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是什么意思

  • 小寒的节气是什么意思?

      小寒,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冬季时节的正式开始。当太阳到达黄经285°(小寒)时,对于神州大地而言,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到来了。   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

  • 有节气是什么意思

      节气是坚持正义,有所不为的操守.在命运的颠沛中,很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气节.指人的志气和节操.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现代汉语) “朝闻道,夕死可矣”,揭示的是气节的源泉;“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归纳的是气节的拓展;“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抽象的是气节的升华.经过世代培育、弘扬、传承的气节和信念,是数千年来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弱而复强、衰而复兴的灵魂和脊梁.   下面是解释举例:   1.志气.   《史记·汲郑列传》:“﹝汲黯﹞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脩絜,好直谏.” 宋陆游《有所感》诗:“气节陵夷谁独立,文章衰坏正横流.” 清唐甄《潜书·主进》:“世尚气节,则为直士;世尚功业,则为才士.”郭沫若《屈原》第一幕:“在这战乱的年代,一个人的气节很要紧.”   2.节气;节令.   《后汉书·西域传论》:“若其境俗性智之优薄,产载物类之区品,川河领障之基源,气节凉暑之通隔……莫不备写情形,审求根实.” 晋陶潜《劝农诗》:“气节易过,和泽难久.” 金元好问《少林雨中》诗:“西堂三日雨,气节变萧森.”参见“ 二十四节气 ”.   (注:气节和节气其实是不一样的,节气指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处暑、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十二个节气,与中气相对.)

  • 节气是什么意思?.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中国正统的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因此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极致。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余下全文>>

  • 芒种是什么意思,芒种是什么节气,芒种节气的含义

      24节气第9个,夏季第3个,表示仲夏正式开始。也是农民将要大面积耕种时间的开始。

  • 24个节气分别是什么?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 雨水后面是什么节气

      惊蛰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雨水节气的含义,雨水是什么季节,雨水是什么意思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2个节气,位于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太阳到达黄经330°。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这天通常出嫁的女儿要回家探望父母,要给母亲送一段红绸和炖一罐肉。   来源 百度百科   希望能帮到你

  • 农历九月十九是什么节气

      今年的农历九月十九不是二十四节气日之一。   -----------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数九严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 谷雨后是什么节气

      立夏。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 二十四节气中小雨过后是什么,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记住这首诗就不会忘记了。 不过二十四节气中好像没有小雨这个节气哦。 二十四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