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清明节是哪天

  • 清明节为什么要叫做清明节?

      清明节简介: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余下全文>>

  • 什么是清明节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

      据说,清明节与春秋时的介子推相关。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籍贯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来源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纪念方式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所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不论以何种形式纪念,清明节最基本的仪式是到坟前、骨灰放置处或灵位前追念祖先。为了使纪念祖先的仪式更有意义,我们应让年轻一代的家庭成员了解先人过去的奋斗历史。   参考资料:www.cycnet.com/...10.htm

  •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阀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 清明节是几月几号?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

  • 清明节走亲戚有没有忌讳 清明节可以走亲戚吗

      有个说法是清明节不能回家走亲访友,说是会给家里和亲戚那里带来晦气,有的说不可以去家中三年内有逝者的亲戚家中去,会有晦气传来,如果相信,就不要去了,免得心里不舒服,去了反而放心不下。

  • 清明节是为了纪念谁?

      清明节   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Pure Brightness)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余下全文>>

  • 清明节的特征有哪些

      【挂纸】“挂纸”时,先要将生长在祖先坟墓上的野草,用锄头或镰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示这个坟是有后嗣的,否则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无主的孤坟,而受到破坏。墓纸分为白色、红色、黄色的古仔纸以及五色纸(红黄蓝白黑)两类,现在则多用五色纸,其用意是盖厝瓦或表示子孙已祭拜过。   【培墓】民间清明节扫墓可分成两种仪式,即“挂纸”及“培墓”。“培墓”也就是“扫墓”,又叫墓祭、祭扫或上坟,就是修墓与祭拜。一般俗信,祖先的坟墓和后代子孙的兴衰有很大的关连。因此,富有的人家年年“培墓”,而一般的人家除了吉凶葬的前三年要“培墓”外,其他则视情况而定。“培墓”的时间多利用清明节前夕,将坟上的杂草清除,并加以培土整修,如果墓碑上的字体模糊不清,则必须用银朱重新加以描写,使其焕然一新。   祖坟整修完毕后,开始祭拜。祭拜时,在墓前供奉牲礼(三牲或五牲) 、刈金、寿金、烛等、或十二道菜蔬(如韭菜、鱿鱼、春干、甜菜、甜芋、肉脯、蒿菜,莲子、枣子、竹笋、猪肠、鸡冠)(这十二道菜碗都代表着语寓都有很深的含意)和粿类(红龟粿、鼠曲粿或草仔粿)及刈金、银纸、往生钱、烛等;若是新坟,则必须供奉五牲(如猪头、鸡、鸭蛋、面粿、红龟粿),祭品摆好后,点香向后土(坟墓的守护神)祭拜,妇人要在新坟前哭号,礼拜完毕,先烧刈金、寿金给后土,再烧银纸等给祖灵,纸钱烧完后,在纸灰上洒酒(称为奠酒),最后鸣炮礼成。   在收供品离开前,要将鸡蛋、鸭蛋在墓碑上打碎,将蛋壳丢在坟上,象征“脱壳”或“蝉蜕”,表示新陈代谢。从前,还有将红龟粿、面粿分给当地的小孩子吃的习俗,称为“揖墓粿”(又称乞墓粿、印墓粿),象征“祖德流芳”。台湾民间习俗若是家有长子如娶媳妇、添丁生子或置产等,一定要培墓,往昔在培墓时都要点“姓氏灯”,在祭拜之前于墓前燃烛祭祀后,不要熄火,将它小心的放在灯罩内,沿途不可使其熄灭,一到家里,立刻把灯放在祖先的灵桌前,相传这种小灯,具有“添丁发财”的含义,如果在回家途中一路不熄,则表示子孙繁茂的吉祥征兆。现在一般的扫墓方式已经较以前简化,大都以鲜花水果为祭品,,上香鞠躬,礼节简单隆重。   【踏青(起源于唐代)】踏青也叫行青、探春、寻春、郊游。清明节正当早春三月,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为了不辜负这良辰美景,于是大家带着野餐,车水马龙,拥向郊外,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清明节日,妇女穿新鞋(踏青鞋),出行到郊外,称为“踏青”,因为古时的妇女平日不可随便出游,趁此机会到郊外领略一下大自然的景色。   【荡秋千(秋千)】秋千以前叫做“秋千”,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为了取得食物,常要攀藤上树,这就是秋千的雏形。秋千最初叫做千秋,是春秋时期北方的山戎所创,据说是齐桓公北征山戎时,把秋千带入中原。开始时只有一条绳子,用手抓住绳子荡来荡去,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到了汉武帝时,因千秋在汉语包含有人虽死去但永垂不朽的意思,为了避讳,所以把千秋改为秋千;到唐代,荡秋千已经十分普遍,并且成为寒食节及清明节的一项重要的活动,甚至被唐玄宗称为“半仙之戏”。正因为在清明时节到处有人在玩秋千,所以便有人将它称之为“秋千节”。   【斗鸡】斗鸡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到唐朝时,十分盛行,不仅在民间设有斗鸡场,让群鸡相户攻斗,就连皇上也喜欢玩斗鸡。据说唐明皇十分喜爱斗鸡,曾经不惜重金,在宫廷中设置一个豪华的鸡坊,还派人专门养鸡,作为斗鸡之用,可见唐代宫廷中斗鸡风气之盛。至宋朝之后,斗鸡的风俗才逐渐式微。   【插柳】俗谚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余下全文>>

  • 清明节是什么时间

      2017年清明节:公历2017年04月04日 22:17:16 ,农历三月初八。   "公历2017-4-4"查询信息如下:   公历:2017年4月4日星期二白羊座   农历:鸡年 三月 初八日   四柱:丁酉 癸卯 辛酉   节气:清明节   生诞:   二十八宿:毕   甲子纳音:石榴木

  • 清明节祭拜的供品有哪些禁忌

      ◎道教祭祀「天厌雁,地厌犬。」所以,敬天地不可用雁鸭科及狗肉来祭拜。◎蕃茄及番石榴因食用后,其种子无法被人体消化,最后再由排泄系统排出体外,被认为不洁,有亵渎神明之嫌。◎老子又名李耳,为道教的始祖,为避其名讳,祭拜老子时,供品不可用李子。◎祭拜释迦牟尼佛时,为避其名讳,供品不可用释迦,且头型相似。◎佛祖、菩萨、玉皇上帝、三官大帝等位阶较高的神佛,供品不可用荤食,必须用素斋、水果。◎玉皇上帝、三官大帝等位阶较高的神明,上桌供品不可用荤食,下桌供品才可用荤食,供兵将享用。◎忌用牛肉、狗肉、鳗鱼、鳝鱼祭祀神明。◎祭拜好兄弟不可用菠萝(旺来)。◎食用过的食物不可祭拜神明,否则不敬。◎祭祀上位神佛的供品,可再用来祭祀下位的神佛,最后可再用来祭祀祖先或孤魂。◎凶丧事重单忌双,喜庆事重双忌单;祭拜神明属喜庆事,行事上重双忌单,因此,在祭神时应以六碗、八碗、十二碗,双数。忌用三碗、五碗、九碗,单数。本文摘录于名门易理咨询网杨登嵙博士所发表的文章--供品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