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传统节日风俗

  •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节日名称:苗族龙船节 节日时段: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 中国的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苗族人口数为894.01万人。苗族使用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信仰万物有灵或多鬼神,祀奉祖先,崇拜自然,认为神灵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无论消灾除病或求子求财等都祈求神灵与祖先保佑。祈求消灾除邪时,由巫师驱鬼,祭神祭祖活动极为隆重。 农历五月初五是汉民族的端午节,人们划龙船以纪念诗人屈原。苗族在农历五月间也有龙船节(龙舟节),在节日中划着龙船竞渡。 苗家龙船 苗族龙船节是有其特殊来历的。相传,在陡水河一带,有一条凶残的大黑龙,残害老百姓,无恶不作,人们极为痛恨,千方百计要除掉它。河畔住着一家渔民,老渔夫和儿子相依为命,以渔猎为生。有一年的农历五月间,小伙子在打鱼时被黑龙抢走了。老渔夫听到消息十分悲愤,决心要除掉这个害人的恶魔,拯救儿子。于是,他毅然带着钢刀和火种,深入龙穴与黑龙进行殊死的搏斗,鏖战了整整九个昼夜,把黑龙斩成三截,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并把龙穴烧掉,以防后患。不料,陡水河上浓烟滚滚,龙尸顺流而下,把河两岸变得天昏地暗。幸亏有位苗家姑娘到河边挑水,不慎将舀水用的木勺掉进河中。她用扁担去捞木勺,扁担一碰上木浮,顿时发出哗啦的声响,天空顿时明亮起来,黑暗逐渐消失,大地重现光明。 为纪念老渔夫除恶扬善的义举和苗家姑娘驱逐黑暗的功德,苗民把每年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这几天作为在陡水河上划龙船竞渡的传统节日。 不过,苗家的龙船与汉族端午节划的龙船不甚相同。汉族的龙船是一条整体的长形的船,而苗家龙船节划的龙船是由母船和子船相并而成的。它们分别是用三根粗细不一的杉树挖空而成的独木舟。中间的叫母船,又称主船,比较长;两边的叫子船,又叫附船,比较短。在母船的船首装饰着一人多高的大龙头,龙头是用柳木精心雕刻而成的,上面作了非常精美的彩绘,还有栩栩如生的龙眼和龙须。因此,整条龙船本身就是一件十分有趣的工艺品。到了比赛的那一天,参赛的龙船都装扮得焕然一新。船上插着各色彩旗,水手们身着青色对襟衣、蓝布裤,头戴上插银片斗笠,持桨分立两边。指挥的鼓师屹立于船头,显得格外威风。一声令下,鼓师擂起节奏极强的鼓点,水手们唱起龙船歌,在河中穿波破浪、奋力争先。这时,江面上出现的场面颇为壮观

  • 苗族有哪些风俗。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   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苗族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炎黄传说时代。当时在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了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而在甘陕黄土高原上形成了以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为首的另两大部落集团。至今苗族人民中还广泛流传着蚩尤的传说,他们始终信奉蚩尤为其始祖。   苗族的主要自然崇拜对象有天、地、日、月、巨石、大树、竹、山岩、桥等。在云南的金平麻栗坡等地的一些苗族中,每当农作物抽穗时都要祭“天公地母”,祈求天地使农作物丰收,这是苗族崇拜天、地的遗迹。   苗族先民有自己崇拜的图腾。由于苗族支系繁多、分布广,他们崇拜的图腾有多种。如凤凰、枫木、蝴蝶、神犬(盘瓠)、龙、鸟、鹰、竹等。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先民把枫木作为图腾进行崇拜,认为自己的祖先源于枫木;另外他们还把蝴蝶作为图腾,认为其祖先姜央是“蝴蝶妈妈”所生。湘、鄂、川、黔交界地区的苗族先民还以盘瓠为图腾,至今这一带还保留了不少盘瓠庙、辛女宫。而贵州西部苗族则以鸟为图腾。   时至今日,苗族中还十分盛行祖先崇拜。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从最早崇敬枫木、蝴蝶转为崇敬人类的始祖姜央,认为他是苗族的祖先,每个鼓社都设“鼓石窟”,供奉“央公”、“央婆”;湘西苗族崇拜的始祖是“傩公”、“傩母”。为了祈求祖先神灵的庇佑,各地都有规模较大的杀牛祭祖活动,如黔东南的鼓社节,铜仁、松桃叫“吃牛”或“椎牛”,黔西南和安顺、镇宁等地叫“砍牛”。湘西有“还傩愿”,祭祀“傩公”、“傩母”。每逢节日,苗族群众也都要举行祭祖仪式。许多苗族地区,家家堂屋正中都供有祖宗牌位,平时天天祭祀。   苗族信鬼尚巫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后仍很普遍,所信的鬼神多达几十种。他们把鬼分为善、恶两类:认为善神能赐福于人,为此应该经常祭献,恶鬼则与人作祟,降灾降祸,应当祈解和驱逐。认为要达到此目的,就要通过巫师实行巫术。巫师是沟通人与鬼神的中介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受到苗族群众的敬重。巫师实行的巫术主要有占卜、禳解、招魂等。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 。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苗族有两种姓氏,一种是苗姓,一种是汉姓。苗姓是原本固有的;汉姓是后来输入的。   苗族文学 可以简单划分为民间文学和官方文学。   苗族诗歌讲求音韵,有五言体、七言体、长短句。语言简练和谐、匀称,通俗易懂,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苗族民间文学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使用范围极广。如至亲好友迎来送往,男女间谈情说爱,甚至做媒说亲,调解纠纷,制订乡规民约,教育子女,叙述家谱、家规,有时也用诗歌表达。劳动时也用诗歌来助兴,劳动之余又借诗歌来消除疲劳。   苗族历法从信风历、斗柄历、连山历、天索易历、候虫历、候鸟历、物候历、星象历发展到太阳历、太阴历和阴阳合历,一脉相承。   苗族居住的山区药物的资源种类之多,产量之大,品质之好,是许多平坝地区所不能及的。常见的药可达1500种之多,常用的约200种。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围一圆圈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竞赛性的芦笙舞一般在节日或集会上由少数技巧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动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难动作,很受群众欢迎。   苗族音乐可包括声乐和器乐两种。苗族声乐一般都是真人声歌唱,不用器乐伴奏[20] 。   苗族民歌根据其内容可分为游方歌(情歌)、酒歌、苦歌、反歌、丧歌、劳动歌、时政歌、儿歌、谜语歌等几类,曲调各不相同。飞歌是流行于黔东南的一种特别的民歌演唱形式,一般在山上放声歌唱,其曲调高亢,豪迈奔放,余音震山梁,非常有特点,其内容有情歌、时政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等。   盘歌,是苗族青年男女向对方表达心愿、显示才能的一种古老的对歌方式。在盘歌中,一般是男的先唱。双方通过对唱,显示自己的才能。如果男的输了,女方便用水将男方泼走。泼水在苗家不是恶意,而是一种善意的洗礼。如果以方对答如流,唱得情投意合,还可以唱到定婚。但是如果女的盘输了,还可继续盘歌,这样的盘歌一直盘到定婚为止。定婚那天,女方的父母要及时为男方备办喜酒,一一敬给参加歌会的乡亲,最后以一对牛羊角当杯,敬给这对即将结合的青年。然后吹起芦笙跳起舞,通宵达旦为这对青年人贺喜。   苗族的乐器通常有芦笙、唢呐、箫笛、胡琴、月琴等。   在苗族,青年男女的自娱性集体歌舞多被称为“踩堂”,但由于“踩堂”舞蹈离不开芦笙的伴奏,所以如今“踩堂”这一传统名称已基本被人们改称为“芦笙舞”了。   男吹芦笙,女作舞,是苗、侗民族的传统习俗。苗族青年男女,每当年节喜庆时就会自动聚到一起,边吹芦笙、边跳“芦笙舞”。   苗族由于特有的迁徙历史,在建筑选材和房屋构建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苗家人喜欢木制建筑,一般为三层构建,第一层一般为了解决斜坡地势不平的问题,所以一般为半边屋,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牲畜,第二层为正房,第三层为粮仓,有的人家专门在第三层设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丽,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关系。   刺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是苗族服饰主要的装饰手段,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   蜡染是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县、织金县苗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古称“蜡缬”,苗语称“务图”,意为“蜡染服”。   苗族饮食习俗自有其特点。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麦、燕麦等为主食。副食种类很多,肉类有自家养的家畜、家禽和鱼类,蔬菜有豆类、菜类、瓜类,此外还采集野菜和从事渔猎等以补充。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   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部分地区的杨姓苗族有不吃猪心等禁忌,除此之外苗族无过多的食物禁忌和要求,中国苗族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糯米饭是苗族主食之一,在苗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男女老幼喜爱之食品。   在苗族村寨,只要家中来了贵客,他们都会炖制出香喷喷的小黑药鸡让客人品尝。这一美食不仅香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清肺排毒、散寒止咳、滋阴补肾、行血通经”,一直被丘北苗族同胞奉为款待上宾的佳肴和大病体虚的滋补良药。小黑药别名草三角枫,属常年生草本,生长于阴凉潮湿的山地,其根、茎、叶皆可入药,苗族同胞常用它治疗肾虚、腰痛、哮喘等病症。其炖制出的鸡不仅香味独特、肉嫩汤鲜,而且还具有滋补、治病等特殊功效。苗族孕妇产后补身重要食物。   生活习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风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苗族的禁忌,据不同的支系各有不同。   产忌:产妇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误入者,出门时须洗脚,并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将产妇的奶水“踩干”。产妇忌吃老母黄牛肉、母猪肉、公鸡肉、小鱼、蔬菜、辣椒等。有些苗族地区,忌孕妇与孕妇会面,亦忌去别的产妇家,否则会被认为延长产期。   农事禁忌: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里送粪归来时忌见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栽秧时若见秧田有鱼时忌说鱼,否则鱼会吃秧根。有些村寨,收获小米时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问及,忌说“不要了”,要说“它们未长大”,否则以后小米因伤心而拒绝再长。在田中忌提及老鼠,惟恐其听到前来糟蹋庄稼,只能以“他们父子”来代称之。忌戊日,正月立春后,凡遇戊日忌动土挑水。   丧葬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男性死于白天,女性死于夜晚,认为时辰不对,死者须再要一异性死者相伴。故死时不适,丧家常请巫师念咒“改”,同时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忌棺内放铁、铜等非银金属及棉花和涂有桐油之物,以为如是死者在回东方的路上买不了水喝,铁、铜还会折腾死人。在些苗族地区,村寨死人当天,可以劳动,但忌下田。是日,同村人忌挑柴回家,否则挑柴者会有灾难。停柩期间,家属忌吃蔬菜。入葬后1月内,家中任何东西不得出卖或借人。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   1、农事活动节庆;   2、质交流节庆;   3、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   4、祭祀性节庆;   5、纪念性、庆贺性节庆。   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   动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第1个丑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第2个寅日(15日)为尾巴年(烧龙灯)。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个丑日为社日,亦称龙头节,苗人祭土地神,接龙、安龙(苗语染戎)。   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个寅日为物质交流、男女社交节(华夏称为三月三街节)。   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个未日为牛王节(华夏称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   3月(龙月或辰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芈姓屈氏),亦称屈原节、歌师节。   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华夏称为六月六、六月场)、吃新节(大麦熟)。   5月(马月或午月)的第1个子日是小年节(苗语称七姊妹,即北斗七星)。   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第2个辰日为赶秋节。   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甜酒、米酒)。   8月(鸡月或酉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   9月(狗月或戌月)狩猎节,择日祭梅山三神,开始狩猎。   10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杀年猪),灶神节(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   除此之外,苗族因支系不同以及地域文化差异,还具有本地方本支系的一些独具特色的节日,诸如花山节等。

  • 苗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苗年春节龙船节四月八节吃新节芦笙节花山节赶秋节踩鼓节其他节日过苗年吃新节闹冲节爬坡节游方节姊妹节牯藏节舟溪芦笙节捕鱼节吃信节砍火星节客家年晾桥节爬山节

  • 达斡尔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阿聂节:就是一年一度的春节,是达斡尔族最大的节日,家家户户都认真对待。全家从过了腊八就开始忙,母亲仍给子女赶制过年的新鞋新衣,做“西日格勒”点心等;男子汉们则进城办年货—酒、年画、对联纸、鞭炮等。二十九那天,忙着写对联,贴对联。大小门上、隔栅上,到处贴上新鲜的对联,墙上的年画和窗户上佛龛下的彩色挂笺,更是给家家户户增添了节日的气氛。——摘自 华夏民俗文化网   除夕,即大年三十,达斡尔人称“布图”。“布图”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封闭的意思,一层是完成的意思。全年过完了,老天爷把这一年在三十夜里封闭掉了;全年过完了,一年的事情至这最后一天全完成了。除夕的高潮要从傍晚开始到深夜。傍晚,太阳未落之前,各家各户就点燃上了大门正前方的粪垛。一屯十家百户的烟火,使整个屯子笼罩在层层缭绕、徐徐升腾的蓝灰色暮霞之中,呈现出一种和睦吉祥、安居乐业的节日气氛。男女老少都换上节日盛装,家家户户都在吉祥、和偕的气氛中围坐炕桌,进入过年的第一餐——除夕晚餐。并祷告新的一年里人畜安康,五谷丰收。初一是春节的高峰。清晨人们争先早起。在院内西置一桌子,摆上供品,祭祀天神,并开始拜年活动,直到初五。首先是晚辈到长辈前拜年问安,长辈用吉祥语言祝福,然后互相串门,走亲戚拜年。节日期间,文娱活动丰富多彩,有打曲棍球、跳舞、唱歌、玩踝骨、玩纸牌等等。   欢度阿聂的活动: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这一天,正月十五,达斡尔人称“哈钦”,认为这一天是天神“恩都日巴日肯”归界的节日,是小年。哈钦一过,阿聂的活动就要收尾了,人们相遇也不再请安了。从正月十六日起就该干活了。   达斡尔族的其它节日还有:   清明节:达斡尔人叫“寒稀”。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去莫昆或贝功墓地扫墓,上坟,摆供,叩头。   五月初五:被认为是天下之水复活的日子。人们在早晨早早起来,给小孩身上挂一条红布,头上戴彩色纸花,大人领着小孩一块去江河淋浴,认为从这一天起就可以游泳了,或用露水擦脸,认为病人用这一天的露水擦身子,可以去病。   七月十五:认为是阴间节日。扫墓,上坟,烧纸,有的还哭上一场。   八月十五:吃好的饭菜,如酥饼或饺子,用月饼和西瓜等供月,供神。   十月二十五:千灯节。做“米扬干桌拉”(千盏灯)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海拉尔地区的达斡尔人过此节日,大概是受了蒙古族影响。   腊月初八:吃荞麦芯子(尼吉)或黄米(皮斯格依)做的“拉勒”(腊八粘稠粥),盛在碗里后,用筷子钻个洞,放进黄油白糖或奶油蘸着吃,别具异香。   腊月二十三:认为是小年,吃得好一点。晚上祭灶,供酒肉点心,认为灶王爷要上天了,所以给他嘴巴上粘上麻糖,求他上天言好事,然后烧化他的偶像。人们从这天起停止干大活儿,全力准备过大年,天天打扫房屋院庭。

  • 苗族的传统节日苗年是如何度过

      苗年,英文nongx niangx,苗语称“能酿”,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苗年各地区过的时间并不相同,从农历九月至正月不等。一般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有的在农历十一月的第一个亥日(猪日),有的在九月、十月、十二月的第一个卯日(兔日)或丑日(牛日)举行。 融水县苗族以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为除夕,次日起为过年,这一苗年过的人口最多,地域最广。   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备丰盛的年食,除杀猪、宰羊(牛)外,还要备足糯米酒。年饭丰盛,讲究“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请馈赠。   各地苗年活动   贵州省   苗年的民俗活动很丰富,主要有祭祀祖先,吹芦笙踩堂,丹寨县大簸箕苗寨,苗年,在为孩子打扮走寨结同年。芦笙踩堂在本寨芦笙堂举行,男吹女踩,男女都参加。先由小芦笙手吹出一阵短促的笙曲,接着大小笙手一起吹奏,姑娘们则穿着百鸟衣,戴着银首饰,银花冠翩翩起舞,银佩的脆响和着笙歌,交织成节日动人的旋律。   走寨结同年也是苗年期间重要的民俗活动。每到苗年。寨与寨之间便互为客主,互结同年。全村男女几十人或上百人,带上芦笙,穿上节日盛装,敲锣打鼓到同年村进行联欢活动。进村前以三曲笙歌告知主人,主人则带领全村男女出村迎接。然后在芦笙堂再次吹奏芦笙及踩堂作为进村仪式,主人也以吹芦笙踩堂还礼。礼毕邀客人至各家款待。客人一般住三天,白天吹芦笙踩堂,进行芦笙比赛,晚上演苗戏,未婚青年男女在此期间进行“坐妹”对歌的社交活动,追寻自己的意中人,通宵达旦。   苗年期间,除上述活动外,苗族人民还举行斗牛、斗马、斗鸟、射击、爬竿等传统体育比赛活动。其中以斗牛、斗马最有吸引力,常吸引成千上万的群众前往观看。   苗年(苗语“nongx niangx”、“nongx niangx nes”),是清水江、都柳江流域苗族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自古以来,这一地区的苗族就使用着与汉族 “农历”不同的历法——苗历。苗历的岁首,即为苗年。   过“苗年”的日子,有经协商按顺序进行的习惯。时间在农历的十月、十一月期间,这种习惯,也使得这些不同的苗寨在各自不同的“苗年”日子里,轮流成为该苗族区域的狂欢中心。   “苗年”对于苗家,是庆祝丰收的日子,是一年里劳作的结束与欢乐的开始。到了苗年,芦笙和鼓就可以搬出来尽情欢跳。从这天开始,苗族群众便开始了一寨又一寨的芦笙盛会和一个又一个的喜庆节日,走村串寨,你迎我往,一直欢乐到春天二月里的“翻鼓节”。   “苗年”的主要活动,包括杀年猪、打糯米粑、祭祖、吃“团年饭”“串寨酒”、跳芦笙等,部分地区还举行斗牛、斗鸟、赛歌等活动。   丹寨及周边县市   在丹寨及丹寨周边县市,有苗年习俗的主要有“嘎闹”支系的四个亚支系,即“尤”支系(主要居住在丹寨北部、凯里南部和麻江东部)、“恭”支系(主要居住在丹寨境内、凯里南部和剑河、台江、黄平、麻江的部分地区)、白领苗支系(主要居住在丹寨南部、三都北部)和清江苗支系(主要居住在雷山西部、丹寨东部)。   与上述流传地域对应,在丹寨县境内,“苗年”流传的地区主要是北部、东北部的南皋乡、兴仁镇各苗寨,以及东南部排调镇、杨武乡、雅灰乡的部分苗寨。黔东南州内过“苗年”的,主要有雷山县、凯里市等的苗族聚居区。   由于苗瑶同源,广西北部瑶族地区也过苗年。在那里,苗年又称“达努节”、“祖娘节”、“二九节”、“祝著节”,是分布在都安、巴马、大化、马山、平果、隆安等地布努瑶族的传统节日。苗年的来源民间有多种传说:一说是为纪念始祖母“密洛陀”生日,二说是为纪念瑶王蓝陆射落多余的太阳,拯救瑶民的功绩,三说是纪念为引进谷种而献身的民族英雄卡亨的忌日。   南丹县   ......余下全文>>

  • 苗族的节日、风俗、饮食、

      交通银行后边有几个馆子不错,不过每个人口味不同,不知道你觉得怎么样!

  • 各个民族的风俗有哪些?

      中国少数民族的节日和风俗习俗     阿昌族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德昂族   泼水节 农历四月十五日   会街节 农历九月初十   东乡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泼水节 农历二月二十九日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撒神 农历七月初一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尝新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   侗族   芦垄节 农历六月至九月   白族   三月街 农历三月十五日 侗年 农历十一月十九日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斗牛节 农历二月   渔潭会 农历八月十五日 吃新节 伐历六月至七月   保安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独龙族   卡崔哇 农历十月中下旬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俄罗斯族   复活节 公历三、四月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鄂伦春族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布朗族   开门节 傣历十二月十五日   鄂温克族   米阔鲁节 农历五月二十二日   关门节 傣历九月十五日   高山族   新年祭 农历十二月   泼火节 农历二月十九日   仡佬族   灯杆节 农历正月初一   布衣族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 仡佬节 农历三月初三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 尝新节 农历六、七月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   拉祜族   库扎节 傣历三月   朝鲜族   元日 农历正月初一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上元节 农历正月初五 尝新节 傣历十二月   寒食节 农历四月初五   黎族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   僳僳族   收获节 农历九月   哈尼族   十月节 农历十月初一 澡塘节 农历正月初三   六月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过年节 农历正月初一   哈萨克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刀杆节 农历二月初八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珞巴族   旭独龙节 藏历二月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隆德节 藏历四月   赫哲族   赫哲年 农历正月初一   满族   颁金节 阴历十一月十三日   回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庙会 农历四月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景颇族   目脑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克尔克孜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基诺族   打铁节 农

  • 俄罗斯的传统节日有多少?

      新年:1月1日   东正教圣诞节:1月7日   祖国保卫者日:2月伐3日(原苏联建军节)   卫国战争胜利日:5月9日   国家主权宣言通过日(国庆日):6月12日(1990年)   人民团结日:11 月4日(纪念莫斯科打败波兰入侵)   和谐和解日、十月革命节、军人荣誉日:11月7日(原十月革命纪念日)   宪法日:12月12日   宇航节:4月12日(1962年苏联为纪念加加林首次太空航行而定)   谢肉节:谢肉节又名“狂欢节”,是俄罗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之一。举办谢肉节的时间在复活节过后的第八周,一共有七天,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名称:第一天为迎节日,第二天为始欢日,第三天为大宴狂欢日,第四天为拳赛日,第五天为岳母晚会日,第六天为小姑子聚会日,第七天为送别日。人们会在谢肉节期间举行各种娱乐活动,比如举办化装晚会,跳假面舞等等。

  • 苗族的传统节日习俗

      踩花山节   踩花山是苗族传统节日。云、贵、川等省苗族群众在农历正、二月间或四、五月间盛行踩山、跳场,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寻求配偶;老农们则来到花场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祝愿五谷丰登。居于山区的苗民在节日内还要进行斗牛比赛。屏边县的苗族还举办跳狮子和爬花杆的比赛。     苗族妇女缠头梳妆准备参加“四月八”庆祝活动   四月八   苗族传统节日,又称“亚努节”,传说这个节日起于明代。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同胞要举行吃黑米饭、喝米酒、唱大歌等活动,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英雄亚努。   此外,四月八还是布依族的节日,有称它为“牛王节”的,也有叫“牧童节”或“开秧节”的。每逢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饭,并休息一日,表示对耕牛的慰劳。     贵州台江苗族同胞喜过独木龙舟节     龙船节   龙船节是流行于湘西和黔东南施洞、松桃一带的苗族节日。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   姐妹节   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 贵州苗族姊妹节举行“牛王争霸赛”、姊妹节竞渡赛龙舟   苗族人家欢度敬桥节 苗家“春社”日 浪漫相亲时 苗家欢度“新禾节”

  •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来自: wenxue.cccen.com/...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