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流血的仕途类似的书

  • 《流血的仕途》的作者还有写其它书吗?

      曹三公子似乎没有其他作品问世,不过我相信以后肯定能见到他写得比《仕途》更好的书!我推荐: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唐浩明《曾国藩》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高阳《胡雪岩》 许倬云《万古江河》 吴思《潜规则》 易中天《帝国的终结》 赫连勃勃大王《历史总是叫人惦记》 十年砍柴《晚明七十年》这类书不少,但精品的却不多,先推荐这几本给你看,我个人都蛮喜欢的,如果觉得好,别忘了给分哦,谢谢!

  • 《流血的仕途》是该看的一本书?

      绝对值得一看!!作者文笔极好,对人物刻画极其到位。其中也有大量着墨官场为人之道,权术斗争等。但最最最最最最难得的一点是,此书旁征博引,境界超出一般的历史读物不是一星半点,可见读者绝对是博览群书,对东西方文化都有涉及,吐血推荐。曹三的另一本书《嗜血的皇冠》也强力推荐!望采纳!

  • 《流血的仕途》作者简介

      曹升,年近30,杭州人士。文章连载一年多来,一直雄居天涯煮酒论史人气第一,成为与当年明月齐名的历史红人。读者称其为“曹三公子”。15岁入浙江大学,19岁毕业。研究历史十载。因《流血的仕途》一文,一举成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历史写作明星人物。   曹三公子   曹升之才,令人叹为观止。   对于千古第一丞相李斯的研究,自司马迁以降,历代史学大家都囊中羞涩,止步于李斯的神秘与复杂。曹升以六十万字恢弘巨著,复活了这位传奇人物,让李斯、秦始皇、吕不韦、韩非子这一个个乱世枭雄扑面而来,重演两千多年前风云际会的历史盛卷。曹升对李斯的刻画及其精神世界的重建,更是入骨三分,力透纸背。

  • 范仲淹的仕途经历

      范仲淹的故事   由于范仲淹军纪严明,还注意减轻边境上百姓的负担,北宋的防守力量加强了。西夏和北宋打了几年仗,没得到什么好处,到了公元1043年,西夏国主元昊愿意称臣求和,宋朝答应每年送给西夏一批银绢、茶叶,北宋的边境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   范仲淹不但是个军事家,而且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是苏州吴县人,从小死了父亲,因为家里贫穷,母亲不得不带着他另嫁到一个姓朱的人家。范仲淹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成长,他住在一个庙宇里读书,穷得连三餐饭都吃不上,天天只得熬点薄粥充饥,但是他仍旧刻苦自学。有时候,读书到深更半夜,实在倦得张不开眼,就用冷水泼在脸上,等倦意消失了,继续攻读。这样苦读了五六年,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原来在朝廷当谏官,因为看到宰相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就向仁宗大胆揭发。这件事触犯了吕夷简,吕夷简反咬一口,说范仲淹交结朋党,挑拨君臣关系。宋仁宗听信吕夷简的话,把范仲淹贬谪到南方,直到西夏战争发生以后,才把他调到陕西去。   范仲淹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大功,宋仁宗觉得他的确是个人才。这时候,宋王朝因为内政腐败,加上在跟辽朝和西夏战争中军费和赔款支出浩大,财政发生恐慌。宋仁宗就把范仲   淹从陕西调回京城,派他担任副宰相。   范仲淹一回到京城,宋仁宗马上召见,要他提出治国的方案。范仲淹知道朝廷弊病太多,要一下子都改掉不可能,准备一步一步来。但是,禁不住宋仁宗一再催促,就提出了十条改革措施,它的主要内容是:   一、对官史一定要定期考核,按他们的政绩好坏提拔或者降职;   二、严格限制大臣子弟靠父亲的关系得官;   三、改革科举制度;   四、慎重选择任用地方长官。   还有几条是提倡农桑,减轻劳役,加强军备,严格法令等等。   宋仁宗正在改革的兴头上,看了范仲淹的方案,立刻批准在全国推行这十条改革措施。历史上把这次改革称为“庆历新政”(“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范仲淹为了推行新政,先跟韩琦、富弼(音bì)等大臣审查分派到各路(路是宋朝行政区划的名称)担任监司(监察官)的人选。有一次,范仲淹在官署里审查一份监司的名单,发现有贪赃枉法行为的人员,就提起笔来把名字勾去,准备撤换。在他旁边的富弼看了心里不忍,就对范仲淹说:“范公呀,你这笔一勾,可害得一家子哭鼻子呢。”   范仲淹严肃地说:“要不让一家子哭,那就害了一路(路是北宋政区名称)的百姓都要哭了。”   富弼听了这话,心里顿时亮堂了,佩服范仲淹的见识高明。   范仲淹的新政刚一推行,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一些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贪官污吏,纷纷闹了起来,散布谣言,攻击新政。有些原来就对范仲淹不满的大臣,天天在宋仁宗面前说坏话,说范仲淹一些人交结朋党,滥用职权。   宋仁宗看到反对的人多,就动摇起来。范仲淹被逼得在京城呆不下去,就自动要求回到陕西防守边境,宋仁宗就把他打发走了。   范仲淹一走,宋仁宗就下命令把新政全部废止。   范仲淹为了改革政治,受了很大打击,但是他并不因为个人的遭遇感到懊恼。隔了一年,他的一位在岳州(治所在今湖南岳阳)做官的老朋友滕宗谅,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范仲淹挥笔写下了《岳阳楼记》。在那篇著名的文章里,范仲淹提到,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他的思想感情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意思是“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这两句名言一直被后来的人传诵,而岳阳楼也由于范仲淹的文章而更加出名了。

  • 求《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txt电子书

      好好好好好爱好书

  • 当官为什么叫 仕途

      楼上有误。   中国古代平民阶级应该是士农工商,这四种阶级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结构,而划分方式同时也是各个阶级的谋生手段,士为平民中的最高等级,简单来说就是靠读书吃饭的,而他们晋阶为上流社会的手段主是科举,士通过科举来取得出人头地的机会,一旦抓住了这个机会便可以成为官吏,因此便有了“学而优则仕”的说法。   “仕”为多意字,动词的含义为“做官”:   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常经典籍为业,未遑仕进之事。——《后汉书·崔骃传》   申子请仕其从兄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不仕无义。——《论语·微子》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孟子·梁惠王上》   名词的含义为“职位”,引申为“官职”:   或著显绩而婴时戮,或有大才而无贵仕,皆扬清风于上烈,垂令闻而不已。——晋·潘岳《西征赋》   “仕”确实有做为通假字通“士”的时候,但是这个含义中属于平民,不是贵族,也不是指官吏。   “仕途”可按字面含义解释为“升官的路径”,想升官自然要先做官才行,这也反映了官场上的坎坷之处——路漫漫其修远兮,大官小官上下而求索……

  • 中公和仕途那个好

      我是应届生也想报考,求告知哪个好啊,复习好迷茫

  • “仕途之人”是什么意思?

      通往做官道路上的人;指的是通过考取功名做官的人。   读音:[shì tú zhī rén]   造句   *   不走仕途之人;不做改革的牺牲品;不和民营企业比财富。   *   如果不是坦然面对仕途之人的不顺,怎么会有后世柳三变的浅斟低唱?如果没有坦然面对官场的尔虞我诈,怎么会有豪放飘逸的诗仙李白?如果没有坦然面对命运的不幸,怎么会有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永垂不朽……   *   仕途之人虽赫奕,常思林下的风味,则权且之念自轻。   *   走上仕途之人生后,就做文吏的事情,很少有完成学业的。   *   你看啊,我年纪不是太大,以後肯定是要进入仕途之人的,溪水先生可是当今太子的人啊,等日後太子登基当了皇上,溪水先生的地位肯定是位极人臣。   *   他因不肯低三下四地曲意逢迎,仕途之人生一直不甚顺意。   *   商隐在诗文中为了表达仕途之人生沉沦的感慨,把属对的本领说得似乎无益无用,不足挂齿。   *   封建社会的读书人,大多向往在科举中名列前茅,是仕途之人。   *   谈仕途之人:如果做官是我的追求,在台湾我有更好的机会。如果做官是回大陆的追求,我走的道路应该会和现在很不一样吧。   *   仕途之人一时荣,廉政千古秀。   *   以殷殷之语,既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狂放个性以及仕途之人的不意,同时也谆谆告诫友人,希望不要蹈其前辙而能功成名就。   *   自从仕途之人受挫折之后,他就开始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   陶渊明是放弃仕途之人,回归田园,在外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行径,但潇洒的五柳先生昂然自得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 白志明的仕途得意

      白志明1968年9月参加工作,1979年11月入党。1968年---1986年在乌审旗陶利苏木下乡知青,文书,副书记,苏木长,书记;1987年---1995年12月在乌审旗人民政府工作,副旗长、旗长;1992年8月---1994年12月在中央党校函授本科经济专业学习;1995年7月---1997年5月在乌审旗党委工作,书记;2002年1月---2009年7月在其担任内蒙古锡林郭勒行署副盟长、锡林郭勒盟委副书记、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等职务;2010年---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 2010年11月1日被开除其党籍和公职

  • 书荒啦谁给推荐几本都市类型的书,类似听叶的《都市风水师》或其他也行,不要种马的,黄金瞳地师看过

      推荐 大明星爱上我,我的大小魔女。鹅考的代表作,   其实,这些都可以去看作者,比如 鹅考,天堂羽,柳下挥   都是此类小说的大神,作品非常不错   此外,推荐跳舞的《欲望中的城市》,三十的《和空姐同居的日子》全两部   《和校花同居的日子》《花开堪折》《弄花香满衣》《限制级特工》《我的美女大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