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几号

  • 元宵节公历是几月几号

      那都是中国传统节日、是按农历算的。   元宵:正月十五。   清明:属于郸十四节气之一、日子不固定。   中秋:八月十五。   端午:五月初五。   如果非要公历的话、可以看日历(每年的公历和农历的日子都是不同步的)

  • 2017年元宵节是几月几号?2017年元宵节放假吗

      2017年的元宵节是农历2017年正月十五日,公历:2017年2月11日星期六。  根据国家规定,元宵节不属于法定假日,所以不放假,但因2月11日为周六,因此连同周末可以享受放假。     "农历2017年正月十五日"查询信息如下:   公历:2017年2月11日星期六宝瓶座     农历:鸡年 正月 十五日   四柱:丁酉 壬寅 己巳   节气:六九第8天   生诞:元宵节   甲子纳音:大林木   距今:还有62天

  • 元宵节是多久

      2017年的元宵节是农历2017年正月十五日,公历:2017年2月11日星期六。  根据国家规定,元宵节不属于法定假日,所以不放假,但因2月11日为周六,因此连同周末可以享受放假。

  • 元宵节放假吗

      元宵节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而2017年元宵节新历为:2月11号。   2017元宵节放假安排 2017年元宵节放假吗   根据国家规定,元宵节不属于法定假日,所以不放假,但因2月11日为周六,因此连同周末可以享受放假。     元宵节简介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元宵节的习俗   1、吃元宵:元宵是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北方为“滚”元宵,南方为“包”汤圆。   2、赏花灯:是元宵节必作的一件事情,除燃灯之外,还可以放烟花助兴。   3、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4、耍龙灯: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起源于上古时代。   5、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6、舞狮子: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7、划旱船: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8、走百病:元宵夜妇女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主要的目的是驱病除灾。

  • 元宵节习俗:元宵节为什么要挂灯笼

      元宵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元宵节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我国各个民族的元宵习俗也大同小异,有吃汤圆,点灯笼,猜灯谜。那么,大家知道元宵节为什么要挂灯笼吗?元宵节挂灯笼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就让万年历详细给大家道来吧。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习俗:元宵节为什么要挂灯笼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 元宵节是假期吗?

      取消黄金周的说法在民间传了许久,近日国家终于公布了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并在网上开展民意调查。   新方案为:元旦放假1天不变;春节放假3天不变,但放假起始时间由农历年正月初一调整为除夕;“五一”劳动节由3天调整为1天,减少2天;“十一”国庆节放假3天不变;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增设为国家法定假日,各放假1天(农历节日如遇闰月,以第一个月为休假日)。允许周末上移下错,与法定节假日形成连体。全年法定节假日由原来的10天增加为11天。   几日来,网上讨论热烈,大家对节假日调整普遍支持。对增加假日表示欢迎,但对取消“五一”黄金周不赞成。   我个人以为,国家设立法定节假日,不应以休息、探亲、旅游、拉动消费为主要目的。公民的日常休息有双休日,探亲可以申请探亲假,旅游应该有带薪休假。消费应该是均匀的、经常的,绝不该十几亿人口在三两个黄金周里花掉全年的绝大部分支出。   因此,法定节假日应该是有一定的纪念意义或弘扬民族文化的日子。在节日那一天,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纪念或庆祝,表达人们的心意,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就拿清明节来说,大家主要是在清明节扫墓祭祖,不放假,大家也要请假进行自己的祭扫活动。可若是和周末串成一体,休假三天,余下那两天做什么?扫完墓狂欢?   端午节和中秋节也是如此,端午上山踏青,初六就没什么意义了。八月十五赏完月,十六赏月还有意义吗?不要一放假就想到旅游。因此,短假有一天就够了   春节的礼节比较多,多放几天假,可以让大家从容地团聚、拜访。国庆节是国家的诞生日,多玩几天也算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五一”是劳动人民的节日,多放几天可看做是国家给劳动人民的福利。这三个节的三天长假可保留,但不要称做黄金周。该庆祝就庆祝,想玩就玩,不想玩就休息。不要给老百姓在肉体上放了几天假,还要他们担负起拉动经济的重任。   元宵节是民间的重要节日,虽然没有休假的惯例,但有条件的单位在元宵节下午基本上就不安排工作了,有的下午三点就下班了。这也是个象征团圆的节日,应增加为法定节日。   重阳节近年来逐渐受到公众的重视,被认为是民间的老人节,文化底蕴很深。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优秀传统,可法定为老人节,放假一天。   如此,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三个3天长假,元旦、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六个1天短假。全年法定节假日共15天。加上104个双休日,全年休息119天。全年工作246天,按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每周工作37.85小时。以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能力以及劳动力富余情况来看,完全承受得起。   法定节假日,是国家的一种主流导向,加深文化氛围是主要的。让公民在节日里玩出一种文化,表达一种心情才是上上策。

  • 元宵节有什么含义

      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灯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祭月、赏月的日子,也象征著春天的到来,这是传统新春定义的最后一天。   佛教有在正月十五点灯供佛的习俗。而道教中,上元节视为天官大帝(尧)诞辰,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分别属天、地、水这三官大帝主管。上元节乃天官华诞,故燃灯以庆。终唐一代,朝廷皆正式祭拜。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一起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 我的生日就是元宵节、该吃什么好

      元宵是一种汉族传统食品,元宵的做法是以馅为基础,先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凉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块。然后把馅块放入像大筛子似的机器里,倒上江米粉,“筛”起来,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江米沾到馅料表面变成球状,就成了元宵。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至于你吗,还可以吃生日蛋糕啊。

  • 元宵节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2月22星期一     望采纳

  • 元宵节闹花灯的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