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中的梅姓的来源

  • 百家姓只姓的来源 40分

      来源;   “据天津只官坉家谱记载:起源内蒙古托克托县乃只盖村(古名云中郡,现为乃只盖镇。攻黄河沿岸人类发源地。)本为蒙族。700多年前逐步南迁(应该和明朝大移民有关),先是前迁往山西省平鲁县,后子孙先后迁移到京津、河北等地。全国北方分布的比较多。和汉族通婚逐步汉化。另查有可能和蒙族的孛儿只斤式有关。”   只姓在百家姓中属于比较偏僻的姓,但其也有一定的分布地区。现多居住在天津市静海县一带,按现有族谱的辈分排列为“同、长、秉、德、茂、盛、堂”。   目前所知,"只姓"只在四个地方有:   · 天津静海县只官屯有"只姓"。据县志上说,是明永乐年间从外面迁来的,并从村名予以证明。   · 河北省内丘县冯唐村。据《畿辅通志》所述,明朝中期有一"只姓"举人曾当过山东的县令。   · 河北张家口市赤城县南部有几个村子"只姓"很多。   · 山东省莱芜市和庄乡有个西车辐村,里面只姓很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 百家姓姓高的来源

      第一批姓高的人:高元、高奔戎、高渠弭     高元是历史上最早的一位高姓人。     《吕氏春秋·勿躬》篇说:“高元作室。”高元是远古时期人,是现在所知的历史上第一个以“高”为氏的人。     “高元作室”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元发明屋子。高元第一个让人类走出穴居时代进入文明社会,他的贡献已不仅仅是“发明家”一词所能涵括了。     高元以后,西周时有高奔戎,春秋初年有高渠弭。他们都是最早的一批姓“高”的人。     高奔戎是周穆王的卫士。穆王去郑圃打猎,沼泽芦苇中有虎。高奔戎自告奋勇把老虎擒了回来。穆王大喜,命人打造一个牢笼囚虎,放在东虢地方饲养,于是“东虢”就有了“虎牢”名称。虎牢后来改称成皋,战国时属韩国。公元前249年秦伐韩,韩献成皋给秦。秦在此设关,名“虎牢关”。关在大 山上,北临黄河,悬崖绝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楚汉战争时,刘邦、项羽在此鏖战两年半。这个地方现属河南省荥阳汜水镇。     高渠弭是春秋初郑庄公大臣。庄公想任他为卿,但主管国事的首席大臣,太子反对。庄公力排众议,任高渠弭为卿。庄公逝世,太子继位,就是郑昭公。高渠弭担心昭公加害自己,就在陪昭公出猎时杀了昭公,另立国君。第二年,高渠弭陪新国君到卫国去见齐侯。齐侯和新国君有旧仇,就借机杀了他,高渠弭也一同殒命。     高奔戎、高渠弭得“高”为氏的缘由,与高元一样,都已无可稽考。但可以推断的是,他们的子孙有很多就包括在今日人口众多的高姓族群之中。     起源庞杂的高氏主源 高 后裔     高 后裔,是后世多源合流而成的庞大高姓群体的主源。这支高氏,源出于姜姓,是炎帝的子孙。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齐国公子高的孙子 ,开始以“高”为氏,称高 。公子高是姜姓后代,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高氏出自姜姓”。     姜姓始祖是炎帝。炎帝出生在姜水流域(今天陕西省扶风县一带),所以取“姜”字为姓。炎帝有个后裔叫伯夷,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受封而建立吕国,子孙就以吕为氏。吕氏有个后裔叫吕尚,就是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原型。他出生在商朝末年,足智多谋,但机遇不佳,到70岁时,还只能天天在渭河边钓鱼为生。有一天周文王来渭河边打猎。出猎前,周文王曾卜一卦。卦辞说:“今天出猎有大收获。不是龙,不是螭(古代传说中无角龙),不是虎,不是罴(一种野兽,现代称为棕熊,也叫马熊或人熊),而是要遇到能帮你成就霸业的辅佐奇才。”周文王在渭河边碰到了吕尚,交谈之后,文王大喜,对吕尚说:“我祖父太公早有预言,将有圣人来帮我们周族振兴,今天果然遇到了您。您现在是我们太公盼望的圣人。”于是命众人尊称吕尚为“太公望”,把他接回去以师礼奉之。在吕尚的帮助下,文王疆域逐步扩大,文王死后,吕尚又帮文王之子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周武王把吕尚封在营丘(今山东省临淄北),建立齐国。吕尚被后人尊称为齐太公。齐太公第六代孙子是齐文公。齐文公有个儿子叫公子高。公子高有个孙子叫 。按当时的宗法制度,诸侯家族只包括近亲三代,即诸侯、公子(诸侯之子)、公孙(诸侯之孙)。公孙之子就不再算是公室,而须另外立氏。当时的制度,公孙之子立氏可采多种办法,其中一种是用祖公之名为氏。 是公子高之孙,于是以公子高之名为氏,称“高 ”。后世庞大高姓的主源宣告诞生。     公子祁后裔以“高”为氏 《通志·氏族略》说,公子祁是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他的后裔中有人以他字中的“高”为氏。 齐惠是齐桓公之子,齐桓公是齐文公四世孙。     齐太公之后以“高”为氏 据《广韵》说,齐太公后代中,曾有人从国君那里获得了一处名为“高”的采邑,于是以高邑为氏,称为高氏。     百濮后裔以“高”为......余下全文>>

  • 请问百家姓中“周”姓的来源?周姓人口哪里比较广?

      在中国众多的姓氏中,周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周姓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黄帝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根据史料考证,周姓是一个姓源复杂的姓氏,周姓的形成和发展,它的起源主要有四个大支系,其中主要的一支周姓源于姬姓。周姓的祖先是后稷,当时主要定居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一带,传到周武王时,武王灭商朝建立了周朝,立国800余年。周朝被秦所灭以后,周武王的后代便以国为姓,即以周为姓。据《河图运录法》记载,周姓还出自于黄帝时期,黄帝的臣子周昌、周书等,他们的后代以周为姓,形成了又一支系的周姓。另外,据《逸周书》记载,商代时有太子周任,食邑于周地,他的子孙后代以封邑周而得姓。此外,周姓还有少数民族的改姓和赐姓所形成的支系。据史料考证,今河南省上蔡县是历史上周姓的郡望,周氏以汝南为郡号,周氏后裔最初主要在河南一带发展和繁衍。秦汉时期,聚居在河南的一部分周氏后裔开始迁移到江苏省沛县定居,并形成当地的名门望族。西晋永嘉年间,周氏后裔迁徙到安徽定居。唐代以后,又陆续迁入福建、浙江和广东等地。清康熙乾隆年间,广东、福建沿海地区的周氏后裔,逐渐迁移到台湾定居。据《富春周氏宗谱》记载,南宋庆元至嘉泰年间,南宋大臣周必大晚年时,率家人从杭州迁入富阳新义芳地定居生活。周必大是富阳周氏的始迁祖。 800多年来,周氏后裔在浙江省富阳市,逐渐形成了新义芳地、东坞山、新登官塘和宜家弄四个支系。现如今,子孙繁衍了39代,周姓已成为富阳市的大姓,周氏后裔达5000多人,主要分布在富阳市东坞山和新登镇官塘等地。在富阳历代周姓名人中,曾任台湾兵备道的周凯,深受人们的称颂。千百年来,周氏后裔在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名门望族。据《元和姓篡》记载,唐代元和年间,周氏郡望多达18个地方,并形成了众多的支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周姓名人辈出。据统计,周姓在二十四史中单独列传的有276人,历朝历代都涌现出众多的周氏名人。秦末有张楚大将周文,西汉有周昌、周勃、周亚夫等名将,三国时有吴国名将周瑜,晋有御史中丞周处,北宋有哲学家周敦颐,元代有音韵学家周德清,明代有画家周文清、周天球,清代有梗人,测字师周亮工等,现代则有著名文学家周树人和周建人,当代则有周姓的杰出代表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周姓是当今中国众多姓氏中的第9大姓,周姓不仅分布在中国的大江南北,而且还远徙于欧美、东南亚及许多国家和地区。   -转载。

  • 在中国 百家姓中 姓:池 的有多少人?

      池姓在我国宋代百家姓中位列第281位,在现用的百家姓中,池姓排名第211位。   一、姓氏源流 池(Chí)姓源出有三:   1、出自嬴姓,始成于战国时候的秦国王族后代,以祖字为氏。战国时,秦国有个王族名叫公子池,他是秦国的大司马。他的家族繁盛,其后代就以他的名字为姓,遂成池姓。   2、出自以居住地为姓。《风俗通》载:“氏于地者,城、郭、园、池是也。”古代城墙称作城或垣,城外护城河称之为池。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古代称护城河为池,而居住在护城河边的人便以“池”为姓,世代沿袭,称为池氏。   3、在蒙古、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中也有以池为姓的。   池姓始祖:公子池。迟姓是以地为姓的姓氏。据考证,池姓大致出现在距今2000年前的秦汉之际河南陈留一带。源出赢姓,秦国公族大司马公子池,原居咸阳京都,为了拯救秦国不被列强国家所歼灭而赴汤蹈火,为保卫秦国其他国土,立下汗马功劳。公子池的后代子孙以公子池的字“池”为氏,渊源始此。又据《姓氏考略》上说,陈留有池氏,秦的丞相池子华就是出自公子池家族。发祥于陈留之地的池氏,后世繁衍分布于我国的南方福建、广东以及云南、江苏等地。望族居于西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离石县。故池氏后人奉公子池为池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池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池姓起源于距今2000年前的秦汉之际河南陈留一带。战国时期,秦国有个公子名叫池,人称公子池,在朝廷里面任大司马的官。他家族昌盛,他的后代中有的以他名字为姓,世代相传,形成一支池姓。另一支起源于以居住地为姓。古代护城河称为池。有一句成语说,“城门着火,殃及池鱼”就是指用护城河的水救火,水中鱼儿遭殃。古时农田在城外而务农的百姓往往在城池边,一来生活用水方便,二来前往耕作近,而他们的称呼也往往带个池字,久而久之形成了池姓。望族出于西平郡,即现在的甘肃省的西宁县。据《姓氏考略》载,陈留有池氏,秦的丞相池子华就是出自家族。发祥于陈留之地的池氏,后世繁衍分布于我国的南方福建、广东以及云南、江苏等地。望族居于西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离石县。当今池姓是一个族不繁,人不多,但分布极为广泛的族姓。在我国的闽、粤、赣、皖、晋、冀、京、豫、陕、湘、滇、台等省,以及在美国、朝鲜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有大小不等的池姓氏族,以汉族人口居多。在蒙、满、朝鲜等少数民族中也有池姓氏族。在现用的百家姓中,池姓排名第二百一十一位。   三、历史名人   池子华:战国时赢秦公族大司马公子池之后裔。公元前318年张仪离秦相,魏秦惠文王以子华为相。   池圣夫:浙江平阳县人。宋嘉定四年辛未(1211年)文科进士。宝庆绍定年间历正字校书郎、秘书郎,兼吴王益王府教授、著作佐郎、著作郎。端平间知建昌军,淳佑间除淮西、江东总领,提领建康府户部。   池浴德:号明洲,福建省同安人,明朝的好官,明嘉靖(1556年)举为进士而当“太常寺少卿”的官,他公正,为官廉明,通达事理,事情都办得出色。   池显方:字直夫,福建省同安人。明天启年间举人,池浴德的儿子,工诗文,以诗词、文章出名的文士。著有《晃岩集》、《南参集》等。   池逢功:字玄三,黄岩人,由世袭云骑尉荐升副将,署温州总兵。咸丰三年温州遭大水,四年春夏间民多饥死。建议设局施粥,倡捐百金,谕所将校勉力相助。于是守令,士绅无不乐施。历两月余,全活甚众,土民立碑歌颂。后署福建提督,卒于官。   池生春:字龠(Yuè 音跃)庭,号剑之,楚雄人。清朝名士,官至国子监司业。他文章和书法......余下全文>>

  • 扬姓有没有再百家姓中

      百家姓中有杨姓,但不是你这个“扬”。这个“扬”姓为中国罕见姓氏,一是出自土家族姓氏。二是出自杨姓,汉代扬、杨不分,杨雄好奇,特自标新,易姓为扬。

  • 百家姓中石姓排第几

      188.包诸左石。   楼处说的百家姓是按人口统计排序的新百家姓,而非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的以赵钱孙李开头的百家姓。

  • 百家姓中姓舒的来历及代表人物是什么

      舒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47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76。[舒氏属地]   钜鹿郡,今河北平乡县。   [舒氏来历]   舒姓来源有三:   > 源出于任姓,据说是黄帝之后,但具体得姓年月已不可考,大致推断在春秋时期。  > 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江淮一带有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小国,据传都是皋陶后代的封国,号称“群舒”。后来,这些小国陆续被楚国、徐国灭掉,国亡后,“群舒”国的后世子孙就以舒为姓,称为舒氏。  > 以国为氏,出自「偃姓」.据《左传》所载,周朝, 皋陶的后代被封于舒国(安徽省庐江县西).   公元前657年, 舒子平被徐国所灭. 后又复国, 称为舒鸠国。   公元前552年, 又被楚国所灭. 子孙以"舒"为氏。[得姓始祖]   > 皋陶。一作咎繇,传说中的少昊氏支裔,东夷部族首领之一。活动据点在奄(今山东曲阜)。虞舜时,曾任掌管刑法的士(狱官之长),以正直著称。禹继舜位后,继续受重用。西周初年,周武王大肆分封诸侯,并将皋陶的后代封于舒,建立舒国,为子爵,世称舒子。舒子平时,被徐国所灭,后又复国,最后又被楚国灭亡。失国后的舒国子孙为了不忘故国,遂以国名为氏,称舒姓。他们尊皋陶为其得姓始祖。[郡望堂号]   > 舒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庐江郡,治所在舒城(今安徽庐江西南);2、巨鹿郡,治所在巨鹿(今属河北);3、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 堂号 “京兆”、“紫阳”、“兰藻”、“厚德”等。据史料记载,公元前六五七年徐国灭舒,公元前五五二年,复国后的舒国再次被楚国灭亡。此后之舒姓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均以安徽庐江为其繁衍的中心,后逐渐昌盛为舒姓历史上的第一大郡望——庐江。并有舒姓子孙逐渐播迁于当时楚国的腹地——今湖南、湖北一带。  始皇统一六国,不久又为高祖刘邦所灭,秦汉均为统一的国家,时长安(今陕西西安)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故有舒姓子孙迁居该地,并逐渐兴旺昌盛起来,因该地长期属京兆郡,故后世舒姓子孙有以京兆为其郡望堂号的。以后北方各地的舒姓大多源自京兆郡,后来舒姓成了北方的著姓之一。  东汉时,舒姓才有人散见于史册,其中的东汉义士舒邵兄弟为陈留(今河南开封)人。  三国时,陈留人舒燮播迁江南。两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避居江南之舒姓渐多,并与原居于南方的舒姓相融合,使舒姓又开始成为南方大姓之一。此际,北方舒姓的巨鹿郡望也已形成。  隋唐之际,见诸史册之舒姓渐多。  唐代的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更促进了北方舒姓的南迁,两宋之际见诸史册之舒姓日盛,从这些历史名人的籍贯来分析,可以知晓舒姓已播迁繁衍于今浙江之兰溪、东阳、慈溪、奉化、宁海,安徽之旌德、沈丘,江西之吉安、靖安等地。  元时,今福建、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川等南方各地都有了舒姓人活动的身影。  明初,山西舒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湖北、江苏、安徽、河南、山东等地。之后到清中叶,舒姓分布之地更广,并有渡海赴台,远播海外者。  如今,舒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为多,上述四省之舒姓约占全国汉族舒姓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三。

  • 百家姓中赵姓为何排在第一位

      “赵”成为《百家姓》第一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成为百家姓第一位。

  • 百家姓袁氏来源

      袁(Yu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妫姓,为帝周代陈国始君胡公满裔孙诸之后,以祖名字为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唐书·宰相世系表》、《明方九灵序四明姓氏谱图》等所载,袁姓出自妫姓,帝舜之裔,周时陈国始君胡公满之十一世孙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从齐桓公盟会,赐邑阳夏(故城在今河南省太康),以祖父名字为姓(因古时爰、袁、辕相同),称为袁氏。据《袁枢年谱》载:“袁通爰、辕、榬、溒、援,一姓六字五族之异。”   2、出自妫姓,与上同源,以祖上称号为氏。袁姓的另一说涛涂字仲,谥号宣,时人称之为袁宣仲,其裔孙告,秦末时避难于河洛之间,少子政,以祖上称号为姓,称为袁氏。由于“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的古义是相通的,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六个字为姓,这就是《袁枢年谱》上所谓的“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   3、出自其他少数民族有袁姓。如满、蒙、回、土家、彝、瑶、白、朝鲜族等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袁涛涂。以妫为姓的后裔,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的胡公满,妫满其孙靖伯庚,靖伯庚第九世孙名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爰”为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爰”和“袁”在古时通用,爰氏亦为袁氏。又因上古时爰又写作“辕、溒、榬、援”等字,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六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涛涂的后代世居阳夏,秦末年,传至辕颇裔孙辕告又避难徙居河洛之间,告少子名政,以袁为氏,其子孙后代未再混用。这样袁涛涂就成为袁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从上文所述,袁姓发源于河南太康,辕告徙居河洛之间 ,而袁政因把辕改为袁,因而也有人认为袁政是袁姓的得姓始祖。西汉初年,袁政十一世孙袁爰,被封贵乡侯,复举家迁回阳夏定居,并成为当地望族,号称陈郡袁氏。东汉有袁姓播迁河南汝南,到袁爰八世孙袁安时贵显荣耀,因其不避权贵,为时人所称颂,又因袁安的子孙后代,累世官宦,四世三公,盛于东汉,“汝南袁氏”遂成为东汉的著姓。到东汉末年,袁姓有袁绍称雄河朔,袁术僭号寿春,皆名噪一时。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陈郡袁姓迁河东太原,有陈郡的袁焕(袁安叔父袁璋的后裔)迁京兆,后又分出华阴一支,袁绍次子袁熙的裔孙袁令喜,世居河北东光;袁术败后,子孙散逃于襄阳;居彭城者,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中原板荡,晋室南迁,许多居于中原的袁姓士族渡江

  • 鼠在百家姓中姓什么?

      鼠:蜀,黍   牛:牛   虎:虎   龙:龙   蛇:佘,折   马:玛,马   羊:杨,阳,洋,羊   猴:侯   鸡:姬,嵇,箕   狗:苟   猪:朱,珠,诸,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