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是什么节

  • 寒时节是什么节???有这个节么?!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现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 下元节是什么节

      下元节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   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     农历十月十五,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在十月十五,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人们要进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动。   古老的“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诞”、“下元水官节”。   关于下元节的记载:   《中华风俗志》也有记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   宋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   河北《宣化县新志》:“俗传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斋者。”

  • 侗族风俗是什么

      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侗族诗歌的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其中抒情诗歌优美细腻,真挚热情。;叙事诗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长,是侗族民间文学的一项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歌词多以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和习惯法为题材,具有史料价值。以《珠郎娘姆》、《莽岁》、《三郎五妹》、《蝉之歌》 等流传最广。音乐曲调既多又美。一领众和、多声合唱的“大歌”声音宏亮,气势磅礴,节奏自由。琵琶歌,因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侗语称ki212,俗称牛腿琴)伴奏而得名,曲调欢快流畅,为侗族所特有。民间的故事传说,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表现手法富于浪漫性,体现了侗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追求光明、战胜邪恶的善良愿望。侗戏是由原有的叙事说唱发展起来的,始于19世纪初,相传是黎平侗族吴文彩(约1798~1845)所创。台步简单,动作纯朴,曲调唱腔多样。演唱时,用胡琴、“格以琴”伴奏,击锣钹鼓闹场,着侗装,不画脸谱,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侗族民间舞蹈,有“哆耶”、芦笙舞和舞龙、舞狮等。“哆耶”是群众性的集体歌舞,或男或女,彼此互相牵手搭肩,围成圆圈,边走边唱。芦笙舞是由舞者吹奏芦笙边吹边舞的集体舞蹈。乐器除上述者外,还有侗笛、唢呐等。手工艺品有挑花、刺绣、彩绘、雕刻、剪纸、刻纸、藤编、竹编。刺绣恭侗族妇女擅长的工艺,她们有服饰上刺绣各种图案花纹、人物、禽兽、花卉、草虫,形象生动,色彩绚丽而调和。银饰有颈圈、项链、手镯、耳环、戒指、银簪、银花。纺织品有侗锦、侗帕、侗布。先用靛染,后涂蛋白的“蛋布”,颜色鲜亮,为侗族固有衣料。   鼓楼、风雨桥是侗家建筑的典型代表。侗族擅长石木建筑,鼓楼、风雨桥是其建筑艺术的结晶。鼓楼为木质结构,以榫头穿合,不用铁钉。有三、五层以至十五层,呈4面或6面8面倒水,高4~5丈,飞阁重檐,形如宝塔,巍峨壮观,是族姓或村寨标志,也是公众集会的议事场所。风雨桥是石墩木桥,长廊桥道,桥亭重瓴联阁,雄伟壮丽,以三江县的程阳桥最负盛名,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   历史由来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百越”中的一支)。古代侗族先民原来居住在广西梧州一带,后来一部份向东移动到贵州、湖南一带;另一部份移至广西定居下来。12-13世纪,江南一些汉族人因乱战而迁到侗族地区;14世纪,从江西迁移来大批的汉族农民;14世纪末,又在侗族地区屯军,军人多为江西籍的汉族人。以上这些移民和屯军,以后有大部份融合到侗族中。   语言文字   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两方言区,但差异不大。现在多数人能说汉语,有的地方完全说汉语。侗族原来没有自己的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但没推行起来,现在基本通用汉语   侗族(二)   宗教文化   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别崇拜女性祖先“萨母”,各寨都建有“萨母祠”或神坛供奉她。有的地方受汉族影响,还信汉族的一些神。相信灵魂不死。佛教也有流传,有庵堂寺庙,但信奉的人不多。基督教、天主教也曾传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侗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称。侗族大歌、哆耶舞、芦笛舞、侗戏、斗牛会是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习俗及社会   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前有行歌坐月,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男女青年交往自由,女青年以来的访的男青年多为荣。男青年去时,每人都手提一个灯笼,晚上谁家的灯笼挂的多,说明谁家的女儿出众,其父母也很得意。过节时,男女青年唱对歌表示爱情。   男人穿对襟或右衽无劣谔衣,......余下全文>>

  • 羌族太阳神节是什么时候?

      1.蒙 古 族 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青海省,河北省,河南省,甘肃省,云南省。     2.回 族 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河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云南省,河北省,山东省,安徽省,辽宁省,北京市,黑龙江省,天津市,吉林省,陕西省。     3.藏 族 西藏自治区,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云南省。     4. 维吾尔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南省。     5. 苗 族 贵州省,云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广东省,湖北省。     6. 彝 族 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7. 壮 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     8. 布 依 族 贵州省。     9. 朝 鲜 族 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     10. 满 族 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     11. 侗 族 贵州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12. 瑶 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云南省,广东省,贵州省,四川省。     13. 白 族 云南省,贵州省。     14. 土 家 族 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     15. 哈 尼 族 云南省。     16. 哈 萨 克 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     17. 傣 族 云南省。     18. 黎 族 海南省。     19. 僳 僳 族 云南省,四川省。     20. 佤 族 云南省。     21. 畲 族 福建省,浙江省,江西省,广东省,安徽省。     22. 高 山 族 台湾省,福建省。场     23. 拉 祜 族 云南省。     24. 水 族 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25. 东 乡 族 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6. 纳 西 族 云南省,四川省。     27. 景 颇 族 云南省。     28. 柯 尔 克 孜 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黑龙江省。     29. 土 族 青海省,甘肃省。     30. 达 斡 尔 族 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31. 仫 佬 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     32. 羌 族 四川省。     33. 布 朗 族 云南省。     34. 撒 拉 族 青海省,甘肃省。     35. 毛 难 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     36. 仡 佬 族 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     37. 锡 伯 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     38. 阿 昌 族 云南省。     39. 普 米 族 云南省。     40. 塔 吉 克 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1. 怒 族 云南省。     42. 乌 孜 别 克 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3. 俄 罗 斯 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4. 鄂 温 克 族 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     45. 德 昂 族 云南省。     46. 保 安 族 甘肃省。     47. 裕 固 族 甘肃省。     48. 京 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     49. 塔 塔 尔 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50. 独 龙 族 云南省。     51. 鄂 伦 春 族 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     52. 赫 哲 族 黑龙江省。     53. 门 巴 族 西藏自治区。     54. 珞 巴 族 西藏自治区。   55. 基 诺 族 云南省。   56.汉族   1. 朝鲜族 朝鲜族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一年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还有三个家庭节日,即婴儿诞生一周年、“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2. 侗族 节日......余下全文>>

  • 腊八是什么节?意义是什么?

      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 农历十二月八日为中国腊八节,民间有食腊八粥的习惯。腊八粥也叫八宝粥,相传腊八节是佛祖“成道”之日,佛寺要仿效牧女献糜的故事,取八种香谷和果实制粥供佛,故名八宝粥,腊八粥制法简单,营养丰富,味道香甜。到了宋代,民间争相效仿,广为流传,成为一道深受人民喜爱的美食。     腊月初八被佛教界奉为佛成道日,寺中僧尼常以糯米、芝麻、苡仁、桂元、红枣、香菇、莲子等8种食物合煮“八宝粥”,邀请周围山民共进圣餐,并施舍给民家老幼分食,以示对佛祖的敬奉。其后渐成民间自煮八宝粥(称腊八粥)食用。形成了吃“腊八粥”风俗。     每逢农历十二月八日,古代寺院要取香谷和果实等杂煮成粥糜敬佛,民间也效法在腊月初八煮这样的粥吃,以消灾除病。宋代杭州民间的腊八粥是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和米煮成的。明清时各地盛行吃腊八粥。

  • 8月9号是什么节

      七夕节(本称乞巧节,七月初七) 正月十五元宵节,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此称谓古来已久。元宵节,是古代妇女最感兴趣的节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才可以出来,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七夕更倾向于是一个女子过的节日,其内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单纯地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就把七夕附会成“情人节”,严格意义来说,元宵节的“情人节”功能胜于七夕节

  • 六月十日是什么节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为新中国体育工作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2个大字。   2008年6月10日世界文化遗产日   葡国日、贾梅士日暨葡侨日——葡萄牙的国庆日,   亦为葡萄牙爱国诗人贾梅士的忌日。

  • 雨水节是什么意思

      【雨水】不是(节),而是(气);【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气 。   雨水在每年公历2月19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度是开始,在我国黄河流域的物候现象为雁北飞、草木萌动,这是我国大部分地区雨量开始逐渐增加。   【斗指壬】、春风遍吹,冰雪消融、气候湿润,雨水增加所以叫【雨水】;

  • 摸泥节的由来是什么?

      摸泥节,是湘西土家族群众尤为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土家族青年男女通过往心仪对象的脸上、身上涂抹泥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意。   佤族是一个以黑为美的民族,佤族认为黑色是勤劳的象征,是健康的象征。摸你黑”是从佤语“moh nin heiy”音译过来的。意思是“这正是我们追求的、我们所期待的,坚持下去吧,坚持到永久永久”。   “摸你黑”的由来:   过去的“摸你黑”用的是黑色的香泥土。   早在远古时代,当人类还不会用纺线而只知道用兽皮遮羞取暖的时候,笨重的兽皮有时会变成累赘,甚至难逃猛兽的袭击和追杀,迫使人类不得不赤身裸体,但阳光的辐射和蚊虫的叮咬让他们无法忍受。一个偶然的机会,人类看到水牛在泥土里打滚,居然可以防止阳光的辐射和蚊虫的叮咬,于是他们也学着水牛在身上涂满泥土来保护自己,涂满泥土身体在树叶里一滚,身上便沾满了各种树叶,这样还可以轻易躲过野兽的袭击。久而久之,泥土能止痛、消肿、解毒等功效被人们所领悟,于是泥土变成了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药品”。 “摸你黑”活动的灵感正是由此而来。   佤族的传统观念认为:"摸在姑娘脸上,希望姑娘越来越漂亮;摸在老人的脸上,祝福老人长寿健康;摸在小孩脸上,希望小孩平安吉祥;摸在朋友脸上,期待友谊地久天长;摸黑满脸,代表开心永久、快乐永久;摸得越多,意味着幸福就越多。   ”的由来:   过去的“摸你黑”用的是黑色的香泥土。   早在远古时代,当人类还不会用纺线而只知道用兽皮遮羞取暖的时候,笨重的兽皮有时会变成累赘,甚至难逃猛兽的袭击和追杀,迫使人类不得不赤身裸体,但阳光的辐射和蚊虫的叮咬让他们无法忍受。一个偶然的机会,人类看到水牛在泥土里打滚,居然可以防止阳光的辐射和蚊虫的叮咬,于是他们也学着水牛在身上涂满泥土来保护自己,涂满泥土身体在树叶里一滚,身上便沾满了各种树叶,这样还可以轻易躲过野兽的袭击。久而久之,泥土能止痛、消肿、解毒等功效被人们所领悟,于是泥土变成了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药品”。 “摸你黑”活动的灵感正是由此而来。   佤族的传统观念认为:"摸在姑娘脸上,希望姑娘越来越漂亮;摸在老人的脸上,祝福老人长寿健康;摸在小孩脸上,希望小孩平安吉祥;摸在朋友脸上,期待友谊地久天长;摸黑满脸,代表开心永久、快乐永久;摸得越多,意味着幸福就越多。

  • 侗族 传统节日

      节日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文字和没有建立在文字基础上的理论文化,侗民族的历史文化绝大部分是通过节日风俗口传心授耳濡目染达到心领神会而传承下来的。   一、年节   除夕之夜,他们讲究每人喝一碗稀饭,表示风调雨顺揣五谷丰登。还有一个“舀水”习俗:姑娘们抢着舀水,以舀到井水起白泡为最吉利。   新年里,侗族同胞盛行“打同年”。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当“打同年”的队伍到达一处时,那里的妇女就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向对方提出各种问题,对方则要迅速作出回答,就象电影《刘三姐》中的对歌一样,一唱一和,很有趣味。   二、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   三、赶社   侗家有赶社的习惯。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四、斗牛节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3日,替牛“养心”。节期一到,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参赛“牛王”在芦笙伴奏下开始“踩场”:青年手举写有“牛王”的“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气十足。“马牌”后紧随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牛王”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驮“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悬在胸前,朗朗有声。“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的“牛王”前边,同时放开手中缰绳,两牛冲向对方,群众敲锣呐喊助威。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抢走”。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再度入场接受欢呼。若打得难解难分,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握手言和。几天后,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赠礼品“赎旗”。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是全寨的荣耀,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近年贵州省的侗族“牛王”,还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这种特......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