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姓馀的

  • 历史上姓馀的名人有哪些

    姓馀的历史名人 馀栋臣: 著名的反洋教英雄。1890年、1898年两次在四川举行反帝起义,焚教堂,打击反动教士,影响30馀县,震动朝野。 馀象斗: 福建建安人,著名的通俗小说编着者和刊行者,经他编着和刊行的小说有《四游记》、《列国志传》、《全汉志传》、《三国志传评林》、《东西晋演义》、《大宋中兴岳王传》等。 馀靖: 曲江(今属广东)人,官至工部尚书。他以敢直言着称,在宋仁宗天圣年间,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并称“四谏”。范仲淹被贬时,朝野百官不敢吭声,惟有他出来为范仲淹主持公道,结果一同被贬。后任右正言,多次上书建议严赏罚,节开支,反对多给西夏岁币。他又曾三次出使辽国,因用契丹语做诗被劾。不久又被起用,加集贤院学士,官至工部尚书,着有《五溪集》。后来,广州设有一座“八贤堂”,馀靖即为“八贤”之一。 馀 深: 福建省福州人,北宋元丰年间进士,依附蔡京,结为死党,蔡京之阴谋诡计多出自馀深,后虽贵为宰相,但屡遭弹劾。 馀 靖: 韶州曲江(今属广东省)人,北宋名臣,进士及第,通晓契丹语,曾三次使辽,在南海为帅十年,不载一物归,官至工部尚书,于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英宗念其辅先皇有功,諡号“襄”,后人称他为馀襄公,有《武溪集》二十卷遗世。他是岭南继张九龄之后的又一扬名之士,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外交家。后人建风采楼、以风采为路名纪念他。着有《武溪集》等。 馀 深: 福建省福州人,北宋元丰年间进士,依附蔡京,结为死党,蔡京之阴谋诡计多出自馀深,后虽贵为宰相,位屡遭弹劾。 馀 阙: 庐州(今安徽省合肥)人,元代监察御史(先祖为唐兀人),居河西武威(今属甘肃省),曾任都元帅,与红巾军相拒数年,着有《青阳集》。 馀 怀: 福建省莆田人,清代文学家,诗文为王士祯等推许,有《味外轩文集》、《研山堂集》、《秋雪词》及笔记《板桥杂记》。 馀 集: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诗画家。乾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善写山水,兼长画卉禽鸟,无不入妙,尤工仕女,有《秋室集》。 馀 非: 湖南省平江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加入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战士、宣传员,师政治部组织干事、青年科科长,团宣传队长、俱乐部主任,红四方面军前总政治部文娱科长,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参加了中央根据地一至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团政治委员,旅供给部政治委员,参加了守卫黄河和山西等地的游击战以及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旅副政治委员、处长等职,参加了淮海、渡江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区司令部航空处处长、西南军区空军政治委员、武汉军区空军政治委员等职。他发扬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积极探索和指导部队建设,为加强空军部队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他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是党的七大候补代表,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馀 明: 安徽金寨人,1914年出生,原名馀嗣明。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转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特务队队员、光山县便衣队指导员、鄂东北叁路游击师手枪队指导员、鄂东北独立团手枪队指导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叁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9团连指导员、7团政治处主任、第二师4旅12团政委、6旅16团政委、第七师1......馀下全文>>

  • 馀姓是怎么来的

    馀姓起源有四: ⒈来源于祖先由馀名字中的“馀”字演变而来。恭传,其远祖黄帝数传至周武王,有子叔虞,被封于唐,后来其子又移封于晋,为晋侯。叔虞裔孙晋哀公,生子由馀,避乱于西戎。后来出使秦国,见秦穆公,深为折服,遂拜为上卿。秦穆公有了由馀的辅佐,一举灭掉西戎十二国。成为西方盟主。由馀去世以后,他的子孙便以馀为姓,以示出自这位名贤之后,并以此来纪念自己的祖先。 ⒉出自大禹之后。夏朝时,夏主少康的庶子无馀被封为越王,无馀的子孙中也有人以他名字中的馀为姓。 ⒊出自大禹的第三子空(又名罕),被封为馀度王(一说馀庆王),其后代以祖先爵号为姓。 ⒋春秋时,齐国有人以“馀丘”为姓,后来又简化成馀。 安徽繁昌馀氏,以族谱按,繁昌(旧称繁阳)排冲之馀氏出自秦之由馀公,其子晋以王父字为姓故氏馀。初居雷州后迁歙州再迁婺源再迁南陵再迁繁阳排家冲。又考出自雷州海康县擎雷山长矛馀氏之后,先祖夏禹王第三子馀侯愇罕者封涂山以涂有馀遂以为姓。

  • 姓馀的名人

    馀秋雨,馀华, 馀象斗:福建建安人,著名的通俗小说编着者和刊行者,经他编着和刊行的小说有《四游记》、《列国志传》、《全汉志传》、《三国志传评林》、《东西晋演义》、《大宋中兴岳王传》等。 馀靖:曲江(今属广东)人,官至工部尚书。他以敢直言着称,在宋仁宗天圣年间,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并称“四谏”。范仲淹被贬时,朝野百官不敢吭声,惟有他出来为范仲淹主持公道,结果一同被贬。后任右正言,多次上书建议严赏罚,节开支,反对多给西夏岁币。他又曾三次出使辽国,因用契丹语做诗被劾。不久又被起用,加集贤院学士,官至工部尚书,着有《五溪集》。后来,广州设有一座“八贤堂”,馀靖即为“八贤”之一。 馀 深:福建省福州人,北宋元丰年间进士,依附蔡京,结为死党,蔡京之阴谋诡计多出自馀深,后虽贵为宰相,但屡遭弹劾。 馀 靖:韶州曲江(今属广东省)人,北宋名臣,进士及第,通晓契丹语,曾三次使辽,在南海为帅十年,不载一物归,官至工部尚书,于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英宗念其辅先皇有功,諡号“襄”,后人称他为馀襄公,有《武溪集》二十卷遗世。他是岭南继张九龄之后的又一扬名之士,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外交家。后人建风采楼、以风采为路名纪念他。着有《武溪集》等。 馀 阙:庐州(今安徽省合肥)人,元代监察御史(先祖为唐兀人),居河西武威(今属甘肃省),曾任都元帅,与红巾军相拒数年,着有《青阳集》。 馀 怀:福建省莆田人,清代文学家,诗文为王士祯等推许,有《味外轩文集》、《研山堂集》、《秋雪词》及笔记《板桥杂记》。 馀 集: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诗画家。乾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善写山水,兼珐画卉禽鸟,无不入妙,尤工仕女,有《秋室集》。 馀 非:湖南省平江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战士、宣传员,师政治部组织干事、青年科科长,团宣传队长、俱乐部主任,红四方面军前总政治部文娱科长,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参加了中央根据地一至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团政治委员,旅供给部政治委员,参加了守卫黄河和山西等地的游击战以及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旅副政治委员、处长等职,参加了淮海、渡江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区司令部航空处处长、西南军区空军政治委员、武汉军区空军政治委员等职。他发扬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积极探索和指导部队建设,为加强空军部队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他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是党的七大候补代表,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馀 明:安徽金寨人,1914年出生,原名馀嗣明。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特务队队员、光山县便衣队指导员、鄂东北叁路游击师手枪队指导员、鄂东北独立团手枪队指导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叁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9团连指导员、7团政治处主任、第二师4旅12团政委、6旅16团政委、第七师19旅55团政委、旅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7师19旅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7纵21师副政委、13纵39师政委、31军93师政委。参加了莱芜、济南、淮海、渡江、福州等战役。建国后,历任军政治部主任,空军军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叁级八一勳章、二级独立自由勳章、一级解放勳章、一级红星功勳荣誉章。1990年去世。 馀允文:宋代建安(今福建省建瓯)人,......馀下全文>>

  • 历史上姓方的名人有哪些 历史上姓方的名人分布

      方储(?—93)东汉官员、学者。字圣明,一字颐真,丹阳歙(今安徽省歙县)人。习孟氏《易》,精图谶,善天文。章帝建初间举贤良方正,对策第一。拜议郎,转洛阳令。后加太常卿,封黟县侯。   方腊(?-1121年),又名方十三,歙州(治今安徽歙县)人,迁至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他于1120年10月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建立了江东地带包括今江苏南部、浙江、安徽南部、江西的六州52县在内的农民政权。在当时影响很大,1121年夏起义失败,方腊被俘,被朝廷处死。   方凤,生卒年不详,字时鸣,号改亭,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历任御史、广东提学佥事,有《方改亭奏草》。   方回(1227~1305),元朝著名诗人、诗论家。江西诗派殿军(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别号虚谷。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宋景定进士,知严州。降元,授建德路总管。后罢官,往来杭歙间。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属浙江)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以至老死。   方孝孺(1357-1402),浙江宁海人,明代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   方以智(1611—1671),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龙眠愚者等,汉族,安徽桐城人。崇祯13年进士,官检讨。   方维仪(1585—1668),女,字仲贤,安徽桐城人(今桐城市区凤仪里人)。明末著名女诗人、画家,所作有《清芬阁集》,又辑历代妇女作品为《宫闺诗史》。其绘画师法宋代李公麟,尤擅长绘释道人物。特别是白描《观音大士图》形神兼备,许多人争相收藏。   方伯谦(1853年(癸丑年)-1894年),清朝福建侯官县人,字益堂,北洋水师将领。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1880年,在英国学习驾驶军舰。回国后,任济远号管带。1894年,济远号与操江号护送高升号,在丰岛遇日本袭击,方伯谦带军逃回中国。9月17日,在黄海海战再次逃出战场,清政府以怯战之罪处斩方伯谦。   方志敏,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人。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1月,参与领导弋横暴动,创建赣东北苏区,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   方心芳(1907—1992),生于河南省临颖县。中国微生物学家、中科院院士。我国现代工业微生物学开拓者和应用现代微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传统发酵产品的先驱者之一。

  • 百家姓有馀与于两姓吗?

    有的。 于姓: 于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西周于邘叔为得姓始祖。 于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八十二位。至2010年,根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资料显示,按人口排序,于姓在中国大陆列第二十八位。[1] 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于姓人口有1141万人,佔全国人口的0.92%。 于姓主要分布在山东、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区,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北方姓氏。 于(Yú)姓主要源出: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据《广韵》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另说第三子)于邘(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阳西北于邘邰镇),称于邘叔。后来,于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2、出自古复姓淳于氏,为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所改单姓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3、出自北魏时的万忸于氏,为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姓。这一支于氏虽然是从鲜卑族的万忸于氏所改,一向也被当作外来的姓氏看待,但在实际上,他们仍然是汉族于姓的后代,只是在汉代之时,有一位名为于公的后代,随着拓跋氏离开了中原,并且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姓为万忸于氏,等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孃家”,复姓为于而已。居住在北方的于姓之人,多为这一分支。 4、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 ① 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朝时,南方的部分尼玛哈氏改于姓。 ② 又有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小数民族有改于姓者。 馀姓: 馀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也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一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六百五十六万馀,佔全国人口总数的0.41%左右。主要分布在湖北、广东、四川、江西、安徽、浙江、河南等省。汉族主要得姓始祖有周携王姬馀臣(黄帝直系33世孙),由馀(姬馀臣孙)等。少数民族馀姓得姓始祖有铁木健(成吉思汗的五世孙)等。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宰相由馀之后。由馀,周携王 馀姓图腾 姬馀臣之孙。出生于春秋时天水一带。由馀的祖先原居当时的晋地,因避乱迁入西戎。传至由馀,在西戎为官,世居歙州(今安徽黄山歙县),成为为新安大族。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嬴任好贤德大度,遂留在秦国为臣。由馀在秦国,为秦穆公谋划了征伐西戎之计。周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3年),秦穆公采用由馀之计,率军先攻佔北地郡和陇西地区,割裂了西戎诸部落之间的联络,之后逐个击破,灭西戎十四国,拓地千里,使秦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西方霸主。秦穆公因由馀之功,赐封其为秦国上卿(即宰相)。由馀的后代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一部分称馀氏,一部分称由氏。由、馀二氏同宗同源,史称馀氏正宗,读音作yú(ㄩˊ)。 馀氏族人大多尊奉由馀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姒姓,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儿子姒罕,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源流三 源于赤狄族,出自秦、汉时期赤狄族隗姓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四 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匈奴梼馀(读音为“涂”,非“鱼”)部之后,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族人中有取原居地名称为汉姓者,称馀氏。(待考)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属......馀下全文>>

  • 历史上姓徐的名人有哪些?

      徐悲鸿,徐霞客,

  • 姓馀的人与姓馀的人不能结婚的原因

    根据我国《婚姻法》的有关规定,只要不是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同姓氏的人也允许结婚。现在的案例:姓馀的人与姓馀的人不能结婚,这说明其是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所以不能结婚。

  • 历史上姓但的名人有哪些 历史上姓但的名人分布

      但望,字伯阖,东汉泰山(今山东泰安市)人。东汉桓帝时(147167)由并州刺史升为巴郡太守,在任期间勤于政事,体恤民情,广受当地百姓好评。     但明伦,字云湘,河南广武人(今河南成皋)。著名清朝大臣。清道光年间任两淮盐运使,有政绩。     但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周公旦之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以南阳、开封、燕山为郡望,宗支称南阳世家。但姓早期居住于陕西一带,汉时已因仕宦等原因迁居于河南、山西、安徽等地,并在河南宛县一带形成郡姓望族,以南阳郡为郡望。唐宋以后,则逐渐遍布全国各地,但姓在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

  • 历史上姓叶的名人

      ◆叶姓排行     目前,叶姓在中华百家大姓中排名第49位,尤以福建、台湾、广东、江苏、江西等地人数最多,分布最密集。海外则依然以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最多,叶姓华人,已经遍布全球很多地方。     ◆姓氏源流     叶(Yè 叶)姓源出有四:   1、出自芈姓,颛顼后裔叶公之后,以封邑为氏。据《风俗通义》及《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资料所载,颛顼后人沈诸梁,又称叶公,叶公即成语“叶公好龙”中的叶公,原名沈诸梁,字子高,系春秋时期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之子,才能出众,楚惠王时期被任命为楚国北边要邑叶邑的行政长官,因楚县尹通称为“公”,故称“叶公”。叶公在叶邑兴修水利,使当地的生存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邑人“莫不欣戴”。他平定白公之乱,身兼要职而不恋权位,激流勇退并归隐终老于叶邑。其后裔以邑为氏,叶邑成为叶氏祖地,叶公成为叶氏始祖。   2、出自叶调国。叶调为古国名,故地在今天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者苏门答腊岛,东汉永建六年曾经遣使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叶调国来中国的移民多以叶为姓,传名竹帛。   3、出自中国古姓。中国古姓中的“叶阳氏”、“叶大夫氏”今天已经见不到。按照两字姓、三字姓转为单字姓的规律,叶阳氏、叶大夫氏后来也改为叶氏。   4、出自其他源流和少数民族有叶姓:   ① 据《姓氏考略》所载,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日南郡(今越南境内)蛮有以叶为姓者。如春秋时吴国人叶雄即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后裔。   ② 满族纳喇氏、叶赫勒氏、德昂族亥氏,台湾土著、彝、蒙、土家、锡伯、保安、回、苗等民族均有叶姓。   得姓始祖:叶子高。上古时代,颛顼的后裔陆终有六子,其中幼子名季连。季连的后裔曾做过周文王的老师,被周成王追封在荆山(今湖北省西部)一带,立国为荆,定都丹阳,后迁都于郢,改国号为楚。春秋时,楚庄王曾孙戌,在楚平王时任沈县(今安徽省临泉县)尹,其后人便以沈为氏。戌后任楚国左司马,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深得楚人的敬重。楚昭王十八年(公元前498年),在与吴军打仗时英勇战死,楚昭王遂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为尹。沈诸梁承其父志曾平定白公胜的叛乱以复惠王,为楚国立下大功,被封到南阳,赐爵为公,世人尊为叶公。于是其后人便以邑为氏,沈诸梁则被尊为叶姓始祖,因其字号子高,后人也习惯称其为叶子高。     ◆迁徙分布     1、叶公去世后,经历战国时代,秦国灭楚之际,其后裔为避免灭族之祸,其中一支或者数支改沈为叶,尊沈诸梁为始祖,辗转迁居于河北河间、陕西雍州、江苏下邳。这就是叶县虽然是叶姓的祖地,而叶姓族人并不多,河南一带的叶姓,多为后来南迁重返故乡留下来的原因。   2、西晋末年,由于各少数民族问鼎中原,流徙到陕西、河北的叶姓后裔一部分向南迁徙,一部分重返中原,此时形成了以“南阳叶氏”为代表的望族概念。   3、唐宋时期是叶姓迁徙最频繁时期,这次因支系较多,迁徙往返不定,有避唐末之乱的,有在宋朝为官随宋室南渡的,其中从河南叶县迁居固始、光山的一支对叶姓以后的流徙有很大的影响。宋末迁往福建的叶昂、叶洙、叶霆成为安柄、佛岭、莲溪叶姓的始祖。世居下邳的叶姓,此时也大量迁居浙江括州、宁波一带。唐宋时期,也是叶姓名人辈出的时期,叶姓成为江南的著姓。   4、明清之际,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沿海一带的有志之士,纷纷到海外发展,其中就有叶姓名流。明朝过海去台湾的人为数不少,到清代去台湾的开创基业的更多。可以说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的叶姓客家人,没有那个分支不 出海发展,现居港、澳、台各地的叶氏都是其后裔。叶姓在台湾人口有20余万,在各大姓中排名第20位。   5、清末民初,沿海和港、澳、台的叶氏后裔开始发展到南洋诸国,特别是新......余下全文>>

  • 馀姓男孩取名字大全

    馀介辉 馀茗卓 馀誉胜 馀文双 馀贤松 馀弘帅 馀艺豪 馀振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