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特色食品

  • 苗族芦笙的类别特色

      苗族芦笙因流行地区的不同,而在大小、音色、音量和调式上有所差别,黔东南黄平、丹寨和榕江一带的芦笙高亢粗犷;黔西毕节、水城一带的柔和抒情;而黔南的芦笙则雄浑健朗。 贵州省雷山县苗族居住区村村有芦笙,是芦笙的重要产地。芦笙制作工匠分别居住在雷山县丹江镇的排卡村、方祥乡的平祥村和雀鸟村、桃江乡的桃梁村和年写村,这些村寨都位于大山之中,交通极不方便。制作芦笙,除了要懂得一定的乐理知识外,还要具备物理知识,了解力学原理。芦笙种类较多,音质各有区别,形体大小也各有不同,要做出合乎需要的芦笙,首先要求制作工匠有长期的制作经验。苗族传承芦笙制作技艺的师傅只用风箱、锤子、黄铜、斧子、凿子、锯子、钻子、苦竹、桐油和石灰(有的已改用乳胶)就能制作出精美实用的各式芦笙。雷山地区制作的芦笙音质纯正,外表光洁美观,极负盛名。 自古以来,芦笙吹奏,都要配合舞蹈,边吹边舞。不过根据各地区习俗的不同,芦笙的演奏也有所差异。这些不同风俗的芦笙技艺,汇聚成一束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代代相传,永不衰退。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恋爱生活中的重要媒介。因此,芦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神圣的,珍贵的,家家离不开它。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芦笙制作技艺历来都由师傅亲手教授,无文字资料留存,且技艺考究,传承比较困难。现在能熟练制作芦笙的艺人已越来越少,精湛技艺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贵州省雷山县的莫厌学和云南省大关县的王杰锋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 阿昌族,苗族,蒙古族的特色食品

      阿昌族以酸为主,酸菜、酸笋之类   苗族以糯米制品为主,糍粑之类的,在里面包肉或者菜   蒙古族以牛羊制品为主。

  • 苗族的特色节日和风俗

      苗族是一个苗族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⒈农事活动节庆;⒉物质交流节庆;⒊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⒋祭祀性节庆;⒌纪念性、庆贺性节庆。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动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第1个丑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第2个寅日(15日)为尾巴年(烧龙灯)。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个丑日为社日,亦称龙头节,苗人祭土地神,接龙、安龙(苗语染戎)。   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个寅日为物质交流、男女社交节(汉籍称为三月三街节)。   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个未日为牛王节(汉籍称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   3月(龙月或辰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芈姓),亦称屈原节、歌师节。   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汉籍称为六月六、六月场)、吃新节(大麦熟)。   5月(马月或午月)的第1个子日是小年节(苗语称七姊妹,即北斗七星)。   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第2个辰日为赶秋节。   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甜酒、米酒)。   8月(鸡月或酉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   9月(狗月或戌 月)狩猎节,择日祭梅山三神,开始狩猎。   10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杀年猪),灶神节(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   四月八   “四月八”是贵州、湘西、桂北等地的苗、布依、侗、瑶、壮、彝、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节日内容不尽相同,其中,规模最为宏大、场面最为隆重、影响最为深远者,当首推贵阳市苗族的“四月八”庆祝活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天,贵阳市及邻县的苗族群众都要身着民族盛装,云集贵阳市中心喷水池一带。他们吹响芦笙、箫笛,唱着山歌,跳着苗家舞蹈,欢度自己的传统节日。“四月八”的由来传说甚多,主要是为凭吊“四月八”葬于今喷水池一带的古代苗族英雄,辈辈相传,而成习俗。   传说古代有一个名叫“亚努”的苗族首

  • 关于苗族的火把节资料

      苗族没有火把节.   火把节在古代被称为"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火把节的由来传说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闭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   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或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现在,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火把节"也是白族的一个盛大节日,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就会举行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活动。当晚,每家门前都竖有火把一柱,村口全村公立的大火把上插红绿纸旗,书写一些吉祥语句,村民们则高举火把在田间游行一周,捕灭虫害。此外还有"绕三灵"、"耍海会"、划船、放生等一系列的文艺活动。

  • 苗族有哪些节日

      苗族节日目录   1 主要节日   ▪ 苗年   ▪ 春节   2 龙船节   ▪ 四月八   ▪ 吃新节   ▪ 吃新节   ▪ 芦笙节   ▪ 花山节   ▪ 赶秋节   ▪ 踩鼓节   ▪ 祭尤节   3 其他节日   ▪ 苗年节   ▪ 闹冲节   ▪ 爬坡节   ▪ 游方节   ▪ 姊妹节   ▪ 鼓藏节   ▪ 舟溪芦笙节   ▪ 捕鱼节   ▪ 吃信节   ▪ 砍火星节   ▪ 客家年   ▪ 晾桥节   ▪ 爬山节

  • ·苗族的服饰

      百度搜下很多。

  • 苗族历史名人介绍,苗族名人有哪些

      项崇周(1856年—?)又称项四,苗名称年四,云南麻栗坡人,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抗击法国殖民者入侵的民族英雄。项崇周出生于贫苦的苗族雇农家庭,世世代代定居于云南边境麻栗坡猛洞野猪塘。 沈从文(1902—1988)中国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还有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     陶新春(1825—1867)原名陶正春,又名陶虎,贵州威宁人,太平天国革命时期黔西北苗族人民起义的著名首领。

  • 苗族服装与汉族服装有什么不同

      苗族服装与汉族服装的不同:     苗族的服装有很强的地区性,服装的主要材料是麻,自己种植麻,经过几道手工活,最后自己纺织的成布料。每一个过程都是纯手工制作. 总体来看,苗族服饰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而最大的特点就是刺绣,因为没有自己的文字,通过刺绣来记载他们民族历史上最重要的事。在苗族服装上你看上去最耀眼的就是他们的刺绣,绚丽多姿的刺绣表现了多彩的苗族文化和风情。在苗族服装中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很深的文化内涵,它还有很高的制作工艺水平。在苗族服装的每一幅刺绣都代表着一个重要的历史记载,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汇集。其次这么多技法都是并行的,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装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而汉族的服装相对苗族而言就比较复杂,从古到今,变化很大。单从服饰的色彩上来讲,汉族视青、红、皂、白、黄等五种颜色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为宜。但从唐代以后,黄色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往往天子权贵才能穿用。而服饰的原料,主要有麻布、丝绸、棉布、毛呢、皮革。除此以外汉族的染织工艺,以其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制作精美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享有盛誉。特别是丝织方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世界上独有的。古代的染色技术也极为卓越和先进,不仅颜色种类多,色泽艳美,而且染色牢固,不易褪色,被西方人誉为神秘的"中国术"。其方法大体可分为织花、印染、刺绣、书花四大类。汉族服饰的装饰纹样上,多采用动物、植物和几何纹样。图案的表现方式,大致经历了抽象、规范到写实等几个阶段。商周以前的图案,与原始的汉字一样,比较简练、概括,抽象性强烈。周朝以后至唐宋时期,图案日趋工整,上下均衡、左右对称,纹样布局严密。明清时期,已注重于写实手法,各种动物、植物,往往被刻画得细腻、逼真、栩栩如生,仿佛直接采撷于现实生活,而未作任何加工处理,充分显示了汉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 苗族和侗族的服装有什么区别?

      你好,我很清楚你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因为之前在苗族侗族服饰上我也是很疑惑,但是经过我的仔细研究,得出了结论,因为本人就是苗族的,苗族的服饰比较了解,初次见到侗族的服饰真是很让人觉得是苗族的,不过我得重点说明一下。首先,你得明白苗族跟侗族的分布和支系,虽然侗族没有苗族分布的广(湘黔桂交界),但是每个县甚至每个村镇的侗族服饰都有很大的差异,更不用说苗族了,苗族的服饰就贵州省而言就达到200多种。主要还是得看的多才能分辨,要不然很难看出来的,举几个两者服饰相近的例子,如榕江七十二寨的侗族盛装跟雷山的苗族盛装、从江县的岜沙苗族服饰跟龙额侗族服饰、报京侗族服饰跟三惠寨头苗族服饰,三江侗族服饰跟通道草苗苗族服饰等等,都是非常相似的,因为分布的地域不同,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及很多历史原因造成了同一民族的服饰演变,或者两个民族的服饰相近。就清水江两岸的侗族服饰而言,清水江以北的,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现在的服饰都带有清代服饰的风格,而清水江以南的,多崇山峻岭,交通不便,文化影响较难,所以还保留了本民族的服饰特点。苗族也是这样的,在分布上越靠近东部的,自古受汉文的影响,或者多民族杂居,服饰上就大不相同。说了这么多,最后给你的结论就是多观察各地各分支的民族服饰,才会发现里面的区别。

  • 岭南文化的特色、

    岭南文化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岭南先民遗址的出土材料证明,岭南文化为原生性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岭南文化务实、开放、相容、创新。 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 明清之际,岭南三系文化相互融会贯通,岭南文化真正有自己独立的风格、精神,并区别于南方文化。岭南文化形成后在政治、哲学、学术、艺术、经济、工艺、和生活各方面全面发展,至晚清达到了高峰时期。 到了近代,岭南得风气之先,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津樑,多种文化思潮交错而织成绚丽多彩的画面,岭南文化成为中国政治、思想、文化革命和发展的先导。从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康梁变法直到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岭南文化都是中国近代政治革命重要代表和领导力量。这段时期,岭南文化精神实质是战斗、革命、革新精神。 此后,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国内各地方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条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东进入新文化时期,起飞的经济与岭南风格的粤语文化、粤式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岭南文化的现代阶段。 广州作为现阶段广府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中心,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期开始,有建城前的百越文化、建城后的汉越文化融合和中西文化交融。一直绵延不断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考古文物到文献记载,从历史遗址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园林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到各种文化艺术,都贯穿着一种开放的人文意识,特别是变改意识、商业意识、务实意识和平民意识,反映出广州人的开放观念、相容观念和改革观念。传统的文化艺术,从粤语、粤剧、广东音乐、广东曲艺、岭南书法、岭南画派、岭南诗歌、岭南建筑、岭南盆景、岭南工艺到岭南民俗和岭南饮食文化,都反映出岭南文化丰富内涵和独具一格、绚丽多姿的岭南地方特色。虽然从岭南文明史开始,粤北的韶关,粤东的潮州得益于江西学派南下闽学西进在唐宋曾为广东的文化中心,而粤西的高州一带隋唐冼夫人期间曾为政治中心,但从明朝开始广州作为广东的省城,与其他省份一样开始确立了其他府无法撼动省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