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姓历史名人

  • 别姓的历史名人

      京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巴郡:亦称巴州,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东临达州,南接南充,西抵广元,北连陕西汉中;地貌多为山地和深丘。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时期,古巴族人就在该地区繁衍生息,春秋时期,巴州是巴子国的首都。战国时期秦国取古巴子国之地置巴郡,其时辖地在今重庆市一带地区。东汉朝建安六年(辛巳,公元201年)刘璋改巴郡为巴

  • 连姓的历史名人

      连瀛洲10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后辍学到香港的小杂货店当学徒,1919年移居新加坡。1928年他与友人创立华兴公司,经营进出口贸易兼船务代理,事业稳步发展。1949年连瀛洲与数名马来西亚华商成立华联银行,进入金融业,2001年华联银行与大华银行合并,跻身新加坡第一大银行,大华银行集团。此外,连姓名人还有:宋仁宗庆历年间,有连庶、连庠兄弟,深得欧阳修的器重;绍光年间的连希觉,曾在英州为地方筑堤引水灌田;宋宁宗宁元年产的连三益,历知沙县、广州、绍兴,任满离去,老百姓皆遮道挽留。至于明代,入仕的连姓之人也有不少。如明在祖时的名御史连均;英宗正统年间的福建按察副使连镛;宪宗成化年间的御史连盛;神宗万历年间的广西按察副使连继芬;思宗崇祯年间出知灵州的连宗度,等等,都为造福百姓,做过一些好事。在上述连氏良吏名臣之中,宋代的连庶、连庠兄弟是湖北应山人,连三益是福建安溪人,明代的连均、连镛都是江苏建安人,连盛是河北永年人,连继芬是福建龙岩人。这些充分说明,明清时期,连姓人已遍布大江南北。连楹(?-1402年),谥刚烈,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潞安府襄垣县(今山西省襄垣县)人。明朝政治人物。连楹为太学士出生。洪武年间,其任左春坊太子赞善,后升任赞读、监察御史。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金川门,其叩马欲刺朱棣,后失败被杀,尸体直立不倒.连姓宗祠四言通用联连陂存爱;赋笔见称。——佚名撰连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连氏宗祠通用堂中联。羽衣得道;丽赋著名。上联典指宋代人连久道,字可久,十二岁就能作诗。父亲带他见当地名士熊曲骸,他作了《渔父词》。熊曲肱也写诗相赠,又说:“这个孩子在富贵中留不住。”后来果然做了羽衣(道士,穿鸟羽做的衣服,意思是如神仙一样飞翔),来往于西山。下联典指唐代闽县人连总,字会川,咸通年间进士,善于作赋,为文学家温庭筠所称道。勋嘉葵戍;泽被乡邻。——佚名撰连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时齐王大夫连称,为将军,奉襄公之命他和管至父戍守葵丘,瓜熟时去,约定第二年瓜熟时派人替换。一年后,襄公违约。连称、管至父联合襄公的堂弟无知杀了襄公。下联典指宋代应山人连舜宾,字辅之,家中富裕,常常资助乡邻。在家里教他两个儿子庶、庠读书,说:“这就是我的资产。”他死后,远近乡邻都前去哭吊。勋嘉葵戍;孝踵丁兰。——佚名撰连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时齐王大夫连称(见上)。下联典指宋·连世瑜,事母至孝,母死,刻像奉之益恭。七言通用联瞻崇祖德恢先业;依赖宗功启后人。——佚名撰连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福建省闽南地区连氏宗祠“瞻依堂”通用堂联。联以鹤顶格嵌“瞻依”堂名。国士升华光世德;惟思懋建永昌宗。——清·连日春撰福建省长泰县江都村连氏宗祠“瞻依堂”联此联为清代连氏裔孙、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科台湾府举人连日春所撰。后来,江都和开台连氏家族共同将它作为子孙昭穆,从十二世启用,历代相沿。九言及以上源头由和睦,和睦千秋;匾额树瞻依,瞻依百世。——佚名撰福建省长泰县枋洋镇江都村江都寨连氏祖祠“瞻依堂”堂联长泰县枋洋镇江都村,有一座修建于明代的古石寨——江都寨,如今还住着30多户连氏人家。寨内有一座名叫“瞻依堂”的连氏祖祠。据连氏族谱记载,唐开成元年(836年),连谋自骛州入福建开基,成为连氏入闽始祖。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连谋的十世孙连法进之子连垒,从龙岩漳平县入长泰开基。在江都社小山丘上的一块风向适宜,阳光充足,形似鸡笼的蒲姜地上披荆斩棘,建搭草舍,并修建了高一丈四尺厚实坚固的石墙。从此,他们筑寨而居,创家立业,繁衍生息,逐渐兴旺发达起来。后来,连氏族人在寨中选择一块风水保地修建了这......余下全文>>

  • 姓任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高手往往在摸爬滚打中成长,电脑高手是在自己的电脑系统崩溃过N次,死机过N次,问过N个问题,查过N本书,拆过N回机箱,换过N次硬件,超过N次频,吃过N包方便面,通过N次宵.........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 尉迟姓的历史名人

      唐朝于阗王珪长子,幼年时就继承了父亲的王位。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曾到长安朝见过唐朝皇帝李隆基,并带去了于阗的特产名马和美玉。唐玄宗李隆基不仅亲自召见了他,而且回赠了中原特产,并将宗室的公主嫁给他为妻,同时又封他为右威卫,曾与高仙芝共同率兵击败了侵扰安西四镇的萨毗播仙,立下了大功。因此,唐朝又加封他为银青光禄大夫、鸿胪卿,之后又晋级为光禄卿。时隔不久,唐至德年间(公元756~756年),唐朝内地发生了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尉迟胜将王位让给弟弟尉迟曜,亲自率领于阗兵五千,到内地协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由于于阗王国在尉迟胜治理期间,经济兴盛,生活安定,于阗人民十分拥戴尉迟胜,对他的远离依依不舍。尉迟胜为了表示自己仍归故土的决心,特地将亲生的小女儿留了下来。唐朝的皇帝李亨对尉迟胜千里迢迢率军前来协助平叛也非常赞赏,又授予他特进、兼殿中监等官衔,尉迟胜从此成了唐朝中央政府的一名高级将领。“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尉迟胜为了了解内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于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请求留在京师从事宿卫。唐代宗李豫答应了他的要求,加开府仪同三司,封他为武都郡王,食邑百户,封其弟尉迟·曜为于阗王。尉迟胜留在唐朝京师之后,在长安修行里,兴建林园,接待来访宾客。时间仅仅过了两年,即唐朝贞元初年(公元785年),尉迟胜的弟弟尉迟曜派遣使者,向唐德宗李适上奏说:“于阗王位的继承法规定,王位一向是国王正妻的长子才可以继承,既然哥哥让位于我,我应当让位于侄儿尉迟锐。”于是,皇帝李适以尉迟胜的儿子尉迟锐为检校光禄卿兼毗沙都督府长史,而拜尉迟胜为骠骑大将军、于阗王,准备命他返回于阅承袭王位。但是,尉迟胜再三辞退,认为弟弟尉迟曜管理于阗国事多年,于阗人民生活安定,都心悦诚服;而尉迟锐久居京师长安,对于阗的情况并不了解,不宜封他为于阗王。李适听从了尉迟胜的建议,加开府仪同三司,封武都王。事后,尉迟胜兄弟间相互禅让王位的佳话,受到了京师许多人的赞扬。后来,尉迟胜又升任为睦王府之傅、原王府之傅,六十四岁时与世长辞。唐朝皇帝为了纪念这位品德高尚的少数民族将领、于闻王,于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追赠他凉州都督的官衔,并让他的儿子尉迟锐继承了职位。 (公元539~579年),鲜卑族,尉迟纲之子;朔州善阳人(今山西朔县)。著名北朝北周将领。有文武才干,忠勤鲠直。受武帝器重。北周建德初年,以其为右宫正,辅太子赟。数直言谏赟过,反遭其忌恨。北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宇文直乘帝离长安,突袭宫城。运临机应变,击溃直兵。帝还,进位大将军。参预筹划平齐,封卢国公。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总领禁军,随帝北伐,护帝丧还京。北周宣帝初,进位上柱国。后尉迟·运惧帝报复,求出为秦州刺史。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以忧惧卒于秦州,其实北周静帝宇文衍并没有要报复他的意思,赐谥“中”。 (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诗人。唐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他与韩愈等同游洛北惠林寺,并题名刻石。次年在中书舍人权德舆下登进士第。唐元和七~九年(公元812~814年),任太常博士,曾议杜佑、李吉甫之谥。后任祠部员外郎。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任国子司业。唐大和二年(公元828年),任少监,旋官卫尉少卿,曾陪河南尹王璠至嵩山祭岳,并作诗状嵩高灵胜。唐大和三年(公元829年),任河南少尹。今存诗一首,文一篇。 (生卒年待考),字信甫;绛州人(今山西绛县)。著名元朝大臣。元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为詹事院都事。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为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同知,击奸吏,宽税敛,上计京师。元......余下全文>>

  • 楼姓的历史名人

      东阳郡:即古缙州,后称婺州。西汉时期置郡,三国时期孙吴国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华分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金华市一带。以郡在瀫水(今衢江)之东、长山之阳得名。金华设立郡府建置自此始。东阳郡属扬州,领长山(今浙江金华婺城、金东、兰溪)、乌伤(今浙江义乌)、永康、吴宁(今浙江东阳)、丰安(今浙江浦江)、太末(今浙江龙游)、新安(今浙江衢州柯城、衢县)、定阳(今浙江常山)、平昌(今浙江遂昌)九县,治设长山。南朝梁绍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置缙州,陈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撤州,东阳郡改名金华郡,郡名金华自此始。隋朝开皇十三年(癸丑,公元593年)改置婺州。故城区有婺城之称,后历为州、路、府治和专署驻地。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东阳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东阳郡置婺州,并于信安县(今河南新安)分置衢州。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为东阳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为婺州,一直沿续到宋、元时期。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为婺州路,元朝至正十八年(辛巳,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宁越府,元朝至正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为金华府。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华府领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故有“八婺”之称。代 郡:亦称代国。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始置代郡。秦朝时期先为代郡,后为代县。汉朝初期为代国,后改回为代郡,治所在桑乾县(今山西宁武),东汉时期移郡治至高柳(今山西阳高)。晋朝时期移郡治到代县(今山西代县),晋永嘉后期废黜,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蔚县西南一带。北魏时期亦置代郡,但治所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洛 阳:亦称洛阳郡。战国时期秦国的秦襄王置洛阳县,该县以在洛水之阳而名,属于三川郡。西汉时期为河南郡治。东汉时期建为都城。三国的曹魏及后来的西晋、北魏、五代后唐皆建都于此,南北朝时期东魏置郡,故城辖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两朝,洛阳故城辖地达今韩国汉城市以西九公里处,大周王朝的武则天曾以洛阳为都城达十四年。由于新莽、唐朝、五代后粱、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国也都以洛阳为陪都,故而多称洛阳为“六朝古都”。 代郡堂:以望立堂,亦称代国堂、高柳堂、平城堂。东阳堂:以望立堂,亦称缙州堂、婺州堂。洛阳

  • 简姓的历史名人

      简文会,南海(今广东南海)人。生卒年不详,五代十国南汉乾亨四年(920)状元。 简文会幼年聪慧出众,秉性耿直。南汉刘龑帝戊寅进士 科点简文会为状元。登第后以才学见用。累官至尚书右丞。乾和年间,南汉刘晟帝暴戾而残酷。简文会疏谏,触怒中 宗,被贬谪为祯州刺史。任上尽心尽职,颇有政声,为民所道。 以清廉务实著称。终死于祯州任上。 简文会乡里有“简状元井”。后来明朝状元伦文叙也曾居 住此地。 简文会善诗作,名噪一时。乾亨元年(917),南海改为咸宁、常康二县,故也有称简文 会为咸宁人之说。

  • 庄姓的历史名人

      庄周:(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即庄子,宋国蒙(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做过漆园吏。著书十余万言,往往出以寓言,主张清静无为,在思辨方法上,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著有《庄子》,唐代改称《南华真经》。庄辛:(生卒年待考),战国时楚襄王大臣,因襄王宠幸嬖臣不理朝政,屡谏不听,庄辛遂避乱到赵国。后楚国为强秦所破,国都覆没,襄王到城阳(今信阳)避难,派遣使者召庄辛回国,问救国之道,庄辛回答:“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去嬖臣,以天下为重,则楚国有救。”襄王闻过思改,委以国政,封庄辛为阳陵君。庄 舄:(生卒年待考),亦称越舄;越国人。著名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臣。庄舄出身贫寒,仕楚。是古代一个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庄蹻:(?-前256)约生活在公元前243年至公元前262年间,一作庄豪,又作庄峤。史载系“楚庄王之苗裔”,楚国将军战国时楚国人,在他生平当中有两件大事,一是反楚起事,二是入滇,是史上第一个云南王。庄青翟:(?-前115),高祖时大将、武强侯庄不识之孙,汉代大臣。文帝时袭爵武强侯。武帝时曾任御史大夫、太子少傅。后任相三年,于官场争斗中自杀。庄 忌:(约前188-前105),吴(治所在今江苏苏州)人,西汉道家、文学家。其思想倾向老庄,提出退身穷处,除累返真的人生哲学。认为现实生活混浊黑暗,一无是处。庄 徽:(生卒年待考),扬州江都(今属江苏省)人,北宋官吏。进士出身,历任徽猷阁待制、平江太守等职。居官有令名,无秋毫之累,以通奉大夫致仕。庄 夏:(1155-1223),庄元吉四子,泉州永春(今属福建省)人,南宋大臣、学者。进士出身,官至兵部侍郎、焕章阁待制。有《礼记解》、《典故备记》、《国史大事纪》等。庄 绰:(约公元1126年前后在世)泉州惠安人,宋代官吏、学者。最高职任过鄂州、筠州知府。其学有渊源,多识轶闻旧事。有《鸡肋篇》、《杜集援证》、《炙膏肓法》、《本草蒙求》等。庄 昶:(1437-1499),字孔暘,号定山。应天府江浦(今属江苏省)人,明代官吏、学者。进士出身,曾任翰林检讨,后谪桂阳州判官。沦落三十年,以讲学为务。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刻意为诗,而喜用道学语言。有《庄定山集》。庄用宾:(1504—1578),字君采,号方塘,晋江青阳人。祖籍永春。明嘉靖八年(1529年)与潘湖黄光升同榜第八名进士,累官刑部员外郎,浙江按察司佥事。彼时朝政腐败,考场营私舞弊现象屡见不鲜。有个生员叫袁文炜,其人学博品正,但没钱行贿考官,因此名落孙山。庄际昌:(1577__1629),字景说,号羹若,又号羹元,晋江青阳人,庄用宾曾孙。祖籍永春。明代万历年间状元,天启年间补授翰林院修撰,因不愿依附魏忠贤,还家不出。崇祯元年启用为右谕德,后起为左春坊庶子。庄起元:(1559—1633),字中孺,号鹤坡。常州人。明代万历三十八年(1610)与堂弟庄廷臣同榜进士。曾任知县、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江西抚州府知府、直隶天津督粮道、山东按察使佥事、太仆寺少卿(正四品官)等职,曾因忤魏忠贤被戍山海关。是常州庄氏家族西庄的始祖。与兄庄起蒙、族弟庄廷臣合著有《诗经导窾》、《四书导窾》等书。庄谦:(生卒年待考),字含光,大店镇大店人。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 中举,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授汝宁府(今河南汝南县)推官。为官期间,体察民情,革除弊端,惩治奸邪,因政绩突出升任浙江道监察御史,后巡按陕西八府。晚年恬淡仕进,回乡督促子弟读书。庄臻凤:(约公元1624—1667后),女,字蝶庵,三山(今扬州)人,清初著名琴家,师从徐上瀛。庄臻凤不拘于虞山一派,兼采古浙、......余下全文>>

  • 姓凤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凤纲一-汉朝时渔阳人。传说他常采百草花以水渍封泥之,自正月开始,到九月末止采制,埋100天,煎9次火。刚死者以药纳口中,可救活。他常服此药,至数百岁不老,后“成仙”去向不明。   凤翕如一-字邻凡。明朝时吴县人。以贡生人官。崇帧未任汉阳通判,摄县事。张献忠来攻,太守弃印而逃。他动员官兵和全城居民,奋力死守。贼不能克,退去。卫城卫民有功,升衡州知府。卒于官。   凤山——清朝时满洲人。以番泽举人袭佐领,充骁骑营翼长,印务章京,累迁参领,总办北京东安巡捕分局。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任副都统,训练京畿陆军。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升西安将军,仍留京供职。宣统三年(1911年)由荆州将军调广州将军,未行而武昌起义爆发。广东革命党人酝酿响应,他不听京中同僚劝阻,抵任时,行至南门夕卜,被革命党人李沛基抛掷炸弹炸死。

  • 蒋姓历史名人有哪些

      历史名人   蒋介石:讳中正。早年入保定军校学习,后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追随沪军都督陈英士。1924年被派往苏联学习,因试图商谈收回外蒙行政权一事而备受冷遇。回国后,任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该校俗称“黄埔军校”,同时兼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1926年得任国民党中常委会主席、组织部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职。1927年在上海发起清党运动,定都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任军委会委员长、中央政治局会议主席,立志统一中国。1937年七七事变后发表严正声明,随后带领全国军民抗击日寇,直至胜利。1948年国大会议通过宪法后,被推选为总统。1949年冬,因与共党之战行势逆转,退守台湾。1975年4月5日病逝于台北士林官邸,享年89岁。   蒋 琬:三国时蜀汉著名大将军。初随刘备入蜀,后为诸葛亮所重,任丞相长史。诸葛亮攻魏时,他主持兵源粮饷的供应。诸葛亮称他为社稷之器,诸葛亮死后,他曾代诸葛亮执政,任大将军、录尚书事等职。   蒋廷锡: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工诗善画,尤精花卉,多用逸笔写生,点缀坡石,无不超绝。曾奉雍正皇帝命核定古今图书集成共一万卷。   蒋 植:戏曲作家、文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作有杂剧、传奇16种。诗文负盛名,与袁枚、袁翼并称江右三大家。   蒋时行:明代画家。善图绘,新画的真武像尤为独绝,与《上庵图像》、《瀑布龙口圣像》合称三绝。   蒋方震:字百里。浙江海宁人,著名军事家、军事教育家。早年与蔡锷一同留学日本,回国后历任保定军校校长,陆军大学代校长(校长为蒋介石),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1936年12月,从德国考察回国后,前往西安向蒋委员长报告,遂与蒋公一同经历了“西安事变”。抗日战争初期,为陆军大学等军政机构转移到湘西山区而奔波,后因枪伤复发,不幸逝世,享年53岁。     蒋 仁 1934年11月出生,福建浦城人,副编审。从师攻读古典文学多年。1951年参加工作,历任上改工作队队员、副区长、公社党委书记、中共县委宣传部画部长、文化局局长、县地方志编委会主任兼党史委主任,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武夷文化研究会研究员,福建格联研究会、因学研究会、地方志学会理事,中国文艺家协会福建分会会员,县老年大学校委委员,县老年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主编《浦城县志》其志获全国二等省、省一等奖,中华书局出版,国内外发行。全志210万字,其中独撰34万字,合撰63年14万字共97年14万,负责全志的篇目制定,指导编写,修改总纂。主编和编辑还有《浦城纵横》(曾被省选送入京展览)、《浦城澡史资料》、《浦城英烈》等10多种书刊达400多万字。任南平地区市县志审稿组副组长,评审9个市县志部分志稿。任省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评选委员会委员,参与全省优秀成果评选工作。获省修志先进工者称号。为闽北闽学会研究会和武夷山研究中心三个主要发人之一,分别任副会长兼浦城分会会长、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朱熹学术委员会委员,两次出席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获与会者好评,获省写作科研成果奖。任《闽学研究丛书》编委。为浦城县诗联会主要创始人,任首届会长,现为顾问,主编《浦城诗联》、《梦笔新韵》,诗词有《新溪集》,诗赛多次获奖,作品发表在全国几十家诗刊上。任南平市诗联理事,《南平待联》编委。中篇小说《祭旗》发表在《福建通俗文艺》、《梦笔生花传说》等7篇民间故事,发表在《故事林》、《陆游烤火渔梁驿》等24篇掌故,发表在《八闽掌故大》、《闽学与武夷文化》,发表在《武夷文化研究》、《为政清廉理学家——真德秀》发表在《朱子研究》等中短篇小说、论文、文章百余篇。曾被评为浦城十大新闻人物之-。事迹传略入编《中华......余下全文>>

  • 梅姓的历史名人都有哪些

      梅姓主要源自子姓、姒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商朝末年的梅伯为得姓始祖。   梅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45位。2010年,中国大陆姓氏排名第136位,人口约105万,以安徽、云南、浙江、江西、江苏、河南等地较多,六省梅姓约占中国大陆汉族梅姓人口的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