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姓王的来历

  • 谁知道“王”姓的来历?和古人取名的一般规则?20分 !!速度

      【王姓起源】比干   姓氏:王 祖籍:琅琊   祖宗: 系 出姬姓 郡望:太原郡   分类: 其他   王姓是占我国人口最多的三大姓之一,其姓源十分复杂。   1、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还有周平王太孙赤出奔晋国,其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改姓王。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人还多,其子孙也以王为氏。   7、出自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时人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子孙延袭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9、由复姓简化而来。这种情况的王姓较多,据统计至少有14个,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孙、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乐王。   10、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   取名没有规则,关键是条顺,顺口。

  • 姓任的来历?

      任姓(“任”作姓时念rén);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 任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人口约五百三十二万余人。在《百家姓》中排第58位。

  • 姓单的来历

      [单氏属地]   河南郡,今河南洛阳县东北三十里。《百家姓》注居南安郡,今甘肃陇西县东北渭水北。     [单氏来历]   单(shàn)姓源出于姬姓钉《元和姓纂》记载,周成王营建东都洛邑,史称成周,他封小儿子臻于单(今河南济源西南),为单伯,作为成周的甸内侯。单伯家人世袭为周朝的卿士,其后世子孙也就以单为姓,称为单氏了。另外,南北朝时期,单氏又加入了其他的血液,阿单氏、渴单氏、可单氏均改姓为单,亦称为单氏。     [单氏名望]   汉初昌武侯单究、中牟侯单右车,东汉车骑将军单超,隋末名将单雄信,宋代学者、水利专家单锷,明代农业家单俊良、兵部尚书单安仁、诗人单恂等都是单姓家族中的杰出代表人物。

  • 占姓的来历?.. 20分

      詹与占的误用   著名举重运动员占旭刚当一“举”成名后,经过一番寻宗访祖,发现自己并不姓“占”而是姓“詹”,只是因为“占”“詹”同音,“占”字的笔画又比“詹”少很多,家乡人贪图方便,不惜把老祖宗的姓氏也改掉了。   “占”和“詹”两字确实不同。从词义上看,“占”为占卜义,“詹”的本义为多言。从姓氏学上看,是两个同音但不同源的姓。上古周朝有个詹国,詹国的国君被封为侯爵,史称詹侯。侯可以世代沿龚,并且世代在朝廷中做官,詹国国君的家族因此很昌盛,后代人就用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在浙江开化县,“詹”姓逾6000人,而“占”姓应该说一个也没有,我们至今也没有找到占姓的起源。占旭刚是浙江开化人,他们村里姓“詹”的很多,却没有姓“占”的。他的祖父叫詹作斌,他的父亲也说自己姓詹天佑的詹。但他们的户口册上却都写成了“占”,据他父亲解释说,“我一直以为“占”是“詹”的简化字,“占”字好写多了,我就一直用它。”詹氏父子误将“占”作为“詹”,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这是当前社会上随意写不规范字带来的弊病。   那么现在旭刚可以将自己的姓改过来吗?不行,按照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居民的姓名应以户口册身份证为准,个人是不能擅自更改的,哪怕是奥运英雄也一样。幸好旭刚的父亲很坦然,“姓占姓詹没什么两样,过去旭刚没出名从没人来过问,今天出了名就来了这么个问题。旭刚没有因为不姓詹而丢掉这块金牌,也不是因为姓占才得到这块金牌。”看来旭刚这一辈子是进不了“詹氏祠堂”了。但要注意,“占”是多音字,在作姓氏时应读第一声,而不能读第四声。正如“华”字作姓氏时应读第四声,“任”字作姓氏时该读第二声。   参考资料:www.ourhappyland.net/...=f_147

  • 鉏姓有什么来历历史吗?

      鉏也是姓氏,此时念“chí”。但是正规字典中并无此读音。据鉏姓家族人解释因当时政治原因,曾为祖辈所变更所致。鉏姓聚居地较集中的地方在安徽的蚌埠、蒙城,浙江的嘉兴。其他的省份比如上海,山东,河南,北京等地也有鉏姓人士居住。

  • 涵姓的来历

    是啊 LZ是不是 写错了啊 ?? 我都 没听说过那个姓!!!

  • 赵姓的来历

      赵在《百家姓》中居首位,按实际人口统计,当为中国第七大姓。起源于赢姓,是以封地命名的姓氏。相传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叫造父,是伯益的后裔。造父从华山一带得到八匹千里马,献给周穆王。周穆王乘着这八匹千里马驾的车子西巡狩猎。来到昆仑山上,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他,饮酒唱和,乐而忘返。这时东南方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驾车日行千里,及时赶回镐京,发兵打败了徐偃王。由于造父这次平叛有功,赐以赵城(在山西洪洞县北;一说山西省赵城县西南),称为赵氏。造父就是普天下赵氏的始祖。后因周幽王无道,造父的七世孙叔带离周奔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世为晋大夫。叔带的七世孙赵衰,曾随晋文公重耳出亡十九年,回国后担任执政大臣。战国初年,赵衰的七世孙赵襄子联合魏氏、韩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为战国七雄之一。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通渭县西南)。西汉大将赵充国,三国名将赵云,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都名垂青史。

  • 我的名字叫王凯写一篇名字的来历

    王子公主乐开怀, 凯歌高唱好运来。 永难忘记当年事, 爱在心头口难开。 东边日出西边雨, 霞光灿烂入梦来。 问候朋友,草民龙喜场祝君好运!

  • 苗姓的历史来历

      苗   1、历史来源:远祖始苗智杰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五四七年,在若敖之乱中,楚国大夫伯芬因罪被杀,其子贲皇逃到晋国后,受到晋国的优待,受封于苗邑(今河南济源县西),   贲皇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苗姓是楚国王族的后代,因此,苗姓起源于楚国王族之姓。苗姓起源于芈姓。发展和演变:苗姓在浙江东阳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东阳望。现今苗姓大都分布在河南.山东两地.优以河南省台前县候庙镇苗口村人气较旺!后人有1000余人。   2、郡望:东阳   3、历史名人   苗晋卿,字元辅,潞州壶关人。擢进士第,累迁吏部郎中,知选事。久之,进侍郎。天宝二载,较书判,以御史中丞张倚之子奭为第一,议者不平。帝御花萼楼覆实,奭持纸终日,笔不下,人谓之曳白。坐贬安康太守,俄充河北采访使。肃宗召赴行在,拜左相。广德中,以太保致仕。永泰初卒,谥懿献。诗一首。   苗发:唐代壶关人。擅长写诗,与卢纶,吉中孚,司空暑,钱起等九人齐名,合称大历十大才子。

  • 谁知道战姓的来历

      宋人编制的《百家姓》,无战姓!又找来《续百家姓》,才在末端第三行发现了战姓,其排序为:我、战、泉、皇。再查帝王家族史,更无战姓。查吕美泉著的《中国历代宰相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亦无战姓。看来战氏任高官的是没戏了,普通臣子呢?我又查陈连庆的《中国古代史研究(上下)》(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亦无!那么战氏家族有没有普通之人留名于史书呢?查“二十四史”,没有!臧励和的《中国人名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人名辞典之鼻祖,至今无出其右者!)没有!姜亮夫的《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中华书局1937年版,姜亮夫我最为尊崇的史家之一!可惜已逝。)没有!杨震方的《历代人物谥号封爵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没有!李国玲的《宋人传记资料索引补编(上中下)》(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没有!台湾中央大学图书馆的《明人传记资料索引》(中华书局1987年版)没有!南大历史系编写的《中国历代名人大辞典》(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还是没有!气死我了!难道战氏家族真无争气之人吗?!我决定自己要进行一番彻底的学术考证了!   据徐俊元的《贵姓何来》(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学元的《百姓祖宗图谱》(海天出版社1993年版)记载,战氏原本不姓战,而姓毕。战国时滕国人有个叫毕战的,滕文公时主管井田,其后人便以其名字“战”为姓了。曲辰《轩辕黄帝史迹之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云:毕战之子是具体指挥打仗的将领,善于发动战争,故人称“战争”。争之子水平下降,只能指挥战车作战,遂人称争之子为“战车”了(见杨英杰的《战车与车战》,东北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车之子只会单兵作战,故称“战士”(见顾颉刚《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中华书局1988年版),士之子又降为打仗斗殴,故称为“战斗”(詹子庆《先秦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这段战氏家族史属于先秦时期,往后直到清朝史书就再也见不到战氏踪影了,奇怪的是长长的近二千年历史里竟没了老战家的人!咄咄怪事!只是到了清末才又见到了战姓之人,即“战满”。今日战姓之人渐多,但无太出名之人。   现在史学界谱牒之学大兴,尤以上海研究谱牒之学为国内头羊!许多人因此出人头地。上海图书馆解放前后收藏了大量的各式家谱,堪称宇内翘楚,但遗憾的是单单没有战氏家谱!此乃一大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