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发力

  • 什么是八卦掌?

      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汉族拳术。是中国传统武术当中的著名拳种,流传很广。   八卦掌有五大流派,由河北省文安县人董海川创于清末。在江南游历时得到道家修炼的启示﹐结合武术加以整理而成。八卦掌首先在北京一带流传开来﹐近百年来遍及全国﹐并传播到国外(如东南亚地区以及美国)。   由于八卦掌运动时纵横交错﹐分为四正四隅八个方位﹐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相似﹐故名八卦掌。有些八卦掌老拳谱常以卦理解释拳理﹐以八个卦位代表基本八掌。   2009年,国务院第二批公布八卦掌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成大人成小人全看发心,成大事成小事全看愿力怎么理解?

    做大人,小人是做有素质的人,还是做小儿科的人。成大事要有原动力,才能成功。

  • 三五如今定一数,可为彩君发又发,你争我夺一人胜,力敌群雄奋拼拼,打个生肖

      一人胜,子鼠。

  • 现在正宗八卦掌在那里可以学到

      八卦掌是由董海川传播在华北一带,所以北京天津河北均有许多传人,其他各地虽然人数不多,但也有分部,至于正宗,每一家都是同一个祖师爷,都是正宗的,找个好师傅就行。

  • 武林大会八卦掌

      SHAOMOWANG 兄,你太不丈义了吧,怎么我上次的回答,你都抄上了!   原题如下:   央视的武林大会已比过多少个门派?   悬赏分:5 - 解决时间:2007-7-26 16:54   接下来的门派又是什么?   提问者: 清水琳儿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最佳答案   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节目自今年3月开播,全年将有   五祖拳   梅花拳 宋启振   八极拳   形意拳 黄大鹏   太乙五行拳(7.24-8.21)   八卦掌(8.28-9.25)   洪拳   咏春拳(暂不确定)   八大拳种在中央电视台打擂。   回答者: 新镛 - 初入江湖 三级 7-26 07:52

  • 宫二的八卦掌是哪派

      宫二是虚拟的人物,非得要分出哪一家,应该是宫(宝田)派的

  • 八卦掌的尹式总诀

      八卦掌,走为先,收即放,去即还,变转虚实步中参。走如风,站如钉,扣摆转换步法清。腰为纛,气为旗,眼观六路手足先。行如龙,坐如虎,动似江河静如山。阴阳手,上下翻,沉肩坠肘气归丹。抱六合,勿散乱,气遍身躯得自然。扣摆步,仔细盘,转换进退在腰间。脚打七,手打三,手脚齐进莫迟缓。胯打走,肩打撞,委身挤靠暗顶膝。高不扼,低不拦,迎风接进最为先。数语妙诀掌中要,不用纯功亦枉然。

  • 关于八卦掌拳谱的电影有哪些

      电影《八卦宗师》。

  • 八卦掌走圈转掌能出怎样的功夫?

      八卦掌以走为妙。那么,它首先离不开走,而转掌功就是练它特有的步法—圆形步:左掰右扣、旋转应敌。走圈时所常练的几种掌式,也是八卦掌最基本的掌式之一。长期练转掌式,就能练出全身的整劲儿,练出双手在行走中的发力,走中有打。单纯练套路虽然也能练功夫,但绝不能代替走圈之功。因为,走圈功才是八卦掌所具有的特点。即使仅从增加功力的角度说,走圈功以若干单一的式子进行强化训练,能使功夫上得更快。不管八卦掌有多少功法特点,通过练走圈转掌之功都可以达到。   八卦掌不是单纯练手法,练得是身法,手的变化也是身法的变化,手的劲力也是来自全身的整力。手与脚的劲力从哪儿出来?就是以腰为轴,腰练活了,力就出来了。要想把腰练活,就得先松腰胯。若想松腰胯,就得先松臂膀,沉肩坠肘,顺项溜臀。只有把肩膀及腰胯彻底松开,气血贯通了,力才能贯通四肢。前贤指出:转掌的功夫练到最后,应该练出“整圈”的功夫(胯面向前方,在圈线上不动,腰带双手转向圆心为走“半圈”; 胯如前不动,腰带双手继续向圈内、身后旋转,能够转到胸部中线面向身后圈线时为“整圈”)。练出了“整圈”,说明腰胯已经基本松开,运动自如。到那时,肢体的劲力一定非常饱满。   八卦掌练的是全身骨节松开,节节贯通,四肢在全身整体协调之下发挥着各自独立作用的一种整体力。练功的目的是要将身体四肢组成一个有序的整体,组成一个听从指挥的“交响乐团”。它练的不是肢体各个部分的独奏,奏响的是全身和谐的共鸣。这些道理,形意、八卦、太极都一样,但八卦掌的特点是走中打,斜行转,因此必须练走圈。在长期的走圈转掌训练中,按上述要求所应达到的功力都能够练出来。比如你想出“滚钻争裹”之力,如果你的肩松不开,手臂就送不出去,“夺力”(臂膀送出而不往回缩的力)就练不出来,这样臂膀不活如何出“滚钻”之力?即使想在平时的套路演练中去培养,也不如走圈转掌的专门功夫来得更快。如臂膀未松到家,其“滚钻”之力毕竟有限,两臂不活,缺少变化,速度也慢。只有多练走圈功才能早日做到松肩坠肘,松腰松胯,气沉丹田。而仅仅去习练套路,效果没有这么明显。“争裹”之力也如此。争与裹不仅指双手之争裹,身体也要有争裹之力,练走圈就是为了练出“合抱力”、“整体力”,这其中就包含着身体的“争裹”。顶头悬与五趾抓地就是“争”,合肘掩心出抱力就是“裹”,“争”与“裹”出来了,“旋”也就在其中。此即为八卦掌“争、裹、旋”之特点。走圈转掌如果能练出较高的功夫,运动中可达到:腰无时不旋,手与脚无时不合,双臂在自然松长状态中出螺旋之力,双腿无时不与身、手和谐,头无时不与天“说着话”,两脚之掌心左右交替与地摩擦........这样,头悬于天而脚扎于地,身体之八卦处处归位,全身运动起来就成为一个整劲。   再拿“顺、逆、和、化”来说,顺者,手足要顺其自然往前伸,伸至何处?意境上要无限远,手扣至“天门”,形体上要肩、肘、腕、指,节节抻开,意念送出时让两臂之“夺力”出来。此时两臂的“筋脉”必有一个往回拽的劲儿,不让膀子出去,这是人们后天长期生活造成的,要想返回先天之和谐,就得通过练功把筋脉一点一点地全松开,这需要的是功夫。逆者,气力往回缩,此乃相对于顺而言,为一收一送。若两膀与腰胯松不开,气血脉络如何通畅?气力又如何往回缩?和者,气力中正。化者,力归丹田,返于真阳。此两者更要求功夫到家。如此说,不转圈如何出这些功夫?光练套路、式子就没有练走圈出的功夫快。   下面转抄一下关于转掌的“歌诀”(摘自笔者的两位师爷王文魁、刘兴汉所传的拳法资料):   八卦转掌妙无边,行如推磨走当先(注:推磨有两种涵义:一是自己在推磨;二是自己的身体也是个磨盘);步法要......余下全文>>

  • 八卦掌的历史情况

      清朝咸丰年间,董海川于北京传授“八卦连环掌”,简称“八卦掌”。董海川生于清朝嘉庆三年(1797年10月13日),卒于光绪八年(1882年)。原名继德,后改为海川,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坞人。自幼好武,云游四方。投名师,访高友,学习了多种拳术,取其精华,整理了一套较完整的拳术套路练法——八卦掌。董老先师因为乡里打抱不平,涉嫌命案潜逃至京都肃王府为太监听差。匿迹消声,不露锋芒。府中人皆不知董公为技击家。当时有肃王府护院总管,自荐演武献技于演武庭前。肃王大悦。来宾及府中多人围观,人潮水泄不通。此时肃王唤董公献茶,由于观众拥挤,董公难以进入。他于情急之下,一手托盘,一手提壶,纵身跃过人墙,送茶至肃王面前,为客献茶。肃王大惊,问道:“你也精通武艺?”答曰:“略知一二”。肃王下令叫董老先师当场表演。先师从容献艺,只见他左翻右转,步法敏捷,掌法神出鬼没而多变。身体左旋右转,时高时低,身起时高一丈,身落时如鹞子钻林,行云流水,滔滔不绝。观众见状,目瞪口呆,鸦雀无声。正在此时,先师提气腾空,跃起数尺之高,旋转而下,落地无声。王爷大惊,问道:“此术何名”当时董老先师寻思,此掌乃自己所创,并未定名,情急之下乃定名为“八卦掌”。从此八卦掌开始见露头角。后来他又根据八卦学说加以整理补充,使之日臻完善,这是后话。当时,肃王又命董公与总管比武,以分高低。不到两个回合,董公一掌将对手打翻在地,对手含羞而走。后来肃王命董老先师为肃王府护院总管。从此,董老先师名声大震,授徒日多。最著名的弟子是尹福和程廷华。董老先师去世后,尹福,程廷华二人对八卦掌加以发扬光大,承先启后。遂在清末慈禧年间盛于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