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说龙抬头

  • 龙抬头为什么要剪头发

      农谚云:“二月二,龙抬头。”据说在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理发能交好运当然只是一句吉利话,不过理发师在这一天却真的是顾客盈门、财运不断。   其实,农历“二月二”多在二十四节气的“雨水”前后。过了“雨水”节,冬季少雨的现象就要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所以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至于在“二月二”理发则是过俯农忙,农民们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得以轻松,而过年则要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算起,直到“二月二”才算结束。过了“二月二”,农民们就要忙着春播,于是赶紧剃头理发,准备新的农忙。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在“二月二”理发的传统。     农历二月初二,是俗称龙抬头的日子。据易经中的说法,这一天之前,虽然已属春天,但还蛰伏着,称之为“潜龙在渊”。这一天之后,阳气上升,春意隐约可见,故曰“见龙在田”。顾名思义,龙出现了,一切都开始崭露头角。到了这一天,北方的迎春花开始露出笑脸,仿佛在告诉人们:春天真的来了。     相传当年女皇武则天自立周朝,面南称帝。玉帝遂降旨龙王三年不许周界有雨。龙王心慈,不忍见生灵受苦,甘犯天威,降了一场大雨,玉皇大怒,将其拿下治罪,压于山下。后因百姓日日为其祈祷,感动玉帝,将龙王释放。这一天刚好是二月二。于是,以后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典故。

  • 关于龙抬头的说法

      农历二月二前后正逢惊蛰节气。惊蛰的含义是隆隆的春雷声惊醒了蛰伏的虫类。传说这时经过冬眠的龙,也会被雷声惊醒,所以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龙抬头”一词最早见于明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二月二日曰‘龙抬头’”。我国古代许多地方,每到龙抬头这天,人们都到江河水畔祭龙神。     二月二祭龙神,民间还有个传说。很久以前,陕西关中大旱,连年无雨。在临潼骊山之东的马额塬上有个小山村,村里有个小伙子叫水生。他见天旱,便设法四处找水。一天,他在百里外的塬头村,听一位老伯讲了这样的话:“关中天旱之事,玉帝早就知晓。曾命东海龙王的孙子前去播雨。可这小龙到了关中却一头窜到龙河里,把播雨大事给忘了。”水生问:“如何制服它呢?”老伯说:“必须弄到一根降龙木才行。”水生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降龙木,制服了小龙。只见小龙抬头腾空而起,直冲九霄,霎时乌云翻滚,雷声大作,哗哗地下起了大雨。为了纪念这“龙抬头”的日子,人们规定每年农历二月二为“春龙节”。     龙抬头这天,民间和宫廷里也有许多风俗。明人沈榜《蜒署杂记》中有“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称为‘引龙回’”的记载。清让廉《春明岁时琐记》中说:“二月二日为土地真君生辰,城内外土地神庙,香火不绝,游人亦众,又有放花盒灯、香供献以酬神者,俗谓此日为‘龙抬头’。”在我国北方,还有人习惯在二月二日这天理发,称为“剃龙头”。     也可参考:   baike.baidu.com/view/6286.htm   汉族农祀节日习俗。俗称龙抬头日。亦称“花朝节”、“踏青节”、“挑菜节”、“青龙节”。不汉族传统节日。苗、壮、布依、满、侗、黎、畲、鄂温克、赫哲等族也过此节。此节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唐代已有此俗。民间认为农历二月初二日是龙欲升天而开始活动的日子,出于龙能降雨的观念,便认为从二月二日起进入雨季,于农耕有利;又认为此日是土地神的生日,故有祭龙王、敬土地等祭祀活动习俗。此俗唐代已有记载。本地有二月二,炒豆豆之习俗,豌豆、麦子、莜麦、蚕豆、扁豆、黄豆均可。二月二,龙抬头,汉族群众还要理发剃头,以示经济上翻身,出人头地。民间有挑菜、迎富、踏青等活动。明以后有撒灰引龙的习俗。称作“龙抬头”。清朝民间认为,煎食王月糕可祛虫;用杖敲击屋梁可辟鼠;帖蝎符可辟蝎。历代还有上工、试犁、炒蝎豆、戴蓬草、祭龙王、敬土地、谒高禖等风俗。也有在这一天剪头发的风俗。   参考资料: baike.baidu.com/view/6286.htm

  • 二月二为什么叫龙抬头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来历及传说     谚“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二月二”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 风水说,入户门不能对着什么,宜对什么?

      宜对着什么倒是没有特殊要求,但不能对着卧室门,尤其是床尾不能对着门

  • 描写龙抬头的诗词

      二月二日即事:   春潮昨夜没平滩,一雨催花色半含。雁唤元宵归塞北,燕衔新社到江南。   无欢不必游花树,有病何须置药篮。只把公忠答天地,从教儿女闹冠簪。   二月二日 唐·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二月二日:   柳花多情不肯新,可怜失尽汉家春。二年不识挑生菜,万国谁知有杀身。   群盗犹多南渡客,征鸿难问北归人。始知前日一樽酒,上帝升平与尔亲。

  • 龙抬头节的节日习俗

      龙抬头节又称春龙节、春花节,民间传统节日之一。节日习俗有如下几种:   1、祭龙   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到龙神庙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龙神,祈求龙神兴云化雨,保佑一年五谷丰登。     2、撒灰   将灰撒在门前,谓之“拦门辟灾”;将灰撒在墙角,意在“辟除百虫”;将灰撒在院中,作大小不等的圆圈,并象征性地放置一些五谷杂粮,称做“围仓”或“打灰囤”,以祝丰年;将灰撒在井边,呼曰“引龙回”,以求风调雨顺。     3、熏虫   进入农历二月,天气渐暖,各种昆虫开始活动,有些昆虫对人的健康是有害的,所以二月二这一天,人们纷纷摊烙煎饼、燃烧熏香,希望凭借烟气驱走毒虫。     4、击房梁   就是用木棍或者竹竿敲击房梁,以惊走蛇、蝎等毒虫,毋使为害。有的地方流行敲击炕沿,目的与敲击房梁相同。     5、理发   二月二理发,俗称“剃龙头”,据说可以带来一年的好运。

  • 2月初2龙抬头是什么意思呢?龙抬头2月初2是什么意思呢?

      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     历史   农历二月初二日,俗称青龙节。 青龙节的渊源,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山西民谚就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晋南地区认为这一天是青龙活动的日子,忌去河边、井上担水,以免带回龙卵。在河边、井旁走动与劳作时,很注意安静,尽可能不弄出声响,以免惊动了青龙,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破坏了。   晋北地区这一天,盛行“司钱龙”。早上太阳未出山,家家户户提一把茶壶,到河边或井上去汲水。按照这一年几龙治水的推算,在茶壶内放几枚铜钱或硬币。汲水以后,随走随倾地洒一条水迹回到家中,将余下的水与钱全部倒入水缸,钱龙就引回家来了,意喻一年发财。引钱龙时特别忌说话,以免惊跑了钱龙。   晋东南地区的引钱龙,是用灶灰,洒一条弯弯曲曲的灰线,从门外一直通到厨房,围绕水缸一圈即可。   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青龙节里,民间流行着许多驱毒的活动。《阳城县志》记载:“百蛰初惊,悬天师符以辟虫毒。”早上,人们起床时,忌说“起”字,恐怕一切毒虫也应声而起。晋南地区民俗喜煮蔓菁汤,遍洒屋内墙缝、墙角,炕席底、床下,谓之“禁百虫”。也有的集合村民,抬着神像,到各家门首,向院内洒米汤,意喻将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门前则围以石灰。晋东南地区民俗画一个药葫芦,内装蛇、蝎、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虫害,贴于墙壁,谓之“辟百虫”。也有的用豆、麦面搓成灯捻形式,埋在土中,称之为“薰蚰蜒”。   晋中地区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谣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用石灰在厕所及门前围上一条线,称作除瘟。吕梁地区习惯家家扫除房屋。晋北地区讲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面团粘贴在二郎神哮天犬的嘴边。   青龙节,在晋南一些地方称为“花潮”。人们携带酒肴,来到郊外,选地围坐,亦歌亦舞、尽情欢饮,也称作“游春”,“踏青”。晋东南地区习惯用秫粉制作煎饼,慰问妇女。晋中地区儿童习惯放风筝。一些县讲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晋北地区喜食面条、粉条,名为挑龙尾。并要吃糕糊狼嘴和吃梨败火、打脏气。吕梁地区喜食煎饼,称为“揭龙皮”。晋南这天则一定要吃麻花、馓子,谓之“啃龙骨”。晋西北地区讲究青龙节大闹社火秧歌,垒砌旺火,盛况酷似其他地方的元宵节。   青龙节,晋北地区民间讲究吃灶王爷前的枣山。一家几口人,将枣山切成几块,人均一份,最上面的三尖部分归家长享用。   节日来源   龙抬头[2]农历二月初二[2],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又一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余下全文>>

  • 95年龙抬头出生的命运

      命运是个迷信的词,你要掌握的是你的人生。   命运应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改变命运只能靠自己有双手了。   脚踏实地!做该做的,认真的完成每一件事情,用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会感恩!你的生活一定会很美好!

  • 风水大师说的话能相信嘛?

      有名气的大师说的还是挺有科学道理的,很多名人都找风水大师去看房宅,办公室等,有些事情不得不信啊,要不你就别找

  • 租房风水,同时看房做生意的说风水不好。

      1)大门一开便看见灶台:   风水好的房子不是“开门见灶”的布局形式 房子如果布局是“开门见灶”的形式,这会犯了传统堪舆上的风水大忌。我们说灶代表的是“财禄之藏库”,即应该象珍惜财宝一样需要收藏。如果坦然公开,代表钱财易流失,不利储存,且易招贼盗。另外,灶代表的是女主人,郭福星老师认为古代的女人三步不出门,就象灶一样深藏在厨房里,所以“开门见灶”会令主妇由于丈夫因工作长期在外或是性格软弱等原因,在家庭处于“承担者”的角色,很多事情都要由妻子“扛”,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主妇的健康。最后一点,在堪舆学上,灶与“口”相通(灶煮出来的东西是入口的,所以在堪舆上代表“口”),所以开门见灶就象一个嘴馋的人看见食物就想占有,代表居住者“口无遮拦”,常会因直言而得罪别人,特别是主妇,会常与亲友有口舌是非。   (2)卫生间门对着灶台   “水火相冲”。 依据五行相克的原理,水火是不相容的,而“水火相冲”主要是灶位和出水口的位置相冲。房子的炉具位置不能和洗菜水槽位置在同一个平行线上的;或者冰箱所在位置不能与炉具直线相对的;   (3)做饭区域比房间等地面高十厘米   厨房的地面高于房间会导致溢财。但从卫生角度说,主要排水合理,比较干爽。   (4)主卧和次卧(小隔间)门对门   “两门双对”在风水上有“对骂门”的说法,容易有口舌争执。因此,屋内房间的小门亦要避免“两门正对”的问题,特别是老人家与年轻夫妇、父母与子女的房间最需要注意,因为“两门相对”可能会引发两代人之间的矛盾。   (补充):   (5)东北方严重缺角   房屋的东北方位对15岁以下小儿子的影响会比较大,如果这个方位缺角,那会预示着其以后的运势不顺利,体质可能也不好,会有肠胃或筋骨等方面的疾病,婚后容易有情感问题,如果家中就一个儿子,那就此方位也对他有影响,如果只有女儿,那此方位则影响不大,简单化解此方位缺角的方法是:可以在此方摆放陶瓷质地的物品或铺上红地毯等即可。   (6)北卧床向不对   床尾对窗,风水有送出去之意,在科学角度也因光线而影响睡眠,心神不宁。所以要床头靠西墙,床尾改为向东。   总而言之,该房论风水的话缺陷太多,但是风水又是因人而异,各派各法,请你掂量。   如有未尽或疑问请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