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姓的起源

  • 裘姓的迁徙分布

      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七十一位门阀,当今裘氏人口约十三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75%左右。春秋时候,卫国有一位大夫叫作食,被分封在裘邑(今河南夏邑)。他的后代以封地的名为姓氏,成为今天裘氏的一支重要来源。在古代,裘氏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渤海。渤海郡治所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渤海湾沿岸一带。裘氏族人在中国许多地方均有居住,如北京,上海之松江,浙江永康,河北之景县,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太原、大同、运城,浙江之崇仁,福建之清流等地。裘氏人口并不多,却分布广泛,尤以浙江、江苏为多,这两省裘氏人口约占中国裘氏人口的60%以上。

  • 裘姓的家谱文献

      浙江东阳仙峰裘氏宗谱八卷,首修于宋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民国)徐源亮续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东阳市虎鹿镇仙芝陵村。浙江慈溪横山裘氏宗谱二十六卷,(民国)裘昌如、裘松堂纂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裘从仁。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浙江会稽义门裘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裘志广,本支祖为[明]裘槐。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浙江会稽义门裘氏宗谱,(清)裘洪茂等纂修,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裘志广,本支祖为[明]裘槐。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浙江会稽义门裘氏宗谱三卷,(清)裘良能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裘志广,本支祖为[明]裘槐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浙江富春环山裘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裘崇。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浙江富春环山裘氏宗谱三卷,(清)裘元辅等纂修,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为[宋]裘崇。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浙江杭州武林裘氏家谱三卷,(清)裘陈佩纂修,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迁祖:[宋]裘玉。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浙江东阳西朱裘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宋]裘永昂,先祖为[宋]裘元。现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浙江东阳西朱裘氏宗谱四卷,(清)裘德富等纂修,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宋]裘永昂,先祖为[宋]裘元。现被收藏在浙江图书馆。浙江东阳西朱裘氏宗谱,(清)裘忠元等纂修,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宋]裘永昂,先祖为[宋]裘元。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浙江东阳西朱裘氏宗谱,(清)裘忠孙等纂修,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木刻活字印本。注:始祖为[宋]裘永昂,先祖为[宋]裘元。在浙江省图书馆收藏。浙江慈溪横山裘氏宗谱十三卷,首一卷,(清)裘姚崇等重修,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余姚市梨洲文献管理所、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浙江慈溪横山裘氏宗谱二十六卷,(民国)裘忪堂等续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浙江慈溪慈潜朴山裘氏家谱二十卷,(清)王永振纂,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档案馆(缺两卷)。浙江奉化聚峰裘氏支谱,(民国)裘然舞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浙江绍兴越州裘氏本源考一卷,(清)裘象坤撰,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浙江绍兴山阴裘氏宗谱十四卷,(清)裘宗汉纂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思云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浙江绍兴裘氏四修宗谱四卷,本支信字派宗谱十四卷,(民国)汪谦等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思云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注:清乾隆四十七年始修。浙江嵊县义门崇仁义氏宗谱二十六卷,(清)裘大松等续修,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敦叙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浙江省嵊县图。浙江嵊县义门裘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敦叙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残存一册)。浙江兰溪双湖裘氏宗谱十二卷,(清)天......余下全文>>

  • 裘姓怎么取名字,带解释

      裘笑痴

  • 谭姓起源及变迁是怎样的?

      谭氏,发源于山东省济南章丘市城子崖古谭国,却长久以来称盛于湖南及其四周各地,声誉响亮,备受尊敬。   姓氏源流丹   1、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济南章丘市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另一说出自嬴姓,即黄帝之后皋陶有子伯益,为嬴姓。周朝时,伯益之后被封于谭国。公元前684年,谭为齐国所灭,谭子奔莒,子孙以国为氏。此说最为普遍,已为古史和民间谭氏家谱所佐证。 2、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3、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 4、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分布于湖北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 5、秦末嬴姓一部分避难至巴,汉初改为秦,后发展至湖南、四川等地,部分演变为覃,后明末回巴部分为谭。   迁徙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 先秦时期,谭姓主要活动于山东和河南地区。 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 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 唐、宋时期,谭姓第一大省为湖南。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西、四川、山东、河北、湖北。明、清以来仍以湖南为中心,形成了湘粤川赣鄂渝谭姓大聚集区。北方则形成了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为中心的谭姓群。 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 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亳州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当代,谭姓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37.8%),四川(重庆)(14%),广东(8.7%),湖北(6%),山东(4.8%),辽宁(4.7%)。在国外,则由东南转向为美洲、欧洲和大洋洲。谭氏自春秋立姓开族,在2700年的历史变革中,已遍全国各地,现为当代第65位大姓。

  • 郝姓的起源?

      (1)出自子姓,其始祖为帝乙。相传契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居于商(今河南商丘南)。相传其母因吞玄鸟蛋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壮大,到契的14代孙汤时,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据《通志·氏族略》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殷商在第29代天子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汤第17代孙)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其后子孙有以地为氏,称郝氏。至于郝氏何时得姓,据有关史料所载,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灭亡之后,应该在公元前11世纪。子期的后裔(子或孙)或耻于用子辛(纣)的子姓,便有的以地为氏称郝氏,有的以国为氏称商氏。何、赫、赤、霍姓有的出自郝姓。   (2) 出自复姓。据《新唐书·宰相书·宰相世系》所载,相传炎帝神农氏又称郝骨氏(一作郝省氏或郝胥氏),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其后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这一支的。   (3)为古代乌桓国姓氏。古代乌桓国以太阳为图腾,其都城后来也以赤色为记,即今内蒙赤峰一带。乌桓国后来与其他民族融合,接受汉文化,其人有以图腾颜色起汉姓称赤或赫,有以地为姓称郝,其中赫、郝又多误记误传,胆淆起来。   (4)为古代南方姓氏。据《新唐书·南蛮传》所载,唐代土蛮有郝、杨、刘三姓,“世为长袭封王,谓之‘三王’部落”。   现在, 郝姓在以人口数量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中排名第71位。   直系初祖   据《史记》记载可推知郝氏的初祖为轩辕氏郝倩文,但疑点太多,而经现代研究可推定郝氏初祖为契(xie4)。“子期”父为“帝乙”,“帝乙”先祖为“天乙(汤)”相隔16代,虽经父子、兄弟交替传承王位,但子期的直系祖先清晰可辨,每代都有据可考:28世子期,27世帝乙,26世帝太丁,25世帝武乙,24世帝庚丁,23世帝祖甲,22世帝小乙,21世帝祖丁,20世帝祖乙,19世帝河亶甲,18世帝太戊,17世帝太庚,16世帝太甲,15世太丁(未立而卒),14世天乙(帝汤名履)。 与夏朝并列发展的是先商时期的殷契的世系,“契”,在“尧”时即入朝为官。“舜”时“禹”为司空,“皋陶”为大理,“契”为司徒(相当于后来的“圣人”)……。“契”封于商,其后世孙“相土”被封于商,“冥”官为司空,也受商人祭祀。所以历史对汤的世系的记载也比较详细,从“契”到“汤”历14世曾未间断,“汤”的直系祖先为“契”是确定的,所以郝姓的祖先可追溯到“契”。14世汤,13世主癸,12世主壬,11世报丙 ,10世报乙,9世报丁,8世微(上甲),7世振(王亥),6世冥,5世曹圉(粮圉yǜ),4世昌若 ,3世相土,2世昭明,1世契。据此可知郝姓之直系祖先为“契”,而不能简单的认为初祖是帝乙或子期。至于初祖是否为黄帝或启昆,有侍进一步研究。   郝氏初祖世系表   根据以上考证,就目前我们所知,尚不能认黄帝为郝姓初祖。仅能尊契为郝姓的直系祖先(初祖),以契为1世,汤为14世,期为28世。姓郝的第一人(始祖)应为本世系表的29世或30世。   1世 契(禼)   2世……昭明   3世………相土   4世…………昌若   5世……………曹圉(粮圉yǜ)   6世………………冥   7世…………………振(王亥)   8世……………………微(上甲)   9世 …………………… 报丁   10世 ………………………报乙   11世………………………… 报丙   12世………………………… 主壬   13世…………………………… 主癸   14世……………………………… 天乙(帝汤名履)   15世…………………………………太丁......余下全文>>

  • 江姓的起源是赢吗?

      1、出自嬴姓,为颛顼裔孙伯益之后。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以后就怀孕了,生下儿子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时就赐他嬴姓,这样,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传至十几代,经夏、商,至西周时,伯益的后裔受封于江,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子孙就以国名为氏而姓江,江姓的得姓始祖济(公元前一一0一年)当时被武王赐[南郡地],为江氏爱国之始,而有江姓,这地方是江姓的根,即湖北江陵县有江姓,这地方是江姓的根,即湖北江陵县。   2、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饿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今浙江省定海县东,一说在今广东省翁源县东),后以邑名"翁"为氏。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个儿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6姓。其中次子处恭,分姓江,其子孙也姓江。     3. 江姓还有一支是姓萧的改姓的.唐代萧氏因败于黄巢,怒而指江为姓.后裔主要聚于江西婺源江村     启自黄帝传自高阳氏,由高阳氏三传而生伯益,当尧之时,举益为虞典官。伯益曾辅佐大禹治水有功,禹之子启建庙祭祀。益生三子,长子大廉封地于秦,次子若木封地于徐,幼子玄仲封地于江,遂以国为姓。江氏之先祖,起始于此!周武王时,仍旧封益地,所以春秋时称江人,鲁文公四年楚国废江国为济阳郡,江氏始称济阳族系。其后有宋代御史江景房为浙江衢州开化一代始祖。至咸淳元年时,任宰相兼枢密使江万里时,因元入侵,江万里为国尽忠,万里之胞弟万倾、万九与母奔鄱阳,遭遇乱劫杀,兄母不下落不明,万九逃居湖北今黄岗县中和乡罗曲村八里湾,为我系湖北入蜀的由来。其时有江万载,临危授锦衣卫摄行中军事,扶昺帝入福建,遇元兵溺海而死。其子江文蔚,隐居福建建宁府江宁化石壁村。江万九之四子江文友,于元朝定鼎时,携家属入蜀,定居于今重庆江津县九龙铺。为入蜀之一代始祖。     二江氏发源于济阳,于晋永嘉三年,过江居润州丹阳郡,成为东南旺族。宋初江景房时居衢州。南宋时,江万里、江万九、江万倾籍江西饶州。江万里殉国后,万载子江文蔚居福建;江万九居湖北黄岗,其四子江文友携子孙入蜀重庆江津。重庆巴县一支也系江万九之后(后系其子孙抱谱持家对证始知)。其后经历明末清初等无数战乱,后代也有移居云南宜良、贵州桐梓、遵义、四川合江等地。与其余无可考     济阳郡:西汉治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晋惠帝时,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相当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东晋后此郡废。此下距今河南省境德正阳县不远。此支江姓,其开基始祖为东汉江德。     淮阳郡: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淮阳国,为同姓九国之一,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惠帝后时为郡,时为国。成帝时相当今河南淮阳、鹿邑、太康、柘城、扶沟等县地。东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为陈国。隋及唐又曾改陈州为淮阳郡     六 桂:即为"六姓"联芳德誉称,分布在古时德泉州。泉州,隋开皇九年改丰州始置郡,治所在闽县(今福州市),相当今福建全省。后改为闽州。

  • 郝姓的起源

      郝姓,源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又称郝骨氏(又称郝省氏或赫胥氏),属于复姓省文简改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所记载:“郝氏出自郝省(骨)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封于太原之郝乡,因以为氏。”据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在炎帝神农氏又叫郝骨氏,为太昊(伏羲氏)的辅佐大臣,曾帮助太昊治理部落。郝氏家谱关于郝乡的记载,在南朝梁武帝时任江夏郡太守的郝廻写的“丹阳郝氏源流总序”一文中称:“郝氏出于赫胥,为太昊佐臣,曰郝省。”“本风姓,商帝乙之世,裔孙期初封大原于郝,为邦国,后因以为氏,凡郝皆其后也。至春秋时郝为小国,迨隶盩厔之终南,徙并州之太原,周末自终南徙巴蜀汉中。”赫胥氏也称华胥氏,属伏羲母华胥氏族,属于风姓的一支(伏羲氏族为风姓)。到了商朝晚期,郝骨氏有个裔孙叫作郝骨期,被商王武乙封在郝邑(今山西太原),于是郝骨期的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氏,亦称郝氏。到了殷商末期,郝邑被姬姓周族首领古公亶父所占有,成为周族生息之地。古公亶父,就是周太王。周太王率族人居住在郝邑,周边的北狄族人常来侵犯,周太王为了避免流血冲突,遂率部离开郝邑,向西南迁徙到歧山脚下(今陕西宝鸡歧山一带),在渭水平原地区开始逐渐壮大起来。传到周太王之孙姬昌,成为殷商四大诸侯中的西伯侯,最后其子周武王成功地推翻了殷商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西周王朝,到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晋国,郝邑归晋侯所有。 源于子姓,出自殷商第二十七代帝王帝乙之子子期的封地郝乡,属于以居邑名为氏。相传契为商的始祖,帝喾(高辛氏)之子。契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为司徒,掌管教化,赐居于商(今河南商丘)。相传其母因吞玄鸟(乌鸦或燕子)卵而生下他,故被赐姓子。商族后来不断的壮大,终于在契的十四代孙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建立了子氏为王的商王朝。商王朝在第二十七代帝王商康丁子嚣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郝乡(今陕西周至),称郝伯。公元前十一世纪,商王朝被周武王灭亡之后。亡国后,在郝伯子期的后裔子孙中,有人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郝氏,是为山西郝氏或陕西郝氏;另有的则以国名为氏称商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郝氏被史称郝氏正宗,族人皆尊奉商康丁、郝伯子期为得姓始祖。关于郝氏源流于子姓(古称好姓)是比较可靠的,如果追溯到上古传说,反而为谬,那时候连赤字都不存在,何来郝之说,而那些传说的神话人物,经过后人杜撰,也多不可考。甲骨文记载有“辛亥卜赤王受侑”,意思是要问“赤”这位先公会保佑商王吗?赤字甲骨文上为人或大或天,下为火,意思是祭祀尊敬的先人,而赤字即是郝字前身。先祖契为火正,也称阏伯,商王氏族给后人取名有以齿序排列之规律,即给有贡献的王族或子孙赐以某位功业显著的先公之名的情况。先商时期商部族擅于制陶和冶铜,商族人制作的陶器和铜器卖到周边许多方国,所以先公名多有陶唐之谓,帝喾的”喾“其形与唐字极相似,喾字是后来演变。商太祖成汤甲骨文就称”唐“、”成唐“,子姓后人多尊为”赫“君,古谱有”赫赫成汤,我祖唯扬,世泽郝氏,千古留长“。 源于匈奴族,出自十六国时期胡夏(大夏)武烈帝赫连·勃勃,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史书记载:“上党、卢水、汾州郝氏出自匈奴。”匈奴族郝氏出自匈奴铁弗部。在史籍《魏书·铁弗刘虎传附屈孑传》中记载:“刘虎之曾孙屈孑耻原姓铁弗,改为赫连耳,自云徽赫与天连;又号其支庶为铁伐氏,云其宗族刚锐如铁,皆堪伐人。”1998年5月,在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黑家堡镇瓦村忘台庄,出土了一通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的《郝伏愿墓志》。这些长期留居陕北各地的匈奴郝氏部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与......余下全文>>

  • 百家姓游姓的起源?

      百家姓游姓的起源出自姬姓。以王父字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郑郸公子偃,字子游,其支孙以祖父(王父)的字“游”为氏。

  • 毋姓的起源

      博爱县姓氏来源有二     河南省博爱县姓氏来源有二:一是历代沿袭下来的“原有姓氏”,一是历次迁居落户、驻军屯田定居、或因经商、婚联等迁入的“外来姓氏’。前者是元朝以前旧有的有户为数甚少。现今博爱的姓氏多为后者,而又以外迁户为主。据记载规模较大的有四次。第一次始于元。至元十六年,元王朝下令其士兵卸甲屯田,垦荒务农。当时,博爱地区水利、土质等耕作条件较好,地广人稀。一部分兵土在此开荒种田,多为回族同胞,定居清化西关和大省庄(大辛庄)等地。第二次是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驱走元统治者,怀庆地区兵乱蝗疫相继而至,百姓非亡即逃,土地荒芜,人烟稀少,朱元璋为了维护和巩固明王朝的统治地位,决定从山西洪洞移民于怀庆,分田定居。凡移来者,每户给1 5亩耕田,2亩菜地,有余力者不限顷亩,并免去租役三年。因此,人皆欢喜,安居耕耘,繁衍极快,数十年后即成大族。诸如下水磨、许良的贺氏、皂角树的张氏、上庄的刘氏、陈范村的窦氏、寨卜昌的王氏、马营和清化十街的杜氏、杨庄的杨氏、和庄的和氏、汉高城、玄坦庙的葛氏、小底的吴氏等,均是从山西洪洞县移民而来的。第三次是明永乐年间移民。朱元璋死后建文继帝位,为巩固中央集权,采取“削蕃”措施。燕王朱棣以清君侧诛奸为名,从北京直取南京,途径河北、河南等地,与建文军对峙激战,反复拉锯,战争达四年之久,中原百姓屡遭涂炭,人烟稀少。朱棣继位后两次从河北移民于怀。诸如西关的唐氏和袁氏,都是从河北大明府移来的,北石涧村的靳氏是从河北西河移来的。第四次是解放以后,北京和平解放后,傅作义部队经过整编,部分官兵要求返乡为农,有些无家可归或不愿回原籍者经政府统一安排到县内王堡、磨头、十里店、大屯、小屯等村落户。除上四次迁入外,还有一些姓氏因祖上在此为官,留至县内的。如阳邑程氏,原是程颢的后裔,因程做官于怀,在怀庆落户,后迁至西金城、阳邑。北石涧李氏,原籍是山西省陵川县人,元朝末年,李氏任怀庆府推官,其眷属落户北石涧村。张茹集的皇甫氏,原系甘肃安定人,也因祖上做官河内,恋此土而留居。还有一些姓氏,因祖上在此经商而落户的。如清化四街的毋氏、马氏、崔氏等。马氏原系长垣县人,因在城内开饭铺,与当地联婚,落籍于此。崔氏系河北人,在清化城内开颜料铺,其子女均落户于此。在博爱定居的“原有姓氏”发展较慢,数百年仍无大进,有的不知去向。如北石涧村的苗姓,苏家作的苏姓,挖掘出的碑石墓志上均有记载,只是现今

  • 姓裘的主要分布在哪

      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四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百七十八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一百七十一位门阀,人口约十二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75%左右,多以渤海、会稽、北平为郡望。   西周时候,卫国有一位大夫叫作食,被分封在裘邑(今河南夏邑)。他的后代以封地的名为姓氏,成为今天裘氏的起始来源。   在古代,裘氏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渤海郡。但在历史上,渤海郡的治所迁移不定,大体在今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裘仲子的第二十五世孙裘睿,随晋元帝渡江,后隐于浙江金华地区。裘睿之子裘尚,在东晋孝武帝时官至黄门侍郎。后辞官,于东晋安帝义熙三年(公元407年),因喜爱会稽云门山水之胜,遂居云门斗邱(今浙江绍兴平水镇附近),是为会稽裘氏始祖。裘尚其任倡兴家教,并设立规条:“传家以孝义为本,处族以仁让为先。”   会稽云门裘氏一族传十九世近六百年后的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朝廷旌表其为“义门”,敕封裘尚的第二十世孙裘承询(字可暄)为“承直郎”,免徭役,意在褒孝义,励风俗。自裘承询而下,复传五世,仍然同居共爨。后因县府考虑其族众丁繁,强令其分居。至元朝时期曾一度恢复旧制,后遭兵乱,族产荡析,会稽义门裘氏因而衰微。   在历史上,会稽义门裘氏或因仕宦,或因商贾,迁徙各地,而族众支繁,难以一一理清。据宋朝时期槐里旧谱的记载:自裘尚以下,会稽云门裘氏的分支可分为五派:“在会稽云门者为仁派,可暄祖是也;嵊县崇仁者为义派,德明祖是也;山阴樗里者为礼派,寿九承事是也;慈溪鸣鹤场者为智派,鄞县令柄祖是也;台州者为信派,贻祖是也。”以后仁、义、礼、智、信各派又延生了众多分支。   在南宋时期,裘睿的后代裘贵,字肇宗,为翰林院孔目,他选择山阴(今浙江绍兴)天乐老虎尾巴岗麓安居发族。裘贵排行老六,其后裔子孙尊其为裘家坞裘氏始祖,称之为寿六太公。   据《崇仁义门裘氏宗谱》敦叙堂的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谱)记载:第六世裘柄为浙江鄞县县令,有惠政,迁居慈溪鸣鹤场;第十八世裘佐迁居河南;第二十一世裘永昂迁居浙江嵊县崇仁;第二十三世裘诸野迁居浙江杭州富阳;第二十四世裘邦光迁居江西南昌新建炉坑、裘畦迁居浙江嵊县、裘畴迁居浙江台州;第二十五世裘应讲迁居江西新建;第二十六世裘汝遇迁居浙江兰溪;第二十七世裘由庚迁居江西新建龙山里;第二十八世裘庸迁居浙江嵊县……等等。此外,在浙江会稽还有裘氏族人居于戒珠寺前、三江、裘家楼、沈村者,还有迁居浙江宁波者。   另外,会稽义门裘氏第二十一世孙裘永昂,字于乔、号伴云,于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徙剡县三十三都(今嵊州崇仁),赘下园商氏。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迁剡县永富乡清泉里八角井(今嵊州崇仁镇四、五村西宅台门一带)安居,为崇仁义门裘氏始祖。   裘永昂的第三子裘移孝,在宋徽宗时为太子太傅,幼子移裘忠为青州助教。裘移孝、裘移忠各立堂号为“敦睦堂”、“敦叙堂”,分处永富乡南北。此后,裘永昂的裔孙亦有迁徙:第六世裘清十四一派迁东阳西朱岭;第六世裘清六派裔孙有迁天台县;第把世裘升(字思裘)迁江苏无锡;第十一世孙裘瑛曾(号云门),是清乾隆甲子科举人,曾任福建闽清、凤山县知县;第十三世孙裘宽(号西园),是清乾隆丙戌科进士,官至浙江道监察御史。   此后,裘氏族人继续向大江南北迁播。裘氏一族人口并不多,却分布广泛,尤以浙江、江苏为多,这两省的裘氏人口约占中国裘氏人口的60%以上。   今河北省的顺平县、景县、沧州市河间县,山西省的太原市......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