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节是什么节日

  • 青年节的来历是什么?

      1919年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学生为了抗议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对我国的侵略行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最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保卫民族独立与争取民主自由的坚强意志,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49年政务院正式宣布每年的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 五月四号青年节是国家规定的节日吗?

      北京4月21日电(记者孙晔)记者日前从团中央获悉,经国务院法制办同意,“青年节”放假适用人群为14至28周岁的青年,3亿多青年将于每年5月4日放假半天。 按照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规定,“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但这一规定没有明确放假适用人群的年龄上限。 此次进一步明确年龄上限后,将有3亿多年龄在14至28周岁之间的青年可以依法在青年节这天享受到半天的假期,感受到社会对青年的关爱。 《办法》指出,各部门和各用人单位应自觉遵守《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规定,切实保障青年的休假权利。

  • 中国青年节的日期是什么时候?

      中国青年节是什么时候?

  • 壮族的节日是什么?

      壮族的传统节日包括:年三十晚、春节、春社节、花王节、清明节、庙会、三月三歌节、花炮节、端午节、尝新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庆丰节、冬至节、送灶节。

  • 彝族的重要节日是什么

      彝族:最看中摔跤运动 火把节为隆重盛大节日   彝族共有人口657万余(1990年统计),是一个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民族。分别聚居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省、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自称“诺苏”、云南红河彝族自称“罗罗”、圭山、弥勒一带的彝族多自称“撒尼”和“阿细”。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据考证:彝族和古代居民氐羌有着密切的关系,认为:是古羌人南下与西南土著长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共分为6个方言区,四个次方言区,二十一个土语区、二十二个次土语区。   尽管各种方言、土语、次土语之间有较大的差别,但在语法结构、基本词汇和语音等方面都有共同之处,本民族中、青年交流无更大的障碍。   此外,大部分彝族群众自古就有使用双语 (如彝-汉,彝-白,彝-哈尼……)和多种语言的传统语言习惯。这种庞大纷繁的少数民族语言现状,构成了一个极其奇妙和特殊的彝族语言大系。   彝族有本民族的文字,史书古彝文称为“倮文”、“僰文”、“夷文”、“毕摩文”等。   1975年制定了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了819个规范字。   火把节   彝族传统体育   摔跤: 在彝族在所有传统体育运动中摔跤是一项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体育活动。特别是在火把节、春节和彝年期间,摔跤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过去在滇东的弥勒、路南一带,祭“密枝神”(传说中主管牲畜的神)的日子是摔跤的黄金季节。   祭祀这天,由村寨里的毕摩(专伺祭祀活动的主持人)和长老领头,人们跟随用长杆抬着“挂红”用的红布入场,绕场一周,然后烧香祭拜,最后年轻人围着挂红跳起敬神舞蹈。   直到仪式结束后,便开始进行摔跤、舞狮子和斗牛等各项文体育活动。   在摔跤比赛之前,先由裁判作一个简短的仪式,仪式结束,选手才脱下上衣,下穿短裤,蹲在场边,意思是向裁判请求开赛。   裁判则热情的迎上前去,将选手扶起,绕场一周,并且用彝语高喊:“勇士们,来吧!莫错过这个大好时机……”   继后,一个个应战者先后出场。   裁判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眼力,判定选手的体重和年龄,将对方领进场内,随之一场激烈的摔跤比赛景开始了。根据参赛的人数多少,在摔跤场上可以同时进行几对,甚至几十对。   彝族摔跤不分体重级别,没有时间限制。一般先入场的都是年轻的新手,两人比赛结束后,负者主动退场,胜者留下再战。   彝族摔跤的基本方式是从站立摔,转为跪撑摔的循环式。主要动作是抓住对方腰带、抱单腿、过背、夹臂翻、穿腿等。摔跤的过程中,使对方双肩着地为胜。   这种规则与国际自由式摔跤十分相近,只要稍加训练的选手,便可参加国际性的比赛。   一场摔跤比赛一般为三局,胜两局者为胜,双方一同倒地视为平局。如果三局均为平局,则双方不分胜负,视为平局。连续战胜两个以上对手的就能得奖。   彝族摔跤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其中许多选手在国内外各种比赛中,多次获奖。   被称为“云南抱腿”的彝族摔跤名将龙文才,以他的抱腿绝招,战胜了很多名将,曾获得73公斤级自由式摔跤的全国冠军。   射驽:弓驽本是彝族人民生活中古老的、不可少的防身武器和狩猎用的工具。弩形状似弓,是用坚硬的岩桑树或梨树做成。射弩犹如水平托弓射箭,只要扣动扳机,箭便顺弩床中的箭槽飞出,射程较远。   由于彝族人民多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林中经常有野兽出没,所以男子外出,弓驽从不离身。射驽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在传统节日里比赛时,多以决出谁射的又远又准为胜。   火绳:广泛流传于四川凉山彝族民间,多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举行,是彝族民间独有的一个群众性体育项目。   跳火绳以......余下全文>>

  • 六月初六是什么节日

      农历六月初六,在中国民间被称为天贶节、翻经节、姑姑节。民裕有云:六月六,请姑姑。

  • 十二月十七号是什么节日?

      不丹王国国庆日   可能是某人生日,结婚纪念日。。或者相识的日子。

  • 四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寒食节     寒食节也叫清明节,是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五   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   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的由来最普遍的说法为纪念介子推,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避开内乱,历尽艰辛。一次,他挨饿难熬,百般无奈时,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后来重耳当了国王(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去找和母亲一起躲在深山中的介子推。遍寻不到,便下令放火烧山,想以此逼出介子推,但最后发现介子推与其母被烧死。重耳十分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山西省介休市山东省鄄城县凤凰乡当地居民仍然对此深有记忆,实际节日这三天已没有吃寒食的活动,但晚饭仍然有不生火做饭的习俗,一般晚饭会喝开水,而不是平时喝的各种面汤)。

  • 火把节是什么族人民的节日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火把节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由来传说:   云南各民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各有各的特色内容。彝族关于火把节的传说,实际上是以游牧为主转为以农耕为主之后,新的文化形态对原有文化形态的扬弃。这个传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节来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节源头的一个传说。纳西族关于火把节传说的谚语中保留了火把节来历的重大信息,与《玉溪编事》、《禄劝县志》、《峒溪县志》中的记载共同对探究火把节的来历提供了重要线索。大理和昆明一带关于火把节的传说,虽然遮掩了火把节的来源,但其“星回节”的说法,一样露出了火把节的源头活水及深厚文化。   少数民族的举办时间:   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如今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火把节”也是白族的一个盛大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就会举行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活动。   庆祝活动:   彝族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分为迎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   火把节第一天:祭火。这一天,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集体分享,并备酒肉祭祖。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什嫫,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跳起“朵洛荷”、达体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阿什嫫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拨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最后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   火把节的三天三夜,都各具特色,每个晚上吃过晚饭,首先由某一家开始点燃火把,然后就争先恐后地燃起火把往村外走,人们唱起火把歌,歌声随着火把的漫延响彻山谷。随后按约定俗成的方向又形成一条火龙来到公共娱乐场地,他们将火把集中起来燃成一堆大火,全寨人围着火堆,快乐地跳舞游戏。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的第一天晚上,小孩子们唱歌、跳舞、捉迷藏做游戏。人们在大敞坝上烧起一堆篝火,做各种游戏时,上下辈之间的拘谨在这节日的气氛中荡然无存。俗话说,火把节是玩的节日,过节三天没玩错的说法。就连那些刚接来婆家过第一个火把节的新媳妇(凉山彝人新婚夫妇成家一般都从火把节开始坐锅。)也用披毡半掩着脸羞羞答答地藏在婆婆姑子背后看热闹来了。   人们狂欢到一弯弦月升上东山时才回家歇息。姑娘们激动得索性不睡,你帮我我帮你地帮着收拾打扮。准备第二天的穿着打扮,并准备干粮、肉食、水果等东西,以便更好地前往相聚过节之地。   节日那天,寨里家家户......余下全文>>

  • 4月13号是什么节日

      泰国宋干节     “宋干节”是泰国的传统新年,于每年的四月十三日来临,共历时三天。节日的第一天被称作“马哈宋干日”,标志着过去一年的结束。下来的一天被称作“望闹”,节日最后一天也就是四月十五日被称作“望泰龙宋”,标志着新的一年的来临。许多在城里工作的外乡人都返回故里去欢庆新年。因此,像曼谷这样的城市在节日期间会显得格外冷清。     “宋干”在泰语中意为“移走”或是“换地方”。因为在“十二宫图”中这一天是太阳转换位置的时候。“宋干节”同样也被称为“泼水节”,因此许多人相信水可以将霉运冲走。     在泰国,“宋干节”无论对于社区、社会、还是宗教都是一个有意义的风俗。对于家庭而言,它是一个合家团聚的日子,一家老小可以在此时传情达意,子女们将带有香味的水泼洒到父母或祖父母的手上来表达敬意并奉上礼物。还会在祖先的灵位前参拜,诉说自己的成就或遭遇。长辈们则对小辈们赠以祝福的话语,希望他们事业顺利,好运长伴。     对于社区而言,“宋干节”可以促进社区的团结,大家可以在参加娱乐活动的同时增进交流,共谋发展。   储   对于社会而言,“宋干节”可以加强民众对环境的关注,并动员大家对一些房屋、庙宇、公共地区和官方建筑进行清洁。     “宋干节”对于宗教也是大有意义的,民众们对僧侣们进行布施,僧侣们更可以藉此机会来说经布道。     节日的下午,在佛像和僧侣们的沐浴仪式过后,参与庆贺群众的不分年龄的往彼此的身上欢快地泼水。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要数长买省的北部的庆祝活动。从四月十三日到十五日,来自全国的人们欢聚在那里共度泼水节,争相观看“宋干小姐”选拔赛和华美的游街活动。     在曼谷,被称作“布达思亨”的佛像也从国家博物馆被搬到大殿的对面,供人们喷洒驱邪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