火筒,只不过吹火筒是往外吹,而它是往里吸,烟气经过水过滤,可以减低焦油的浓度,味道更加清凉香醇。 云南第五怪: 糌粑被叫做饵块:云南产大稻米,特香糯,把大米蒸熟舂打后,揉制成长条形的半成品,可炒吃、煮吃、蒸着吃,颜色白如雪,象内地做的白米粑,当地称饵块。 云南第六怪: 揹着娃娃谈恋爱:少数民族期盼人丁,盛婚后数日媳妇便回门了,等有了娃娃再回婆家与丈夫相聚,开始真正的谈恋爱。 云南第七怪: 四季服装同穿戴:云南地区气候多变,夏天不热冬天不寒,白天和晚上的温差较大,可以说是冷热瞬变,在街上四季服饰随处可见,长的、短的、厚的、薄的,颜色豔丽,绚丽多彩。 云南第八怪: 蚂蚱能做下酒菜:云南许多地区的人都有吃虫的爱好,变害虫为佳肴,化昆虫为美味,所以蚂蚱、蝗虫等,都因为油煎之后,焦脆鲜香,而成为了美味的下酒菜。 云南第九怪: 姑娘被叫做老太:云南有些地区口音娘娘不分,喊姑娘其实就是指姑与娘,而把姑姑与娘娘喊为老太,所以你问姑娘他说老太,喊老太也就是内地人所称的小姨。 云南第十怪: 和尚可以谈恋爱:云南与几个信奉佛教的国家接壤,而佛教国家的男子上寺庙当和尚就像内地上学读书或服兵役一样,到时还可以还俗结婚生子,受其影响,边民也穿和尚服谈恋爱。 云南第十一怪: 老太太爬山比猴快:云南多高山深谷,当地的妇女们从小到老都勤劳无比,爬山越岭、种地砍柴都习以为常,因此练就了一身矫健的身板与脚劲,七八十岁的老人登山往往如履平地。 云南第十二怪: 新鞋后面补一块:少数民族妇女在绣花鞋后面,用布巧做鞋曳,上面绣花精心点缀。既美观又有挡灰挡泥的实用价值。 云南第十三怪: 汽车还比火车快:由于有许多的高山峡谷,所以云南境内的铁路坡度很大、弯道较多,使得火车的速度特慢,形成了火车没有汽车快的独特景观。 云南第十四怪: 脚趾常年都在外:云南到处崇山峻岭,行路较不方便,爬山跑路多了会有较多的脚汗,于是就做成浅帮鞋,露出脚趾,能够感到更加凉爽。 云南第十五怪: 娃娃全由男人带:云南的妇女们历来勤劳,所以很多外面的活都由她们来干,而男子们相对来说却比较清閒,大多都呆在家里带孩子。 云南第十六怪: 花生蚕豆数着卖:旧时滇省民风多纯善,喜欢以物易物,耻言商品交易,故花生蚕豆等物品都数堆卖,人心就是秤一杆。 云南第十七怪: 这边下雨那边晒: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十里不同天的多变气候的。相差十里便会有不同的天气景象,而同一座山的两面也是一面豔阳天,一面雨倾蓬。 云南第十八怪: 四个竹鼠一麻袋:山区竹林很多,有繁茂的竹笋。食竹笋的鼠多肥硕,形壮与家鼠有很大差相异。用这样的山珍待客真是赛过鸡鹅。(...馀下全文>>

  • 云南娱乐公司名字叫什么

      你吃屎了吧???????云南娱乐公司名字叫云北娱乐公司!!!!!!!!!!!!

  • 云南为什么取名叫云南?

      在我国,每个省的名称,都有独特的历史地理渊源。云南之名虽然出现得早,始于西汉,是全国省名中最早的一个,但其最初为县名,后为郡名,   唐代中央王朝封南诏王为“云南王”,“云南”一词才成为较大地域的名称,   元代正式设立了云南行省后,正式成为省级行政区名称。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朝在今祥云云南驿设云南县,属益州郡。县名来历有二:一因山得名,即县西北百数里有终日与云气相连的云山,县在其南,故名云南;二因祥瑞征兆得名。传说汉武帝梦见吉祥彩云现于白岩(今弥渡红岩),县在其南,故名云南。

  • 云南基诺族介绍

      基诺族   来源:云南民族网|创建时间:2013年01月29日     概  况  基诺族是云南省特有民族。全国基诺族总人口为23143人(2010年),居于云南省的有22759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及四邻的勐旺、勐养、勐罕乡(镇),勐腊县的勐仑、象明也有少量基诺族散居。   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基诺族没有文字,大多使用汉文。   风俗文化  基诺族男子服饰上穿无领无扣对襟黑白花格麻、布褂,上衣背面正中缝上一块方形红布,上绣一朵太阳花(一说是孔明的八卦图案),独具特色。女子习惯裹绑腿、挽发高髻,头上还戴有白厚麻布,后披翅长及肩部的披风尖顶帽,显得既庄重大方又活泼俏丽。男女皆两耳穿孔,内塞竹管、木塞,以耳孔大为美。   基诺族食用大米很讲究,要吃好米、新米,陈仓米多用来喂养家畜或烤酒。喜酸、辣口味,酸笋是主要的家常菜。基诺族普遍喜好饮酒,民间有“不可一日无酒”的说法。多喜喝老叶茶,喝茶时一般都将老叶揉炒后放入茶罐加水煮至汤浓才饮用。   基诺村寨多建于平缓向阳的小山坡上。房屋是用竹木和茅草修建的干栏式竹楼,貌似孔明帽,相传建房式样是孔明教的。“客厅”中间有火塘,三块锅庄石作三足鼎立状。火塘和锅庄石是家中神圣之物,饮茶、谈天、商谈家务、安排生产都在此进行。竹楼屋脊两头装饰着茅草扎的耳环花,一般群众的竹楼共饰6朵,村寨长老家则饰10朵。装饰着耳环花的竹楼使人一眼就识别出其主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基诺族男青年十五六岁、女青年十三四岁后要行“成年礼”。经过一个复杂而严肃的仪式后才能换上成人的衣服,背上筒帕,并参加“饶考”(男的)、“米考”(女的)组织,从此才具有村社正式成员的资格。   查看大图   基诺族的传统节日以“特懋克”最隆重、最盛大。“特懋克”即过年,意为“打大铁”,是基诺族人民为纪念铁器的创制和使用而举行的节庆。1988年,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根据基诺族人民的意愿,把公历的2月6~8日定为基诺人民的“特懋克”节日。   基诺族民间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习俗,即捕获到猎物之后,凡是见到捕获者的人,生时就可分得一份,熟时还可去吃,直到吃完为止。饮酒待客也非常真诚,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   基诺族普遍信仰原始宗教。   基诺族有不成系统的太阴历,它以月亮的圆缺纪月。一年分为12个月,民歌有“一年11个月,一月30天”的唱词,实际多余的那个月是基诺族的“过年月”,其天数是不固定的。其他11个月也没有月份名称。   基诺族喜爱歌舞,大鼓舞是基诺族最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彝族民居的彝族禁忌

      禁忌是人们关于“神圣”的东西与“不洁”的事物等约定俗成的一种禁制。彝族禁忌与其原始宗教观念有着密切不可分离的关系,它是这种宗教观念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历史上彝族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文化事业的不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认为万事万物和一切社会现象都有神灵在主宰,是各种神灵(鬼怪)意志的体现,因此产生了敬畏、崇拜心理,逐渐形成了万物有灵和祖先有灵的观念。随着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生,人们基于生存的需要和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在生活中对人的行为作出了种种限制,明确规定了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从而产生了各种禁忌。存活于彝族社会中各种古老的禁忌习俗,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观念、行为规范等都起着某种制约的作用。兹将各地彝族有关的禁忌事例,梳理简述如下:一、生育方面的禁忌:女子妊娠期间禁去参加他人的婚礼、当伴娘。忌孕妇食用兔。认为兔子有三瓣唇,如果孕妇食用兔肉所怀胎儿将会成兔唇。因此看着兔子笑亦犯忌。孕妇忌食鸭、鱼等。忌去焚场或丧家,忌摸死人、寿衣、祭品、嫁妆、喜床。忌坐门槛、跨越炉灶。忌走开山、伐木、修造、埋葬处。忌在桃树上晒衣裙,忌到铁匠铸铧口、漆匠煮桐油、染匠上色处。孕妇忌跨马缰绳。跨马缰绳会使腹中胎儿超月不产,甚至同马一样怀胎12个月;孕妇禁跨秤砣,犯禁会导致胎儿畸形或成肉团,或此后不会再怀胎生育。孕妇就餐时忌换碗。否则所怀胎儿会成大肚汉。妇女产前要实行隔离、不允许在娘家生孩子,认为不吉利,遭族人遣责。遇特殊情况在娘家生孩子的,只能在外搭棚生子,满月后方能回家。生子时婆婆要在产妇头上按一下,生孩子才会顺利。生下孩子,以锋利的竹片或陶片割断脐带。生男孩胎盘埋于堂屋左边中柱下,生女孩埋于右边中柱下。孩子生后3天内外人不能入家。未满月的孕妇忌走村串寨。产妇不满百日不准串门、到井里打水、河边洗衣,参加他人婚丧礼。忌去神前庙后。生孩子忌生人进门。据说女人坐月,与生人接触就会绝奶,婴孩饥饿生病,故家有婴儿出世,在大门框上插挂黄泡刺条,同时悬挂1个空瓶,瓶内插三角形小旗(俗称产娱蛤旗)。生男挂2面,生女挂1 面,以此警示外人不可人内。倘若有人不知误入,若是男性主人会让他吃1块红糖,认他做婴儿的干爹,或者给婴儿取名字。若是女性,特别是孕妇,则认为不吉利,会踩断新生儿的奶水,须给产妇家挂彩封门补救。忌产妇走亲串戚。认为产妇身上沾有污血晦气,若产妇满月前串门人室,会使家中人畜欠安或蚀财。忌产妇接近炉灶;认为产妇身上不洁净,若炉灶被产妇的手脚或衣服摩擦着与将会得罪灶神而招灾。产妇忌食瓜、茄子丈葱、蒜、生姜、花椒和菜油,忌吃母猪油肉。若犯禁忌,孩子将会发“母猪疯”病和皮肤瘙痒。忌吃大甑饭,若犯忌,孩子将从事苦力劳动而一生气喘吁吁。产妇用的碗忌正立,要反扣着,否则小孩常吐奶,成人后也是个败财之辈。婚姻禁忌忌单月提亲、定亲,犯之则不成或中途分手;忌嫁娶犯红沙日和执夫执妻;忌发亲时父母目送;忌新娘未满月走亲串门;忌进亲时新娘面向太白星和天狗星,若犯之则子女夭折;忌新娘上马时,马拉屎或狂奔乱跳,预示夫妻不到头或家庭破败。忌雷雨嫁娶,嫁娶遇雷鸣电闪是大凶之兆。发亲时雷电轰鸣预兆新娘不久于人世;进亲时有此凶兆,则将成为半路夫妻。故民间嫁娶一般在农历十月至第二年三月底基本无雷雨的时节举行。属虎的人忌配属羊的人,兔忌狗,龙忌鸡,蛇忌鼠,猴忌牛、狗忌蛇、猪忌龙、鼠忌龙、牛忌马。男婚禁忌:虎年生的人虎年忌娶。兔年生的人鼠年忌娶。龙年生的人猪年及13、19岁忌娶。蛇年生的人蛇年忌娶。马年生的人10、15、25岁忌娶。羊年生的人20、25岁忌娶。猴年生的人猴年忌娶。鸡年生的人鸡年忌娶。狗年生的人13、15、20岁忌娶。牛年生的人15岁忌娶。女婚禁忌:虎年生的人牛年及25岁忌嫁。兔年生的火狗年、鼠年及18、23岁忌嫁。龙年生的人猪年及15、25岁忌嫁。蛇年生的人狗年及21、26岁忌嫁。马年生的人16岁忌嫁。羊年生的人猴年及15、20岁忌嫁。猴年生的人羊年及15、20岁忌嫁。鸡年生的人15、20岁忌嫁。狗年生的人蛇年及13、20岁忌嫁。猪年生的人龙年及20岁忌嫁。鼠年生的人兔年、鼠年及16、l9、27岁忌嫁。牛年生的人虎年及28岁忌嫁。丧葬禁忌父母去世当年,忌办喜事。孝子在3年内遇事须忍让,忌招惹是非,打架斗殴。忌杀牲狩猎,因已故父母不定直接投生鸟兽动物转世为人,可能几经周折方成。忌犯重丧。忌孝子在吊丧期坐凳睡床、忌坟向过人房顶。忌安葬上土时有恶雷。忌安葬日犯执子、孙、客。忌孝子泪滴入棺内和坟墓里,更忌泪落在死者尸体上。忌抬丧途中跌在棺木之下。忌在坟地有“不发、不好”等不吉利语言。忌平整地基地挖出蛇、鼠、青蛙等动物,更忌将其打死。埋葬忌金属物人墓穴。忌砍伐灵堂树,烧灵房木,彝族民间认为灵房周围树林是保护族人安宁的神灵居所,随意砍伐会得罪神灵;修建灵房用料为祖先所用之物,尽管因腐朽而修缮时换下的朽木,亦不能用之取暖或作它用。饮食禁忌忌食猴、虎、熊、豹、灌肉。传说猴、虎、熊、豹、稚等几种动物与人类祖先有共同的渊源关系,因而以上动物有的只能取其毛皮,、不能食肉。‘彝族各宗支中的长房子还禁食爪类动物,如虎、豹、狮、狐狸、猫、马肉及鹰又大雁、:白鹅汀鸽子等6言长子是执行供祭较常接近祖灵者,需要洁身洁灵,以免触怒阴间地府里的祖灵而遭到惩罚矿如有时路遇虎、豹只能驱赶,遇猴不能射杀。反映了彝族古代原始崇拜信仰遗俗对狩猎的影响。忌食狗肉。认为狗是脏的动物,厌气大,吃了会做事不顺协称口。忌食猫食,猫虎共祖,食用猫食会招灾。忌用餐后把汤匙扣于碗盆的边沿上,这是给死人敬食的方式。忌做客猛吃不留肉。过年3天内忌新鲜蔬菜进屋,否则是对祖先最大不敬。忌食病死或难产死的家畜肉;忌肉露天进屋,俗则鬼魂会附其上;伤筋骨者忌食糯食、公鸡肉。女子禁吃双生水果、生有饼指趾的牲畜肉,否则认为日后自己会生类似的孩子。

  • 彝族民风民俗的资料

      历史】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   ,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编辑本段]   【文化艺术】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余下全文>>

  • 云南出了什么大人物?

      云南从古代到现代都有很多明人,请问楼主要得 是什么时候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