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最传统的节日

  • 苗族有哪些节日?

      素有“百节之乡”之称的贵州凯里苗族,月月有节日,季季有集会。规模较大的有过苗年、吃新节、闹冲节、爬坡节、牯藏节等。在这些节日中,大都开展跳芦笙、跳铜鼓、斗牛、赛马、唱歌、斗雀等集会活动。 过苗年 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别,挂丁片区于农历十月上中旬,寅日杀猪,卯日打粑,杀鸡杀鸭,晚上守午夜,辰日凌晨祭祖,祭耕牛,祭农具,鸣放鞭炮,迎接新年。清晨祭山神,敬水神。午日接亲嫁女。并举知各种集会,如跳芦笙、踩铜鼓、斗牛等活动,一般9天时间。凯棠片区于十二月十六日后卯日晚,第二天接亲嫁女,回门,走亲家。 吃新节 挂丁片区在农历六月头卯或二卯,凯棠片区在六月十六日以后的卯日,地午、翁项、旁海、平乐在七月中旬卯日。一些在七月半。节日期间,举行3至5天集会,内容有游方、跳芦笙、斗牛、赛马等。“吃新节”是苗族春夏之交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由古代的祭祀演变而来,各地过节时间不一,一般在农历的六月初到八月中旬这段时间内。过节这天,被邀请的客人身穿节日盛装,挑上礼品,牵着斗牛前来作客。祭过祖后,宾主频频举杯预祝丰收。第二天开展斗牛、赛马、跳芦笙等活动。夜幕降临,屋内飘出老人们的酒歌声,芦笙场上荡漾着青春的笑语和欢乐的旋律,芦笙声、酒歌声、情歌声、飞歌声弥漫在苗寨的夜空里。 闹冲节 农历二月子、午日于鸭塘境钉耙山脚举行,参加集会人数很多,活动有斗牛、对歌、跳芦笙等。 爬坡节 农历三月子、午日,分别于开怀虎挡坡和格冲别对坡举行。农历六月底,香炉山爬坡节,更为热闹。登高一呼,四而呼应。 游方节 “游方”又称“友方”,是凯里市境内的苗族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娱乐的一种形式。苗族小伙子和姑娘们往往通过这种活动结识朋友、物色对象或倾吐爱情。为了选择一个称心如意的终身伴侣,有的小伙子往往要爬山涉水到十几里、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村寨去游方。 游方一般是在农闲季节(如:从秋收结束到第二年插秧前等)、传统节日(如:苗年、吃新节、芦笙节、斗牛节、爬坡节、翻鼓节、闹春节、对歌节等)和赶场天进行。在苗寨游方,一般都有固定的“游方场”、“游方坡”或“游方评”。这些场所,或在寨子前后的桥边树下,或在村庄左右的平缓的草坡上。 为了参加游方,姑娘们穿着盛装,头戴银饰,插上几朵鲜花,颈上套着银项圈,手上戴着银手圈。她们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富有和才艺,表现自己美丽的容貌和身姿,以吸引小伙子的爱慕。 姊妹节 “姊妹节”又称“吃姊妹饭”,是清水江中游沿岸苗族青年特有的社交性节日集会,有的村寨在农历的二月十五日过,有的村寨在农历三月十五过,以台江施洞地区最有特色。过节的时节,家家都要准备不少由红、黄、白、黑、绿五色糯米饭搅拌在一起的“姊妹饭”以饷宾朋。白天,江边、路边、沙滩上、草地上人山人海,入夜,江边的沙滩上、草地上,高亢的飞歌声、浑厚古朴的大歌声和情歌声交织在一起,在宁静的夜里传到很远很远。 牯藏节 系苗族重要的祭祖活动,13年杀牛祭祀一次。每届历时三年。“牯藏节”是最具特色、最能体现苗族民族文化的节日,活动内容既有庄重肃穆的祭祀,也有欢快的娱乐,是一个既娱神又娱人的活动。

  • 苗族有哪些节日

      苗族节日目录   1 主要节日   ▪ 苗年   ▪ 春节   2 龙船节   ▪ 四月八   ▪ 吃新节   ▪ 吃新节   ▪ 芦笙节   ▪ 花山节   ▪ 赶秋节   ▪ 踩鼓节   ▪ 祭尤节   3 其他节日   ▪ 苗年节   ▪ 闹冲节   ▪ 爬坡节   ▪ 游方节   ▪ 姊妹节   ▪ 鼓藏节   ▪ 舟溪芦笙节   ▪ 捕鱼节   ▪ 吃信节   ▪ 砍火星节   ▪ 客家年   ▪ 晾桥节   ▪ 爬山节

  • 苗族有什么节日

      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除了历史性的节日外,绝大多数在秋收之后或春耕大忙之前的农闲季节举行。但由于自然因素、社会和宗族差异的影响,苗族传统节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 按季节顺序写出传统的一年中的农历节日

    春节(正月初一)、 元宵节(正月十五)、 龙抬头节(二月初二)、 清明节、端顶节(五月初五)、 七夕情人节(七月初七)、 中元节(七月十五) 中秋节(八月十五)、 重阳节(九月初九)、 腊八节(十二月初八)、 小年(十二月三十)。

  • 征集苗族名字和有关苗族的巫术和鬼的事

      关于苗族的名字,有的书籍说:苗族使用“子父连名制”和“子祖连名制”,子名在前,父名或祖名在后,且以父名或祖名为子姓等等。而实际上,所谓“子父连名”或“子祖连名”在现实交往中是不通行的,会被看作不懂礼数或不尊重人。一般说来,苗族取名有一定的规律。第一、根据孩子出生时间的早晚取名。如:猫、保,“猫”是苗语晚上之意,即孩子出生在晚上;“保”通“饱”,即孩子出生时人们已经吃饱饭。第二、根据孩子在所有孩子中的大小顺序取名。如:长、大和罗,路和凹,七和响,三、四,咒、走和主等。“长”一般用于男孩名,是为家中长子之意,“大”是汉语变音,“罗”也是大的意思;“路”是汉语“二”的变音,“凹”是苗语音译,老二之意;“响”是苗语音译,老七之意;“三”、“四”即老三、老四,“咒”只用于女孩名,表明是家中最小的女孩,“走”只用作男孩名,表明是家中最小的男孩,“主”既可用作男孩名,也可用作女孩名,也是老幺之意。第三、把生活用具的称谓当作孩子的名字。如:桌(甑子)、哑(锅)、盆(盆子)、构(背箩)、弯(簸箕)等。第四、把历史上曾用过的货币名称作为孩子的名字。如:锅(金子)、酿(银子)、栋(铜)、匝(钱币)等。第五、把动植物的称谓当作人名。女孩多取“板”名,汉语即“花”,也取“蚩”名,苗语音译,即大象。男孩多取名“侯”(通猴)、“龙”。第六、把汉姓作为苗名。一般说来,只用他姓而不用本姓为名,如:张、王、李、陶等。第七、把民族称谓当作名字。如:蛮(苗语音译,哈尼族)、刷(汉族)、伊(傣族)、角(瑶族)等。有趣的是,有的家庭给孩子取名全用民族称谓,还真有点民族大团圆的味道。应该提及的是,苗族在使用民族称谓取名时,是不会把本民族称谓用作名字的(苗族自称“蒙”,但是没有叫“蒙”名的)。第八、把生肖用作人名。这种取名法多用汉语的叫法。如:属龙的就叫“龙”,属羊的就叫“杨”,属猪的就叫“珠”等。此外,苗族的名字还有许多不规则的叫法,如买、卖、羌、谜等。苗族名字中最有趣的是双胞兄弟姊妹的名字,若是男孩,多把大的叫“给”(苗语音译,即秤),小的叫“戥”(戥子);若是女孩,则多取名“微”和“纠”,汉语意思即姊和妹。另外,在苗族内部还有借名或讨名之说,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孩子多病或孩子老是夭折的人家,而这些人家去借名的对象必须是儿孙满堂、家庭幸福的家庭,据说这样的家庭能给自己的孩子带来好运,孩子会因此而健康成长。有的人家

  • 穆斯林宰牲节最无耻的节日吧

      穆斯林的宰牲节,是对真主表达虔诚的信仰,通过宰牲做奉献,把肉分给穷人和亲友,一起过节, 怎么会是无耻呢,没有对其他不好的影响吧。   穆斯林的开斋节也是一样,要把一定的钱财给予穷人,让他们也快乐的过节,,,反观其他宗教和民族的节日,都是自己享乐,给予穷人什么了吗。。中国的节日都是大吃大喝,古人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中国人不仁慈吗,还是无耻呢。   凡事应该客观吧。

  • 传统由来

      中国传统文化的由来、起源:   中华民族在神农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领袖是「巫」。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差异很大,在历史上人们的认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装神弄鬼没有知识的。实际上在先民的原始时代「巫」是科学家,「巫」代表知识的权威。   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巫对于这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做出的结论是风有风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论,现代人看来太不科学,太迷信了。但谁敢保证当代科学家对宇宙现象所做的解说,等千年以后,不会被推翻而指为迷信,反科学的呢?   另外,人类有两件事情无法自己处理,必须要求助于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没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须要请医生诊治。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总是患得患失,东想西想,犹豫不决,这时必须要请教他人提供意见作参考。21世纪的人当然知道,生了病要去医院诊疗。心中有犹豫不决的事,要请教至亲好友,或者向专家咨询。在原始时代,这两件事发生了,求助于同一人,就是「巫」。由古「医」字写作「医」,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证明。   (一)先谈一谈巫的治病,原始时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很简单的。多数是饮食不适合,所引发的肠胃病「腹泻」之类,和气候不适应所引起的「感冒发烧」等。当先民生病去求助巫的时候,巫最初也是用祈祷的方式求助于神。但是病是现实的,正在腹泻的病人靠祈祷是止不住的。聪明的巫便改换用食疗的方法,顺手采一些植物给病人吃。当然没有经过白老鼠、兔子、猴子做试验,直接做临床,是非常危险的事。所以病人吃的结果,有的病好了,有的没有影响,有的更严重了。巫又把它记录下来,什样的草治什么病,把植物的形状绘出来。到神农时候又把它整理归类汇编成「神农本草经」,所以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就是指此事,绝对不会是用自己做试验。   (二)再关于问事:先民所问的事,以气象为主。主要是为了打猎。让我们回想一下,气象台具有最新的科学仪器,尚且无法预测气象的变化,巫又有什么本领可以确实预测呢?然后巫发现对于事情发展的推断,不如用药治病一样那么直接,那么明显,会产生极大的落差。对于人民的问题,又不能不回答。聪明的巫对于人民所提的问题不再予以明确的答案,而改

  • 苗族盛大的节日

      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苗族的历史悠久,南越族原住居民与其有渊源,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易暴露于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   后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银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贵州六盘水的大花苗族节日有过“召龙节”、“苗年节”、“牯藏节”等。

  • 中国最重要的6个节日由来

      中国最重要的6个节日:   1.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2.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3.清明节 (农历三月初八)   4.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5.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6.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春节由来   “春节”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腊祭)。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可以认为是“年”的雏形。但“年”的名称出现却较晚,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年的时间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司马迁建议创立了太初历,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的年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以固定的日子沿袭下来。  元宵节由来   据记载,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后来,周勃、陈平等人协力铲除吕氏势力,拥刘恒为汉文帝。由于剪除吕氏宗族那天晚上正好是正月十五,所以文帝上台每年正月十五晚上都会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在古代,宵就是夜的意思,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这样将正月十五定为了元宵节。   清明节由来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也是清明节的由来。   端午节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

  • 苗族姑娘们穿的传统服饰叫什么?

      苗族女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姑娘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亥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   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