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高姓的由来

  • 百家姓 田姓的由来

      百家姓田姓的由来春秋战国时期,田氏即为陈氏。如春秋时齐国大臣田成子即为陈成子。后来田和取代“姜”氏政权,历史上称为“田氏代齐”。又,战国时哲学家田骈[pian]亦称陈骈。据《史记.田完世家》及《新唐书.子姓世系表》所载,周初陈胡公妫满受封于陈国(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十世孙陈厉公陈陀,生子名陈完,字敬仲。当时陈完的侄子、太子御寇被陈宣公所杀,陈敬仲畏惧祸及自身,遂逃奔到齐国,一是授封食采于田邑,二是古音陈田读音相近,三是政治关系上不易再继续称陈姓,所以陈姓第14世陈文子为宰相,改陈姓为田姓称田文子,田文子为田姓始祖,历史上常说陈田一家,即于此。

  • 百家姓姓鲁的由来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的弟弟姬旦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及《元和姓纂》等所载,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之子伯禽于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是为鲁公。鲁国从周公开始,到顷公一共传了三十多代,由于鲁国固守周的旧制度,春秋以后果然逐渐衰落了。到了战国时,鲁国被楚国的考烈王灭掉。被迫迁居下邑(指国都以外的所属城邑)。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鲁氏。   2、出自其他民族改姓而来:   ① 据《通鉴》所载,东晋时乌桓人有鲁姓。   ② 金时女真人孛术鲁氏汉姓为鲁。   ③ 清时甘肃平番县土司巩卜失加(元蒙古人后裔),明时赐姓鲁。   ④ 清满洲八旗姓秦楚鲁氏、博都里氏有改鲁姓者。   ⑤ 佤族姓木依库氏,子孙分别以三子之名为姓,其一曰鲁。   ⑥ 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者有鲁姓。   ⑦ 今彝、白、苗、土家、布依、朝鲜等民族均有鲁姓。   得姓始祖:姬旦。又名周公、周公旦,周武王之弟,周初三公之一。是周武王克商灭纣时的主将,居功至伟。周初,周武王大封诸侯,周公旦被封鲁国(都城在今山东省曲阜),为天下最富饶之地之一。周公旦被封后,因要留在京城辅政,乃遣其子伯禽就封鲁国。下传三十四代到公元前二五六年,鲁王顷公时,鲁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鲁姓。他们尊姬旦为鲁姓的得姓始祖。

  • 百家姓官姓的由来

      寻根溯源 官姓来源有四:1、据《姓源》所载,周大夫刘定公夏为官师(官吏之长),其后以官为氏。2、据《姓苑》、《左传》所载,官有世功,邑亦如之。古人以官命族,故有官姓。3、由关姓改姓而来。据一九七六年台东所修《官氏族谱》所载,解良(今山西运城)人关膺,于黄巢起义时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改姓官。4、出自他族。新疆锡伯族官加(关佳)氏汉姓为官;今满、仫佬、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 百家姓有姓从的吗

      从姓,我国常见姓氏之一。主要出自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出自汉代将军从公的后代,以祖字为氏[编辑本段]姓氏源流   1、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东周平王小儿子名叫精英,被封在枞国,在今安徽省桐城东南,为侯爵称枞侯。枞侯的后代就以国名枞为氏,汉代以后,去木旁为从氏,才有从姓。   2、出自汉代将军从公的后代,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的记载,汉代时,有大将军枞公,其后代以其名字为姓,姓从。 [编辑本段]得姓始祖   从公。   根据《元和姓纂》的记载,是汉代将军从公的后代。而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指出,枞阳是一个地名,先人以地为氏,因此有枞氏,汉代有枞公,一作纵。枞公与从公,实际上是同一人,自汉朝以后,枞和从两姓,一向是混为一谈,不分彼此的。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自古以来,“从”这个比较少见的姓氏,根据过去学者的考证,是由古老的枞氏“去木留从”而来的,从氏则以一个叫枞阳的地名而得姓。望族居于东莞郡,相当于今山东省沂水、莒县一带。从氏后人奉从公为从姓的始祖。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从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七十一位门阀。   今河南省的驻马店市、周口市郸城、新蔡县、信阳市光山县,安徽省的庐江市、宿州市、灵璧市、定远市、霍邱县三流乡三流村、凤台县,山东省的临沂市蒙阴县、沂南县,陕西省的山阳县,江苏省的泗洪市、高邮县,湖北省的潜江市渔洋镇从家村,以及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均有从氏族人分布。 [编辑本段]家谱文献   山东无棣回族从氏谱书,著者待考,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车镇乡五营中村从秀凯处。   安徽芜湖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安徽巢湖庐江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安徽宣城郎溪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安徽宣城乌溪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安徽宣城泾县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安徽繁昌从氏家谱,从氏世袭图一幅,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木刻活字印本,2005年重修。   湖北阳新(黄石地区)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云南元谋从氏族谱,(现代)从家发编修,2007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一百五十册。公开出版。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从 谂:唐代高僧,居赵州观音院。精心玄悟,乾宁中示寂,谥真际禅师,世号赵州古佛。   从 贞:明代繁昌人,官至安陆卫指挥同知,居官清俭,萧然若寒士,管领漕运,尤爱惜士卒,童孺俱颂其美。   从 龙:明代知县,字云峰,安陆人。成化中以举人知麻哈州。当时民俗皆被发左衽,经从龙治理五年,遂成衣冠人物之俗。   从 任:明代大学生,字子重,江南人。负奇气,嗜异书,有绝技。   从所向:明代钟祥人,官刑部主事,清廉恬退,为人仁义,有仁声。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   1、郡望   东莞郡:晋武帝大始元年(公元265年)置东莞郡。相当于今山东省沂水、莒县一带。   2、堂号(缺) [编辑本段]宗祠通用对联   〖从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明时剖竹;   汉代分符。   ——佚名撰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从龙事典。下联典指汉·从成公事典。   〖从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知州易旧俗;   大将守荥阳。   ——李文郑撰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余下全文>>

  • 百家姓中易姓的由来

      易姓的来源有二:   1、来自姜姓,以易为氏。武王伐纣时,姜尚担任统兵的军师,协助武王取得了胜利,赢得了武王的信任。封他于齐。后来又封他的子孙于易地,这一部分姜尚的后代于是以地名作为姓氏,为易姓。这就是河北易氏的由来。   2、出自齐大夫易牙之后,以先人的名字作为姓氏。春秋时有齐王的宠臣壅巫,字牙,因采食于易邑,也叫易牙。此人精于烹调技术,但性善逢迎,存有野心。管仲死时曾说易牙“杀子适君”,违反人情,不可重用,但齐王不听。管仲死后,易牙与竖刁、开方共同专权,齐王病了以后,他们趁机作乱,杀掉大批官吏,并将太子赶出皇宫,立公子无亏为国君。后来被其他的大臣所杀。易牙的子孙以易为姓称易氏。是为山东易氏。

  • 百家姓"龙"的由来

      龙姓总体概述 龙-百家姓排列256,约312万,占全国0.24%。   龙(Lóng 龙)姓的来源因多涉及神话,故不可详考,源出有七:   1、出自黄帝之臣龙行。据《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所载,黄帝臣有龙行,黄帝居有熊(今河南省新郑)。是为河南龙氏。   2、出自舜时纳言龙之后,以官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所谓纳言,是当时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子孙以官职名龙为氏。因舜的活动地域在晋南地区,故此支龙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为山西龙氏。至汉代,龙勉因仕从河北钜鹿诏迁扶风京兆,传四代有龙述,字伯高,龙伯高初任山都县令,汉光武帝时升零陵太守,官于楚,家武陵.为武陵始祖.   3、出自古代神话传说,御龙氏之后。据《姓氏考略》所载,龙姓出自御龙氏,望出天水。如夏朝御龙氏刘累(尧之后,因有驯化龙的本领,深得夏帝孔甲的赏识,被封赐为“御龙氏”)的后裔中,就有以龙为氏的。刘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师县南,是为河南龙氏。   4、出自古代神话传说,豢龙氏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资料所载,相传董父,已姓,精于饲龙,以畜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其后代有以龙为氏的,是为湖北龙氏。   5、出自西汉牂牁地区有龙姓。据《华阳国志》所载,西汉时的牂牁大姓中有龙氏。牂牁郡,治今贵州省凯里县西北。   6、出自地名,以采食地为氏。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龙(今山东省泰安西南之龙乡),其子孙有以龙为氏者。   7、出自其他源流和小数民族有龙姓:   ①《北史》所载,焉耆国(今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西南),西域且弥(今新疆昌吉、玛纳斯二县),其君王皆为龙氏。   ②小数民族中有龙姓。在我国苗、普米、哈尼、彝、侗、瑶、水等民族均有龙姓。   郡望堂号   龙姓郡望主要有五个:   1、武陵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南);   2、天水郡,西汉时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时治所在上圭阝(今天水市);   3、武阳郡,治所在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   4、太原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5、武昌郡,治所在今武昌。   堂号:“世师”、“八德”、“经德”、“纳言”、“敦本”、“敦厚”、“武陵”、“天水”等。   宗族特征   1、龙是中国人推崇倍至的神物,以龙为姓氏,亦是这一心理底蕴的表现。   2、在龙姓的发展史中,更多地体现着民族相融的历

  • 朱姓的由来?

      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三人为同一姓氏,都是姬昌的后代,同一年逝世。   毛姓来源: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九子毛叔郑。   周姓来源:周文王姬昌的后代,次子姬发即周武王。   朱姓来源:周文王姬昌的后代,十三子曹叔振铎。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周武王大封同姓宗族为诸侯于各地,同时也分封了一些异姓诸侯。他先将自己的弟弟姬叔振铎封到古曹国旧地(今山东定陶)一带,又寻得古曹国苗裔曹挟,将他改封到邾地(今山东邹城)建邾国。曹姓国邾国自西周初年建国,到战国末期灭亡。其族人为纪念亡国,纷纷以邾为姓,后改为朱姓。     周文王(姬昌)的后代 :   长子伯邑考,早卒,   次子发,周武王,   三子管叔鲜,   四子周文公旦 ,   五子蔡叔度,   六子郕叔武,   七子霍叔处,   八子卫康叔,   九子毛叔郑,   十子冉季载,   十一子郜叔,   十二子雝叔(雍)伯,   十三子曹叔振铎,   十四子滕叔绣,   十五子毕公高,   十六子原叔,   十七子丰叔,   十八子郇叔。   本人考证,是否属实,请网友点评。

  • 姓杨的由来

      杨 一、姓氏来源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二、迁徙分布 杨姓的发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内。杨为晋所灭后,其子孙便向西发展繁衍,首先是迁入陕西境,后再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今河南省境内,成为后世杨姓发展的主流。至汉代时,杨姓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杨姓入川也在此时,多由湖北、陕西省境迁去。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族人南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省境的杨氏,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晋、唐这一时期,是杨氏再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尤其以南方的繁衍最为突出,在此时期,多因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和唐代的"安史之乱"而引发中原杨氏大举南迁。至宋代起,杨氏已广泛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起播迁中心。总之,杨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繁衍于今河南、山西、陕西三省间地以外,还有以甘肃天水为中心的一线,以湖南、江西为中心的又一线。此后便逐渐向今河北、山东、内蒙、安徽、湖南、浙东、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直至编及全国各地。 三、郡望堂号 【堂号】 1、"关西堂":东汉时有关西人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 2、"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有一次,有个人在夜里带着黄金到杨震的家里行贿。杨震坚决不受,并严厉地斥责了那个人。那个人还是不死心,笑着对杨震说:"现在是深夜,地点在您的府上,决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您收下吧!"杨震义正词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快滚出去!"杨氏因以"四知"为堂号。 【郡望】 1、弘农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东汉至北周,曾一再改名恒农郡。 2、天水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 3、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此支杨氏,其开基始祖为韩襄王将领杨苞。 四、历史名人 杨 业:又名继业。北宋名将,曾败契丹十万之众于雁门关。 杨延昭:北宋名将,杨业之子,号称杨六郎。 杨 炯:唐代著名诗人。十二岁被称为神童,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 杨万里:南宋诗人,其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家。 杨 涟:明朝人,上疏弹劾魏忠贤24大罪,被迫害致死。 杨 雄:西汉著名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曾作《方言》、《太玄》、《法言》等,主张儒家的伦理学说。 杨深秀:......余下全文>>

  • 百家姓中李姓的由来 5分

      百家姓中李姓的由来(1)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出自嬴姓。皋陶之后,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李氏。传说殷商末年有理征,其子利贞,改为同音的又春秋时哲学家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李为氏。(2)据《北史.李士谦传》所载,赵郡李氏,为赵将武安君之后,李左车其先也。(3)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叱[chi]李氏,进入中原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4)唐朝皇帝姓李氏,“李”遂为国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有十六家皆赐“国姓”李氏。此外还有许多家族改姓李氏。由此李氏人口大增。

  • 高姓氏的由来

      一、姓氏源流   高(Gāo)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广韵》等资料所载,姜太公八世孙奚因拥立齐桓公有功,被赐予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相传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为姓。炎帝16世孙姜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姜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称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7世孙文公吕赤,赤有爱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六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蛋排挤,出齐奔燕。高止十世子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   2、出自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齐惠公之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取其字为姓氏。为山东高氏。齐惠公为齐桓公之子。   3、由“高”字开头复姓简化而来。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简化而为“高”姓。   4、出自他姓。据《北齐书》所载,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北齐文宣帝高洋赐鲜卑族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随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鲜卑慕容氏、高丽羽真氏,后改高氏;魏时,鲜卑族有楼氏,后改高氏;女真族石烈氏、纳羊氏,满族高佳氏、佟佳氏和北宋时入居开封的犹太人等改姓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   得姓始祖:高奚。春秋时期,姜太公六世孙文公吕赤的儿子受封于高邑(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南),称为公子高。公子高之孙奚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当时,公孙无知发动内乱,杀了齐襄公。奚联合诸大臣一齐平定内乱,诛杀了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奚因为平乱迎君有功,被封为上卿,并赐他以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称为高氏。高姓就这样诞生了。高奚作为高姓的始祖,受到世代子孙的尊敬和爱戴。   二、迁徙分布   高姓虽然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但春秋以后却以齐鲁之地高氏居多。据史料所载,战国到秦汉时期,高姓已可能迁入河北、辽宁境内。秦汉三国时期,随着政局的几度分合,人口迁徙频繁,高姓人氏渐活动于海河流域,黄河上、下游,淮河流域,长江上、下游地区。两晋南北朝时,战乱频繁,高姓人氏大举南迁,“广陵”郡望便是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隋唐时,有书记载,河南有陈氏父子率军开辟漳郡,其中有高氏参加,另河南高姓族人高钢入迁闽地(今福建省)。此时,德州蓨(今河北省景县)仍是继东汉以来高姓主要的聚居地。五代时期,有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人在江陵府(今湖北省荆州市)建南平国。有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人高彦俦到四川后蜀政权为官。在此期间,江南江北都有高姓人活动。两宋时期,高姓人为避战乱由中原向江南迁徙。如开封高琼后裔定居于海宁、临安、温州、山阴,合肥人高彻定居于晋陵。元明清时期,高姓人多集聚于东南地区,尤以江苏、浙江地区最为集中。今日高姓主要分布在江苏、福建、广东、江西、云南等地。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齐、燕、荆南等政权。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一。   三、历史名人   高 柴:今山东省人,春秋时齐国人。孔子品学兼优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高 洋:今河北景县人,执掌东魏政权多年的高欢之子,代东魏建北齐。北齐共历六帝,执政二十八年。   高 适:唐朝诗人,与岑参齐名......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