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三清

  • 太清太帝道家八卦花钱怎么样?

      花钱源于汉代,花钱在早期使用的时候主要是民间自娱自乐的一种玩钱,这种钱币由于不是流通钱,因此它的材质大都比较粗糙,民间把这种钱俗称为“花钱”。“花钱”虽然具有钱币的形态,但不作流通使用,是钱币中的“非正用品”。民间花钱的种类繁多,诸如开炉、镇库、馈赠、祝福、玩赏、戏作、配饰、生肖等等都要铸钱,这种“钱”,其实是专供某种需要的辟邪品、吉利品、纪念品。     此钱币为太清太帝道家花钱 ,直径:43.2mm 厚:1.74mm 重:16.7g 花钱,以其形制类古钱,性质非流通币而得名。历来花钱是作为古钱币的一个分支。按其用途大致可以为古钱宫钱类、吉语类、宗教类、游戏类、特殊用途类等五大类,可作为厌胜(厌伏其人,咒诅取胜),佩饰,玩赏,游戏,撒帐,洗儿,吉庆,卜卦,殉葬,赏赐,凭信,镇库,纪念,祝寿,挂灯,上梁,系包裹,镇水,性教育等方面之用途。从八九十年代开始,随着花钱收藏的普及,人们对花钱开始重新认识。花钱以其较高的艺术价值,丰富吉祥的内涵,以及和古钱千丝万缕的关系,成为中国古代民俗文物中的一个独特的版块。花钱中的字文图案千姿百态,各具姿容,称它为古代“铜版画”并不过分。花钱中丰富的内容,是各代民俗民风的缩影;吉祥的内涵,代表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花钱和古钱的联系,不但体现在它们形制的相似,而且体现在它们来源、工艺等方面的紧密联系。正因为花钱有多种亮点,花钱收藏队伍中不但包括了古钱收藏者,而且也包括了古文化爱好者,艺术品爱好者等等。 在中外众多货币之中,中国花钱是独特的一族。从用途上看,它们不具备任何货币的功能;从外观上看,它们却都被铸成钱币的形状。眼下,花钱收藏相当热门,部分品种的价格甚至已经超过了同档次收藏钱币,真可谓不是钱币胜似钱币!其中太清太帝道家花钱实属罕见,无价之宝,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   

  • 道家如何迎新年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最热闹、也是最快乐的节日,期间充满了与道教人物诞辰有关的神仙传说和风俗习惯。一般来说,春节可以从腊月二十四开始一直到正月十八结束。   在腊月二十四(有些地方是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送灶君。在道教中,灶君又叫东厨司命,既管人间饮食,又代天监察人间善恶,年底向天帝禀报。在送灶神前,人们还要大扫除。传说是因为灶君平时把善恶都记在房梁上,在灶君上天之前把它的账本涂抹掉,他就不好打小报告了。   除夕是农历的最后一天,它连接旧岁与新年,带有神秘的甚至神圣的气息。接神是过去除夕的重要祭典。相传腊月二十四或二十三诸神升天,回到天庭述职,到了除夕,诸神又回到人间,人们摆设祭品,烧香叩头,迎接诸神的归来。除夕的气氛是热烈的,鞭炮声的烘托,接神接祖宗的祭祀活动,年夜饭团圆的情景,守夜饮屠苏酒,占卜来年收成,这一系列活动构成了除夕特有的民俗氛围。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新年,道教有五腊良辰的信仰,正月初一是道教天腊之辰。道教认为一年中的这几天是良辰吉日,适合祭祀祖先和诸神以获得福佑。在民间,大年初一有很多迎接新年的活动。燃放爆竹、喝屠苏酒、挂桃符等风俗都跟道教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燃放爆竹的意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过去的驱逐山魈恶鬼,变成了迎灶神、接祖宗、接财神的仪仗。   正月初五也叫“财神日”,现在的人们接财神的热情很高,各地的宫观里这天的香火也是特别的旺盛。道教的财神很多,文财神有比干、范蠡,武财神有关羽、赵公明。关羽是道教中很受欢迎的神仙之一,他被塑造成一位“全能”大神,向他求子得子,求财得财,所以民间也把他当作财神崇拜;尤其是餐饮业的店主,都喜欢请关公做财神兼做保护神。赵公明是道教常见的财神之一,传说他正好诞生在正月初五。赵公明不但有驱雷役电、去除瘟疫、消除灾难的神通,还能够使买卖公平和合。赵公明与招宝、纳珍、招财、利市一起共五神,是为五路神,俗称“五路财神”,是民间年画中常见的形象。   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道教经典说他历经三千二百劫,渐入虚无妙道,又经过一亿劫,才修成了玉皇大帝,是天地人三界之主。因此,对这位总领宇宙主宰之君的诞辰谁也不敢怠慢。这一天,各地宫观大都要举行祭拜仪式,善男信女纷纷到宫观去叩头进香。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新年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霄节又称“上元节”。道教有天、地、水三元,又称三官,主管人间的祸福、鬼神的升转;正月十五就是天官大帝的诞辰。这天,道观常常举行斋会,信众通常要去三官殿堂进奉香火。三官的职掌是有分工的,上元天官专管赐福,地官专管赦罪,水官专管解厄。   “拜太岁”,就是参拜六十甲子所属的“太岁神”,也是春节期间的重要风俗。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位“太岁星君”主管一生,称为“本命太岁”;而每年又有一位“值年太岁”(又称“流年太岁”),主管人们当年的一切(如人们的健康、事业、婚姻等各方面)。所谓“犯太岁”,即是指自己“本命太岁”星君(即自己出生年的本命属相)与当年的“值年太岁”星君相临、相冲、相刑或相害。自古以来人们通常认为:犯太岁的人都会流年不利、诸事不顺。故而“犯太岁”的人一般都要在那一年的年初到庙里来“拜太岁”,参加道教的法事;通过高功法师的宗教仪式,可以得到与神灵的沟通,神灵便会赐福于参拜者。

  • 道家 三清都有谁?

    三清三清是道教对其所崇奉的三位最高天神的合称。这三位最高天神指:“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上清境禹馀天灵宝天尊,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其中所谓玉清境、上清境、太清境是所居仙境的区别,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是所统天界的划分,而天尊的意思则是说,极道之尊,至尊至极,故名天尊。 元始天尊约在晋代才在道教神系中出现。它被说成是由赤混洞太无元的青气化生的。每到劫数终尽,天地初开,就出来传授祕道,开劫度人。 灵宝天尊在道教神系中出现,则晚于元始天尊,是南北朝时才有的。它被说成是由混太无元玄黄之气所化生,又称太上道君,也随劫运出法度人。 道德天尊即老子,又称太上老君。为了构成三清尊神的等级序列,它被说成是由冥寂玄通元玄白之气化生的。事实上,道教从创立之时起,就尊奉老子为教主,进而说他上处五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成了至尊天神,而且常常分身降世,无世不存。但在三清中,其地位处于最低层,显然不合所有道教徒的信仰,所以到后来,又产生了老子一气化三清的说法。 从道教尊神三清的产生和演变足以看出,决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神由人起,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四御(四帝)四御是道教所崇奉的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的合称。 第一位是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被视为总执天道的神灵。 第二位是中央紫微北级太皇大帝,被视为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统御诸星和四时气候的神灵。 第三位是勾陈上宫天皇大帝,被视为辅助玉皇大帝掌管南北级和天地人三才,并主宰人世间兵革的神灵。 第四位是后土皇地祗,被视为掌管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和大地河山之秀的女神。 对于四御,还有说是四极大帝的,即:总领万星的北极紫微大帝,总领万灵的南极长生大帝,总领万神的西方太极天皇大帝,总领万类的东极青华大帝。 四大真人真人同仙人也是道教的崇敬物件和效仿的榜样,但在品级上,它高于一般的仙人,而且大多经过封建帝王的册封。四大真人即为其代表,具体指: 南华真人,也就是战国时代的道家著名学者庄周。他在唐玄宗时,追号“南华真人”,所撰着的《庄子》一书,也被尊为《南华真经》,到宋真宗时,又名《冲虚至德真经》。到宋徽宗时,又追封庄周为“微妙无通真君”。 冲虚真人,也就是稍早于庄周的道家执守“贵虚”论的学者列御寇。他在唐玄宗时,追号“冲虚真人”,而可能还不是出自他手笔的传世着作——《列子》,也被尊为《冲虚真经》,到宋真宗时,又名《冲虚至德真经》。宋徽宗时,又追封列御寇为“致虚观妙真君”。 通玄真人,也就是相传与孔子同时的老子的弟子文子。唐玄宗时,追号文子为“通玄真人”,并把当时流传的题为《文子》的这部书,尊为《通玄真经》。 洞灵真人,也就是《庄子》一书中的寓言人物庚桑楚,也叫亢仓子、亢桑子。唐玄宗时,追号这个人物为“洞灵真人”,并把当时隐士讬名伪造的《亢仓子》一书,尊为《洞灵真经》。 以上四大真人,道教把他们说成老子的四大弟子,称其书为四子真经。

  • 道家的洞天福地的名字。

      我知道你要啥!文殊广法天尊   洞府:五龙山云霄洞   徒弟:金吒   普贤真人   洞府:九宫山白鹤洞   徒弟:木吒   法宝:吴钩剑   清虚道德真君   洞府:青峰山紫阳洞   徒弟:黄天化   太乙真人   洞府:乾元山金光洞   徒弟:哪吒   法宝:九龙神火罩   玉鼎真人   洞府:玉泉山金霞洞   徒弟:杨戬   法宝:斩仙剑   赤精子   洞府:太华山云霄洞   徒弟:殷洪   法宝:阴阳镜   黄龙真人   洞府:二仙山麻姑洞   徒弟:无   广成子   洞府:九仙山桃源洞   徒弟:殷郊   法宝:番天印   惧留孙   洞府:夹龙山飞云洞   法宝:捆仙绳   徒弟:土行孙   慈航道人   洞府:普陀山落伽洞   徒弟:无   法宝:玉净瓶   道行天尊   洞府:金庭山玉屋洞   徒弟:韦护   灵宝大法师(太上老君座下大弟子)   洞府:崆峒山元阳洞   徒弟:无

  • 有道家色彩的名字

      就叫道家色彩吧,一笑   其实这样反而拘泥了,就算你名字起得道家色彩十足,有些人一样误解为是其他信仰的名字:本人自号无因山人,无因二字出自太玄经中首次四:庳虚无因,大受性命,否。偏偏有不少人解释成无因无果的含义

  • 道家功法设坛简介

      道家最大的法坛是"八卦坛''可以沟通阴阳两界,达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高深境界.先拜河图,洛书,再拜先天八卦,后天八卦.这种坛法由师傅口传心授,从不公开传播. 查看原帖>>

  • 易经是道家还是儒家

      易经有三本,周易是传世的一本。   按照南怀瑾的说法:   《周易》,是周文王在kui里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我们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一切中国的文化,都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易经》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这本书,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   事实上还有两种《易经》,一种叫《连山易》,一种叫《归藏易》,加上《周易》,总称为“三易”。《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所画八卦的位置,和《周易》的八卦位置是不一样的。黄帝时代的《易》为《归藏易》。   《连山易》以艮卦开始,《归藏易》以坤卦开始,到了《周易》则以乾卦开始,这是三易的不同之处。说到这里,我们要有一个概念,现在的人讲《易经》,往往被这一本《周易》范围住了,因为有人说《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遗失了、绝传了。事实上还有没有?这是一个大问题,可以说现在我们中国人所讲的“江湖”中这一套东西,如医药、堪舆,还有道家这一方面的东西,都是《连山》、《归藏》两种易学的结合。   《连山》、《归藏》以外,《周易》的本身这门学问中,有一个原则亦叫作“三易”,意思是说《易经》包括了三个大原则:就是一、变易;二、简易;三、不易。研究《易经》,先要了解这三大原则的道理。   (1)变易   第一,所谓变易,是《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时、空当中,没有一事、没有一物、没有一情况、没有一思想是不变的,不可能不变,一定要变的。譬如我们坐在这里,第一秒钟坐下来的时候,已经在变了,立即第二秒钟的情况又不同了。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中,非变不可,没有不变的事物。所以学《易》先要知道“变”,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变而且能适应这个变,这就是为什么不学易不能为将相的道理了。   由这一点,我们同时亦了解到印度佛学中的一个名词“无常”。这个名词被一些佛教徒把它慢慢地变成迷信的色彩,城隍庙里塑一个鬼,高高瘦瘦,穿白袍,戴高帽,舌头吐得很长,名“白无常”,而说这个“无常鬼”来了,人就要死亡,这是迷信。实际上“无常”这名词,是一种佛理,意思是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能永恒存在的,所以名为“无常”,这就是《易经》中变易的道理。我们中国文化中的《易经》,是讲原则,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没有不变的,非变不可,这是原则。印度人则是就现象而言,譬如看见一幢房子盖起来,这房子将来一定会倒,看见人生下来,也一定会病、会老、会死,这是看现象而名之为“无常”。   (2)简易   第二简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有许多是我们的智慧知识没有办法了解的。在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我常常跟朋友们讲,也可以说是哲学上的一个对比,天地间“有其理无其事”的现象,那是我们的经验还不够,科学的实验还没有出现,“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们的智慧不够。换句话说,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的智慧不够、经验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成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简单。我们看京剧里的诸葛亮,伸出几个手指,那么轮流一掐,就知道过去、未来。有没有这个道理?有,有这个方法。古人懂了《易经》的法则以后,懂了宇宙事物以后,把八卦的图案,排在指节上面,再加上时间的关系,空间的关系,把数学的公式排上去,就可以推算出事情来。这就是把那么复杂的道理,变得非常简化,所以叫作简易。那么,《易经》首先告诉我们宇宙间的事物随时都在变,尽管变的法则很复杂,宇宙万事万物再错综复杂的现象,在我们懂了原理、原则以后,就非常简单了。   (3)不易   第三不易,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的,可是却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来万象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那是永恒存在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呢?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萨”。哲学家叫它是“本体”,科学家叫它是“功能”。管它是什么名称,反正有这样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不变的,这个能变万有、万物、万事的“它”是不变的。   这是《易经》的三个原则,先要懂得。   ——————————————————详细资料见南怀瑾《周易杂说》,书店都有卖。

  • “万物相生相克”是道家提出的吗?或者道家有没有“万物相生相克”的思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明了天下万物的由来。即,万物是由“道”演变而来,所谓相生。道家所说的,太极、阴阳、五行,无一不是相生相克的。

  • 道家有什么算姻缘的方法?

      道家有很多,八字,梅花,问字,占卜,求签。等等发展到现在,五花八门的算姻缘方法很多很多

  • 道家的驱鬼咒语有什么

    金光咒:天地玄宗,万炁本根。 广修万劫,证吾神通。 三界内外,惟道独尊。 体有金光,复映吾身。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包罗天地,养育群生。 颂持万遍,身有光明。 三界侍卫,五帝司迎。万神朝礼,驭使雷霆。 鬼妖丧胆,精怪亡形。 内有霹雳,雷神隐名。 洞慧交彻,五炁腾腾。 金光速现,复护我身。 不宜普通人和居家修行者诵读,此咒用于开坛做法。 居家修行者与普通人适合诵读南宗居家太乙金光真言,真言如下: 太乙金光神咒 金光烁屋,瑞气盈庭。 太乙道炁,周流古今。 甘露灌顶,光明浴身。 三业清净,五脏玄明。 内外明彻,显我元神。 连天通地,祥光佑众。 宇宙万有,皆是吾真。 三清圣祖,感诚而应。 诵之万遍,光明临身。 一炁演化,杳杳冥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