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族风俗

  • 蒙古族.新疆维吾尔族.的节日是什么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夏季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时节,草原要举行那达幕大会,具体时间自定,这种节日性活动,规模可大可小,甚至一个家庭就可以举办。届时方圆几十里、上百里内的牧民都会举家骑马赶车前去参加。其他节日还有由生产活动、宗教祭祀仪式演变成的祭敖包、马奶节、剪羊毛节等。   蒙古族年节。   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关于蒙古年节传说不一。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汉族历法,因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这就是蒙古族过“春节”的由来。蒙古族年节,虽然与汉族节一致,并吸收了一些汉族习俗,如吃五更饺子,放鞭炮等,但也有很多蒙古族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牧区自然没问题,就是农区蒙古族,在肉食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也要吃一顿“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   那达慕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今天的那达慕,每年在夏秋之交举行,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大丰收大开。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   马奶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伊克昭盟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把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新疆维吾尔族世袭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前两个属典型的宗教节日。新疆电视台举办晚会的有三个节日: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现在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传统节日都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其中最著名的是“开斋节”、“古尔邦节”。过节时,维吾尔族人会穿上节日盛装,互相登门拜访,庆贺节日。而诺鲁孜节距今至少已有3千年的历史,内容与汉民族的春节相似。

  • 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服饰的名称有哪些?

      1、白吐马克   主要由青年男子戴,形似深钵,羊皮制,绒毛在内,皮板在外,顶部有四个厚大的菱角,在下沿,有一圈白色或黑色毛边。   2、阿图什吐马克   帽面由黑色平绒或丝绒制成,形似钵形,较喀什吐马克浅,下沿的一圈毛边为旱獭或貂皮制成。   3、赛尔皮切吐玛克   形状同白皮帽,但布料用平绒或丝绒制成,沿边较细,而用貂皮或其它兽皮作成,此帽一   阿图什吐马克   般由中老年男性和宗教人士戴。   4、欧热吐玛克   该帽约高30公分,形状类梯形、柱形,分里外两层,以一般羊毛皮为里子,黑色羔皮作面,男女农民均戴,女帽主要由老年妇女戴。   5、开木切特吐玛克   沿边较宽,用海獭皮缝制,帽圈帽顶用黑色或咖啡色平绒、丝绒作面子,此帽子过去多为贵妇佩戴,现在多为老年人佩戴。   6、库拉克恰   是维吾尔族群众冬季常戴的皮帽,基本形状是圆形,两侧帽瓣较长,可以上下活动。库拉克恰的主要种类之一的羔皮库拉克恰,是较有特色的一种,用羔皮作成,色彩部分为黑色或灰色,它的两侧瓣不能翻下,只是一种装饰;喀力帕克(毡帽),内毡外布,等等。   皮帽本来是冬天戴的,具有保暖和御寒作用。但是维吾尔族群众中有夏天戴皮帽的习俗,是因为它还具有保持头部皮肤湿润和防暑的作用。   1、巴旦姆花帽   是用巴旦姆杏核变形和添加花纹的一种图案,其纹样姿态丰富多样,多是黑底白花,庄重、古朴、大方,维吾尔族男性老幼都喜欢戴这种花帽。   2、塔什干花帽   原是塔什干流行的一种花帽,现在是对格刺绣几何形纹花帽的通称,深受广大男女青年所喜爱,一般色彩对比强烈,火红闪耀如盛开的花丛。   3、格来木花帽   即扎绒花帽,帽似地毯绒面,绣法费工,比较少,但广为男女青年喜爱。   4、曼波尔花帽   顶绣四组圆开纹样,边有四组长方或圆形纹样,是最常见的一种男女老幼都可戴的花帽。   5、奇曼花帽   也是普通常见的花帽,帽以米字为骨架,花枝叶交错,花纹以枝杆连结或线条分隔,成多个正反三角、菱形格局,帽面图案似地毯排列,也称奇曼塔什干朵帕,女订穿戴。   6、再尔花帽   即金银线盘绣花帽,是姑娘、妇女最喜爱一种花帽,所绣的花多是立体的,在阳光下熠熠闪耀,给人以华贵端庄之感。   7、玛日江朵帕   即串珠亮片花帽,是姑娘和小女孩最常戴的花帽之一。   8、金片花帽   是用压、镂花纹金片缀在帽上加以装饰,是旧时富家妇女戴的一种很贵重的花帽,现在已见不到戴这种花帽的人了。   9、吐鲁番花帽   是吐鲁番、鄯善、托克逊地区流行的一种男女老幼都戴的花帽。其特点是花大底空小   维吾尔族服饰   ,而且颜色特别火红鲜艳,只有这一地区的老年人还戴这种艳丽夺目的花帽。绝大多数使用绿色为底色。   10、伊犁花帽   是流行在伊犁地区的一种大方、雅致,男女都可戴的花帽。它的花纹纤细、色彩柔和。五瓣花帽,维吾尔语称“白西塔拉多帕”。一般花帽是四瓣拼缝成的,而这种花帽比一般花帽多一瓣,是一种男孩、女孩戴的花帽,帽子较小,纹样比较简单。绝大多数使用红色为底色   11、夏帕克帽   即瓜皮帽,是新疆南部地区男性老幼夏季戴的一种便帽,有时冬季作为衬帽,多为素面,有些在帽口有水纹。   12、赛里甫西吐玛克   即高筒花帽,也有人称赛兰多帕,多为宗教神职人员戴,上缠赛兰。   维吾尔族服饰   13、阿克多帕   即白色帽,帽上有白色线扎花纹,是做礼拜时戴的一种帽子。...余下全文>>

  • 新疆维吾尔族习俗

      维吾尔族风俗习惯     维吾尔族在农村一般自成村落,从事农业生产;并擅长经营园艺、瓜果、林木、饲养奶牛及羊。市区内的维吾尔族人多从事手工业的商业。手工业以制革、打铁、食品加工等为主;商业多经营毛皮肠衣、干鲜水果和民族用品。     维吾尔族热情好客,崇尚礼节。路遇尊长、朋友,都要把右手放在胸前,上身前倾,并道"色俩目",以示问候。走路让长者先行,谈话让长者先说,坐下时让长者坐在上座;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准喝酒、抽烟;亲友相见必须握手问候,互相致礼和问好,然后右臂抚胸,躬身后退步,再问对方家属平安;妇女在问候之后,双手扶膝,躬身道别。     维吾尔族人的衣着,一般都比较讲究。老年男性喜欢穿右衽斜领无纽扣的“袷袢”(长上衣),腰系长带,足着“买斯”(软底鞋),外套“喀拉西”(套鞋);中青年男性喜穿小花或花格衬衣,西式长裤,外着西服或便服,喜穿皮鞋;妇女无论冬夏喜着裙装,西式上装配以长裙,足穿长筒袜和皮靴,头戴花帽或系纱巾,冬季则围以大方巾。现在城市居民多穿时装。城乡妇女均喜欢戴首饰,以耳环、手镯、戒指比较多见,也戴项链。年青姑娘有画眉的习惯,将两眉画连在一起。维吾尔族姑娘以长发为美,婚前梳十几条细发辫,婚后一般改梳两条长辫,辫梢散开,头上别新月形梳子为饰品。     维吾尔族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维吾尔族花帽品种繁多,维吾尔语音译为"朵帕",一般都用黑白丝线或彩色单线绣出各种民族形式的花纹图案,以绣花、挑花、绊金、绊银、串珠等方法,用手工缝织而成。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禁止在清真寺和麻扎(墓地)附近喧哗。吃饭时不能随便拨弄盘中食,不能随便到锅灶前面,不能剩饭;饭毕有长者领作“都瓦”时禁忌东张西望或立起。在衣着方面,忌短小,上衣一般要过膝,裤腿达脚面。最忌户外着短裤。屋内就坐时要跪坐,禁忌双腿直伸、脚底朝人。亲友相见要握手互道问候。然后双手摸须,躬身后退一步,右臂抚胸;妇女在问候之后要双手扶膝躬身道别。接受物品或清茶要用双手、忌用单手。     维吾尔族人禁吃猪肉、驴肉、食肉动物,禁食一切动物的血和自亡的、非伊斯兰教徒宰杀的牲畜。只吃穆斯林(伊斯兰教徒)宰杀的牛、羊、骆驼、马肉和鸡、鸭、鱼肉。平时以白面、大米为日常主食。饮食花样丰富多彩,独具特色。主要有抓饭、拉面、肉粥、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曲曲(形似小饺)、烤羊肉、牛羊肉汤及大小厚薄不同形状的烤馕。蔬菜主要有皮芽子(洋葱)、卡马古尔(蔓菁)、胡萝卜、辣椒、豇豆、西红柿等。调味除盐醋外,喜用极椒、孜然(安息茴香)。早饭一般喝茶吃馕,不多炒菜;午、晚两餐常吃抓饭、包子、憨面、汤面、有时吃手抓羊肉。在吃抓饭和手抓羊肉前都要净手,不用筷子,直接用手抓食。有时还吃“阿勒瓦”(一种用糖和面做的糊糊)。维吾尔族人民都喜欢喝茯茶和奶茶。     维吾尔族的传统建筑具有明显的干旱地区建筑特点。多以土坯砖为建筑材料,少用甚至完全不用木料,房顶多穹窿顶或平顶,墙壁较厚,拱形门窗,窗口少而且小,天窗较大,用来采光。屋内砌土坑,供起居坐卧,又有火墙、炉灶,以取暖、做饭。住房多成方形院落,屋内多装饰民族图案。大门忌向西开,房前屋后种植果树、花木。屋前搭葡萄架,成一凉棚。有些住房还有较宽的前廊。     维吾尔族婚礼由阿訇主持,念“尼卡”,确立夫妻关系。其间举行跳舞等各种喜庆活动。婚前男方需向女方交纳彩礼。     遵照伊斯兰教规,维吾尔族实行土葬,主张速葬。他们以白布裹尸,用抬尸床将尸体送至墓地,挖穴安葬,不用棺材,不用任何陪葬品。墓丘多长方形,也有圆形的。坟地周围砌围墙,不许牲畜进入,不许取土挖土。人死......余下全文>>

  • 彝族风俗的介绍

      彝族史称“乌蛮”、‘“罗罗”、 “倮倮”,有诺苏泼、聂苏泼、倮倮泼、香堂、蒙化等自称。彝族的节日以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最为隆重。

  • 下元节是哪天,有什么风俗?

      飞机是当今较理想的交通工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差、旅游、探亲、访友等乘飞机的人越来越多。但医学研究认为,以下人不宜乘飞机。     一、传染性疾盯患者。如传染性肝炎、活动期肺结核、伤寒等传染病患者,在国家规定的隔离期内,不能乘坐飞机。其中水痘病人在损害部位未痊愈,不能乘飞机。     二、精神病患者。如癫痫及各种精神病人,因航空气氛容易诱发疾病急性发作,故不宜乘飞机。     三、心血管疾病患者。因空中轻度缺氧,可能使心血管病人旧病复发或加重病情,特别是心功能不全、心肌缺氧、心肌梗塞及严重高血压病人,通常认为不宜乘飞机。     四、脑血管病人。如脑栓塞、脑出血、脑肿瘤这类病人,由于飞机起降的轰鸣、震动及缺氧等,可使病情加重,禁止乘飞机。     五、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肺气肿、肺心病等患者,因不适应环境,如果有气胸、肺大炮等,飞行途中可能因气体膨胀而加重病情。     六、做过胃肠手术的病人,一般在手术十天内不能乘坐飞机。消化道出血病人要在出血停止三周后才能乘飞机。     七、严重贫血的病人。血红蛋白量水平在50克/升以下者,不宜乘飞机。     八、耳鼻疾病患者。耳鼻有急性渗出性炎症,及近期做过中耳手术的病人,不宜空中旅行。     九、临近产期的孕妇。由于空中气压的变化,可能致胎儿提早分娩,尤其是妊娠35周后的孕妇,更不宜乘飞机。

  • 迁坟有什么风俗和讲究么?

      迁坟是有讲究和忌讳!   请问你把爷爷奶奶的骨灰迁来北京是想安放在殡仪馆呢还是要土葬?如要安放在殡仪馆,则只须跟据你爷爷奶奶的出生年月来择日安放就可以了。如要土葬,还要加上坟山的坐向来做依据去择日安葬——这是重要的一叮。   还有你们在迁骨灰前须先祭奠一翻,安放(葬)好后又须祭奠一翻。     既然你要葬在北京周边的墓地,那么你选好地了吗?请把坟山的坐向报来,老夫愿做好事为你择日安葬如何?!     择日要有两个条件:   一,坟山的坐向。   二,死者的出生年月(主要是出生年,月只作为参考,俗称“仙命”)。   只有知道这两条才能避免择出来的日子与坟山及仙命相冲撞而出凶祸,并且把坐山和仙命的贵人及福禄调出来(从选择出的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里表现出来),以使死者享安宁,生者获富贵。但如果实在不知到死者的出生年,则按“蒙拢大吉”下葬。而坟山的坐向是一定要的,否则就不须要择日了!   然而,埋葬先人是一件非同小可的大事,决不能草率!为了你全家人的平安,建义你在当地找一位有点名气的风水师主理。

  • 重阳节是什么时候?都有哪些风俗?

      我国农历的九月初九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每逢这天,人们都会扶老携幼,赏菊登山,还要插茱萸(茱萸是一种芳香的药用植物),吃花糕。   重阳节的名称得来是因为,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则是双九,也就是重阳日。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有一个具有浓厚神话色彩的传说。   传说在公元前三世纪,那时有一个神通广大的人,名字叫费长房。他不仅能 呼风唤雨,还能遣神捉鬼。有一个叫桓景的青年知道后,很崇拜他,要拜他为师 。由于这个青年决心很大,费长房就收他为徒,教他学本领。 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这天,你们全家将有一个大灾难降临 ,你要提早作好准备。”桓景听了,十分惊慌,连忙跪下求师傅教给他躲避灾难的办法。费长房说: “九月九日这一天,你多做几个红色的布袋,里面放进茱萸,缠到胳膊上,再带 些用菊花浸泡的酒,携带全家老小到一个高坡上饮酒。这样,就可避开大祸。” 桓景认真地照师傅的办法去做了。到了九月九日这一天的清晨,桓景带着全 家来到附近的高坡上,平安地渡过了这一天。晚上,桓景和家人一起回到家中一 看,大吃一惊,家里的牛羊鸡犬都死了。他们果真避过了一场灾难。从此,重 阳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相沿成习,流传了两千多年。   中国有一首广为流传的古诗就描写了重阳节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朝(618-907)大诗人王维的 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 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当时,十几岁的王维客居在京城,不免要时时想家,尤其逢到节日,看到别 人家欢聚一堂,不禁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了。重阳节时,京城每家每户都佩茱萸 ,而自己家中却少了一个佩茱萸的人,这就是自己呀。   重阳节的另一个习俗就是吃重阳糕,在汉语发音中,糕与“高”同音,含步步高升、兴旺发达之意。人们用江米、黄米、小枣等原料做成蒸糕,上面还插上五色小旗,称之为“花糕”。住在平原的百姓,重阳节无高可登,吃了花糕,以示登高。   古时重阳节还被赋予“长寿”的内容。因为人们认为重阳节的这些习俗“能令人长寿”。   现在,人们仍保持着在重阳节登高赏菊的习惯,商店也会在这天出售花糕。而且近些年,人们还取“九月九日”是“久久”的谐音,把这天定为“老人节”,这既包括了重阳节原有的内涵,也表达了人们敬老爱老、祝愿老人健康长寿的意思。

  • 重阳节的风俗是什么20字

      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并饮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

  • 西双版纳的风俗

      主人卧室不可以进,和尚头不可以摸。在老人前面走路要慢点记得低头。好朋友来的时候不可以进寺庙。喝酒前记得用酒滴几滴在桌子边上敬主。进寺庙和一些特别的地方记得脱鞋。

  • 纳西族的民族风俗30字

      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忌讳有: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