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传统节日

  • 什么是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   第年第一个节气:打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新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三月八日:妇女节     三月十二:植树节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五月一日:劳动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余下全文>>

  • 达斡尔族有什么特色吗?

      达斡尔族现在居民都在大兴安岭地区生活了,达斡尔语言也很特殊,大兴安岭翻译成达斡尔语言就是锡格吉登,但我听说锡格吉登是一款蓝莓干的品牌了,听说他家的蓝莓干特别好吃而不贵,他家的蓝莓干是由纯天然野生蓝莓采摘而加工制成,无任何添加剂防腐剂,而且听说他家的创始人就是达斡尔族人,就是为了把家乡的特色让世人众所周知,让锡格吉登的蓝莓干家喻户晓。

  • 达斡尔族的人口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 共有人口131992人。 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达斡尔族总人口为13.24万人,与10年前的'四普'相比,达斡尔族人口增加了1.09万人,增长率为9.00%,平均年增长率0.83%。在达斡尔族人口中,城镇人口有6.92万人,占总人口的52.25%;乡村人口6.32万人,占总人口的47.75%。与10年前相比,达斡尔族城镇人口比率下降了5.43个百分点。 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在达斡尔族15岁及15岁以上的人口中,已婚比例为70.39%,初婚比例为59.89%,再婚的人数占3.68%,离婚比率为1.67%,丧偶比例为5.15%。 在1999年11月1日-2000年10月31日期间,全国达斡尔族出生人口为1090人(按长表推算),总和生育率为0.90。出生性别比为118.00,其中一孩出生性别比为145.95,二孩出生性别比为18.18,三孩出生性别比为150.00。 在1999年11月1日-2000年10月31日期间,全国达斡尔族死亡人口为813人,其中:男性551人,女性262人。粗死亡率为6.15‰,其中男性为8.40‰,女性为3.94‰,婴儿死亡率为14.19‰,预期寿命为66.80岁。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达斡尔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合计有122068人,这三个省(区)2010年达斡尔族人口占全国达斡尔族人口的92.48%,中国大陆的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分布有达斡尔族人口。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有达斡尔族人口41229人,内蒙古自治区达斡尔族聚居地呼伦贝尔市,2010年达斡尔族人口占内蒙古自治区达斡尔族人口的占90. 45% ,黑龙江省达斡尔族聚居地齐齐哈尔市,1982年该市达斡尔族人口占全省达斡尔族人口的70. 4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达斡尔族人口聚居地塔城地区,2010年占达斡尔族人口占全区达斡尔族人口的77. 55% 。 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达斡尔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内蒙古和黑龙江,共有12.08万人,占达斡尔族总人口的91.24%。另外,达斡尔族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地区有辽宁和新疆。 莫力达瓦旗是素有“大豆之乡”的美誉。1978年,全旗粮食总产量突破1亿斤。1983年被国家商业部确定为商品粮生产基地县。1989年,跨入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的行列。2002年,莫力达瓦旗粮食总产量达到12.42亿斤,是1978年1.37亿斤的9.07倍,是1958年0.859亿斤的14.46倍,是1949年0.575亿斤的21.6倍。2005年,莫力达瓦旗生产粮食16.3亿斤。2005年,黑龙江省36个达斡尔族村的总播种面积达到36107公顷,其中种植粮食作物26881公顷,产粮113729吨;种植绿色特色经济作物6831公顷,产量为8729吨;实现农业收入17062万元,约占全年总收入的39.16%。 “哈拉”是达斡尔族的氏族组织,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社会集团。每一个“哈拉”都有自己的聚居地,例如,“郭博勒哈拉”居住于精奇里江下游支流布丹河流域,“敖拉哈拉”聚居在精奇里江中游支流提拉登河流域等。属于同一“哈拉”的人,均具有血缘关系,因而严格禁止通婚。各“哈拉”均有民主选举的“哈拉达”(氏族首领),管理氏族内部事务。清朝末年,达斡尔人以“哈拉”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活动,是氏族组织共同生产、平均分配习俗的残存。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哈拉”的规模日......余下全文>>

  •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的达斡尔族

      女穿蓝袍、绣花鞋、白布袜,胸佩银饰。男子穿高领袍、皮靴(称奇卡米)、白布包头。节日多穿各色绸袍。

  • 达斡尔族的女人是什么性格

      因为也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辽宁省等地,独特的草原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人种,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以及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对人的思想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约束和净化。所以综合来看,草原上的女人,待客应该是热情淳朴,生活里的性格应该是热烈如酒,持家应该是虔诚内敛的。

  • 汉族的传统节日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有什么区别?

      维吾尔族有两大节日,分别是肉孜节(也叫开斋节)和古尔邦节,过得很大的,和汉族人的春节一样大。维吾尔族人也有春节,不过相对来说是个小节日,没有汉族人的春节那么大。其他还有几个小节日汉族人没有的。汉族人一般过的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维族人都没有的。不过国定假日维族人一样有。   总结起来,维族人古尔邦节、肉孜锭等传统节日区别于汉族的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 澳大利亚有哪些传统节日?

      澳大利亚法定的节假日很多。每年的1月1日是新年;1月26日是澳大利亚国庆节,即首批欧洲人于1788年来到澳大利亚定居之日;4月17日为幸运星期五(Good Friday);4月20日是复活节;6月8日是女王生日; 12月25日圣诞节;12月26日节礼日。   在澳大利亚全国性的其他节日中,有两个节日特川受到广泛重视,一个是4月25日"恩沙克日"-澳大利亚军人节;另一个则是11月第一个星期二,闻名世界的澳大利亚赛马-墨尔本杯大奖赛的举行日。全国性赛马发源地墨尔本市将这一天列为公休日,届时,全国其他地区也停止工作,进行观马大赛。

  • 藏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正月 藏历年------传统节日,藏历正月初一,节期三五天,藏语称"洛赛"节. 洛赛节 洛赛节 是牧区藏族最隆重的节日,藏语叫“洛赛”即新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破坏,甘南地区这一节日以汉族的农历正月初一为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逐渐开始过藏历年,但只区限于一些学校、机关)。初一日,家家煨搡,在佛龛前点燃酥油灯,供奉酥油炸成的各种面点和自酿的青稞酒,还有杂色的青稞,以预示来年的丰收。男、女、老、幼皆换新装,常常是长者先起来,从外面揹回一桶“吉祥水”,饮饱牲畜后唤醒大家,一家人开始吃东西。此时,长辈逐个祝“洛赛尔桑”(新年好)、“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晚辈回敬“扎西德勒合彭松错”(吉祥如意,功德圆满)。初一日一般全家都不出门。群众性的活动,如赛马、唱歌、跳舞等,安排在初三。 ■ 跳神驱鬼仪式 元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举行赛马射箭比赛和跳神驱鬼仪式。 腊月布达拉跳神大会即在布达拉宫仁乃贡萨殿前举行的跳神舞会,也是拉萨藏传佛教界重要的节庆。每逢这个节庆到来,拉萨的居民,大都扶老携幼、空室前往观看,热闹非常。跳神大会的意义,在于驱除魔鬼,预庆来年的如意吉祥。跳神(法舞)演员由布达拉宫南木甲札仓的僧人担任。表演者穿䌽衣,头戴骷髅牛头、鹿头、魔鬼等面具,配以长号、鼓钹等音乐。所表演的法舞内容,据说有一段关于一位老人不畏猛虎,以毅力和佛法战胜凶恶的戏。当打虎老人退场后,这时早预备在场两南角的一日满盛菜油的铁釜,被干柴忽然烧起来。釜中油也随之燃烧,熊熊之火直冲数十米高空,宣告着所有恶魔邪鬼已收人油益中随之焚化消灭。在熊熊的火焰中,跳神会便告结束…… 摆花节------每年正月十五日举行,青海,甘肃两地的藏民居聚地称为"酥油花灯节". ■ 酥油花灯节 元月十五日,是酥油花灯节,藏语叫“坚俄曲巴”。藏历元月15日是传昭大会的最后一天,为了庆祝释迦牟尼与其他教派辩论的胜利。人们集于拉萨八角街,白天朝佛、转经、入夜满街搭起各种花架,高达十五米左右,放上用彩色酥油捏成的神仙、人物、花木、鸟兽等形象并点燃酥油灯进行祝福。显示出藏族人民高度的造型艺术。花灯点燃之后,宛若群星降落,闪闪烁烁,一片辉煌。达赖也出巡赏灯。另外。还有木偶表演。老百姓们围着酥油灯载歌载舞。

  • 壮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壮族的传统节日     1、春节: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   壮族的春节习俗育汉族相同,于此不再多说。但是在正月初一初二,凡是有来客,就必须要吃粽子。     2、陀螺节: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   陀螺节,是每年举行一次的体育盛会。陀螺,是一种游戏,它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鹅蛋的,也有二三两。制作陀螺一定要选用质地优良的坚木。它的“头”要圆滑。“打”的时候,用两三尺长的麻绳一圈一圈往上缠,一直缠到自己认为适当的地方,再用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挟住麻绳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转动起来。质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术高明,转起来长达七八分钟才倒下来。比赛打陀螺更是热闹非凡,获第一名者荣称“陀螺王”。据说打陀螺自兴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3、吃立节:正月三十日左右   “吃立”壮语意为“欢庆”。壮族人民素有欢度春节的传统。但在1894年春节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侵略我边境,为了打击侵略者,青壮年奔赴疆场,英勇杀敌,保卫了家园。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欢庆胜利,补过春节。从此以后逐渐形成吃立节。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4、陇端节:从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历时三天。   陇端节,是壮族人相聚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最适合找对象。节前,作为东道主的村寨,杀猪宰牛,在田坝上搭戏台,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届时,姑娘们穿上衣角、袖口镶着银排和绣有花边图案的无领斜襟上衣和蜡染统裙,戴上壮锦胸兜,脚穿绣花鞋,各个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英姿勃勃的小伙子与姑娘们相聚,载歌载舞,直到日落。仍有余兴者还可随姑娘进寨继续对歌。     5、娅拜节:四月属兔那一天   每年四月属兔那一天,都要杀一头牛、一口猪、两只鸡和四十八尾鱼,到娅拜山去,奠祭壮族妇女娅拜。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场,礼仪十分隆重。相传娅拜是一个壮族山寨的头领,她率领壮家百姓同官兵打仗,失败后被残杀。众人把她埋葬到高山之巅,并将此山叫作娅拜山。每年到娅拜遇难之日,壮族人民就杀牛宰猪去祭奠她。这样年年祭奠,从未中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节日——娅拜节。     6、牛魂节:每年农历四月八,也有一些地方在六月八或八月八举行。   相传四月初八为牛王诞辰。它原先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为人间种草绿化,玉帝规定它每走三步撒一把草种,可它却一步撒三把草种,这么一来,地上的草比禾苗还多。玉帝便把它罚到人间去吃草。牛到了人间,以草为食,为人耕种,一年辛苦到头。人们感激它的功劳,便在其诞辰祭祀牛魂。是日,农家给牛休工一天,各家各户把牛梳洗一番,把牛栏修整一新。寨老们对全寨的牛评头品足,激励各户爱护耕牛。家家蒸制五色糯饭,用枇杷叶包五色糯饭喂牛,有的在屋外摆上酒肉瓜果供品,家长牵一头老牛绕着饭桌打转,然后全家人才吃过节饭。     7、药王节:农历五月端午   节日内容各地不尽相同。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一带壮族群众上山采回乌柏、田基黄、葫芦茶、元宝草等草药煎汤来洗澡。据说可以使皮肤光洁,不生疥疮。靖西县一带壮族有专门的药市。各家各户还包“羊角粽”,在屋里煮熬醋液,烧柚子皮,在门上插艾草等,以表示驱邪。     8、爱猴节:农历五月初五   届时,家家户户派人带着南瓜、李果、芭蕉和煮熟的玉米棒等果品食物,或到深山野岭中,或到弄场上摆放,然后匿藏到石旮旯里,一直等到成群结队的猴子会聚,看着它们一只只吃足嚼饱,又活蹦乱跳地将大南瓜搬进山洞里之后,人们才悄悄地离开。传说这一习俗与农智高起兵反宋有关。一次,农智高的部队被困山上,靠挖草......余下全文>>

  • 苗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苗年春节龙船节四月八节吃新节芦笙节花山节赶秋节踩鼓节其他节日过苗年吃新节闹冲节爬坡节游方节姊妹节牯藏节舟溪芦笙节捕鱼节吃信节砍火星节客家年晾桥节爬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