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有姓国的吗

  • 百家姓有姓要的吗

      要姓   要   yāo   姓氏   来源:《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里都有收载。   1.郑樵注云“吴人要离之后,望出鲁国。”以名为氏。   2.藏族也有此姓。   分布:今天津之武清、湖北之洪湖、辽宁之清源、河北之辛集、阜平、涉县、黄骅、鸡泽、河南之义马、山西之太原、太谷、榆次、阳泉、陕西之韩城、青海之天峻、山东之管陶等地有分布。   名人:   要兢,汉朝人。   要廷珍,唐朝人。要敬,元朝人。要绣,明朝人;成化中女为宪宗妃,拜光禄署正;要毅,明朝人,知县。   要离,春秋末年,吴国有个刺客叫要离。相传他由伍子胥推荐给吴国国君,谋刺住在卫国的吴公子庆忌。要离请吴王砍断他的右手,杀掉他的妻子儿女,假装和吴王有仇而跑出国境。他到卫国之后,又假意向庆忌说了些如何攻灭吴国的办法,为的是能得到庆忌信任。后来他果然骗取了信任。在一次与庆忌同舟渡江时,刺杀了庆忌,他也自刎而死。要离家族的人就以“要”作为姓氏。

  • 百家姓总共有多少姓? 有没有姓国的?全国大概有多少人姓国?

      百家姓赏见的3000个,总共约有15000个,姓国有。

  • 有姓国的么

      有     国 侨:(公元前?~前522年),亦称公孙侨,字子产;郑州新郑人(今河南新郑)。著名春秋时期郑国大夫、政治家。     国 渊:(生卒年待考),魏国人,后汉经学大师郑玄的学生。著名三国时期曹魏国大臣。     国 柱:(生卒年待考),满族,郭络罗氏;满洲镶黄旗人。著名清朝楚雄镇总兵。     国林之:(公元1915~1992年),河北武邑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国敏元:(公元1944~今),女;北京人。著名中医专家、营养减肥专家。

  • 百家姓上有姓红的吗?

      红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位门阀,主要以昌平郡(今北京昌平)为望居。

  • 百家姓姓韦的由来

      韦姓分布     韦姓人分布很广,远及海外诸国,总计约有90万人。分布较多的省份有陕西(西安、长安、蒲城、澄城、咸阳、宝鸡、延安、榆林、清涧、汉中、安康、商洛)、广西壮族自治区(仅中级职称以上者就多达200余人)、广东(广州、龙川、珠海)、江苏(镇江、常州、苏州、南京、扬州、上元)、浙江(杭州、绍兴、余姚、吴兴)、安徽(合肥、芜湖、霍丘)、河南(洛阳、郑州、开封、原阳、杞县、滑县)、山东(济南、曲阜、淄博、邹县)等省(县、市因无资料,难详述)。     次之是河北(石家庄、邯郸、肃宁、保定)、北京、天津、上海、山西、甘肃、内蒙古、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云南、贵州、四川、香港、台湾等省和地区。世界诸国的韦姓人,以东南亚诸国较多。     韦姓起源   韦姓起源有三:     一、夏朝少康时有豕韦国,其后人以韦为氏。     炎帝、黄帝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的母系、父系氏族社会,又以他们为主体与东夷少昊族组成了“华夏民族集团”,因而“炎黄”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中国人许多姓氏来源的始祖。比黄帝稍晚的韦姓祖先是“五帝”之一的帝颛顼高阳氏。按《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娶姜姓炎帝后裔氏族部落女嫘祖为妻,生的儿子中有一个叫昌意。昌意又娶今四川岷江流域的姜姓蜀山氏族部落女昌仆为妻,生的儿子中有名叫颛顼。颛顼聪明伶俐,15岁就能协助处理部落事务,成年后,继承了祖父黄帝的华夏部落联盟军事首长职务。他善于团结各氏族部落首领,放手让他们处理各种事务,注意发展原始农业、手工业、物品交换业,使原始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也得到了部落民众的称赞。他又根据神事、民事混杂的情况,将华夏部落联盟中的神(天)事、民事机构分设,各有“官员”管理,不得混杂。史学界将颛顼帝高阳时期视为我国社会文明的“雏型国家”阶段。颛顼娶滕坟氏族部落女“女禄”为妻,生子老童。老童娶根水氏族部落女骄福,生子重黎、吴回。吴回有子陆终,其母不详。陆终娶鬼方氏族部落长的妹妹女(阝贵)为妻,怀孕长达三年,生了三个儿子。接着,又从其左肋下生出三个儿子:一子名樊,又叫昆吾。二子名惠连,又叫参胡。三子名筏篚,又叫彭祖。彭祖是颛顼的第五代孙、黄帝的第七代孙。彭祖继承父亲的氏族部落长职务后,注重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形成彭祖部落。他约生于帝尧初年。     黄帝氏族部落联盟以龙为图腾,后裔氏族因地名、水名或祖先崇奉物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图腾崇

  • 百家姓中有覃姓吗?

      百家姓中有覃姓。覃姓来源:1据《万姓统谱》及《古今姓氏书辩证》云:覃氏本为谭氏,避难改姓,去言改为覃。今岭南多此姓。2为南方少数民族姓氏。《姓氏五书》云:蜀中覃姓皆音寻,关陇覃姓则如本音,作谭。南方“覃”氏多念qin。覃姓名次饥此姓各地读音不一,宋《百家姓》没有收入之内。2007年统计公布列为第94姓,2008年统计公布列为第129姓,共有130多万人,袁一达统计公布列为第175姓。

  • 百家姓有姓刀的吗?

      百家姓中有姓刀的氏族,不过人口较少。   刀刀,读音作diāo(ㄉㄧㄠ),古音读作xìng(ㄒㄧㄥˋ),不可读作dāo(ㄉㄠ)。来源有多个说法:①集韵:刀达,蜀人,后避难改姓。 ②希姓录:王骥平麓川,赐夷人怕、刀、剁三姓,后染华风,改为刁氏。 ③千家姓:勃海族。 姓氏由来:“杨慎希姓录:明朝王骥平麓川,赐夷人怕、刀、剁三姓,后染华风,有改为刁氏者。”按刀氏为现今之傣族。

  • 百家姓里有姓游的吗

      有啊!   一、姓氏源流   游(Yóu 游)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以祖上之字命姓。春秋时期,周历王姬胡的儿子姬友,被其兄周宣王姬静封于郑,建立郑国。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穆公有个儿子叫偃,字子游,他的孙子游皈以祖父之字命姓,其后皆以“游”命姓,称游姓。   得姓始祖:从《元和姓纂》一书考证,游氏起源于春秋时代的郑国,是郑穆公之子公子偃的后裔。由于公子偃字子游,所以他的子孙才有“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游。春秋时代的郑国,是周宣王的弟弟姬友所传,后世的游氏家族,既然是传自郑国的公族,则诚然是圣君周文王姬姓的后裔。古代的郑国在今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的地带,国都设于新郑。故子游就是游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游姓在大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排名三十六位。源出于姬姓。春秋时期,郑穆公有个儿子名为公子偃,字子游。子游的孙子皈为纪念他的祖父,就取祖父的字中一字“游”为姓氏,称为游氏。游皈的二子游吉号子大叔,继著名宰相子产后执掌郑国国政,游氏的声名也随之大张,传播更为广泛了。春秋时候,晋桓庄之族中也有游氏。另据部份族谱记载:由王氏改姓游,明朝永乐年间王先益为游家养子,其后以游为姓。游氏堂号有:冯翊、广平、立雪、东兴。自子游传至游道保,讳匹,号五丈,当李唐世乱之时,道保南迁南闽剑州建阳禾坪村(今长坪村),建家立业,子孙蕃衍,分布江西之赣州、于都、会昌、瑞金、兴国、庐陵等地。到南宋时,因兵荒马乱,游氏68世祖,字文珀,号二三郎(约生于1131年)于1175年从江西庐陵林息坑迁来汀州上杭县胜运里阔滩坝头(今稔田镇化厚村上游屋老屋子里)开基立业。游氏从唐末五代开始,游姓在今我国南方的福建地区,就已兴盛起来。由此可见,福建的游姓,是由河南而江西、再浙江、然后逐步播迁到南方的。游氏族人迁徙外地甚多,海外有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大陆有重庆市,江西的赣州、遂川、黎川、龙南、定南、崇义,广东的河源,浙江的遂昌,福建的永定、三明、龙岩、武平、漳埔、宁化、明溪等县市。本县的歧坑、宫子前、灌子坑、沙子凹、石牌岗等乡村。台湾游姓以福建诏安移居者为多,现在分布较多的县市,有台北县、市,宜兰县,桃园县,彰化县等(余略)。   三、历史名人   游 吉:春秋时郑国正卿。据《左传》说,游吉即太叔,美秀而文,熟于典故,继子产为政,“不妨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

  • 百家姓年姓的名人有哪些?

      年 芸:(公元1982~今),女;江苏人。著名游泳健将。     年四旺:(公元1946~今),安徽怀远陈集梅庄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人民英雄。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年四旺”是个光芒四射的名字,被誉为“毛主席的好战士”。     年维泗:(公元1933~今),河北秦皇岛人,生于北京。著名国家级足球教练。     年希尧:(公元?~年待考),一作允恭,字希尧,年羹尧之兄;广宁人(今辽宁北镇),汉军镶黄旗。著名清朝初年文臣。     他凭着与雍正皇帝的亲密关系而官运亨通,由笔帖式,累官广东巡抚,工部右侍郎,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授内务府总管,管理淮安板闸关税务。     他与刘源、郎廷极、唐英、继昌等人皆旗籍,而宦于江右以制瓷得名。在政治上却并无什么大的建树。     与其政绩平庸相比较,年希尧在科学和艺术上的贡献却不同凡响。他被朝廷派到江西景德镇去监督烧瓷器,因为宫廷用的瓷器都由那里烧成。他在景德镇陶瓷业的恢复和创新中,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年羹尧:(公元1679~1726年待考),字亮工,号双峰;广宁人(今辽宁北镇),汉军镶黄旗。著名清朝将领。     年羹尧是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中进士,任瀚林院庶吉士,在国史馆修撰功臣传,后任检讨。     清康熙四十四~四十七年(公元1705~1708),年羹尧历任四川、广东乡试正考官,侍读学士。     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任内阁学士。     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任四川总督兼管巡抚事。     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任定西将军。     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任川陕总督。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清世宗雍正皇帝即位后,年羹尧以藩邸旧人获宠,接管抚远大将军允禵军务,寻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规划善后十三条。事定,封一等公。后任抚远大将军,率部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之乱,素为雍正皇帝的心腹。     年羹尧后因功高权重,骄纵揽权,屡干涉朝中及地方事务,军中及川陕用人自专,称为“年选”。奴视同僚,督抚跪道迎送。因此遭到清世宗雍正皇帝的猜忌,之后于清雍正三年(公元1726年)农历4月22日被贬为杭州将军,又降为闲散章京,最后连贬九级为杭州门卫。同年农历9月28日以九十二项大罪被下狱。     年遐龄:(生卒年待考),广宁人(今辽宁北镇),汉军镶黄旗。著名清朝大臣。     康熙年间官至工部侍郎、湖北巡抚,被封为一等公,外加太傅衔。     年 富:(生卒年待考),字大有;安徽怀远人。著名明朝大臣。     本姓严,因人错呼“年”,即以讹传讹,改“严”为“年”。

  • 百家姓有姓安的吗?

      有啊 ,安禄山啊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 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 》。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 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 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 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 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他判断《百家 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所谓“有国”据史书记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可见这本书是北宋初年问世的。   《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该书颇具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的。   [编辑本段][1]【百家姓历史】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姓氏,并且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得延续。百家姓中有七成姓来源于洛阳偃师。   “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是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着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姬,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   《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个姓姜,鸡个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   《百家姓》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十世纪北宋朝代起在中国广为流传。   是谁创造了《百家姓》?它何时初具规模?又何时出版?这些问题直到今天还是个迷。根据明清朝代有文字记载的学者的研究,《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存在。在宋朝初期由一位地处吴、越地区(现今浙江省杭州市)不知名的儒家学者将其编辑、装订成册。   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公元1125-1210年)最早在他的诗《秋日小雨》中提到百家姓。诗人在注释中指明他的灵感源自两本书,一本是《扎子》,另一本就是《百家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开始流传了。   宋朝的皇氏姓‘赵’,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国王姓‘钱’,宋朝的一位学者相信‘孙’是宋朝皇族妻妾的姓氏,‘李’是南唐的统治者--李后主的姓氏。这就是《百家姓》的开场白--“赵钱孙李”次序的由来。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体《百家姓》是在元朝(公元十四世纪初)出版的,它根据汉字和蒙古字的语音、笔画对应而成。但是元朝的版本并不完整,流传已久的《百家姓》直到明朝才算收录完整。它总共记录了438个姓氏,其中408个是单姓,有102行组成,38个是复姓,编成15行。最后一行是百家姓终,即百家姓完结篇,由118行构成,共有472个字。   清朝后期又出现了另外一本有关百家姓的书--《增广百家姓》,书中记录了444个单姓,60个复姓,结束语为“百家姓序”。   现存的清朝版本的百家姓既有文字又有图画,每页上方除了记录历史名人的名字和其所属家族外,旁边还有他的图像;每页下半部是由四个字或姓氏组成的短句,读起来很像古时的四句诗词。   ......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