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土结构的结构形式特点

  • 植物草质茎的次生结构有哪些特点

      草质茎生长期短,次生生长有限,次生构造不发达,木质部量较少,质地较柔软。双子叶植物草质茎的次生构造:   ①最外层为表皮,常有毛茸、气孔、角质层、蜡被等。少数表皮下方有木栓形成层分化,但木栓不发达,仍有表皮存在。   ②在维管柱中,有的只有束中形成层,无束间形成层;有的甚至连束中形成层也不明显(此现象不能称为次生构造)。   ③髓部发达,有的髓中央破裂成空洞,髓射线一般较全。

  • 试比较根和茎的初生结构特点。

      双子叶植物根、茎初生结构的异同主要是:   相同之处:都由表皮、皮层、维管柱三部分组成,各部分的细胞类型在根、茎中也基本相同,根、茎中初生韧皮部发育顺序均为外始式。   不同之处:1、根表皮具根毛、无气孔,茎表皮无根毛而往往具气孔。2、根中有内皮层,内皮层细胞具凯氏带,维管柱有中柱鞘;而大多数双子叶植物茎中无显著的内皮层,更谈不上具凯氏带,茎维管柱也无中柱鞘。3、根中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都相间排列,各自成束,而茎中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内外并列排列,共同组成束状结构。4、根初生木质部发育顺序是外始式,而茎中初生木质部发育顺序是内始式。5、根中无髓射线,有些双子叶植物根无髓,茎中央为髓,维管束间具髓射线。   根与茎的这些差异是由二者所行使的功能和所处的环境条件不同决定的。

  • 单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特点

      其茎的最外层为表皮,表皮以内为基本组织,主要为薄壁细胞。维管束分散在基本组织中,其外围有一圈后壁组织,叫维管束鞘。韧皮部在维管束的外方,木质部在内方。在茎生长过程中,木质部的导管常被破坏,形成气腔。

  • 五行是土生水还是水生土?

      用自然常识去理解,你记住金木水火土:   相生:   1.金,金就是金属,自然中的金属哪里来的?当然是从土里挖出来的,土生金;   2.木,木也是从土里生出来,可是土已经被金用了,那五行还有哪个可以生木的,想想就剩下水了,水生木;   3.水,就是液体,五行中有什么可以变液体的,就只有金了,金生水;   4.火,这个最简单最好记啦,木生火;   5.土,火生土,为什么呢??因为烧木头的生火的时候,都可以看到灰尘出来,一烧过的东西都变成了尘土,所以火生土。   以上按照自然常识去推解啊,最容易退的就是木生火,然后一个一个哪个生哪个更加搭配。   相克:   其实知道相生之后就很容易知道相克,如果相生是父子关系,那么相克就是爷爷克孙子,如水生木,木生火,水爷爷就克火孙子;火生土,土生金,火就克金;如果不知道相生,也可以用自然常识去理解:   1.先从水开始,水克火,一想就知道啦;   2.那么什么克水呢,水来土掩听说过吧,土就是克水的;   3.那什么克土呢,木头,你再硬的土,就算是石头,木头也可以在那里生长,能把你土给钻透咯;   4.又想什么能克金呢?五行之中就只有火可以克金,可以把金烧成水了;   5.剩木头了,本来一般想象是用火克木头的,可是知道木生火的话就不能反克,上面又知道火克金去了,克木头的就剩下金了,有金属矿的土木头就钻不过去了。

  • 蚯蚓的皮肤结构

      蚯蚓也称“地龙”、“曲蟮”,是一种身体细长柔软的环节动物。我们常见的蚯蚓是环毛蚓,全身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它生活在土壤中,长期的穴居生活,使它的头退化,没有眼。蚯蚓以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为食,经常在地下钻洞,把土壤翻得疏松,使水分和肥料易于进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蚯蚓可以作为家禽的饲料,是鸡、鸭喜好的“肉类”食物。但蚯蚓也有为害的一面。有一种寄生在猪体内的寄生虫——猪肺丝虫,在它的幼虫生长发育中,有一段时间是寄生在蚯蚓体内的。因此,在猪肺丝虫流行的地区,蚯蚓为这种寄生虫的繁殖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蚯蚓-系统结构 蚯蚓体呈圆柱状,细长,各体节相似,节与节之间为节间沟(intersegmental furrow)。 蚯蚓横切图头部不明显,由围口节(peristomium)及其前的口前叶(prostomium)组成。口前叶膨胀时,可伸缩蠕动,有掘土、撮食、触觉等功能。围口节为第 1体节,口位其腹侧,口前叶下方。肛门在体无端,呈直裂缝状。自第2体节始具刚毛,环绕体节排列,称环生(Pperichaetine)。刚毛简单,略呈S形,大部分位于体壁内的刚毛囊中。性成熟个体,第14-16体节色暗肿胀,无节间沟,无刚毛(Pheretima hupeiensis腹面有刚毛),如戒指状,称为生殖带或环带(clitellum)。生殖带的形态和位置,因属不同而异。生殖带的上皮为腺质上皮,其分泌物在生殖时期可形成卵茧(cocoon)。生殖带的第一节即第14体节腹面中央,有一雌性生殖孔;第18体节腹侧两侧为一对雄性生殖孔。纳精囊孔(seminal receptacle opening)2一4对,随种类不同而异,自11-12节间沟开始,于背线处有背孔(dorsal pore),可排出体腔液,湿润体表,有利于蚯蚓的呼吸作用进行和在土壤中穿行。蚯蚓-体壁和次生体腔 蚯蚓的体壁由角质膜、上皮、环肌层、纵肌层和体腔上皮等构成。最外层为单层柱状上皮细胞,这些细胞的分泌物形成角质膜(cuticle)。此膜极薄,由胶原纤维和非纤维层构成,上有小孔。柱状上皮细胞间杂以腺细胞,分为粘液细胞和蛋白细胞,能分泌粘液可使体表湿润。蚯蚓遇到剧烈刺激,粘液细胞大量分泌包裹身体成粘液膜,有保护作用。上皮细胞基部有短的底细胞,有人认为可以发育成住状上皮细胞。感觉细胞聚集形成感觉器,分散在上皮细胞之间,基部与上皮下的一薄层神经组织的神经纤维相连。此外尚有感光细胞,位上皮的基部,也与其下的神经纤维相连。上皮下面神经组织的内侧为狭的环肌层与发达的纵肌层。环肌层为环绕身体排列的肌细胞构成,肌细胞埋在结统组织中,排列不规则。纵肌层厚,成束排列,各束之间为内含微血管的结缔组织膜所隔开。肌细胞一端附在肌束间的结缔组织膜上,一端游离。纵肌层内为单层扁平细胞组成的体腔上皮。蚯蚓的肌肉属斜纹肌,一般占全身体积的40%左右,肌肉发达运动灵活。蚯蚓一些体节的纵肌层收缩,环肌层舒张,则此段体节变粗变短,着生于体壁上斜问后伸的刚毛伸出插入周围土壤;此时其前一段体节的环肌层收缩,纵肌层舒张,此段体节变细变长,刚毛缩回,与周围土摆脱离接触,如此由后一段体节的刚毛支撑即推动身体向前运动。这样肌肉的收缩波沿身体纵轴由前向后逐渐传递。引起蚯蚓运动。蚯蚓为次生体腔,很宽广,内脏器官位于其中。体腔内充满体腔液。含有淋巴细胞、变形细胞、粘液细胞等体腔细胞。当肌肉收缩时,体腔液即受到压力,使蚯蚓体表的压力增强,身体变得很饱满,有足够的硬度和抗压能力。且体表富粘液,湿润光滑,可顺利地在土壤中穿行运动。体腔被隔膜依体节分隔成多数体腔室(coelomic compartment),各室有小孔相通。每一体腔室由左右二体腔囊发育形成。体腔囊外侧形成壁体腔膜,内侧除中间大部分形成脏体腔膜外,背侧与腹侧则形成背肠系膜和腹肠系膜。蚯蚓的腹肠系膜退化,只有肠和腹血管之间的部分存在;背肠系膜则已消失。前后体腔囊间的部分,紧贴在一起,形成了隔膜(septum)。有些种类在食道区无隔膜存在。体壁内的壁体腔膜(parirtal peritoneum)明显。而肠壁的脏体腔膜(visceral peritoneum)退化。中肠的脏体腔膜特化成黄色细胞(chloragogan cell),可能有排泄作用。蚯蚓-消化系统 蚯蚓有很独特的消化系统:消化管纵行于体腔中央,穿过隔膜,管壁肌层发达,可增进蠕动和消化机能。消化管分化为口、口腔、咽、食管、砂囊、胃、肠、肛门等部分。 口腔可从口翻出,摄取食物。咽部肌肉发达,肌肉收缩,咽腔扩大可输助摄食。咽外有单细胞咽腺,可分泌粘液和蛋白酶,有湿润食物和初步消化作用。咽后连短而细的食道,其壁有食道腺,能分泌钙质,可中和酸性物质。食道后为肌肉发达的砂囊(gizzard),内衬一层较厚的角质膜,能磨碎食物。自口至砂囊为外胚层形成,属前肠。砂囊后一段消化管富微血管,多腺体,称胃。胃前有一圈胃腺,功能似咽腺。胃后约自第15体节开始,消化管扩大形成肠,其背侧中央凹入成一盲道(typhlosole),使消化及吸收面积增大。消化作用及吸收功能主要在肠内进行。肠壁最外层的脏体腔膜特化成了黄色细胞。自第26体节开始,肠两侧向前伸出一对锥状盲肠(caeca),能分泌多种酶,为重要的消化腺。胃和肠来源于内胚层,属中肠。后肠较短,约占消化管后端20多体节,无盲道,无消化机能。以肛门开口于体外。 蚯蚓-循环系统 蚯蚓的循环系统由纵血管、环血管和微血管组成,属闭管式循环。血管的内腔为原体腔被次生体腔不断扩大排挤,残留的间隙形成。纵血管有位于消化管背面中央的背血管(dorsal vessel)和腹侧中央的腹血管(ventral vessel)。背血管较粗,可搏动,其中的血液自后向前流动;腹血管较细,血液自前向后流动。紧靠腹神经索下面为一条更细的神经下血管(subneural vessel)。食管两侧各有一条较短的食管侧血管(lateral。oesophageal vessel)。环血管主要有心脏 4~5对(P. hupeiensis为4对,P. aspergrillum为5对),在体前部,位置因种类不同而异。心脏连接背腹血管。可搏动,内有瓣膜,血液自背侧向腹侧流动。壁血管(parietal vessel)连于背血管和神经下血管,除体前端部分外,一般每体节一对。收集体壁上的血液人背血管。蚯蚓的血管未分化出动脉和静脉,血液中含有血细胞,血浆中有血红蛋白,故显红色。血循环途径主要是背血管自第14体节后收集每体节一对背肠血管含养分的血液和一对壁血管含氧的血液,自后向前流动。大部分血液经心脏入腹血管,一部分经背血管在体前端至咽。食管等处的分支入食管侧血管。腹血管的血液由前向后流动,每体节都有分支至体壁、肠、肾管等处,在体壁进行气体交换,含氧多的血液于体前端(第14体节前)回到食管侧血管,而大部分血液(第14体节后)则回到神经下血管,再经各体节的壁血管人背血管。腹血管于第14体节以后,在各体节于肠下分支为腹肠血管入肠,再经肠上方的背肠血管入背血管。蚯蚓-呼吸与排泄 蚯蚓的呼吸和排泄很独特,蚯蚓以体表进行气体交换。氧溶在体表湿润薄膜中,再渗入角质膜及上皮,到达微血管丛,由血浆中血红蛋白与氧结合,输送到体内名部分。蚯蚓的上皮分泌粘液,背孔排出体腔液,经常保持体表湿润,有利于呼吸作用。有人认为蚯蚓也能在水中进行呼吸或行泛氧呼吸。蚯蚓的排泄器官为后肾管,一般种类每体节具一对典型的后肾管,称为大肾管。环毛属蚯蚓无大肾管,而具有三类小目管:体壁小肾管(parietalmicronephridium)位体壁内面,极小,每体节约有200一250条,内端无肾口,肾孔开口于体表。隔膜小肾管(septal micronephridiumm)位第14体节以后各隔膜的前后侧,一般每侧有40一50条,有肾口呈漏斗形,具纤毛,下连内脏有纤毛的细肾管,经内腔无纤毛的排泄管,开口于肠中。咽头小肾管(pharyngeal micronephridium)位咽部及食管两侧,无肾口,开口于咽。后二类肾管又称消化肾管。各类小肾管富微血管,有的肾口开口于体腔,故可排除血液中和体腔内的代谢产物。肠外的黄色细胞可吸收代谢产物,后脱落体腔液中,再入肾口,由肾管排出。 蚯蚓-神经系统 蚯蚓为典型的索式神经。中枢神经系统有位于第3体节背侧的一对咽上神经书(脑)及位于第3和第4体节间腹侧的咽下神经节,二者以围咽神经相连。自咽下神经节伸向体后的一条腹神经索,于每节内有一神经节)。外围神经系统有由咽上神经节前侧发出的8一10对神经,分布到口前叶、口腔等处;咽下神经节分出神经至体前端几个体节的体壁上。腹神经索的每个神经节均发出3对神经分布在体壁和各器官、由咽上神经节伸出神经至消化管称为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nerve system)。外周神经系统的每条神经都含有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有传导和反应机能。感觉神经细胞,能将上皮接受的刺激传递到腹神经素的调节神经元(adjustor neuron),再将冲动传导至运动神经细胞,经神经纤维连于肌肉等反应器,引起反应,这是简单的反射弧。腹神经索中的3条巨纤维(giant fiber),贯穿全索,传递冲动的速度极快,故蚯蚓受到刺激反应迅速。感觉器官不发达,作壁上的小突起为体表感觉乳突,有触觉功能;口腔感觉器分布在口腔内,有味觉和嗅觉功能;光感受器广布于体表,口前叶及体前几节较多,腹面无,可辨别光的强弱,有避强光趋弱光反应。蚯蚓-生殖系统 雌雄同体,生殖器官仅限于体前部少数体节内,结构复杂。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1对,很小,由许多极细的卵巢管组成,位第13体节前隔膜后侧,卵漏斗(oviduct funnel)一对,位第13体节后隔膜前侧,后接短的输卵管(oviduct)。两输卵管在第14体节腹侧腹神经索下会合,开口于此腹中线,称雌生殖孔。另有纳精翼(seminal receptacle)3对(P. differingens为4对,P. aspergillum和P. californica为2对),位第7、8、9体节内。纳精囊由坛(ampullaa)、坛管和一盲管(diverticulum)构成。为储存精子之处。纳精囊孔开口子6/7、7/8、8/9体节之间腹面两侧。雄性生殖器官:精巢 2对,很小,位第10及11体节内的精巢囊(seminal sac)内,精漏斗 2对,紧靠精巢下方,前端膨大,口具纤毛,后接细的输精管。2管于第13体节内合为一条,向后伸,开口于第18体节两侧,为雄性生殖孔。前列腺(prostate gland)一对,位雄生殖孔一侧,前列腺管开口于输精管末端,分泌粘波与精子的活动和营养有关、精巢囊与其后第11及12体节内的贮精囊(seminal vesicle)相通,贮精囊内充满营养液。精巢产生精细胞后,先入贮精囊内发育,待形成精子,再回到精巢囊,经精漏斗由输精管输出。蚯蚓的精子与卵不同时成熟,故生殖时为异体受精,有交配现象。交配时两个个体的前端腹面相对,头端互朝相反方向,借生殖带分泌的粘液紧贴在一起。各自的雄生殖孔靠近对方的纳精囊孔,以生殖孔突起将精液送入对方的纳精囊内。交换精液后,二蚯蚓即分开。待卵成熟后,生殖带分泌粘稠物质,于生殖带外形成粘液管,排卵子其中。当蚯蚓后退移动时,纳精囊孔移到粘液管时,即向管中排放精子。精卵在粘液管内受精,最后蚯蚓退出粘液管,管留在土壤中,两端封闭,形成卵茧、卵在卵茧内发育。卵茧较小,如绿豆大小,色淡褐,内含1~3个受精卵。蚯蚓为直接发育,无幼虫期。受精卵经完全不均等卵裂,发育成有腔囊胚,以内陷法形成原肠胚。经2一3周即孵化出小蚯蚓,破茧而出。有人报道环毛蚓有孤雌生殖。 蚯蚓-与人类的关系 蚯蚓以土壤中的动植物碎屑为食,经常在地下钻洞,把土壤翻得疏松,使水分和肥料易于进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蚯蚓可以作为家禽的饲料,是鸡、鸭喜好的“肉类”食物;蚯蚓还在淡水钓鱼中适应面广,各种水域、鱼类、气候都较适宜的钓饵。但蚯蚓也有为害的一面。有一种寄生在猪体内的寄生虫——猪肺丝虫,在它的幼虫生长发育中,有一段时间是寄生在蚯蚓体内的。因此,在猪肺丝虫流行的地区,蚯蚓为这种寄生虫的繁殖提供了方便的条件。活蚯蚓容易传播疾病,对猪可传播绦虫病和气喘病。对禽类可传播气管交合线虫病、环形毛细线虫病、异次线虫病和楔形变带绦虫病。

  • 阳台栏杆形式有哪几种

      1.铁工艺阳台栏杆   2.PVC阳台护栏   3.木制栏杆   4.夹胶一玻璃阳台栏杆   5.钢丝护栏   6.钢网护栏   7.铝合金护栏   8.栏板式阳台护栏

  • 矛盾的日记体形式的小说

      只有《腐蚀》这部小说合乎你说的要求!下面是对于这部小说的简单介绍! 1内容简介《腐蚀》以1940年9月到1941年2月的重庆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女特务赵惠明的一段经历。作品以日记体的形式,透过赵惠明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记述,把“皖南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侧面表现出来,作品既描写了作为国民党女特务赵惠明的复杂生活和心理状态,刻画了典型形象,也集中抨击了国民党法西斯特务统治制度的罪恶。

  • 五行水生土怎么解释

      水 克 火 克 金 克 木 克 土 克 水 水 生 木 生 火 生 土 生 金 生 水 相克: 水灭火 火可以融化金(金属) 金(金属)可以砍断木(树木) 木可以从土中汲取营养 土克水(水来土掩) 相生: 水生木(浇水使树木生长) 木生火(木是五行中唯一的可燃物) 火生土(烧完就变成尘土了) 土生金(金是土中矿物质的沉淀) 金生水(金属是冷的,容易在上面凝结水

  • 各民族庆祝中秋节的形式

      不但汉族过中秋节,侗族、苗族、畲族、壮族、傣族、黎族、满族、朝鲜族、高山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   中秋之日,壮族习惯于在河中的竹排房子上用米饼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灯,以测一生的幸福,并演唱优美的《请月姑》民歌。   畲族陪客唱歌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畲族把这天视为走亲访友的好日子,而陪客唱歌又是畲族的独特习俗。中秋歌节不但要陪客唱,还要集中到县城去对歌。对歌的时候,男女各站一边,女的还特别喜欢挤在一起,不参加唱歌的妇女,也要和歌者挤在一起,以壮声势。     朝鲜族“探月” 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黎族“调声节” 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人员到齐后,大家互赠月饼、香糕、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盛大的对歌,未婚青年趁机寻找未来的伴侣。   苗族“跳月” 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团聚后,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   苗族的古老传说,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个年轻美丽的水清姑娘,她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爱上了月亮。最后,她还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一起。   苗族父老为对他们幸福爱情的怀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跳起苗家歌舞,并把这一风俗称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白头之好。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象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高山族“托球舞” 台湾高山族同胞,每到中秋之夜,都要穿起美丽的民族服饰,齐集在“日月潭”边,在银辉的月光下,男男女女,玩起“托球舞”的游戏。   相传古代,大清溪边有对青年夫妇,男的叫大尖哥,女的叫水花姐,靠捕鱼度日。一天,太阳和月亮突然都不见了,天昏地暗,禾苗枯萎,花果不长,虫鸟哭泣。大尖和水花决定要把太阳和月亮找回来。他俩在白发老婆婆指点下,用金斧砍死了深潭中吞食太阳的公龙;又用金剪刀杀死了吞食月亮的母龙。他们还拿了大棕榈树枝,把太阳和月亮托上天空。为了征服恶龙,他们永远守在潭边,变成了大尖和水花两座大山。这个大潭,人们就称它为“日月潭”。   所以,每逢中秋,高山族同胞想念大尖和水花夫妇的献身精神,都要到日月潭边来模仿他们夫妇托太阳、月亮的彩球,不让彩球落地,以求一年的日月昌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蒙古族“追月” 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寻月” 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 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媳妇。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鄂温克族“供月” 鄂温克族同胞过中秋节以合家欢聚、供月......余下全文>>

  • 双子星塔的结构

      如果说双子星塔平面图的意象和整体的立面充满了马来西亚的色彩,自然地也与现今全球大多数抽象的高耸建筑大相迳庭,那么它的结构就是技术转移的实例。由于进口钢材到马来西亚的费用极高,于是决定双子星塔应采用混凝土结构,以及使用金属薄板和钢填充梁所构成的组合模板。如此一来,势必要发明能够缩短支柱直径的高强混凝土,好完成建筑师打造修长塔楼的心愿,这也是马来西亚最早的高强混凝土。当时的建筑物普遍应用管式结构,希尔斯摩天大楼就是采取这种作法,但是有了高强混凝土,结构工程师便能放弃管式结构的概念,尽量减少建筑物周边的支柱。每座塔楼周边各有16根支柱,直径达2.4米,在每层楼用托梁连接起来。支柱之间8或10米的宽敞间隔,创造出开阔的空间感。而且每根柱子在立面上只能看到薄薄的一片,使双子星塔更显修长。横向荷载由支柱和结构核心来支撑。两座塔楼的顶端各装了一个协调减震阻尼器,把大楼在风中摇晃的程度降到最低。一座两层楼高、58.82米长的天桥,连接了双子星塔位于41楼和42楼的会议中心。这是整体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一方面可以当作火灾时,从一座塔楼到另外一座的逃生口,同时也是一个令人赞叹的路标。天桥是由韩国制造的,将近500个构件于工地现场装配完成,再用起重机吊到最后的定位上。支撑天桥的两条修长支架,则连接到29楼。两座塔楼异于寻常地有两个不同的总承包商,一个来自韩国,一个来自日本,更凸显了这项计划的国际性特质。两个团队是以高度竞争的精神,来完成他们的工程。因此,双子星塔的兴建,可说是彰显了技术的转移、国家的骄傲,对在地的宗教和文化议题也特别用心。参照回教传统的独特设计,以及双子星塔兴建背后所隐藏的巧妙技术,使这栋建筑物得以跻身20世纪的杰出摩天大楼之林。正如建筑师培利所言:“双子星塔不是纪念性的建筑典范,而是活生生的建筑物,扮演著一个象征性的角色。我们的辛勤付出让这座塔楼活起来”。相关新闻:法国“蜘蛛人”徒手登顶马来西亚双子星塔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有“蜘蛛人”之称的法国人阿兰·罗伯特2009年9月1日徒手攀登上了马来西亚最高的建筑——双子星塔。这已经是他数年来第三次尝试(一次是1997年在60层被捕,第二次是在2007年还是在60层被捕),前两次均因为安全人员的阻拦而未能成功。不过这次成功登顶后,又被警察抓了个现行,并因涉嫌非法入侵接受调查。据英国媒体报道,为了避免重蹈前两次覆辙,现年47岁的阿兰在1日黎明前开始攀登行动,花了约2个小时便登上双子星塔2号塔的顶部。当他在7点半左右返回到80层的观景台时,被保安人员抓住,警方随后将他带到警局盘问,并检查他的护照。据吉隆坡警察局长奥斯曼说,有关机构可能以非法入侵罪对阿兰提起指控。阿兰在开始攀登前对英国媒体记者说:“我曾两次来攀爬,攀登双子星塔是我的梦想之一。这有点像一个爱情故事,不仅是为了登上最高的建筑并留名青史……还是为了完成未曾做完的事情。”由于攀爬是在破晓前进行的,所以没有几个人目击了这一经过。不过据报道,有一名摄像师将全过程录了下来,据这位摄像师说:“他攀登时是徒手,很快就登上顶层,没有安全人员发现他或阻止他。”阿兰曾在1997年和2007年两度试图攀登这座建筑,都被安全人员发现并阻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