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和侗族传统节日

  • 苗族和侗族的服装有什么区别?

      你好,我很清楚你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因为之前在苗族侗族服饰上我也是很疑惑,但是经过我的仔细研究,得出了结论,因为本人就是苗族的,苗族的服饰比较了解,初次见到侗族的服饰真是很让人觉得是苗族的,不过我得重点说明一下。首先,你得明白苗族跟侗族的分布和支系,虽然侗族没有苗族分布的广(湘黔桂交界),但是每个县甚至每个村镇的侗族服饰都有很大的差异,更不用说苗族了,苗族的服饰就贵州省而言就达到200多种。主要还是得看的多才能分辨,要不然很难看出来的,举几个两者服饰相近的例子,如榕江七十二寨的侗族盛装跟雷山的苗族盛装、从江县的岜沙苗族服饰跟龙额侗族服饰、报京侗族服饰跟三惠寨头苗族服饰,三江侗族服饰跟通道草苗苗族服饰等等,都是非常相似的,因为分布的地域不同,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及很多历史原因造成了同一民族的服饰演变,或者两个民族的服饰相近。就清水江两岸的侗族服饰而言,清水江以北的,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现在的服饰都带有清代服饰的风格,而清水江以南的,多崇山峻岭,交通不便,文化影响较难,所以还保留了本民族的服饰特点。苗族也是这样的,在分布上越靠近东部的,自古受汉文的影响,或者多民族杂居,服饰上就大不相同。说了这么多,最后给你的结论就是多观察各地各分支的民族服饰,才会发现里面的区别。

  • 侗族传统节日有哪些

      侗族歌节

  • 侗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一、年节   除夕之夜,他们讲究每人喝一碗稀饭,表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有一个“舀水”习俗:姑娘们抢着舀水,以舀到井水起白泡为最吉利。   新年里,侗族同胞盛行“打同年”。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当“打同年”的队伍到达一处时,那里的妇女就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向对方提出各种问题,对方则要迅速作出回答,就象电影《刘三姐》中的对歌一样,一唱一和,很有趣味。   二、花炮节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   三、赶社   侗家有赶社的习惯。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四、斗牛节   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3日,替牛“养心”。节期一到,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参赛“牛王”在芦笙伴奏下开始“踩场”:青年手举写有“牛王”的“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气十足。“马牌”后紧随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牛王”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驮“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锭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悬在胸前,朗朗有声。“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的“牛王”前边,同时放开手中缰绳,两牛冲向对方,群众敲锣呐喊助威。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抢走”。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再度入场接受欢呼。若打得难解难分,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握手言和。几天后,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赠礼品“赎旗”。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是全寨的荣耀,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近年贵州省的侗族“牛王”,还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这种特殊的娱乐文化更加声名远扬。   五、播种节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由于人们的爱好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余下全文>>

  • 苗族有哪些风俗?苗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苗族的民风民俗: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970,000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习俗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苗族--节庆     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家男

  • 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苗族的风俗习惯和历史人物,经典文化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湘西苗族属其中之一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一、服 饰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澜”;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各种银饰。     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换上汉人服装。如今天的永顺、龙山等县的苗族,其服饰与汉族已无分别。但在花垣、保靖、凤凰、吉首、古丈、泸溪等县境内,苗族的服饰尚有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长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缠戴时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衣扣一般为七颗。有的青年男子,为使人欣羡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最外层的衣服只扣最下边的一对纽扣,第二层衣服扣下面两对纽扣……以此类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层的七对纽扣为止。这样,层层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别有一种情趣。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8-08 15:20 壮族风俗习惯   建筑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服饰     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壮族的一种婚俗。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背字     在广西宜山和环江县交界的一些地方,壮族青年结婚,至今流行“背字”习俗。“背字”是壮话译音,实际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条长一丈四尺、宽一尺多的宽带,由女方母亲用自织自染或买来的深黑色(以此色为最优)土布缝制而成。女儿出嫁那天,让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带“背”回新郎家,以备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这种习俗,当地壮语称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生父生母双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机灵识礼。“背字”仪式在女方家里的正厅举行。主持仪式的人必须是村上德高望重、当了爷爷的长者。长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两杯当地名酒,“背字”人很有......余下全文>>

  • 苗族有什么特色?

      银饰   苗族最重要的是他们的银饰   存钱就是为了婚嫁的时候全部打成银饰佩戴在唬上,所以女孩子结婚的时候,全身上下有一两百斤的银饰

  • 侗族有什么样的习俗呢?

      侗族,有人口2514014人, 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 三省(区)毗邻的黔东南、玉 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 江等县。   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 植水稻为主,特产糯谷,以香 禾糯最享盛名。少数人从事林 业,池塘稻田中养鱼的也很普 遍。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 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 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 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 原无民族文字,2 0 世纪5 0 年代创制了侗文。现在大 部分通用汉文。   侗族地区一向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侗 族诗歌韵律严谨,题材多样,尤以多声部无伴奏的侗族 大歌为传统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在文学和音乐方面都有 极珍贵的价值。   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 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侗锦、侗布、挑花、刺 绣以及银饰工艺品等,都充分表现了侗族多彩多姿的传 统文化特色。   侗族--民居 侗族住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连地带,其中大半在贵州。由于住地环境及语言习惯的差异,贵州侗族分为"北侗"、"南侗"两个部分。两地民居各有特色。北侗地区的民居与当地汉族的民居极为相似,一般都是一楼一底、四榀三间的木结构楼房。屋面覆盖小青瓦,四周安装木板壁,或者垒砌土坯墙。有些侗族民居在正房前二楼下,横腰加建一披檐,此作增加檐下使用空间,形成宽敞前廊,便于小憩纳凉。   ?  南侗地区的民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其地僻处苗岭南麓,溪流遍地,沟壑纵横,流水淙淙。当地侗胞,依山傍水,修建房屋。由于深受山区地形和潮湿气候的影响,几乎都建干阑式吊脚楼。楼下作猪牛圈,楼上作起居室。南侗地区盛产杉木,民居建筑体积较大,房屋高度很不一般。在竹木掩映的侗寨中,面阔五间.高三四层的庞然大物比比皆是。如果有高大宽敞的楼房,房东特别贤惠,又有能歌善舞、聪明过人的"姑娘头",便自然而然地成为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行歌坐月”的理想场所,侗胞称其为"月堂"。夜幕降临,侗族后生手接“果吉”(一种乐器,形似牛腿,叫"牛腿琴"),来到"月堂",与在堂内纺纱、绣花的侗姑对唱情歌。姑娘边纺(绣)边唱,后生自拉自唱,气氛欢快。?   不少侗族民居以杉木为柱,杉板为壁,杉皮为 “瓦“,尽是杉树家族,全然杉的世界,极富民族特色.有些侗族民居巧妙建在水上,有良好的防水性能。这种民居,楼上住人,楼下养鱼,人欢鱼跃,相映成趣。何时想要吃鱼,只需揭开楼板,伸手可得。?   南侗地区民居建筑一大特点是层层出挑,上大而下小,占天不占地。每层楼上都有挑廊。廊上安装栏杆或栏板。如用栏板,还特意凿一圆形孔洞,供家犬伸头眺望。由于层层出挑,檐水抛得很远,有利保护墙脚,且可利用层层檐口,晾晒衣服和谷物。除利用檐下晾晒谷物外,侗族同胞还在住房附近利用杉杆搭建梯形禾晾,利用杉木修建吊脚粮仓。粮仓也多修建在水上,有利于防火,防盗、防鼠、防潮。   侗寨建房有一规矩,即围绕鼓楼修建,犹如蜘蛛网,形成放射状.鼓楼是侗寨特有的一种民俗建筑物,它是团结的象征,侗寨的标志,在侗民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其附近还配套侗戏楼、风雨楼、鼓楼坪,构成社会、文化活动的中心,俨然侗寨的心脏。每逢大事,寨中人皆聚此商议,或是逢年过节,村民身着盛装,在此吹笙踩堂,对歌唱戏,通宵达旦,热闹非凡。许多侗寨,为适应村民拦路迎宾送客、对歌交朋结......余下全文>>

  • 俄罗斯的传统节日有多少?

      新年:1月1日   东正教圣诞节:1月7日   祖国保卫者日:2月伐3日(原苏联建军节)   卫国战争胜利日:5月9日   国家主权宣言通过日(国庆日):6月12日(1990年)   人民团结日:11 月4日(纪念莫斯科打败波兰入侵)   和谐和解日、十月革命节、军人荣誉日:11月7日(原十月革命纪念日)   宪法日:12月12日   宇航节:4月12日(1962年苏联为纪念加加林首次太空航行而定)   谢肉节:谢肉节又名“狂欢节”,是俄罗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之一。举办谢肉节的时间在复活节过后的第八周,一共有七天,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名称:第一天为迎节日,第二天为始欢日,第三天为大宴狂欢日,第四天为拳赛日,第五天为岳母晚会日,第六天为小姑子聚会日,第七天为送别日。人们会在谢肉节期间举行各种娱乐活动,比如举办化装晚会,跳假面舞等等。

  • 朝鲜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回族的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   中国朝鲜族传统节日有元日(阴历正月初一)、上元(阴历五月十五)、燃灯节(阴历四月初八)、重五(阴历五月初五)、秋夕(阴历八月十五)等以及三个家庭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

  • 侗族男孩穿什么衣服

      之前在苗族侗族服饰上我也是很疑惑,但是经过我的仔细研究,得出了结论,因为本人就是苗族的,苗族的服饰比较了解,初次见到侗族的服饰真是很让人觉得是苗族的,不过我得重点说明一下。首先,你得明白苗族跟侗族的分布和支系,虽然侗族没有苗族分布的广(湘黔桂交界),但是每个县甚至每个村镇的侗族服饰都有很大的差异,更不用说苗族了,苗族的服饰就贵州省而言就达到200多种。主要还是得看的多才能分辨,要不然很难看出来的,举几个两者服饰相近的例子,如榕江七十二寨的侗族盛装跟雷山的苗族盛装、从江县的岜沙苗族服饰跟龙额侗族服饰、报京侗族服饰跟三惠寨头苗族服饰,三江侗族服饰跟通道草苗苗族服饰等等,都是非常相似的,因为分布的地域不同,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及很多历史原因造成了同一民族的服饰演变,或者两个民族的服饰相近。就清水江两岸的侗族服饰而言,清水江以北的,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现在的服饰都带有清代服饰的风格,而清水江以南的,多崇山峻岭,交通不便,文化影响较难,所以还保留了本民族的服饰特点。苗族也是这样的,在分布上越靠近东部的,自古受汉文的影响,或者多民族杂居,服饰上就大不相同。说了这么多,最后给你的结论就是多观察各地各分支的民族服饰,才会发现里面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