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开斋节风俗

  • 回族开斋节是哪一天

      开斋节是伊斯兰三大宗教节日之一。伊斯兰教有其本身历法,以月球环绕地球的运行来计算,亦即是阴历。与中国农历不同,它没有用闰年来调整与阳历的同步关系。伊斯兰历第九个月称为"莱麦丹",就是教徒守斋的月份,每三年向前提早一个月,因此有时在冬天出现,有时在夏天,今年由阳历六月二十七日晚开始。2016年的开斋节是7月7日,星期四,放假三天,7月6日至8日。

  • 回族开斋节都需要出什么钱

      作为穆斯林 开斋节应出开斋捐   【开斋捐“则卡特-费特勒”或“索得盖-费特勒”是在开斋节会礼前﹐生活富足的家庭为全家成员交纳的法定性施舍﹐赈济贫困者。 交纳的价值以半升小麦或一升大麦为准﹐足以供给一名贫苦人一天的伙食﹐可以兑换成其它施舍的物质或现金﹐故﹐中国穆斯林传统称为“麦子钱”﹐或者“费特勒钱”。 富足的家庭必须按时交纳开斋捐﹐此系斋戒完美不可缺少的条件。   我们这个地方是按家庭人口 每人五元。   开斋捐可以由纳捐人直接向受惠的贫困人施舍﹐也可以交给收捐人作总体规划和处理﹐但是﹐受委托的收捐人必须是信仰坚定﹑人格可靠的人﹐要防止诈骗份子盗窃善良人的财产。 穆斯林国家政府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收集天课捐款﹐一般的清真寺也有专门的委员会负责这项工作﹐他们是代表组织为穆斯林社会服务﹐是可以信得过的。

  • 开斋节的回族斋月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我国甘肃、青海、云南等地的回民亦称为“大尔德”,宁夏南部山区八县回民则称为叫“小尔德”。它与古尔邦节、圣纪节并称为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流行在全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但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在过节时又有许多本民族的特点和习俗。回族的斋月,是伊斯兰教历九月,回族群众习惯称它为“莱麦丹月”。由于回历是纯阴历,所以开斋节出现在每年的不同时期。回族为什么要封斋呢?相传,在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40岁那年(伊斯兰教历九月),真主把《古兰经》的内容传授给了他。因此,回族视斋月为最尊贵、最吉庆、最快乐的月份。为了表示纪念,就在每年伊斯兰教九月封斋一个月。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现的日期而定。初一的傍晚,太阳落山后,各地的回民有的到清真寺的宣礼塔上,有的到墙头上或房屋顶上,有的站到眼界开阔的地埂和渠坝上,盯着西方的天空,细心寻找月牙儿,见月牙儿就入斋。如果大多数人都没有看见,有两个以上的人确实看见了,立刻向本坊阿訇报告,大家也都公认“见新月了”,可以入斋了。如遇到雾气茫茫、黑云翻滚、黄沙弥天等特殊的气候条件,不能目睹新月,可推迟到初二、初三的晚上。绝大多数回族群众都是按照这个习惯办的。但是,由于回族中的教派不同,门宦不同,加之回族又分散在全国各地,入斋的时间也不完全都是这样。有的地方回民主张自己亲自看见月牙儿才行,别人报告的不算;有的地方主张提前入斋。还有一些地方,他们不看新月,这就是老初一派、老初二派和老初三派。不论入斋和开斋的时间—样不一样,封斋都要够一个月,这是一致的。入了斋月,男满十二周岁、女满九周岁以上的回民,要求都要封斋,也叫把斋或闭斋。理智不清的、小孩儿、老弱有病的以及妇女月经期和产期都不封斋。 在入斋的当晚四点左右,各清真寺(点)的寺师傅,站到清真寺的梆克楼(宣礼塔)上打梆子。有的不辞辛劳,走街串巷,挨门逐户地敲打,催醒入睡的人赶忙起来,洗手、洗脸、漱口,做封斋饭。这一月,回族的生活安排得比往常要好得多。一般都备有白米、白面、羊肉、油茶、白糖、茶叶等有营养的食品。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前,要吃饱喝足。如果有的人起得晚了,来不及吃,那就不吃不喝,清封一天。东方发晓后,至太阳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断绝一切饮食,无论是在炎热的暑夏,还是在严寒的冬季,不管是口干舌燥,还是饥肠辘辘,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不准吃一点东西,也不许

  • 中国的回族开斋节是几月几日?

      阳历的9月21号 国家公认的穆斯林节假日

  • 俄罗斯风俗有什么

      俄罗斯民族的烟俗,到俄罗斯族人家里作客,吸烟须征得主人的同意;不能随便吸烟、磕烟灰、扔烟头;递烟时忌单独递给一支,而要递给烟盒;点烟时不能用一根火柴点三支烟,吸烟借火时不能拿对方已经点燃的烟。在俄罗斯族,客人来访,若是吸烟斗,主人要将烟斗装上烟丝后再递给客人。   俄罗斯的餐饮礼仪   在饮食习惯上,俄罗斯人讲究量大实惠,油大味厚。他们喜欢酸、辣、咸味,偏爱炸、煎、烤、炒的食物,尤其爱吃冷菜。总的讲起来,他们的食物在制作上较为粗糙一些。   一般而论,俄罗斯以面食为主,他们很爱吃用黑麦烤制的黑面包。除黑面包之外,俄罗斯人大名远扬的特色食品还有鱼子酱、酸黄瓜、酸牛奶,等等。吃水果时,他们多不削皮。   在饮料方面,俄罗斯人很能喝冷饮。具有该国特色的烈酒伏特加,是他们最爱喝的酒。   此外,他们还喜欢喝一种叫“格瓦斯”的饮料。   用餐之时,俄罗斯人多用刀叉。他们忌讳用餐发出声响,并且不能用匙直接饮茶,或   让其直立于杯中。通常,他们吃饭时只用盘子,而不用碗。   参加俄罗斯人的宴请时,宜对其菜肴加以称道,并且尽量多吃一些,俄罗斯人将手放在   喉部,一般表示已经吃饱。   大部分俄罗斯人都在家中用餐,只在上班的午休时间才去餐馆。遇有喜庆或举办婚礼时,俄罗斯居民通常都在餐馆举行,由邀请人付费。朋友聚会一般在家庭环境下进行。客人通常都带给主人小礼品(蛋糕、酒)和鲜花。   茶饮   历史上,茶从中国经西伯利亚直接传入俄罗斯,这一过程没有西欧国家的介人。据一些史书和百科全书的记载,俄罗斯人第一次接触茶是在1638年。当时,作为友好使者的俄国贵族瓦西里·斯塔尔可夫遵沙皇之命赠送给蒙古可汗一些紫貉皮,蒙古可汗回赠的礼品便是4普特(约64公斤)的茶。品尝之后,沙皇即喜欢上了这种饮品,从此茶便堂尔皇之地登上皇宫宝殿,随后进入贵族家庭。从17世纪70年代开始,莫斯科的商人们就做起了从中国进口茶叶的生意。   从饮茶形式上来看,中国人饮茶一向是香茗一杯,细品慢饮;俄国人喝茶,则伴以大盘小碟的蛋糕、烤饼、馅饼、甜面包、饼干、糖块、果酱、蜂蜜等等“茶点”。从功能上看,中国人饮茶多为解渴、提神亦或消遣、待客;俄国人喝茶则常常为三餐外的垫补或往往就替代了三餐中之一餐。   从饮茶的品种来看,中国人喜喝绿茶,俄罗斯人则酷爱红茶。有趣的是红茶在俄语是“чёрный чай”,直译为"黑茶"。之所以称之为“黑茶”,似乎有合乎

  • 西双版纳的风俗

      主人卧室不可以进,和尚头不可以摸。在老人前面走路要慢点记得低头。好朋友来的时候不可以进寺庙。喝酒前记得用酒滴几滴在桌子边上敬主。进寺庙和一些特别的地方记得脱鞋。

  • 回族舞蹈

      你可以去“回族人社区”了解一下 百度一下   “耍场”“踏脚”源于武术:回族素有武术健身的习俗,男子表演“耍场”“踏脚”的舞蹈动作带有拳术的特点。“耍场”流传于新疆昌吉,是喜庆节日中在庭院里表演的舞蹈,舞者4人,在2名伴唱者即兴编唱的喜庆歌声中,或平步前进,或提腿转身,舒展大方。“踏脚”流传于宁夏泾源,多借月光在宽敞的场地上进行,老幼皆可。舞者用脚的内外侧和腿部“裹”“打”对方,只踏不踢,不准用手,双手只协调身体平衡。舞蹈动作有平踏、跳踏、骗腿、转身等,充满欢乐并起健身作用。   “汤瓶舞”“口弦舞”源于宗教习俗:“汤瓶舞”流传于宁夏回族聚居区。由男子表演,舞者持白毛巾为道具,表现伊斯兰教礼拜前用“汤瓶”(壶)盛水净身,作“大净”或“小净”的习俗,舞蹈中还常出现模拟“汤瓶”的形象,故有此名。舞蹈动作有“擦身”“搓背”以及挥舞毛巾互相抽打、嘻戏等。“口弦舞”也叫“坐舞”,是宁夏回族妇女们跪坐地上拨奏口弦表演的舞蹈。舞者随着口弦奏出的优美旋律,或轻摇身躯,或缓缓起立而舞,表达不同的心境。   “沐浴舞”为创造性的形式:1950年代初,广西桂林一回族小学教师,把“小净”过程编成《沐浴舞》,在当地阿訇的赞许和协助下排练演出,演出中“并辅以伴唱赞圣的诵经调音乐”。此舞虽有肃穆的宗教色彩,但同时流露出恬静的生活气息,并模仿“汤瓶”的造型。以后逐渐发展成为流行一时的广西回族民间舞。   “花儿与少年”流传于青、 甘、 宁、新等地回族聚居区。回族擅长山歌,把这种山村的生活小调、男女间即兴对唱称“花儿”(河湟地区称“少年”)。1950年代后,一些回族群众在唱“花儿”时常作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并吸收汉族民间舞蹈的折扇为道具,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自娱性的歌舞。据说,持折扇的表演最早由8名回族单身男子在民间社火中表演,称之为“八大光棍”。《花儿与少年》经专业舞蹈工作者改编后,成为融合回、汉文化的新型回族歌舞,深受欢迎。   在与汉族杂居地区,回族也跳汉族民间舞蹈,如辽宁沈阳的“小鼓高跷”四川松潘的“回族花鼓”等。   “宴席曲”源于喜庆活动:是喜庆宴席间演唱的一类民间歌曲。后来随民间艺人的即兴表演,一些曲目逐渐发展成为回、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的民间歌舞,并以“宴席曲”作为这种形式的名称,在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区广泛流传。“宴席曲”表演者多为男子,其形式以歌为主,行腔自如,曲调流畅,歌词内容广泛,有叙事歌、祝愿歌、颂赞词以及即兴编唱。舞蹈一般不表现歌词内容,只用以烘托气氛,各民族的表演形式略有区别,并有地区的特色。   宁夏中部地区回族的“宴席曲”,其表演形式是从甘肃传人的,或席间即兴演唱,或离席起舞,近年,女子也参加表演;青海化隆、民和、门源等回族地区的“宴席曲”,舞者为二人,在群众伴唱的歌声中表演,每段舞蹈以歌曲定名。并有相应的舞蹈动作。如《绿鹦哥》中,有描绘鹦鹉的唱词和飞翔的动作;青、甘一带的回、东乡、撒拉、保安族的“宴席曲”中,常有歌舞能手们表演,舞者分站两排,舞随歌起,缓步轻舞,擦肩而过。表演中,手多半握拳,左手插腰,右手翘起拇指上下翻动,或蹲、或起,或转身摇头而舞。高潮时,头部大幅度地左右摆动,满洒自得。其动作还有一定规范和具体名称,如“雁落平沙”“鹞子翻身”“凤凰点头”等。   新疆昌吉地区回族的“宴席曲”中,根据曲调和表演特点又有《八字大开头》《落莲花》《绿鹦哥》等名目。《八字大开头》是男子双人对舞的形式。由于是喜庆活动演唱“宴席曲”的开头节目,舞者又以“八字步”进场,所以有此舞名,舞蹈中,两人常擦肩而过,当互相照面时,就摇头、动肩、挤眉、弄眼,作出许多滑稽、诙谐的动作,以活跃气氛。《落莲花》也叫《莲花落》,据说是受汉族曲艺“莲花落”的影响形成。舞者徒手或持彩帕,或两手各持“瓦子”(两片竹板)表演,一般是2人或4人的对舞形式。每段表演的最后一句唱词中,演员对面徐缓下蹲,两手从胸前,经头部上方分向两侧,抖手而下,犹如一朵朵莲花飘落。当地“宴席曲”还常用笛子、板胡、四胡、瓦子等乐器伴奏。   随着社会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回族民间舞蹈在不断的发展,并对“宴席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年舞台上出演有《宴席曲》《马五哥与尕豆妹》等舞蹈和小舞剧。

  • 古尔邦节、开斋节是哪个民族的共同节日

      肉孜节就是开斋节,库尔班节就是古尔邦节。这些节日都是伊斯兰教重要节日     所以也是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少数民族共同的盛大节日。

  • 回族的开斋节每年都不是同一个时间?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除此之外,还有小的节日和纪念日,如法图麦节、登霄节、阿舒拉节等。这些节日和纪念日都是以伊斯兰教的希吉来历计算的,也就是以伊斯兰教历计算的。   伊斯兰教历,以月亮盈亏为准,全年为12个月,单月30天,双月29天,平年354天,闰年355天,30年中共有1个闰年,不置闰月,与公历每年相差11天,平均每32.6年比公历多出1年。伊斯兰教历分太阴年和太阳年两种,现在回族多用太阴年计算。   回族的开斋节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我国甘肃、青海、云南等地的回民亦称为“大尔德”,宁夏南部山区八县回民则称为叫“小尔德”。它与古尔邦节、圣纪节并称为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流行在全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中,但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在过节时又有许多本民族的特点和习俗。   回族的斋月,是伊斯兰教历九月,回族群众习惯称它为“莱麦丹月”。由于回历是纯阴历,所以开斋节出现在每年的不同时期。   回族为什么要封斋呢?相传,在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40岁那年(伊斯兰教历九月),真主把《古兰经》的内容传授给了他。因此,回族视斋月为最尊贵、最吉庆、最快乐的月份。为了表示纪念,就在每年伊斯兰教九月封斋一个月。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现的日期而定。   初一的傍晚,太阳落山后,各地的回民有的到清真寺的宣礼塔上,有的到墙头上或房屋顶上,有的站到眼界开阔的地埂和渠坝上,盯着西方的天空,细心寻找月牙儿,见月牙儿就入斋。如果大多数人都没有看见,有两个以上的人确实看见了,立刻向本坊阿訇报告,大家也都公认“见新月了”,可以入斋了。如遇到雾气茫茫、黑云翻滚、黄沙弥天等特殊的气候条件,不能目睹新月,可推迟到初二、初三的晚上。现在,绝大多数回族群众都是按照这个习惯办的。   但是,由于回族中的教派不同,门宦不同,加之回族又分散在全国各地,入斋的时间也不完全都是这样。有的地方回民主张自己亲自看见月牙儿才行,别人报告的不算;有的地方主张提前入斋。还有一些地方,他们不看新月,这就是老初一派、老初二派和老初三派。不论入斋和开斋的时间—样不一样,封斋都要够一个月,这是一致的。   入了斋月,男满十二周岁、女满九周岁以上的回民,要求都要封斋,也叫把斋或闭斋。理智不清的、小孩儿、老弱有病的以及妇女月经期和产期都不封斋。   在入斋的当晚四点左右,各

  • 2015开斋节是什么时候,2015年开斋节是几月几日

      您好!开斋节,也称之为肉孜节,它是伊斯兰三大宗教节日之一。它对于穆斯林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2015年的开斋节是7月17日。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