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 关于布依族的传统节日3000字的论文

      关于布依族的传统节日   我给你要吗????   好的,有的,。完整的给.

  • 传统节日。

      除夕、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腊八节、小年等。另: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如:寒食节、清明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等。此外,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等。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数与原始信仰、天象物候、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乃中华民族特有的特色节日。   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   另: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如:寒食节、清明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等,这些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日也有很重要的传统文化习俗在其中。   此外,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 什么是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   第年第一个节气:打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新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三月八日:妇女节     三月十二:植树节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五月一日:劳动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余下全文>>

  • 澳大利亚有哪些传统节日?

      澳大利亚法定的节假日很多。每年的1月1日是新年;1月26日是澳大利亚国庆节,即首批欧洲人于1788年来到澳大利亚定居之日;4月17日为幸运星期五(Good Friday);4月20日是复活节;6月8日是女王生日; 12月25日圣诞节;12月26日节礼日。   在澳大利亚全国性的其他节日中,有两个节日特川受到广泛重视,一个是4月25日"恩沙克日"-澳大利亚军人节;另一个则是11月第一个星期二,闻名世界的澳大利亚赛马-墨尔本杯大奖赛的举行日。全国性赛马发源地墨尔本市将这一天列为公休日,届时,全国其他地区也停止工作,进行观马大赛。

  • 傣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浴佛节     浴佛节(傣语“栓兰”),又名“泼水节”,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佛教传入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浴佛节成为傣族的一种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   浴佛节一般在大傣历六月举行,相当于公历四月中旬。浴佛节这一天要用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后来逐步发展到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在西双版纳地区,浴佛节被政府宣传为“泼水节”,每年都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吸引了来自中国及世界各地的游客。在德宏地区,浴佛节仍然只是一个宗教节日。     入夏节   入夏节(傣语“豪洼”),又称“关门节”,源于古印度佛教徒的雨季安居习俗,随南传佛教传入傣族地区。   入夏也是雨季的开始,也就是稻作农业社会进入农事繁忙的季节,古代佛教僧侣们为配合信徒们的农事生产活动,停止了到处传教扰民的活动,集中到寺庙或某处修行,逐渐形成惯例。而佛教信徒们也在僧侣集中修行期间,停止了到寺庙佛屋的一切活动,集中精力搞农事生产,并形成一种习惯。后来,僧侣和信徒形成的这种默契关系被上部座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形式固定下来,这种宗教形式随上部座佛教传入傣族地区。   信仰南传上部座佛教的傣族一般在大傣历9月15日(农历6月中旬)举行入夏仪式,入夏仪式这天就是“入夏节”,傣族村寨的佛寺都要击鼓为号,告诉人们节日已到,佛爷们集中到佛寺念经,信众们准备食物、鲜花、纸币等到寺庙“赕佛”。而后,便进入为期三个月的“结夏”。结夏期间,禁止僧侣外出讲经,禁止信众远行不归,禁止男女谈情娶嫁,禁止大型庆祝活动,僧侣要安心诵经、民众要专心生产。     出夏节   出夏节(傣语“昂洼”),又称“开门节”,与“入夏节”相对应。   “出夏节”一般在大傣历12月15日(农历9月中旬)举行,象征着三个月的“结夏”期结束,可以解除“入夏节”以来的一切忌禁,僧侣可以出寺传教募化,男女也可以谈情娶嫁。出夏节这天,傣族民众们都会身着盛装,带着食物、鲜花、腊条、钱币等到佛寺拜佛听经,并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舞着各种鸟、兽、鱼、虫等形状的灯笼环游村寨,燃放烟花、点孔明灯、跳象脚鼓舞等各种娱乐活动。

  • 哪些是傣族的传统节日

      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花街节

  • 黔西南布依族的服饰有哪些特点?

      黔西南州的布依族服饰包括衣服、裤子、裙子、头饰、围腰等要素,其色彩、款式、图案、制作种类繁多,有作粗犷、大气、舒适、透气的特点。但总体上而言,主要有四种具代表性的布依族传统服饰:即晴普型、册望型、巴结型、贞丰型。这四种服饰各有各的特点,具有较高的保护传承价值。

  • 纳西族的传统节日

      纳西族传统节日      东巴会     每年农历3月5日,纳西族聚居地的东巴云集中部东巴圣地--丽江玉水寨,在这里举行一年一度的东巴会,场面盛大。 这天,东巴们早早来到玉水寨东巴什罗庙。点燃香炉,烧大香,祭拜神灵和祖先,祭拜东巴始祖东巴什罗,并且诵经,做法事。东巴会也是各地东巴"比武",展示各自才华、技艺的机会。各地的东巴一个接一个按自已的风格诵东巴经,跳东巴舞。尔后,相互交流经验,切磋学习。他们都热爱自已的民族,热爱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民族责任感使他们走到一起,为传承古老的纳西文化,并发扬广大而共同努力。     棒棒会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丽江纳西族的"棒棒会"。届时,丽江城内人流如潮,街道上摆满了交易的竹、木农具和果树、花卉等。棒棒会标志着春节活动的结束和春耕生产的开始。该会由"弥老会"演变而来,原是在寺院举行的庙会,清初改土归流后,赶会地点移到丽江古城内,并逐步发展成为准备春耕的竹木农具交易会,近年又增加了果树苗术、花卉盆景交易内容,赶会地点也从古城内移到新城区。除了正月十五县城的棒棒会外,还有正月二十的白沙农具交流会,纳西语叫白沙当美空普,意为白沙大宝积宫开门"。这是明代以来延续下来的白沙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等庙堂年一度开门,让人们烧香拜佛,后来演变为以农具交易为主的传统节日。交流会上,不仅农具种类齐全,而且小孩玩具及日用杂货应有尽有,所以俗话称"除了鸡鲁头之外,什么都能买到。                     三朵节     “三朵”为玉龙雪山之神灵,是传说中能征善战、济困扶危的英雄,故被纳西族千百年来崇奉为保护神。据东巴古籍记载,三朵属羊,所以在过去,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和八月羊日,各地的纳西族都要到丽江白沙"玉龙祠'(即北岳店)隆重祭拜三朵神,有的还在自己家中举行"祭三朵"仪式。除祭拜活动外,还要进行各种文娱活动。由于二月初八正值"万朵山茶"盛开,春光明媚,又逐步形成纳西人民的踏青游春节日。1986年8月,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八届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将农历二月八时俨三朵节"定为纳西族的传统节日。每年这天全县放假一我并由县政府具体安排各种节日活动,如举办各种展览群众游园赏花、召开有关学术讨论会等。届时,游人如潮,满城欢腾,昼夜欢歌,热闹非凡。如今纳西三朵节,业已成了丽江最隆重的大型民俗文化盛会。                    三月会     丽江三月会于每年农历三月举行,会期一般七天。原为祭龙求雨日子,至清乾隆十年,丽江城北黑龙潭修建了玉泉龙神祠,始在这里举办三至五天的三月"龙王庙会"。辛亥革命后,丽江商业劝工会借祀龙王之机,进行百货交流,并在玉泉北面森林草坪间辟出以骤马为主的牲口、交易市场。远近客商不断牵骤驱马而来,玉泉逐渐变成骤马集市中心,三月会始而演变为骤马物资交流会,一直延续至今。三月会期间,除了交流山货药材、土特产品、日用百货及骤马牲畜外,还组织体育比赛、民歌播唱、古乐演奏等活动。丽江城内人山人海,充满节日的欢乐气氛。                     七月会     丽江七月会,于农历七月中旬举行,是纳西人的又一重要节日。会期十天左右。因以骤马、牛等大牲畜交易为主,又称"七月骤马会"。七月会,历史悠久,远近闻名。传说纳西族创世祖先崇忍利恩,经历洪水劫后余生,与天神的公主衬红褒白邂逅相爱,冲破重重阻挠,终于成婚,在从天上返回人间创世时,把天宫的马匹交易会也传回故乡,于......余下全文>>

  • 11月有哪些传统节日?

      [11月01日] 万圣节   [11月03日] 世界可用性日   [11月08日] 中国记者节   [11月09日] 中国消防宣传日   [11月11日] 光棍节   [11月14日] 世界防治糖尿病   [11月16日] 国际容忍日 宽容日   [11月17日] 国际大学生节   [11月19日] 世界厕所日   [11月20日] 非洲工业化日   [11月21日] 世界电视日   [11月21日] 世界问候日   [11月25日] 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   [11月29日] 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     [第三个星期三] 世界慢阻肺日   [第三个星期四] 世界哲学日   [第三个星期日] 世界道路交通事故受害者纪念日 [最后一个星期四] 感恩节

  • 朝鲜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回族的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   中国朝鲜族传统节日有元日(阴历正月初一)、上元(阴历五月十五)、燃灯节(阴历四月初八)、重五(阴历五月初五)、秋夕(阴历八月十五)等以及三个家庭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