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教的禁忌

  • 穆斯林的圣月有哪些禁忌

      摘自“百度百科”,供参考在斋月里,每天东方刚刚开始发亮至日落期间,除了患病者、旅行者、乳婴、孕妇、哺乳妇、产妇、正在行经的妇女以及作战的士兵外,成年的穆斯林必须严格把斋,不吃不喝,不吸烟、不行房事等。直到太阳西沉,人们才进餐,随后或消遣娱乐,或走亲访友,欢天喜地如同过年。

  • 穆斯林情侣之间禁忌哪些

      最重要的就是结婚之前不能有任何形式的身体接触,如果你是虔诚的穆斯林那亲吻,拥抱什么的都不可以。在互相谈论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过分的亲密,这样恶魔唆使你做一些教门禁止的事儿。但是双方可以在公共场所见面。伊斯兰教不反对真正的爱情,但是在当今的堕落时代里我们得越要谨慎。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

  • 穆斯林斋月禁忌

      坏斋事项   坏斋后必须还补的事项   (一)故意地吃喝则坏斋   如果封斋者忘记或无意或为势所迫地吃喝,那么,不必还补斋戒,也不纳罚金。   艾布胡勒的传述:穆圣说:“如果封斋者因忘记而吃喝了,那么,令他全美斋戒,因为真主使他吃,使他喝。”沙菲尔、艾哈默德等学者也持此主张。   艾布胡勒的传述:穆圣说:“斋月中谁忘记开了斋,那么,他不必还补,不纳罚金。”   伊本·安巴斯的传述:穆圣说:“真主为我的教民赦免了误犯的或忘记的、受强迫而犯的过错。”   (二)故意呕吐则坏斋   封斋者难能抑制而呕吐时,则不必还补斋戒,不纳罚金。   艾布胡勒的传述:穆圣说:“难能抑制而呕吐者,不必还补斋戒;谁故意呕吐 ,谁应还补斋戒。”   众学者根据此段圣训决议:谁难能抑制而呕吐,谁不必补斋;谁有意呕吐,谁必补斋。   (三)来经血、产血则坏斋,即使太阳没落以前最后一刻,经血来潮也按坏斋而论。   (四)故意射精则坏斋。无论接吻妻子或同妻子拥抱或手淫而射精者其斋戒已坏,必须补斋。白天仅仅无意间看到色相物或思想下流的事情射精者,按白天梦遗者对待,其斋戒不坏,也不必补斋。欢水无论流多流少,不影响斋戒。   (五)调味品通过食道吃进肚腹,则坏斋。如食盐等,这也是大部分学者的主张。   (六)封斋者举意开斋时则坏斋戒,即使未吃食物。因为举意是斋戒的要素之一,所以,举意开斋者,其斋戒已坏。   (七)封斋者误认为太阳已没落或东方未拂晓,而吃了,喝了,性交了,然后,知道自己判断错误者应补斋,这是众学者及四位教长的主张。伊斯哈格、达吾德等学者主张,这种人的斋戒是成功的,不必补斋。真主说:(你们所误犯的事,对于你们没有罪过,你们所故犯的事,就不然了)(《古兰经》三三∶5)。穆圣说:“真主赦免了我的教民所误犯的罪过。”外海布之子赞德的传述:汉塔布之子欧玛执政时期,人们开了斋,我看见从哈福索的家中端出了几碗水,人们喝了,随后,太阳从云雾中露出,这件事使人们感到非常为难,大家说:我们要还补这一天的斋。欧玛说:为什么?誓于真主,我们不是故意犯罪。   艾布伯克尔的女儿艾斯玛的传述:穆圣说:“在一个斋月的阴天我们开了斋,随后,太阳出来了。”伊本·泰米叶说:这段圣训能说明两件事:一,说明封斋者在阴天未必等到肯定太阳没落后开斋。因为穆圣及其弟子曾这样做过;二,说明阴天误开了斋后见太阳未没落时,不必补斋。假设有必要补斋,那么,穆圣一定命令那伙弟子封斋,而且这件事也会广泛传播,可是没有传来这样的圣训,这就证明,穆圣没有命令人们补斋。

  • 穆斯林为什么把麦加作为伊斯兰教的圣地? 30分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地,也是伊斯兰教的创立地点。因当时人的反对和迫害,穆罕默德迁到麦地那,在那里他做礼拜是都是朝向麦加的,所以,以后的穆斯林做礼拜也是朝向麦加的。   伊斯兰教规规定信徒的“五功”(念、礼、斋、课、朝)之一是到麦加去朝觐,《古兰经》也载有到麦加天房去履行朝觐的义务。朝觐,既体现了尊重历史传统,纪念“先知”的一种宗教仪式,又是一种带有自发地促进各国穆斯林间彼此了解和友谊的年会。

  • 印度教和穆斯林有什么冲突

      多伦多《大中报》:印度教——穆斯林冲突(谐和摘编)   作者:李 何   印度西部古吉特拉省2月27日发生穆斯林暴徒纵火焚烧一列快车,58名印度教原教旨主义分子被烧死,这批活跃教徒是从AYODHYA地方返家,车行途经穆斯林区时高呼反穆口号而受到袭击的。印度教徒随即实施报复,在省会艾哈迈达巴德市周围焚烧住宅、车辆,杀害平民。经过4天暴乱后,至3月3日止共有489人丧生。只是在3月1日一天内,就有122穆斯林被活活烧死,穆斯林指控军警对暴徒行凶有时袖手不理,使得不少妇孺被棍棒、刀子杀害。暴乱期间,政府出动数千名军队警察,逮捕1100人并枪杀40名暴徒才控制住局面。劫后,艾哈市的许多商店、旅馆和餐馆已被摧毁,满街散布抢掠物品以至被烧焦的尸体、家具、车辆和破碎衣物。整个事件的起因,盖出于“世界印度教会议”筹备于3月15日在AYODHYA地方原来清真寺的废墟上建造一印度教RAMA神寺庙,所以也可以说是1992年印——穆   冲突的继续。   (一)印-穆冲突历史   今天印度所面对的印-穆纠纷,其严重性仅次于旁遮普邦锡克人要求独立问题。印度人口10亿,82%为印度教徒,12%则为穆斯林。印、穆不和,其源出于英国人“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逐步演变蔓延的后果。1947年,印、巴分治,触发两大宗教的流血冲突。1949年后,冲突暂告平息。尼赫鲁执政后期直到1960年,两大宗教对立冲突局面又再兴起,一方面是受到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潮兴起的影响,另一方面,印度经济发展,形成富有阶层,准帝国性的右翼势力壮大,使得流血暴乱不断发生,1970年达到第二次高峰。据印度政府统计,在1961-1970年期间,共发生7964宗宗教对立骚乱,数以千人死亡。1971——1977年期间,甘地夫人执政,乐观幻觉使印度人民冲昏头脑,故局面仍然维持平静。1977年甘地夫人败选,右翼政党执政,局面改变,新的冲突不断爆发,宗教性敌意代替了宗教和谐,流血无日无之。   1.1979年贾姆谢德布尔暴乱。4月中,穆斯林庆祝节日游行,在街上受到印度教徒阻止发生冲突。印度教原教旨主义极端政党领袖介入煽动。穆斯林先发动袭击,继之印度教徒反击,纵火焚烧住屋,印度警方却站在印度教徒那边,冲突演变成战争。4天过后,城市陷入于火焰之中,整个地区变成灰烬,1600座房屋要全部重建,大批无辜男人和妇孺被烧死。   2.1980年莫拉达巴德屠杀。该地以生产铜制品著名,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各占一半。8月13日,当4万名穆斯林正在庆祝新月节在清真寺祷告时,突然受到该省公安武装开火袭击。穆斯林控称,这不是一场印-穆宗教冲突,而是警方策划的冷血屠杀,数百名穆斯林遇害。起因:祷告期间,街上有一只猪走过,穆斯林不满,认为这只不洁动物会破坏祷告的神圣性,这犹如把一条牛放在印度教寺庙前一样的不敬表示。警方受到质询为何不阻止猪上街,双方发生争执,数分钟过后,警方突然开火,数十人被射杀。随后,穆斯林报复,袭击烧毁当地警局,5名警员遇害。   3.古吉特拉省的艾哈迈达巴德市,1986年1月中由于几个小孩放风筝引起口角,触发大规模宗教对立骚乱,随后蔓延至BIHAR等地。在1-6月期间,145人被杀,这是第2次骚乱,是85年7月间第1次骚乱的继续。86年7月,在艾哈市第3次印-穆仇恨爆发,整个星期内,死亡恐怖笼罩街头,商店被烧毁,穆斯林男人和周围环境也得不到任何保障,67人丧生,暴乱蔓延至古吉特拉各地,印度教徒之间似乎没有政府控制。据称,艾哈市是印——穆冲突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在1950-1991年期间共有1119人丧生。   4.卡纳塔克地方,86.7.23又发生骚乱,手持武器的狂热分子经过2天的仇杀纵火后,于8.19第2次暴乱和8.23的第3次骚乱,造成10人死亡,价值万元卢比以上的物业受到破坏。   5.1992年印度教狂热分子在印北AYODHYA地方将一座清真寺夷为平地,声称,该地原为印度教最受尊敬的RAMA神的出生地。在印度全国触发一场印——穆冲突,2000人死亡,大部分为穆斯林。   6. 1993年在孟买市的一次印——穆冲突中,800人遇难。   所有这些暴乱都造成悲剧性的后果,宗教冲突的残暴性和非人道性实在使人难以理解。悲痛欲绝的受害家属痛失亲人,贫苦穷人受到攻击时盲目逃跑求生,以至无辜妇孺恐惧发抖场面,都不能在政府的伤亡数字统计中反映出来,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受害者都是少数族裔。   印度中央政府对于这种宗教冲突并没有给予充分重视,事前对暴乱爆发的各种迹象既没有防范性措施,事发后又没有及时围堵骚乱蔓延。中央政府没有履行收集情报防范骚乱的任务,善后工作又显得缺乏效率。许多时候,即使政府当局发出了防范性指示,但具体负责部门又把问题推到角落里去而极少理睬。政府只是在暴乱发生后才引起关注,然后调动公安警察以至派出军队、宣布戒严;高级官员与部长们赶到现场视察,警察发射摧泪弹以控制局面。部长们严厉警告将以铁腕手段对付那些闹事的捣乱分子,或者,政府首脑出现,呼吁公众团结一起以对抗宗教对立主义。但等到局势平静,一切恢复正常后,官员们又继续处于高枕无忧状态,似乎宗教冲突经已消失,不再出现于报纸的头条新闻内了。甚至大多数人民也已把事情遗忘,直到另一次暴乱发生才警觉过来。   问题当然不能采用这种措施来解决,这顶多只能控制一次性骚乱。暴乱种子是会一次继一次地发芽的,它可以在国家各地发生。即使冲突火焰被扑灭了,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又会再一次在其他地方点燃起来。这种情况在任何地方都可能发生,亦即印度全国之内没有那一部分可以免于这种恐惧的自由。   (二)宗教对立   现实情况是,宗教对立冲突是由于相互憎恨、抱怨和怀疑的情绪意识已深深埋根于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中,这是暴乱的最根本原因。由一个宗教社区要“上一堂课”来教训另一个宗教社区,就挑起了纷争火头。宗派主义团体则从中煽动仇恨火焰,这种火焰爆发足以使整个城市变成灰烬。1986年7月在艾迈达巴德市的第3次印——穆冲突就是一宗典型例子。每一次暴乱,增添了宗教对立憎恨意识,助长了宗教社区分裂,并提供新的冲突以机会,这就是一种邪恶循环。宗教狂热的恶果:为什么今天的印——穆关系变得如此恶化?是什么原因使相互仇恨情绪沸腾于两大宗教社区之间?其中原因是很多的:   *对立宗教间的偏执顽固性和骄傲自大,自以为本身的宗教比另一种宗教更为优越;鼓励宗教对立情绪,把某一宗教社区的文化形态孤立绝缘于其他社区之外。或者建立自己的优越地位,通过裙带亲属关系,在职业雇用、教育、权力运用等方面都显示出要比其他宗教社区更为精明。   *宗教的偏执顽固性把教徒改变成毫无意义的恶魔般憎恨其他宗教,把自己所属的宗教放置于侵略性地位,甚至不惜犯罪杀害无辜儿童,也不会在纵火焚烧其他宗教教徒住宅之前作出深思考虑,把流血暴力非公正性的残酷行为都假借以上帝的名义。这种顽固性是一种顽疾,它可以衍生出另一种称为宗教原教旨主义的疾病以支持保守主义和蒙昧主义。每一宗教都有其权威性的经典教义,如印度教有《开启经》和“传承经”,基督教有《圣经》,穆斯林则有《可兰经》。据称,这些基本教典都包含有普遍真理,教典上载明的习惯、意见,都得为教徒所完全接受。这就是原教旨主义,它违反了时代向前发展的潮流,它使用永恒性的宗教仪式从而滋生迷信意识。   *宗教的不宽容性统治着印度全国。由于物价上涨、失业、贫穷、健康欠佳和缺乏教育等原因,越来越多的人信奉宗教;政治领袖也企图寻求宗教之助以巩固其一己势力,所以在过去7-8年内,宗教团体的宗教性活动在印度全国内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新的寺庙、清真寺、教堂等大量兴建。教皇、宗教领袖、圣者和毛拉的影响力和尊严性在各宗教社区内随日俱增。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把穆斯林社区孤立分离于印度国家主流生活之外。穆斯林以维护伊斯兰理念和价值观的名义阻止印度人穆斯林走向近代化之途。例如,维持歧视妇女习俗,对抗印度政府的节育措施等。印度教原教旨主义者则维持保护牛畜的宗教传统,组织阻止宰牛的活动,并在庆祝印度教各种宗教盛典之际,向穆斯林或基督徒吐唾液或投掷硫黄石。印度教的历史就有过这种不宽容性的记录,如在印度教统治期间,曾多次摧毁境内佛寺。直至1985年,印度教徒在一些集会中仍有让穆斯林流血的挑衅性口号出现;宗教领袖呼吁,要效法中世纪欧洲的基督徒那样,把所有穆斯林赶出印度。特别在印度教庆祝节日游行之际,在经过清真寺前高喊反穆斯林口号,作出挑衅性活动。同样,穆斯林认为猪如在清真寺前出现就是不尊敬表现,往往因此引致骚乱。   尽管宪法上规定,印度各级政治结构对所有宗教都是不分彼此同等看待,但实际上,中央政府在许多方面都灌输人民以傲慢性的印度教意识,如在无线电及电视广播上,许多节目都为印度教徒而设,部长和高级官员参与印度教宗教活动已成为平常事,这无形中助长了宗教对立情绪和宗教狂热主义。中央政府甚至于1990年单方面决定把有争议的某清真寺场地转交印度教徒,就是其中的例子。   (三)英国人的分裂诡计   历史上,印度南北各地自古就分裂成许多独立小邦,所有印度教帝国国力甚弱,10-11世纪多次受到突厥语族苏丹入侵,至12世纪末,大部分印度各帝国已衰落,整个印度已受到穆斯林苏丹(最高统治者)所统治。1206年,印度出现第一个穆斯林国王并以德里为首都。穆斯林国王统治印度大部分地区历时500年,随后英国人花了100年的时间就接替统治全印,使之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由于种种原因,第一部完整的印度历史是由英国历史学者编写的。英国人为要统治印度,不惜把印度历史面目涂改以适应英国的“分而治之”的政策需要。英国人特别把宗教对立色彩加重,如伊利奥爵士(HENRY ELLIOT)的《印度史》把整个印度历史分成古代、中世纪和近代,亦即“印度教时代”,“穆斯林时代”和“英国(基督教)时代”。英国人把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分属成两个民族。这些历史学家把印度教徒吹捧成“圣者”而把穆斯林则描绘为虐待狂。他们把印度穆斯林与外来突厥族人的差别加以隐蔽,而把某一两个穆斯林苏丹的杀戳、压迫加以普遍化,亦即指控整个穆斯林社区。印度教寺庙被摧毁,文化财产被破坏,疫症流行……都被英国人过分夸大,他们故意把印度教统治者与穆斯林苏开之间的战争含蓄形容为宗教战争,印度教徒被强迫改变信仰变为穆斯林。穆斯林社区在“穆斯林时代”为“统治民族”,英国人向印度教徒反覆灌输那种卑鄙性的意识,即“印度民族”是被穆斯林所逼成为附属的。伊利奥声称:“印度教徒受到屠杀,被阻止举行节日膜拜和游行,被强制改变宗教信仰和强迫通婚,被剥夺公民权利和充公财产,这些都是酗酒的(穆斯林)暴君所犯下的罪行。”……所有这些叙述都是臆测之词,英国人的目的是要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制造裂痕。这些非科学性的制造宗教对立分裂性的历史叙述,其流毒甚至影响到今日印度人民。   历史真实表明,在中世纪穆斯林苏丹统治时期,印度教徒并没有被当作奴隶看待。直到英国人统治印度以前,印度教徒享有充分的自由,他们并非受到外国帝国所统治,他们也不是外国人统治阶级的奴隶。即使在穆斯林统治时期,当第一代的穆斯林在德里定居以后,其繁殖后代已由母系脐带把他们同印度国家连系在一起。穆斯林生于斯、长于斯、殁于斯,印度已成为他们的祖居土地。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一样都属于同一个民族。英国人统治印度是从遥远的大不列颠来的外来人,而穆斯林则不是。穆斯林没有把其家当财富转移到国外,他们没有向任何外国进贡。由于同印北拉其普特人的通婚,穆斯林已同印度血统不可分割。在整个穆斯林社区,90%人民是由印度教徒改变信奉为穆斯林的后代。英国统治时期,英国人把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解除武装,使之成为殖民政府的职员地位,而在穆斯林国王时代,印度教徒有携带武器的自由,印度教公民并不存在受歧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的穆斯林,特别是那些印度人改奉信仰的后代,亦都过着贫困的生活,都是苏开国王统治的受害者。不管是印度教徒,或者是穆斯林都同样如此。   所以,今天的穆斯林不必遗憾于他们失去了过往的曾有的权力,他们原来就是什么都没有。印度教徒也不必憎恨穆斯林,因为两者都是同样受到国王及上层阶级所统治,而即使是曾经是统治上层的后代,绝大部分也早已归属于两个宗教社区。

  • 做梦梦到结婚的物件是穆斯林人的婚礼

    或许你将来是穆斯林和穆斯林结婚,真主至知

  • 做梦梦到结婚的对象是穆斯林人的婚礼

      或许你将来是穆斯林和穆斯林结婚,真主至知

  • 我是汉族人,可不可以用穆斯林的方式去向回族打招呼,有什么禁忌之类的吗?

      当然可以了,这也是尊重少数民族的表现之一,所谓的禁忌就是弄清楚穆斯林的禁忌是什么,不要随意携带食品和物品。

  • 梦见主席教自己劳动

      梦见主席教自己劳动   预示着:体力活力皆充沛,就算从事些劳动性的活动也没问题。与朋友们一起做些有意义的公益活动吧。将体力用来为别人奉献付出的话,那就是个幸运的日子了。不过金钱运相对于休闲运看来是差了点,逛街恐怕不是很有利,多选择团体活动或户外休闲等不花大钱的方式比较好喔。

  • 为什么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很忌讳猪呢?

      伊斯兰教创立之前,在阿拉伯半岛就已经有禁食猪肉的习俗,因为阿拉伯半岛气候炎热,且多为沙漠,不利于猪的生长和发展,猪的传染病很多。所以当时阿拉伯半岛上的闪米特人以牧羊、驼为主,不养猪。古埃及人也视猪是不洁和厌恶之物。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历史》一书中记载埃及、中东的所见所闻:“在埃及人的眼里,豚是一种不洁的畜类,如果一个人走路时偶然触着了一只豚,他立刻要赶到河边,穿着衣服跳到河里去,即使牧豚人是土著的埃及人,也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说明古埃及人当时禁猪很严格,不但不吃猪肉,连摸、碰猪都不行,而且对牧猪人也讨厌。犹太教创立后,为了适应当时阿拉伯地区禁养猪的习俗,把禁食猪肉当作戒律写进圣经《旧约全书》中的《未利篇》第十一章中:“凡蹄分两半,倒嚼走兽,你们都可以吃……猪因为蹄分两半,却不反刍,就与你们不洁净。这些兽的肉你们不可吃,死的你们不可摸,都与你们不洁净。”这里强调的戒律,已不是一般的卫生清洁,而具有浓厚的宗教的圣洁观念。公元七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为了消除频繁的战争,促进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统一,顺应了当时阿拉伯地区禁食猪肉的习惯,吸收了犹太教《旧约全书》中有关禁食猪肉的戒律,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完善,列入《古兰经》中,先后四次反复强调。如《古兰经》第三章一百七十二节中指出:“他(指安拉)只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古兰经》在强调禁食猪肉的时候,也说明了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了活命适当吃一点,真主是宽恕的。这些禁令都是以安拉的名义颁布的,穆斯林必须无条件接受和遵守,不能有半点的怀疑。由于伊斯兰教的这些规定适应了当时人民的生活习惯,顺应了当时阿拉伯地区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使伊斯兰教逐步扩大,传播于亚、非广大地区。我国唐人杜环在《经行记》中讲到:“大食法不食猪、狗、驴、马等肉。” 唐宋时期,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到中国经商,因他们信仰伊斯兰教,所以把禁食猪肉的习俗也带到了中国。宋人朱或在《萍洲可谈》中已记载了这一习俗:“至今番人但不食猪肉而已……非手刃六畜则不食。”经过几百年历史的发展,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成为后来的回族。十三世纪初叶,由于成吉思汗西征而被迫东迁的中亚、西亚、波斯、阿拉伯等地的穆斯林,后来也基本都发展成为回族。他们对伊斯兰教的戒律特别重视,严格遵守其规定,并逐步发展成一种风俗习惯,“西域夷人安插中原者,多从驾而南,号色目种,隆准深眸,不啖豕肉……诵经持斋,归于清真”。可见,元时江南一带聚居的回族已形成不吃猪肉的习惯。明代开始时,由于回族建功立业,加上明武宗时,后宫娶了“白皙而美”的回族女子,对回族在一个时期内还比较亲近,回族的风俗习惯也受到了尊重。在正德年间有“禁民间畜猪,著为令”之事。但后来,回族在政治上受到压迫,回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受到限制和歧视,甚至诬蔑。这说明明末回民不食猪肉的风俗习惯,已遭到统治阶级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