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礼仪和禁忌

  • 你知道瑶族有哪些礼仪和禁忌吗

      瑶族人很热情、友好。家中来客,他们必盛情款待,一般是男女分桌进餐。进餐时,不能让老人和客人自己盛饭,须由晚辈盛饭;餐毕要双手举筷说声“慢吃”,以示敬意;凡给老人、客人东西,都要双手捧上,以示尊敬。路不拾遗,非己莫取,是瑶族人的传统美德,他们会常常把自己一时带不走的东西放在路旁,打下草结作记号,不管放多久,别人也不会取走。瑶族的妇女生孩子满月时,忌外人来访;男女对唱山歌时,双方须各在一方,忌同坐一条凳子,当着女人的面不能说粗话,堂屋内不准吐痰。

  • 傣族有哪些礼仪和禁忌

      朋友,你去过云南傣族大寨吗?领略过傣族的风土人情吗?傣族人很尊敬老人,晚辈从长辈前面经过,要弯腰细步;村中办红白喜事都要专门送饭菜给老人;说话和气,家庭、邻里关系,十分和睦,很少发生争执和吵架;热情好客,凡过往客人,都会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有的家庭还专门备有招待客人的被褥,比自己用的还漂亮。你可要牢记,傣族人是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

  • 你知道傈僳族有哪些礼仪和禁忌吗

      他们总是要用家中最好的东西招待,饮双人酒是傈僳族待客的最高礼节,这种礼节常常用于贵客来临或签订盟约和结拜兄弟等场合,饮时由主人斟一碗酒,然后主人和来客各用一手捧起,同时喝下,以示主客亲密无间,情同手足。重团结、讲互助,一家有难,大家相互帮助,“自己有饭吃就不能看着别人挨饿”,是傈僳族传统的道德观念。   傈僳族产妇分娩时,外人不能闯入室内,尤其忌讳持刀箭者闯入;屋内火塘上的三脚架,禁止蹬踏或移动,也不能溅上唾沫和鼻涕,不能用脚代手往三脚架下添柴;忌伤害蜘蛛;丧事期间,死者的亲友和同村人都禁止吃辣椒,否则被认为是对死者不敬。

  • 满族为什么不杀乌鸦?

      相传,满族始祖老罕王努尔哈赤在一次战斗中,他带着几个人与敌军遭遇。众多的敌兵眼看就把他们给包围了,万般无奈,老罕王努尔哈赤只好让所有的人都躺在地上装死,这时正好有一些乌鸦和喜鹊飞了过来,并落在了他们的身上。敌兵上来后一看,有许多乌鸦、喜鹊落在他们身上,就误认为这些人都死了。这样就骗过了敌兵,老罕王努尔哈赤他们死里逃生。   从这以后,满族人每到祭祀时,都忘不了乌鸦的恩情,总要拿一些猪肉、下水和米之类的食物来喂乌鸦和喜鹊,如果谁要是哄打乌鸦和喜鹊,那就要遭到众人的谴责。

  • 满族服饰的服饰特点

      服饰特点   满族男女都喜爱在腰间或衣服的大襟上挂佩饰。男子有火镰、耳勺、牙签、眼镜盒、扇带。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绸缎缝制,花色品种繁多,制作精美。入关以后,满族旗袍已在中国妇女中通用。旧时满族男子留发束辫,穿马蹄袖袍褂,女子穿宽大直筒旗袍。   主要有四种形式:旗装、马褂、坎肩、套裤。旗装不分季节,男女均可以穿。马褂则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时穿着。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套裤是无裤腰的棉裤筒,以两条背带固定,多为老年妇女冷天的穿着。满族人穿长裤与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须扎系的腿带,以便出行。满族的服饰多样性分为平民旗装,贵族旗装。   平民服饰   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   女子服饰   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服装多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   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脚着白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   贵族服饰   礼服   清代皇帝的服装基本上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和便服几大类。其中礼服包括朝袍、端罩(一种外褂)和衮服(既可与朝袍套穿,也可与龙袍和常服袍一起穿的衣服);吉服包括衮服、龙袍;常服则是介于礼服和便服之间的一种服装;外出或打猎穿行服,雨雪天穿雨服。按清朝《大清会典》规定,皇帝的朝服一般“色用明黄”,还用于御殿朝贺及地坛祭地、先农坛和祭太庙等场合。至于其他颜色朝服的穿用,则在祭天和天坛祈谷时用蓝色,日坛朝日用红色,月坛夕月时用月白色,即浅色蓝。   吉服   吉服主要用于吉庆节日、筵宴迎銮等场合,装饰华丽,又称为“彩服”、“花衣”。   常服   常服是在一般性正式场合穿的服装。褂是圆领对襟长褂,穿在袍外。与礼服的箭袖不同,常服褂为平袖,四面开叉,身长到股,颜色多为石青,花纹也无特别规定。后妃常服以袍为主,纹饰多样,有龙凤呈祥、彩凤双飞、丹凤朝阳和百蝶等等。   便服   便袍或素,或暗花,或织绣各式花纹,丰富多彩。坎肩中一种名为一字襟,满语称为“巴图鲁”,即勇士的意思,朝廷要官多穿此坎,又称“军机坎”,俗称“十三太保”,因为这种马甲,四周镶边,在正胸钉一横排纽扣,共十三粒。

  • 傣族的礼仪和习俗

      傣族人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在枕头上;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以及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 满族为什么不吃牛肉,满族饮食禁忌介绍

      首先,满人是吃猪肉的,其次不吃猪肉的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民。 满族人不仅喜爱吃猪肉,而且其吃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烤全猪,就是其中最讲究的了,这是用来招待最尊贵的客人的。平常满族人吃猪肉的方法主要有"白煮"、“白肉血肠”、"小肉饭"等等。

  • 满族的主要节日有哪些

      满族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不尽相同,或称“命名日”, 或称“诞生日”,或称“纪念日”等。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开山节:满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农历9月中旬(具体时间不定)为采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在过去东北满族村落中每年开山节都要面对长白山,进行祝福祷告,感谢山神给予采药人的丰富恩赐,再这一时期采到的人参则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龛中。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求

  • 满族饮食习惯

      这个与满族生活的东北地区自然环境与物产以及生活方式有关。   东北地区气候寒冷森林茂盛,有有丰富的水网沼泽。因此满族的饮食多以新鲜的野味与水产为特色。冬天食鹿肉,春夏食鲑鱼,配以蕨菜鲜蘑,成为典型的满族风味。   由于南方的蔬菜在当地不易种植,因此满族人发明了传统的保鲜方法,即干菜与酸菜,利用炖煮的烹饪手段使蔬菜恢复水分,以补充植物纤维与维生素。   东北地区适宜种植水稻与黄米,因此满族人善于制作年糕、水团等点心,有油炸制的萨其马、槟榔糕是东北户区的著名小吃。   满族古时的渔猎生活离不开猎犬,狗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家畜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杀掉的。因此满族人有禁食狗肉的风俗。

  • 满族满文的来历

      一、满族的起源和满语源流 (一)满族的起源 虽然严格地说,满族的历史至今只有四百年左右。但满族先世的历史却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从先秦时代的肃慎人。汉代至三国,满族先世肃慎人又称挹娄人。南北朝时,称勿吉人。勿吉,为女真语“窝集”之音转,乃是“森林”之意。隋唐时期,满族先世又称靺鞨。至宋辽时期称女真,辽朝将女真分为两部,开原(今辽宁开原)以南称“熟女真”,开原以北称“生女真”。12世纪初,生女真的完颜部崛起,其首领阿骨打统一女真一些部落后,于1115年称帝,国号大金,定都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12世纪中国北方蒙古族兴起,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元朝,统一了中国。女真人从此置于元朝统治之下。 元亡明兴,女真人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努尔哈赤的祖先就属建州女真。建州女真曾多次助明朝北征蒙古,因屡有战功,建州卫指挥使阿哈出被明朝赐名李成善,其子释家奴赐名李显忠。永乐末年,释家奴死,其子李满住袭建州卫首领,1423年,李满住率众迁移到婆猪江(浑江)流域。至努而哈赤起兵时,女真各部被分裂为40多部。据《清太祖实录》记载:“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残杀,甚至骨肉相残,强凌弱,众暴寡”。各部纷争,仇杀无止。因此,统一女真各部不仅仅是女真社会经济发展强烈要求,更是女真民族发展的强烈要求。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开始了民族统一大业,经过父子两代人的努力,终于统一了女真各部,并吸收了我国北方其他一些民族,组成了满族共同体,完成了从部落到国家的建设。1616年努尔哈赤肇建金国(史称后金),定都盛京(今沈阳)。1635年皇太极下令废除女真旧称,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宣布放弃汗号改称皇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其子福临入主北京,开始了清朝统治中国的时代。 (二) 满语源流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古老的女真人,通过不断地与周边各民族融合,最终在十七世纪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满族,满语也随之从女真语演化而来。满语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了蒙语、汉语等其他民族语言的影响。 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历史学家和历史比较语言学家都认为,使用阿尔泰语系各种语言的人民,早期都源于中国的北方。我国学者一般认为满-通古斯语族共有12种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俄罗斯和蒙古。中国有满语、锡伯语、赫哲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语、女真语6种。 满语亦称“清语”“国语”,辅音有25个,其中3个只用于拼写汉语借词。元音有6个,无长短之分,有复元音。有元音和谐律,但不很严整,有语音同化现象。具有粘着语的特点。基本语序为主语在前,宾语居中,谓语在后。虚词较丰富,可灵活表达语法意义。名词有格,指人名词有数的变化。动词有时、态、体、式、形动和副动等形态变化。是一种表达意义丰富,形式多彩的语言。 满语不容置疑是源于女真语,但是满语并不是女真语,它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而成的一种新语言。 二、满文的创制和改进 (一)满文创制的背景 长久以来,女真人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一直到努尔哈赤时,仍然是借用蒙文和汉文。女真人讲女真语,写蒙古文,这十分不利于政令的通行,特别是战争时期,常常贻误战机。女真人语言和文字的矛盾极大地限制了努尔哈赤的统一大业,远远满足不了女真社会发展的需要。 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开始了对原本不相统属又各自为政的女真各部落的统一大业,1587年建立起了一个新的政权。 政权建立之后,努尔哈赤的内外联系更为频繁。内外发布政令、布告,记录各项公务事宜等,没有自己的文字,而事事都需借助蒙古文来完成,这不仅给新政权带来诸多不便,尤其是因为缺少众多懂蒙文的人使得上下难于沟......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