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 傣族的传统节日是?日期是?来历是?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海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

  • 傣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浴佛节     浴佛节(傣语“栓兰”),又名“泼水节”,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佛教传入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浴佛节成为傣族的一种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   浴佛节一般在大傣历六月举行,相当于公历四月中旬。浴佛节这一天要用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后来逐步发展到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在西双版纳地区,浴佛节被政府宣传为“泼水节”,每年都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吸引了来自中国及世界各地的游客。在德宏地区,浴佛节仍然只是一个宗教节日。     入夏节   入夏节(傣语“豪洼”),又称“关门节”,源于古印度佛教徒的雨季安居习俗,随南传佛教传入傣族地区。   入夏也是雨季的开始,也就是稻作农业社会进入农事繁忙的季节,古代佛教僧侣们为配合信徒们的农事生产活动,停止了到处传教扰民的活动,集中到寺庙或某处修行,逐渐形成惯例。而佛教信徒们也在僧侣集中修行期间,停止了到寺庙佛屋的一切活动,集中精力搞农事生产,并形成一种习惯。后来,僧侣和信徒形成的这种默契关系被上部座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形式固定下来,这种宗教形式随上部座佛教传入傣族地区。   信仰南传上部座佛教的傣族一般在大傣历9月15日(农历6月中旬)举行入夏仪式,入夏仪式这天就是“入夏节”,傣族村寨的佛寺都要击鼓为号,告诉人们节日已到,佛爷们集中到佛寺念经,信众们准备食物、鲜花、纸币等到寺庙“赕佛”。而后,便进入为期三个月的“结夏”。结夏期间,禁止僧侣外出讲经,禁止信众远行不归,禁止男女谈情娶嫁,禁止大型庆祝活动,僧侣要安心诵经、民众要专心生产。     出夏节   出夏节(傣语“昂洼”),又称“开门节”,与“入夏节”相对应。   “出夏节”一般在大傣历12月15日(农历9月中旬)举行,象征着三个月的“结夏”期结束,可以解除“入夏节”以来的一切忌禁,僧侣可以出寺传教募化,男女也可以谈情娶嫁。出夏节这天,傣族民众们都会身着盛装,带着食物、鲜花、腊条、钱币等到佛寺拜佛听经,并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舞着各种鸟、兽、鱼、虫等形状的灯笼环游村寨,燃放烟花、点孔明灯、跳象脚鼓舞等各种娱乐活动。

  • 傣族的传统节日都有什么习俗?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特色文化的民族,在我国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区。   傣族的节日很多,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门节、开门节和泼水节。   ¤开门节和关门节   这是两个紧密联系的傣族传统节日。   关门节从七月中旬开始,大约要持续三个月,而开门节时间约在十月中旬。   关门节期间,不嫁娶、不盖房,村寨内不举行大的娱乐活动。三个月后,关门节期满,傣族人就会举行开门节庆祝活动了。   开门又被称为“出洼”,节日这天,将关门节时摆在佛座后面的东西拿出烧掉,表示佛已“出洼”;节日第二天,全家男女老幼到寺庙拜佛;第三天,便要举行盛大的“赶朵”活动,就是集祭祀、集会、百艺、商贸于一体的庙会。   开门节期间,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敬献。祭拜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集会,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等。   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所以开门节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青年们可以在这时谈情说爱或结婚,成年人则可出外办事或串亲访友。   ¤泼水节   除了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最有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公历的四月中旬。   泼水节这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互相祝福。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越泼越激烈,鼓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期间还会举行赛龙船、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   节日期间去西双版纳,除了感受欢快的节日气氛,还可以看看傣族人居住的特色竹楼:近似方形的竹楼以数十根粗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茅草排覆盖屋顶。在这里还可以吃到喷香可口的竹筒饭,欣赏到傣家姑娘美妙绝伦的孔雀舞。   不过,去之前了解一下傣族人的禁忌也是很有必要的:他们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等。

  •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有什么习俗吗?

      1.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     2.禁忌: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3.日常食俗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节庆、礼仪、祭祀食俗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   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   如有一种糍粑是用糯米饭舂成团,包苏子糖馅做成的圆饼,用抹上腊油的芭蕉叶包好,食时可用火烘软或炸后蘸蜂蜜吃。

  • 傣族传统的服装的来历

      傣族生活的地方,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和西部的河谷平坝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傣族主要的居住区。   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那里气候温热,山林茂密、物产丰富。   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淡雅美观,既讲究实触,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

  • 傣族的特点有哪些

    去年我去过傣族之乡——孟定,我在哪里待了一个月,与当地的村名閒聊天,知道一些傣族的风俗传统。泼水节就不用说了。首先说哪里的经济条件还可以,村里有的房子盖的跟别墅差不多,很漂亮。也有很多老房子,虽然矮小,但也是砖瓦结构,很有韵味。跟佤族人一起聊天,佤族人的特点是面板黑,跟傣族是邻居,佤族人说傣族人婚姻观念不强,结婚不要找佤族人。这点我后来也是得到印证的,我跟傣族人喝茶閒聊,知道傣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傣族男孩女孩十二岁,十三岁就按当地风俗定婚,到十八九岁还没物件,就是一光棍了。当地的计生政策很松,一般夫妻批生两个孩子,不论男女,如果再超生一胎,罚三五千元。他们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就他们自己说,两个人合得来就一起生活,合不来就各找各的,至于孩子归谁,谁愿意带孩子谁带。

  • 傣族人喜欢吃什么?

      傣族饮食2006-8-28 23:52:51   在江河之畔,有许多富饶美丽的坝子,傣族人民世代聚居在这里。村寨临江河湖畔,翠竹成林,景色清幽,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全年无四季之分,只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宜于种植水稻和多种经济作物。傣族是最早栽培稻谷和最早进行犁耕的民族,西双版纳有“滇南谷仓”的美称。“芒市谷子遮放米”也为云南人民所称誉。傣族人民在优越的自然环境中,以特有的原料形成了风味独特的傣味。其烹调技法受佛教寺院菜和汉族菜肴的影响较深,制作方法亦趋于成熟。主食以大米为主,喜食酸、辣、麻及烘烤食品,嗜酒。喜嚼槟榔。   云南的傣族虽有居住内地和边疆之别,水傣、旱傣之分,但在饮食习俗方面却大同小异,都喜食糯米饭,与他们世代沿袭的生产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因为他们经常到远离村寨的野外从事劳动,回来吃饭不便,常在野外就餐。另外,他们吃饭不善于用筷子,而惯于用手捏饭吃。因此糯米饭正适合于他们的要求。与野外就餐应运而生的菜肴,如酸肉、烧鸡、喃咪、青苔松、干鳝鱼、竹筒饭等,可以在家做好或野外生火不用锅便可制作,佐餐十分方便。又由于常吃糯食,不易消化,吃酸性食物能助消化,难怪其他族称他们为“酸傣族”。傣族人认为,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昧。他们在远古年代就学会了水碓舂米。由于与居住的环境有关,傣族人食蚂蚁、蜂蛹、酸笋、火雀和腥味食品(如鱼、鳝鱼、螺、青苔、牛肉),反映了他们适应环境就地取材的聪明才智。   饮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食糯米。喜酸味及烘烤水产食品,嗜酒,喜嚼摈榔。   到过西双版纳的人,如果只迷恋于那旖旎的热带风光,却没有去品尝一桌傣家风味的宴席,还算不上领略了孔雀之乡的美丽风情,谙熟了傣族文化独一的特色。   到了黎明之城允景洪,沿油棕成盖的大道转向去曼听公园的路,在曼景兰一带,装饰别致的竹楼式餐厅一座接一座。楼上楼下,面带微笑,绰约多姿的小卜少,正恭候着您的到来。   入乡随俗。当你步上竹楼,殷勤的小卜少便端来一盆清凉洁净的水,让你先把手洗净——别以为这是一般的饭前洗手的卫生习惯,到吃饭的时候,非刚洗过的手是不能抓饭的。傣家人多傍水而居,喜欢干净,因此,对水有一种虔敬的感情,一年一度的新年被称为“泼水节”就是绝好的例证。也许是当地水土的关系,你洗过的手还有一股幽微的香气呢!落座后,小卜少又款款地送上一杯糯米香茶。版纳本是我国一大茶园,茶叶片大而味醇,再加进几片酥香的糯米茶叶,更是清香醇甜。这傣茶,包含了傣家人特有的神韵——清雅、随和、洁身自好而又彬彬有礼……   停杯举箸,面对满桌佳肴,竟有无从下手之感。桌上有鱼肉而不觉荤腥,有鸡鸭而不见油腻,有冷盘而不见寒气,有热菜又不觉烫口,有红绿却不显浓烈。真可谓叹为观止,众家全无,一家独有,表现出傣家人那种诚实而又灵巧、富厚而又洒脱,勤奋而又聪睿的风格。你若是一位营养学家,定会断言:“这是最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多维生素食品。”你若是一位画家定会称赞:“这是极富现代气息的色彩和线条。”你若是一位民俗学者,定会引起考据的兴趣:“香茅草系在鱼身上与氏族图腾有什么关系?”你若是一位博采众家的烹任师,不禁会脱口发誓:“我也要开个傣味餐厅……”   还是让我们来观摩一下这傣族饮食文化的珍品吧。这一桌子上有的是烤、炸、煎、炒、煮、凉、蒸;鸡、鸭、鱼、肉。草、果、菜,可谓囊括烹任全法,包揽山珍海味。...余下全文>>

  • 春天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在我国打春之后就算春天开始了,其中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

  • 傣族有哪些习俗或美食?

      西双版纳傣族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后,原始宗教的信仰仍保留下来。傣族先民早期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和动物、植物,以至一切无生物都有灵魂,而且灵魂是不死的,它可以离开物而存在。认为生病是灵魂受到了某种伤害;而死亡,则是灵魂离开肉体不再回来了。人们出于对各种疾病和灾害的恐惧,也出于对制服病痛,战胜灾害的强烈愿望,力图通过招魂(也称叫魂)把受到伤害或游离了的灵魂招回来。不仅可以为人招魂,也可以为家畜家禽和谷物等招魂。   西双版纳傣族替人招魂的主要方式有“唤欢龙”(招大魂)、“唤欢囡”(招小魂)、“菲欢”(换魂)和“唤欢南朗”(招黑姑娘魂)四种。替家畜家禽和庄稼招魂的主要有“唤欢为怀”(招牛魂)、“唤欢盖”(招鸡魂)和“唤欢毫”(招稻谷魂)等 三种。   据调查,西双版纳傣族共有81种招(叫)魂方法。他们认为,人身上有32 个大鬼,92个小鬼。只要其中某一个鬼魂受到伤害或离开人体,人体的某个部位就会生病,甚至死亡。为了治病,就要用81种招魂方法中相应的一种来招魂。所有叫魂方式中,最著名的是“唤欢南朗”,即叫黑姑娘魂,它有长篇叫魂词 。   招魂仪式因地区而异:有的地区,要请村寨中专门负责祭祀的波占来念诵叫魂词招魂;有的地区,由年迈的家长来进行。替人招魂有招魂词,例如招“儿女魂”的招魂词是这样的:“今天是吉祥的日子,我来把魂叫。魂啊魂,爹妈爱的魂,别去躲在山洞独自悲哀,别去躲在河边眼泪汪汪,别钻进树林草棵,别去钻在牛马身上。头魂要回到头里住,牙魂要回到牙里居,耳魂眼魂要回到头上来,皮魂要回到人身上,脚魂不要到处奔走。32魂要今天回来,92魂要今天回来!所有的魂啊魂,今天要集中,父母亲要给你们拴线。撒!魂回来了!”叫谷魂、牛魂、鸡鸭都有一套礼仪,也有固定的叫魂词。   除了招魂礼仪,西双版纳傣族还有一套丧葬礼仪。傣族传统的葬法是土葬和火葬,火葬较为普遍。   以前,傣族内部有严格的等级区分,不同等级人对“死”的叫法不同,墓地不同,葬法也不同。家中死了人,首先是报表。家中有人死了,要立即通知全寨乡亲及亲戚朋友。邻居和亲友们闻讯赶来后,立即分头做各种丧葬的准备工作。   家中人要抓紧时间给死者沐浴更衣,若死者是男性,还要剃光头发。洗浴后,给死者穿上两套新衣服,里面一套最好是白衣白裤。   接着要请寺庙的僧 侣为死者诵经超度,亲属哭丧。接下来是先择出殡的吉日和选择坟地。选择坟地要根据死者的身份地位,到规定的坟山用抛鸡蛋法确定坟地。   最后是按择定的吉日出殡和火葬。出殡那天,要把竹楼清扫一遍。搬开火塘上的铁三角架,将火灰清扫干净。再把死者生前的生活用物清理出来,或火化或丢进江河让水冲走。同时还要用一只砂埚、一个布袋,装上谷物种子送到墓地,以供死者灵魂到阴间去播种。   出殡时,僧侣和尚走在前头,为死者引路,亲友及寨人排成长队跟在遗体后面。提砂埚、布袋的人到达墓地后,迅速返回家中,重新安放火塘上的铁三角架,重新点燃塘火。送葬队伍要敲锣打鼓,鸣放火枪,以示隆重。到达坟地后,大多数送葬者即可返回,留下数十名壮年男子挖坑掩埋或火化遗体。送葬结束后,还要请僧侣诵一部《芒嘎拉》经文,送家神家鬼。至此,丧事才算办完。   若是夫妻中的一方死去,还要举行一个断绝夫妻关系的仪式:生者取来一条栓有槟榔的白线和一对蜡条。自己握住线的一端,另一端系在死者的棺木的或抬尸板上。一位长者将白线从中间斩断,就表示断绝了夫妻关系。之后,男的可以重娶,女的可以改嫁,不受约束。   婚礼   傣族是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一般有父母和子女两代,也有祖孙三代同堂的。儿女长大结......余下全文>>

  • 傣族有哪些节日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关门节和开门节是全年最大的斋赕时期,各地都举行盛大的“赕佛” 活动和隆重的佛教典礼。大家都要按佛规向佛奉献食物、鲜花、经书、衣物和钱币,全社会活动带有浓厚的宗教活动色彩。泼水节是傣族重大的传统节日,是傣历新年。在节日里,傣族群众要举行泼水、赛龙舟、放高升等娱乐活动,期望从此驱走昔日的灾难和病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     1、泼水节:傣族新年。时在傣历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夏历四月中旬),节期三、五天。节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即给佛像洒清水洗尘,然后互相泼水,除疾消灾。后演为以泼水为戏的节日。相传,古有火魔无恶不作,抢走7个姑娘。最年轻的姑娘侬香,得知了杀死火魔的秘密:拔下它的头发把它勒死。魔头成一团火球,落在哪里,哪里就起火。姑娘们即挑水相泼,灭了邪火。此传说相沿成习,渐成泼水节。一说此俗源于印度,婆罗门教徒每年此时到河中沐浴,洗去罪恶;年迈者不能下河,子女便为其泼水洗罪。后传入中国傣族地区。     2、开门节:傣语叫“出洼”,意为佛主出寺。云南傣族的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举行。其活动内容与关门节一样。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将进洼时摆在佛座后面的东西拿出烧掉,表示佛已出洼,十六日和尚出洼,全家男女老幼到奘房拜佛。十七日举行盛大的“赶朵”活动,因为这天佛到西天讲经三个月后返回人间,所以各村各寨都要鸣锣敲鼓,举行盛会,迎接佛祖,同时还要在奘房内向佛忏悔一年来的罪过;和尚们趁此时向青年男女宣传教义。     开门节时,农忙已过,天气渐冷,佛教活动也不太多,青年们便可谈情说爱或结婚,成年人则出外办事或串亲访友。这时节是傣族文化娱乐活动最多的时候。人们放火花、点火灯、放高升、环游各村寨,十分热闹。     3、关门节:傣语叫“进洼”,意为佛主入寺。云南傣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九年十五日(农历七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三个月。相传,每年傣历九日,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三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人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三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秒之为“关门节”。     进洼活动经历代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