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族的传统节日

  • 传统节日。

      除夕、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腊八节、小年等。另: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如:寒食节、清明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等。此外,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等。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数与原始信仰、天象物候、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乃中华民族特有的特色节日。   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   另: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如:寒食节、清明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等,这些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日也有很重要的传统文化习俗在其中。   此外,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 中国的独龙族的风俗习惯和怎样来历?

      民族简介】     独龙族,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7426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贡山独龙族自治县西部的独龙江峡谷两岸,北部的怒江两岸,以及相邻的维西僳僳族自治县齐乐乡和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洛等地。此外,缅甸境内也有不少独龙人居住。与僳僳族,怒族,白族等代代交好.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     过去,独龙人没有统一 的族称,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区或河流作为自己的名称, 如"独龙"、"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是汉族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独龙人 民自己的特点和意愿,正式定名独龙族。     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过去多靠刻木结绳记事、传递信息。独龙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与贡山怒语基本相通。     独龙族自古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条件恶劣,交通闭塞,所以社会发展较为迟缓,生产力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前后仍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经济以刀耕火种的粗放农业为主,采集和狩猎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妇女还曾有文面之俗。住房多为木房或竹房。唯一的节日是过年。过去无固定时间,多在农历腊月举行,节期长短也不一样。     独龙族地区北接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东倚海拔5 0 0 0 米的高黎贡雪山,西南与缅甸接壤。曲折延绵的独龙江水奔腾呼啸在崇山峻岭之中。这里冬季大雪封山 ,夏季多雨而潮湿,南北走向的地形以及受印度洋热带季风的影响,使当地的植物生长和气候变化都呈现出垂直分布的显著特性。     【民族历史】     独龙族是我国尚保存着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特征的少数民族之一。尽管在总的发展趋势上己走向日益解体的道路,但在生产力、土地形态、社会组织和婚姻制度等方面都仍具有父系家族公社的明显特征。独龙族的族称始见于《大元一统志》丽江路风俗条,被称为“撬”。明清时称为“俅”或“曲”。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将其自称独龙做为民族称谓。新中国成立前的20世纪40年代,由于山川的阻隔和历代反动统治的压迫剥削,独龙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是: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占主要地位,采集和渔猎仍占较大比重;生产工具十分简陋,还没有从锄耕过渡到犁耕;社会分工不明显,只有男女之间的自然分工;交换仍处于原始的以物易物阶段;独龙族人民生活十分贫苦,没有商品交换,采用刻木结绳记事,在铁制工具末传人独龙地区以前,独龙族人民普遍使用树枝的天然勾曲部分制成的小木锄挖地。小木锄尖如鹤嘴,独龙语称之为"戈拉",是独龙族最先使用于锄耕农业的原始工具。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彻底改变了这一面貌。     【民族饮食】     独龙族主食玉米、荞麦,喜欢饮水酒、吃烤肉、喝茶、抽旱烟。     独龙族有日食两餐的习惯。早餐一般都是青稞炒面或烧烤洋芋;晚餐则以玉米、稻米或小米做成的饭为主,也用各种野生植物的块根磨成淀粉做成糕饼或粥食用。独龙族民间,仍然保留许多古朴的烹调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是用一种特制石板锅烙熟的石板粑粑。烙制石板粑粑时,多选用阿吞或董棕树淀粉,用鸟蛋和成糊状,然后倒在烧热的石板锅上,随烙随食,别具风味。     独龙族日常菜肴有种植的洋芋、豆荚、瓜类,也有采集的竹笋、竹叶菜及各种菌类,食用时通常都是配上辣椒、野蒜、食盐后一锅煮熟而食。冬季是独龙族地区狩猎的旺季,猎获的野牛肉是冬季主要肉食。食用野牛肉时,都先把牛肉风干,然后微火烘烤,再捣成丝状,做成肉松或切成小块,密封在竹筒内保存或随身携带。     独龙江还盛产各种鱼类,以......余下全文>>

  • 盘点独龙族禁忌和礼仪有哪些

      一、如果你是晚辈,敬酒不能一杯酒敬多个人,只能敬一个人。二、你是敬酒人,客人随意时,你喝的一定要比客人喝的多。   三、如果你是下级,碰杯时你的酒杯一定不能高于被敬人的酒杯。   、、、、、、本人就想起来这么多,见笑了。

  • 英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英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与活动。据统计,英国全年全国性和地方性的节日有106个,其主要节日有:   1. New Year’s Day(元旦),每年1月1日庆祝新的一年开始。人们举办各种各样的新年晚会,女王发表新年祝辞,各种教堂在除夕夜都做守岁礼拜。   2. St. Valentine’s Day(情人节),每年2月14日,是3世纪殉教的圣徒圣华伦泰逝世纪念日。情人们在这一天互赠礼物,故称“情人节”。   3. St. Patrick’s Day(圣帕特里克节),每年3月17日,是悼念爱尔兰的守护神圣帕特里克的节日。   4. Holy Saturday(圣星期六),是Easter的前一天。   5. Easter(复活节),一般在每年春分后月圆第一个星期天,约在3月21日左右。该节日是庆祝基督(Jesus Christ)的复活,过节时人们多吃复活节彩蛋(Easter eggs)。   6. Easter Monday(复活节次日),是Easter的第二天。   7. Good Friday(耶稣受难日),复活节前的星期五,教堂举行仪式纪念耶稣受难。在英国这一天是公假,人们吃传统的热十字糕(hot cross buns)。   8. Ascension Day(耶稣升天节),是Easter第40天之后的星期四,也称为Holy Thursday。   9. Pentecost(圣灵降临日),是Easter后的第7个星期天,也称为White Sunday。   10.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每年4月1日,该节日出自于庆祝“春分点”(vernal equinox)的来临,在4月1日受到恶作剧愚弄的人称为“四月愚人”(April Fools)。

  • 门巴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门巴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门隅和上珞渝的墨脱及与之毗连的东北边缘。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门巴语,但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藏文。主要信仰苯教(一种原始的巫教)和喇嘛教。门巴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民歌曲调优美、流传久远,其中以"萨玛"酒歌和"加鲁"情歌最为奔放动人。门巴族的节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宗教节日,一类是岁时年节。宗教节日主要在曲科节、萨嘎达瓦节、主巴大法会、达旺大法会,岁时年节主要有门巴族新年。

  • 藏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正月   藏历年------传统节日,藏历正月初一,节期三五天,藏语称"洛赛"节.   洛赛节   洛赛节 是牧区藏族最隆重的节日,藏语叫“洛赛”即新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甘南地区这一节日以汉族的农历正月初一为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逐渐开始过藏历年,但只区限于一些学校、机关)。初一日,家家煨搡,在佛龛前点燃酥油灯,供奉酥油炸成的各种面点和自酿的青稞酒,还有杂色的青稞,以预示来年的丰收。男、女、老、幼皆换新装,常常是长者先起来,从外面背回一桶“吉祥水”,饮饱牲畜后唤醒大家,一家人开始吃东西。此时,长辈逐个祝“洛赛尔桑”(新年好)、“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晚辈回敬“扎西德勒合彭松错”(吉祥如意,功德圆满)。初一日一般全家都不出门。群众性的活动,如赛马、唱歌、跳舞等,安排在初三。   ■ 跳神驱鬼仪式   元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举行赛马射箭比赛和跳神驱鬼仪式。   腊月布达拉跳神大会即在布达拉宫仁乃贡萨殿前举行的跳神舞会,也是拉萨藏传佛教界重要的节庆。每逢这个节庆到来,拉萨的居民,大都扶老携幼、空室前往观看,热闹非常。跳神大会的意义,在于驱除魔鬼,预庆来年的如意吉祥。跳神(法舞)演员由布达拉宫南木甲札仓的僧人担任。表演者穿彩衣,头戴骷髅牛头、鹿头、魔鬼等面具,配以长号、鼓钹等音乐。所表演的法舞内容,据说有一段关于一位老人不畏猛虎,以毅力和佛法战胜凶恶的戏。当打虎老人退场后,这时早预备在场两南角的一日满盛菜油的铁釜,被干柴忽然烧起来。釜中油也随之燃烧,熊熊之火直冲数十米高空,宣告着所有恶魔邪鬼已收人油益中随之焚化消灭。在熊熊的火焰中,跳神会便告结束……   摆花节------每年正月十五日举行,青海,甘肃两地的藏民居聚地称为"酥油花灯节".   ■ 酥油花灯节   元月十五日,是酥油花灯节,藏语叫“坚俄曲巴”。藏历元月15日是传昭大会的最后一天,为了庆祝释迦牟尼与其他教派辩论的胜利。人们集于拉萨八角街,白天朝佛、转经、入夜满街搭起各种花架,高达十五米左右,放上用彩色酥油捏成的神仙、人物、花木、鸟兽等形象并点燃酥油灯进行祝福。显示出藏族人民高度的造型艺术。花灯点燃之后,宛若群星降落,闪闪烁烁,一片辉煌。达赖也出巡赏灯。另外。还有木偶表演。老百姓们围着酥油灯载歌载舞。

  • 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和习俗差异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外国的很多传统节日慢慢融入我们的生活,如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等等。同时,我国的传统节日,如纯洁,端午节等,也流传到西方国家。通过对东西方传统节日的认识了解,有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世界是斑斓多彩的,对世界文化的描述也同样如此。这不仅仅是因为国家、民族具有不同的特性,其文化也是各具特色;也因为同一个文化现象,如果选择的观察视角不同,也会看到不同的内容,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将从东西方的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的差异与交融。凡是有人类聚居的地方都有各自的风俗习惯,中外古今都不例外。节日活动则是这种风俗习惯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是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现,是各地区、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   (一 )从传统节日的起源上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中西传统节日的起源,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传统节日遵循着从起源、形成到衰亡这个自然规律。由于各国有着不同的国情,其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形成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而西方的传统节日的起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中国的主要传统节日都是由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中国的封建社会绵延上千年,“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方式源远流长,农业生产状况、农作物生长情况一直是老百姓心理情绪的“晴雨表”。因此,中国传统节庆活动都是依照农历上的节令产生的,人们通过丰收农闲时的这些欢庆活动,祭祀日月星辰,庆祝五谷丰登,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 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由此可见,由于中国长期处

  • 傣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泼水节

  • 河南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河南民俗节日,你知道几个?别具一格的节日(二月初二) 农历二月初二,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民间认为,这天是龙欲昇天的日子,故称“龙抬头节” 或“青龙节”。这天,河南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 按老年人的说法。这是为了表示对龙的尊敬。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众多的食俗活动中,这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间认为,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 煎饼是龙王的胎衣。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每到农历二月初二,人们都有要炒玉米、炒黄豆。 端午节(五月初五)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在河南民间,端午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 为了纪念屈原,一说源于田文端午立新规。    伴随着生动有趣的传说,河南的端午习俗越发显得丰富多采。有民谣这样说:“五月五, 麦子熟,包好粽子过端午。”说明包粽子、吃粽子,是河南端午节里一项重要的民俗活 动。从形状上说,其它省市有袋粽、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锤粽和九子粽等,而 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个角的,也有四个角的。 河南为什么要包角粽呢?据说当初屈原投江之后,每到五月五日屈原的祭日,人们都把 米饭扔到河里纪念屈原。一天晚上,有人梦见屈原面黄肌瘦,就连忙上前询问。原来, 百姓投往河里的米饭,都被鱼鳖虾蟹吃掉了。屈原无食充饥,所以日渐消瘦。他左思右 想,不知怎样才能不让鱼鳖虾蟹吃米饭。屈原告诉他,如果用箬竹叶包饭,做成尖角的 角黍(即粽子),鱼鳖虾蟹见了,以为是菱角,它们就不敢再吃了。那人醒后,就把此 梦转告给乡邻。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梦中屈原说的方法去做。不久,屈原又讬梦 给那人,感谢人们送去的粽子。后来,人们都这样去做,渐渐形成了包角粽的习惯。 “五月里有午端阳,粽子油条泡雄黄。”端午节时,河南人不仅要吃粽子,还要吃 油炸食品。像油条、麻花、麻叶等,都是人们常做的油炸食品。在众多的油炸食品中, 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节日食品。 在端午节这天,有些人家很讲究吃鸡蛋。端午早上,主妇们将鸡蛋煮熟后,放在孩子的 肚皮上滚几下,然后去壳让孩子吃下。据说这样可以免除孩子的灾祸,日后孩子也不肚疼。 古代端午节捉癞蛤蟆的风俗现在仍在河南农村流行。民间认为,癞蛤蟆有巨毒, 能够清热解毒,特别是端午这天捉到的蛤蟆毒性最大,质量最好,人们把蛤蟆眼泡上的 毒汁挤出拌入面粉搓成长条,晾干备用。还把锭墨塞进癞蛤蟆嘴里,将它挂在墙壁上, 风干后就成了中药,此称蛤蟆墨。人身上出了毒疽,用此墨画一圈,病情就会得到控制。 正因为有此风俗,这天的癞蛤蟆特别难捉,人们说它是“神虫”,这天怕被人捉拿,都 纷纷躲藏起来,故而民间有“癞肚蛤蟆躲端午”的俗语。 端午节这天,是孩子们最欢乐的时候。大人给他们戴上五毒肚兜,穿上黄色绣花鞋,手、 脚系着五色彩线,脖子上挂着精美漂亮的香囊。他们神气十足,穿梭嬉戏在人前背后。 孩子是妇女的理想模特,当孩子穿戴整齐,在众人面前炫耀母亲的女红技艺时,妇女 们心理上就得了巨大的安慰和满足。这些凝结着母亲一片爱心的儿童装饰品,为传统 的端午节增添了令人心醉的色彩。 喜庆丰收的过小年(六月初六) 农历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间比较重视的节日。在豫东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过小年的说法。特别是农村,更为重视。人们把这天当作庆祝丰收、祀求丰年的节日。这时, 麦子刚刚打下不久,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心头和眉稍。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 里摆上供桌,放上馍、枣山......馀下全文>>

  • 贵州有什么传统节日

      祭萨岁   侗族   龙图   2 月 7 日     芦笙节   苗族   榕江岑最   2 月 7-9 日     芦笙节   苗族   榕江巫极   2 月 8-11 日     祭萨岁   侗族   占里   2 月 13 日     千三节   侗族   黎平茅贡   2 月 17 日     芦笙节 ☆   苗族   翁义   2 月 9-11 日     芦笙节 ☆   苗族   鸭塘   2 月 12-13     芦笙节 ☆   苗族   新光   2 月 13-15     芦笙节珐☆   苗族   大中   2 月 16-18     芦笙节 ☆☆   苗族   长角苗   2 月 16 日     芦笙节 ☆   苗族   石青   2 月 19-21     龙灯节 ☆☆☆   苗族   台江   2 月 21 日     芦笙节 ☆   苗族   龙场   2 月 21-22     芦笙节 ☆   苗族   舟溪   2 月 25-26     花炮节   侗族   从江   3 月 5 日     芦笙节 ☆☆☆   苗族   南开(小花苗)   3 月 19- 22     姊妹节 ☆☆☆☆   苗族   施洞   4 月 19-22     四月八   苗族   黄平   5 月 12 日     芦笙节   苗族   大花苗   6 月 8 日     龙舟节   苗族   施洞   6 月 28 日     爬坡节   苗族   香炉山   7 月 21 日     喊天节   侗族   黄岗   7 月 17 日     芦笙节   苗族   翁项   8 月 14-16     芦笙节 ☆☆ ☆   苗族   重安江 (农历九月二十六)   最近几年重安办得很好。推荐。   10 月 24-26     芦笙节 ☆☆ ☆   苗族   谷陇 (农历九月二十七)   10 月 25-27     苗年 ☆☆☆☆   苗族   雷山   11 月 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