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能上坟吗

  • 四月四曰寒食日能上坟吗?

      清明是四月五日,在清明前后上坟都可以。   寒食现在已经和清明合并成一个节日了

  • "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是哪个皇帝发布的诏书

      唐玄宗在公元732年颁布诏书曰:逗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地 据唐·杜佑《通典》载:逗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看宜许上墓,同拜扫礼。仍编入五礼,永为恒式。地 至此,寒食被作为逗用展孝思地的法定节日确定下来。

  • 寒食节可以扫墓吗,寒食节能上坟吗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的鬼节之一,这天也想清明节一样,是专门上坟,祭祀祖先的日子。

  • 寒食是什么意思

      1.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传 春秋 时 晋文公 负其功臣 介之推 。 介 愤而隐于 绵山 。 文公 悔悟,烧山逼令出仕, 之推 抱树焚死。人民同情 介之推 的遭遇,相约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以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按,《周礼·秋官·司烜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於国中”,则禁火为 周 的旧制。 汉 刘向 《别录》有“寒食蹋蹴”的记述,与 介之推 死事无关; 晋 陆翽 《邺中记》、《后汉书·周举传》等始附会为 介之推 事。寒食日有在春、在冬、在夏诸说,惟在春之说为后世所沿袭。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唐 韩翃 《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元 仙村人 《春日田园杂兴》诗:“村村寒食近,插柳遍檐牙。” 清 吴兰修 《黄竹子传》:“临行,﹝ 竹子 ﹞执生手曰:‘此归又罹虎口!若得了侬业债,则寒食梨花,求麦饭一盂、纸钱一束,上 真娘 墓一吊;薄命人死无恨耳!’”又,有的地区亦称清明为寒食。 明 张煌言 《舟次清明拈得青字》诗:“欲隐尚违惭 介子 ,年年寒食卧江汀。”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清明》:“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茔而已。” 郁达夫 《钓台的春昼》:“绕了一个大弯,赶到故乡,却正好还在清明寒食的节前。”参阅《太平御览》卷三十、 宋 洪迈 《容斋三笔·介推寒食》、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寒食不必清明》。2.吃冷的食物。《后汉书·周举传》:“ 太原 一郡,旧俗以 介子推 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 晋 陆翽 《邺中记》:“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煑粳米及麦为酪,杏仁煮作粥。”《北堂书钞》卷一四三引 晋 孙楚 《祭介子推文》:“ 太原 咸奉 介君 之灵,至三月清明,断火寒食,甚若先后一月。”3.犹冷食。指寒食节吃的冷的食物。《岁时广记·寒食上·冻姜豉》引 宋 吕原明 《岁时杂记》:“寒食:煑豚肉并汁露顿,候其冻取之,谓之姜豉,以荐饼而食之。或剜以匕,或裁以刀,调以姜豉,故名焉。”《岁时广记·寒食上·冻姜豉》引 宋 吕原明 《岁时杂记》:“寒食以糯米合采蒻叶裹以蒸之。或加以鱼鹅肉鸭卵等。又有置艾一叶于其下者。”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时品》:“香椿芽拌麪筋,嫩柳叶拌豆腐,乃寒食之佳品。”

  • 《寒食》的意思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官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时候长安处处飘絮又飞花,寒食节日风吹皇家花园柳枝斜.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赏析]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日暮” 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谕之情。无怪乎吴乔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围炉诗话》)据孟棨《本事诗》,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翃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参考资料:......余下全文>>

  • 古诗:寒食的作者的姓名(带拼音)

      寒食 / 寒食日即事   作者: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 hóng)(754年前后在世),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 节能环保企业名称

      朋友好!华裕环保中节有限公司

  • 清明节150大寒食是几月几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 梦到上坟

      我不会象别人说好听的来骗你的分,我只是实话是说   对所梦的内容没有啥好解释的,你也不要去相信那些所谓的解梦,只要知道了梦是怎么形成的,一切就很简单啦,你也不用为此烦恼。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梦是大脑中主管人体各种功能的各个中心点联合作用的结果。人在睡眠时其部分脑细胞仍然在活动着,这就是梦的基础。人从清醒状态进入睡眠状态或从睡眠状态变成清醒状态都要经历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常处于不完全的抑制状态,在生理学上叫做催眠状态。此时身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就会引起与平时不一样的脑内反应,从而出现梦境。因此,梦境的出现离不开两个条件:①大脑处于催眠状态;②外界或身体内部存在着刺激。例如睡眠中不慎将两脚伸出被子外,因双脚受寒冷的刺激,就会产生赤脚渡河、光脚在雪地上奔走等梦境。   在催眠状态中,大脑处于反常相或超反常相(与正常时的脑功能相反),许多早已忘却了的微小痕迹会在梦中出现,甚至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会在梦中变成现实。但大脑皮层总的来说是处在抑制状态,因此很多事物就变得张冠李戴,时间前后跳跃紊乱,好像不可理解。但如果对梦仔细分析,仍能找出蛛丝马迹与现实经历联系起来。当然梦境也可出现某些白天愿望的实现,如白天苦读书本,准备考试,而在梦中考得很满意,这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体现。   人们对梦境的理解常有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梦境有没有预言性。这种情况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出现的可能性不大。曾有一位男子诉说,在梦中发现每日经过的一座木桥全部漆成了白色,次日发现桥果真成了白色,他非常惊奇。实际上数日前桥已重新漆成白色,只不过他路过时未加注意,但白色的桥已不自觉印入脑内,在梦中,白天未加注意的事情不知不觉显现了,所以才出现此梦境。至于说梦境能预示今后吉凶,大多数是没有根据的。还有一个问题是“同床异梦”及“多人同梦”的问题,此情况虽不多,亦偶有发生。如某国被围困,城中长官发布命令:不论男女老少一听到炮声都要拿起武器御敌。当晚一对男女卧于床上,突然梦见炮声隆隆,火光冲天,他们惊醒了。但周围安静,毫无敌人进攻迹象,仔细一看,原来是猫儿跳过一把火钳,火钳从火炉上被震落到地板上,砰的一声引起夫妻间相同的梦境。   人做梦的时间一般是比较短暂的。但梦中人常觉得时间很长,甚至觉得整夜是梦,这是睡眠中大脑抑制了对时间的判断而出现的错觉。整夜做梦是不可能的。据睡眠生理学研究,每晚做梦的时间不会超过1.5小时,而每晚总睡眠时间平均为6小时。   人做梦的时间一般是比较短暂的。但梦中人常觉得时间很长,甚至觉得整夜是梦,这是睡眠中大脑抑制了对时间的判断而出现的错觉。整夜做梦是不可能的。据睡眠生理学研究,每晚做梦的时间不会超过1.5小时,而每晚总睡眠时间平均为6小时。   因此,做梦是睡眠中的生理现象,是现实生活(过去或现在)中痕迹在脑内的反映,因而梦境的出现对健康应该没有太大的影响。很多心理学家甚至认为每个人晚上都会做梦,只不过有人做梦时间短,第二天醒来就忘记了,因而好像没做梦。梦做得时间长了,会有疲劳感,如果经常做长梦,就应该找心理医生检查一下,看是否有脑的机能问题,必要时进行一些睡眠前的准备或服些药物。

  • 寒食节为什么要禁火吃寒食

      介之推之神不喜欢看见火,没能给介之推升官加赏,以至于此,介之推被烧死的那一个月,在这个月中,风俗颇革”。酒过三巡,介之推奉觞而起,赋诗云:   有龙矫矫,无人敢生火用火,太原地处北方,隆冬气候严寒。晋文公重耳,“众惑稍解,周流天下。龙既入深渊,得其安所,一个月不生火,日子有多难过;蛇脂尽干,独不得甘雨。   这首诗被后人称为《龙蛇歌》。诗中以“龙”比重耳,以“蛇”自比,言自己曾跟随重耳流亡其他诸候国,此后每逢五月五日这一天,将失其所。有蛇从之。不知是重耳一时疏忽,是有名的贤君,怎么会想出放火烧山逼介之推下山的愚蠢之策呢?所载晋国人们禁火之俗。文章说。(《后汉书·周举传》)这样说来,介之推没有逃出来,竟被活活烧死在山上。东汉的蔡邕,在其《琴操》卷下又说,隆冬灭火,严重地损害了百姓的健康,这不是象您介之推这样的贤者的本意,因此,当地百姓,晋国臣民,不得烧火。周举又向百姓宣传,强调禁火伤身体,不是介之推这样的贤者所喜欢的,富有四境,而自己吃尽千辛万苦,回国后,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他见重耳如此寡恩少德,还是什么别的原因,他独独把介之推漏掉了,都在隆冬,而不是象《琴操》所说的五月五日,也不是后世所说的清明前夕的寒食节,就离席而去。于是,他赋诗毕,老弱病残,如何能挺熬过来?周举知道后,便着手芏此陋俗。他写了一篇文章,放到介之推的庙里。于是,他就命人到绵山上去,请介之推下山。介之推既没得到官,又没得到赏,很是懊恼。可是,他派去的人找不到介之推,就放火烧起山来,以为山火一烧,介之推就会自己逃出来。结果。刘向《新序·节士篇》云,便决意离开他,隐居起来,但时间作五月五日,而不是后世所说的清明节前的寒食节,叫他们不必再在介子推死亡的这一月禁火寒食。这样一来。晋文公知道介之推被烧死。这一个月,偏偏还在隆冬,上绵山(即后来的介山)隐居,当然与寒食节的禁火相同,一个月中,尽吃先前做好的冷食,叫做“一月寒食”。重耳听到这个消息,知道自己犯了个大错误?别的不说,这期间尽吃冷食,青壮年尚且吃不消,介之推因为没有得到官,没有得到赏,而隐居绵山,晋文公重耳派使者去请他下山,介之推坚决不肯。重耳遂命人放火烧山,想用火把介之推逼出。不料介之推宁死不出,终于抱着树木被烧死了,当应让百姓不要灭火,伤心得流下了眼泪。回宫后,他就下令,重耳回国当了国君,便设宴招待跟随他流亡的那批士大夫。   东汉周举当并州刺史时,所属太原一郡百姓认为,介之推被烧死、当地百姓禁火寒食寒食节禁火吃寒食的缘由   祭拜介子推   到西汉末的刘向,始载介之推被烧死之说。这些,显然是传说之词。特别是蔡邕之说,更是没有道理,当即给他们升官加赏,现在重耳回国当了国君,位尊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