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

  • 中原文化对中原经济的崛起有什么作用

    弘扬中原大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 积极推进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造昂扬向上的中原人文精神,大力促进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化,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援。 (三十六)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挖...

  • 中原文化包括哪些文化 中原文化介绍

      1、中原文化包括:   汴梁文化:分布于开封即黄河北岸的封丘县,郑州东部。     洛阳文化:分布于洛阳,三门峡等地。   宛洛文化:分布于南阳,平顶山等地。   陈蔡文化:分布于周口,驻马店,阜阳等地   宋文化:分布于商丘,亳州市区,曹县等地   怀庆文化:分布于豫北新乡、安阳、鹤壁、濮阳等地   淮西文化:分布于信阳及豫南淮河沿岸。     2、中原文化是以中原地区河南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化的母体和主干。中原文化以河南省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中原地区在古代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定都于中原地区,河南省占据中国八大古都的一半,包括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中原地区以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长期居于正统主流地位,中原文化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

  • 中原文化的图腾

      神龙是智慧、勇敢、吉祥、尊贵的象征。河南是龙的故里。被称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阳一带“以龙师而龙名”,首创龙图腾,实现了上古时期多个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称为又一人文始祖的黄帝,在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之后,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郑一带也用龙作为新部落的图腾,今天的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就是因此而来。从发掘出土的文物来看,河南省发现的龙文物不但历史久远,而且最为正宗。濮阳蚌龙距今6400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在华夏第一王都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学者命名为“中国龙”,等等。这些龙文化的遗存从夏、商、周到汉唐、明清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源头,在形态上可以说都是北京故宫里各种龙形象的祖先。中原和全国各地的民俗,也有不少与龙有关,如每逢喜庆之日舞龙灯,农历二月二祭龙王、吃龙须面,端午节赛龙舟等。这些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播撒到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就是龙。从中原大地产生并完善的龙形象,目前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 三无七数天下中原,四十河西风又长.什么生肖

      龙   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河东河西的意思是黄河不断改道,寓意是今年你家在河西面明年可能是在东面。岁月流淌,正如三国那句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兴衰交替,谁也说不准以后的事。

  • 十二生肖里面最有文化的是哪个?

      猴子。。。

  • 关于广东文化的作文

      广东精神之我见   随着人的欲望不断地击穿道德的底线,社会上今年发生不少骇人听闻的事件:毒奶粉、毒大米、残杀幼儿等等,所放映的是社会道德不断在生活上流失。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唤醒社会的道德、良知已成任重而道远。   在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表大会上,提出新时代的广东精神,这就是: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这样的举措是充分体现政府对道德建设的重视,并且通过如此大力宣传,深化广东人民有向好的感悟,对社会道德建设,有很大的利好作用。   然而对于好事,我认为也需要一定的批判。有很多人在意识上认为不好、落后的事物才需要批判,其不然,对于好事,我们更需要抱有批判的精神,前者之批判,在于拨乱反正,以求正道;后者之批判,在于精益求精,以求上乘。   对于此我有三点的批判:   1)对于“广东”精神,带有一定的特指性,应该是我们广东人所具备且擅长,但回观“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此三点确实我们广东人所特有?难道说其他省份就不具备或者具备的程度不及广东?至此我未敢苟同。而对于此三点,我认为应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所具备,因此,“广东精神”是以博大之中华精神,取用于一地。其实,精神具备着极强的广泛性与交融性,将其贯以某地或者某处之名,确有不适。我觉得在宣传上,字眼可改为“中华精神”,虽失特指的味道,然不失其本意,因我们广东人是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失其初衷,因我们仍然以求唤醒道德、提升道德,而且这也体现我们广东人在道德提升中,以中华精神为根本,我们广东人会以博大之胸怀崇中华之精神,成众省之佼佼者。   2)对于厚于德,来自《易经》第二卦,即坤卦的卦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为万经之源,其所讲求的是一种阴阳、一种圆融。万物皆生于阴阳圆融,万物皆求达于阴阳圆融,而地卦为大阴,自古以大阳成配,大阳,即为《易经》第一卦乾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二语正是清华大学之校训。千古之流传、千古之美配,今见于“广东精神”,只剩一半,既出于《易经》,然未灌注其阴阳圆融之道,乾、坤、人是成事三必要,而乾未能表现,真的遗憾啊!是由于乾的卦辞,不便成“……于……”的句式?还是有别的原因呢?   3)坤卦之卦辞,译为:大地地势平坦舒展,顺承天道。君子观此卦象,取法于地,以深厚的德行来承担大任。从中可看出,此卦所强调有,一是德、二是做事。厚德,需融于我们的载物,而载物放映我们的厚德,两者是互为连理,缺一不可,也表现了《易经》的阴阳圆融之道,存于卦象内,存于卦象间,存于万物中。然“厚于德”,则重厚德之意,忽略对载物的表达,而我相信,离开载物的厚德是空中楼阁,两者相依、相存才是我们正真的目标。   此是我对“广东精神”的见解,有人认为这是咬文嚼字,然而一种精神,离不开文化,既引用经典,希望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到为今世所用的宝藏,为何不设法厚其底蕴呢?“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追求、去推崇,而我们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应该思考其中可以改善、完善之处,在不断的思考中,我们体现到的是道德与行为上的不倦追求。

  • 窦姓的姓氏文化

      扶风堂:以望立堂。河南堂:以望立堂。观州堂:以望立堂。清河堂:以望立堂。五桂堂:以望立堂。“五桂”堂号典出五代后周窦禹钧。窦禹钧官谏议大夫,他的五个儿子都登了高科,人称“窦氏桂”。有诗一首赞誉:“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謦芳。” 河南柘城窦氏家乘十卷,(清)窦克勤纂修,窦容邃续修,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云南罗平淑基窦氏族谱,(清)窦暹等续修,窦垿续注,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承恩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云南省图书馆。山西平定州东会都窦氏族谱,(清)窦开惠等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世和堂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山西平定窦氏族谱,(清)窦志默等增修,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世和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7年)增修。现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河南柘城窦氏家乘十卷,(清)窦克勤纂修,窦容邃续修,清光绪九年(公元185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河南省图书馆。浙江诸暨暨阳丰江窦周氏宗谱二十八卷,(清)周向渠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江苏邳县窦氏族谱,始修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民国)窦鸿年、窦意坪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石印本二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有两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 江苏徐州窦氏字辈:“玉胜景恒宝广公文庆德吉厚存仁本之百世复中在道佑尔万年”。江苏句容窦氏字辈:“良世序绵长洪开祖德”。江苏金湖窦氏字辈:“在如金元以连”。江苏沭阳窦氏字辈:“洪连兆怀正新”。江苏邳州窦氏字辈:“礼道怀贤 秉中思端 繁昌硕茂 善德长延”。江苏徐州、河南开封窦氏字辈:“玉胜景恒宝广公文庆德吉厚存仁本之百世复中在道佑尔万年”。 河南省 河南叶县孤山窦氏字辈:“子芝孙兰声华奕衣冠相继称巨族焉”。河南永城窦氏字辈:“宗志新凤广、兴保照宏祥、勤敏静修德、瑞贯鹿荣光。”河南叶县摩天岭窦氏字辈:“有发延万玉(青)书(贯)新尚济”。河南潢川窦氏字辈:“玉应启瑞金可发祥德高望重渊源流长”。河南获嘉窦氏字辈:“学宗永先庆承”。河南博爱窦氏字辈:“有德业绍兴树”河南窦氏一支字辈:“景守绍振志”。河南周口淮阳县、沈丘县窦氏字辈:宗希允陈时 之运世景茂 荣书树品全 忠孝敬祖先 天德培尔久 芳泽万斯年 立心公平正 和顺耕读家 后嗣贤者众 知礼尊纪纲。 山东 山东平邑窦氏字辈:“宝兴成庆淑现”。山东岱岳窦氏字辈:“庭学田建桂海灿”。山东肥城窦氏字辈:“继士庆昌梅永良方卜正志”。山东桓台窦氏字辈:“希怀开清振维乃钦可承”。山东郓城窦氏字辈:“三金守占连同义火顺序......”山东淄博窦氏一支字辈:“全-长-金-明-玉……” 安徽 安徽阜阳窦氏字辈:“长洪开逐肃振玉加邦”。安徽窦氏一支字辈:“常怀顺祖德永念正加申”。安徽宣城窦氏字辈:“云秀连登明”。 重庆 重庆永川、荣昌窦氏字辈:“明廷作栋梁”。重庆大足窦氏字辈:“代兴正大光明远”。 四川 四川合江窦氏字辈:“朝庭卫志国”。四川达洲窦氏字辈:“德荣华登……” 江西 江西武宁、湖北通山窦氏字辈:“秀联登桂仁”。 湖北 湖北老河口窦氏字辈:“大华延家培学”。 河北 河北景县窦氏字辈:“书宝文(志)喜”。 陕西 陕西南郑窦氏字辈:“兴隆绍祖先荣华富贵永延年”。 新疆 新疆窦氏一支字辈:“海贵永世新”。 天津 天津滨海新区茶淀镇西孟村......余下全文>>

  • 伏羲文化的文化贡献

      现代学者在解释“民族”的意义时,越来越多地倾向于从种族血缘和文化传统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我们在讨论民族始祖的确认过程时,要同时看到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历代典籍对伏羲的文化贡献所载甚多,这些贡献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两个方面: 首先,从民族文化的形成上来说,传说伏羲始画八卦,开启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源。《周易》、《史记》等典籍记载了伏羲“作八卦”的重要贡献。《论衡·齐世》:“故夫宓牺之前,人民至质朴,卧者居居,坐者于于,群居聚处,知其母不识其父。至宓牺时,人民颇文,智欲诈愚,勇欲恐怯,强欲凌弱,众欲暴寡,故宓牺作八卦以治之。”描述了伏羲时代的社会状况。《礼记·礼运篇》注引《中侯握河纪》谈到与伏羲关系密切的“河图洛书”以及八卦:“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画八卦。”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我们民族思想方式的基础。所以,可以说,伏羲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先河,是汉族文化的原点。另外,传说伏羲确立了天文历法;发明网罟,教民渔猎;养六畜以充庖厨;造琴瑟,作音乐等。这些均反映了伏羲在汉族文明和文化初创时的贡献。与中华民族另外两个重要始祖炎帝和黄帝相比,炎帝是农业文明之初的代表,主要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黄帝是农业文明进化时期的代表,主要是华夏各族政治和制度上统一的象征。而伏羲所代表的是比炎黄二帝更早的渔猎文明时期,是中华文化最早的源头,是文明初始的象征。 其次,从民族血缘的凝聚上说,伏羲时代是一个部族融合的时期,史载伏羲“正姓氏,制嫁娶”。《路史》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姓氏的主要作用就是明血缘、别婚姻,纯正血统。不同部族的人分别有不同的姓氏,“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各个部族相互通婚混血,从而奠定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基础。这是伏羲在民族血缘方面的伟大贡献。太昊伏羲氏还赋予了我们民族以总徽号——龙。《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均证明,伏羲“人首蛇躯”。蛇是伏羲氏的图腾。中华民族的总图腾“龙”,正是以蛇为基础,汇合了多民族图腾而成的。闻一多在《伏羲考》一文中指出,龙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因部落的兼并面产生的混合的图腾”。龙图腾的形成,象征了中华民族主体血脉的汇聚和文化的奠基。从此,普天下的

  • 蛋文化有哪些?

      蛋文化的缔造者——赵培山     文化本身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几千年文明历史的沉淀。“鸡蛋文化”亦是如此,当微量元素保健药蛋在全国卫生产业新产品新技术展示会获金奖,当“盘古牌”药蛋带着春天般的诱惑风骚京城,当“药蛋”作为一种文化进入您的餐桌时,药蛋文化的使者——赵培山,便轻轻松松地把蛋文化还给了人类。   带着对文化的渴求和文化使者的敬佩,莘莘地翻动着蛋文化的卷宗,如同考古般深入再深入地寻找蛋文化的渊博……     民 以 食 为 天     蛋文化是一种文化,确切地说它是一种饮食文化。而我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同大自然的斗争史,是中国人民聪明朴实的真实反映。     从菇毛饮血的野蛮生活到使用火的质的飞跃;由抓取食物的简单动作到用箸取食物方便卫生,无不显示着人类饮食文化文明进展的痕迹,而“中式餐食”便永远的与“西餐”划开了界线,至今在世界文明史上闪着光芒。如今传统中医药的五行的研究与食物药用价值的开发,“食疗”在世界上的影响,使世界人民清楚地认识到中国饮食文化的价值。     “民以食为天”这句讲了千年的名言,它不仅仅说明生理方面的饮食需求,更显示着中国人民在饮食文化上的孜孜追求,显示着饮食对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而对于一个农业国来说更是如此,一个博大精深的民族正是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把思维、价值与能量统一辐射于饮食这一简单的行为上。     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饮食文化中已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南甜北咸的菜系特色,具有诗情画意的菜名与品种繁多的中国菜谱无一不是其独特风格的体现。但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关键是人的因素,“食疗”作为中国特色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中国饮食文化辉煌的动机。人的健康长寿与饮食有密切的关系,而“食疗”正是追求人的健康长寿,提高国民素质一种途径。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对饮食和保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今许多学者专家也致力于饮食营养的开发与研究,在提高中国人的体质上给予了更大的鼓励支持,同时对中式传统饮食也提出挑战。     鸡蛋是人们传统的食物,历年来在营养保健上无可挑剔,给人类的生存留下了不朽的记忆。但最近科学家们研究表明,鸡蛋中胆固醇含量偏高,易于诱导心脑血管病和冠心病等各种疾病,这就给传统的饮食带来了阴影。人类食用鸡蛋的历史无从考证,但多年来对鸡蛋等食品的研究开发只是通过化学分析而进行营养评价,鸡蛋等食品千百年来一直在人们的思维中静静地躺着。     鸡 蛋 与 五 行     读者也许会注意到,莱芙力保健蛋继“盘古牌”出世之后,“五行牌”又悄然上市了,赵培山在开发药蛋文化过程中,为他的产品起了个很文化的名字,其实这并不是巧合,更不是驱雅附凤。     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往往会发现“阴阳五行”纵贯中国历史。是的,中国文化的历史与“阴阳五行学说”五千年的文明史相辅相成,“五行”有着它存在的背景,心理的、社会的、历史的等等,在几千年历史的沉淀中,许多文化的东西都已千疮百孔,而五行文化的恢复在劫难中总如燎原之火。当今,《周易》文化热,以及街头巷尾麻衣观相的兴隆,各小书报摊推演了人生之类书的畅销,其实抛掉文化的歪曲与迷信不谈,不正反映出“阴阳五行说”在人们心中的根深蒂固!     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种属性,山之北日阴,水之北日阳,这是众所周知的,人分阴阳,是阴阳结合的完美体,动物也分阴阳,诸如植物、建筑物等,在万物之中以五行包罗万象,“金、木、水、火、土”无一不在其列,药物就是如此。     在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各种因素中,相互之间相克相生,表现和演义着宇宙的关系。阴阳五行学渗透着中国文化的各个角落。代表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宇宙、对自身价值观念的取向。     赵培山这位药蛋......余下全文>>

  • 端午文化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一个传统节日,即端午节,也说端阳节,俗称五月节,现为国家规定的法定假日之一。民间在这一天有吃粽子、饮雄黄酒、采艾叶、赛龙舟等多种形式的习俗。其实端午节有着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   端午节。“端”义为开始、开头、开端。“午”通五,干支逢五曰午。五月五日叫午日、重午、端午,故农历五月初五称端午节。《初学记》卷四引晋朝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说的是端午这天有烹鸭子,煮黄米饭的习俗。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五花丝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今世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栋叶五色丝,皆汨罗遗风也。”南朝梁宗檀《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祛毒气。”明朝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五月五日之午前……项各彩系,垂金锡若钱者、若销者,曰端午索。”说的是古代五月五日人们作粽子、采艾叶、系项索等多种民俗活动。端午节的主题是纪念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的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同时,人们也祈愿吉祥平安。2000多年的传承,衍生了端午文化,丰富了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   屈原(约公元前340—278)名平,字原,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楚王同姓。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善于外交辞令。在楚怀王早年,一度得到信任,担任“左徒”之职,他对内同楚王商议国事,主张举贤授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后来因受贵族保守势力诬陷,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一度流放到汉北。屈原被疏远,小人得势,楚国政治日渐腐败。秦王见有机可乘,便派张仪使楚挑拨楚齐关系,并许诺把秦之商于之地六百里割让给楚,使其与齐绝交。怀王轻信,与齐绝交,秦并未履行诺言,楚也没有得土地,怀问怒而发兵攻秦,结果丧师失地。怀王只好重新启用屈原,派他使齐,恢复两国邦交。然而昏君怀王,屡受秦王欺骗而不悟,终于被骗往秦国而不得返回,三年后死于秦国。顷襄王继位,以弟子兰为令尹。子兰诋毁屈原,屈原又被流放到江南。在放逐生涯中,他看到楚灭亡已是大势所趋,人民正遭受巨大痛苦,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屈原面对国家沦亡,人民遭难的局面,自己既无力挽救大局,又不忍心离开祖国,悲愤绝望达到了极点,遂自投汨罗江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