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节日名为

  • 七月,节日名为什么?习俗是什么?

      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民间亦称“乞巧日”。由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天动地,现代人更把这一天当做“中国情侣节”

  • 五月节日名为什么习俗是什么七月节日名为什么习俗是什么八月节日名为是什么?

      五月初五即端午节,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也称端阳、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这一天的汉族民俗活动主要有赛龙舟,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等。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东亚诸国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   中秋节   迎寒和祭月,设香案。[7]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习。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   月饼   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 七月六日是什么节日

      每年的7月6日是国际接吻日,也称为世界接吻日,又名国际亲吻节(International Kissing Day)。这个节日由英国人率先发起,1991年得到联合国的承认。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上的许多城市都举行各种接吻比赛,成为一道温馨的风景线。

  • 伊斯兰都过哪些节日 [节日假期]

      伊斯兰教的节日和纪念日很多,为了便于记忆,我们按着伊斯兰教历的顺序择其主要者叙述如下。首先看看什么是伊斯兰教历。 伊斯兰教历,又称希吉来历(希吉来为迁徙的意思)。公元622年7月16日(阿拉伯太阴年1月1日),这一天称为希吉来历纪元元年元旦。这是第二任海里发欧麦尔为纪念历史上穆圣由麦加迁移麦底那这一伟大事件而规定的。今年(2000年)已经是希吉来历第1420年了 伊斯兰教历又不同于我国的阴历。我国的农历每年比公历少十天左右,故每三年一闰月,与公历年份的推进基本保持平衡。而伊斯兰教历则没有闰月,只是每三年有一个闰日。因此,伊斯兰教历每年比公历也少十天左右。这样每三十六年即少一年。如1987年的开斋节是5月29日,而再一个5月29日(也可能多一天或少一天有)的开斋节日,那就是三十六年以后(2023年)的事了。这就是为什么春、夏、秋、冬都可能遇到斋月的历法原因。伊斯兰教的其他节日和纪念日也如此推算。 1、开斋节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译意。具体时间是伊斯兰教历的10月1日。我国新疆地区称开斋节为肉孜节,这是波斯语芦茨的转音,也是斋戒的意思。 开斋节是伊斯兰教重要的节日之一,全世界穆斯林都很重视这个日子。为了过好节日,还规定在会礼前有几件可嘉行为需要做到。如忙吃一物(即在斋月内每天早晨不许吃东西时而吃了东西)、沐浴、刷牙。用美香、穿最洁美的衣服,去清真寺时低念赞词,会礼前交开斋税:一是交付一定数额的开斋税,若按实物计算即半升小麦或一升枣子(一升相当于八磅),折合人民币交付也可以;二是举行开斋节的拜功。是日穆斯林群众于上午去清真寺举行会礼仪式等庆祝活动,而后互祝节日快乐、幸福。 2、宰牲节 宰牲节一词是阿拉伯语尔德·艾祖哈的译意。又称古尔邦节,意为献牲,即宰牲献祭的意思。时间是教历的12月10日。·这个节日的来历是这样的。据说,有一天夜间伊布拉欣圣人梦见安拉,命令他亲自宰杀自己的爱子易斯玛仪勒作献祭,以此来考验他对安拉是否忠诚。第二天早晨,伊布拉欣决定将自己的儿子带到麦加城的郊区米那山谷献祭,以执行安拉的命令。当伊布拉欣向易斯玛仪勒说明原委时,易斯玛仪勒毅然地说:“爸爸!您执行真主的命令吧!我会忍受一切的。”但是,当伊布拉欣举刀准备动手时,安拉及时派遣天仙拉来一只黑头白羊,使其代替易斯玛仪勒作祭品并默示:“伊布拉欣啊!你已经忠实地执行了梦里的指示。我就这样慈悯一切行善的人。”为了纪念这一动人的历史事迹和感谢真主,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12月10日为宰牲节。这一天除宰牲献祭外,还要到清真寺举行会礼等节日活动。同时在这期间世界五大洲的数以百万计的穆斯林云集在圣城麦加,进行游转天房,在萨法与麦尔卧两山之间奔跑,露宿米那山谷,站阿尔法特山和射石等朝觐仪式及宰牲等活动。 宰牲节,顾名思义宰牲,成了这一节日的重要功课之一。去朝觐的人宰牲,不去朝觐在家里的人有条件的也要宰牲,而且每年每人一只。宰牲的时间是教历12月10、11、12这三天内均可。按要求一人拿一只羊、七人合宰一头牛或骆驼也可。最好是肥而美的黑头白羊,其次是黄色、古铜色、棕色、斑白色和黑色。不需要给屠宰者费用,剥下的皮不能卖掉。宰得后将肉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出散贫穷的人,一份馈赠亲友。因为安拉并不需要这些牲畜的肉。如《古兰经》说:“它们的肉和血绝达不到真主,而你们的虔诚可能达到他”(22:37)。 3、阿舒拉日 “阿舒拉”一词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思是“十”,也就是伊斯兰教历的1月10日。不少国家的穆斯林很重视这个日子。称此日为阿舒拉节。 4、圣纪 圣纪是指......余下全文>>

  • 女孩子起名为贾可欣打分

      贾可欣姓名测试   总评打分文化印象五行八字五格数理   (女) 繁体 简体   笔画 繁体   笔画 姓名学   笔 画 五行 偏旁   部首 拼音   贾 贾 10 13 13 水 贝 jiǎ   可 可 5 5 5 木 口 kě   欣 欣 8 8 8 木 欠 xīn   美名腾名字打分:   名字贾可欣评分:   文化印象95 分。(参考成语、诗词等因素)   五格数理82 分。(参了考周易数理吉凶)   美名腾美名总评:   可此字为美名腾推荐用字,能较好的与您的姓氏搭配。   欣此字为美名腾推荐用字,能较好的与起名用字可搭配。   字义可表示合意、适合、能够;欣表示快乐、喜悦、欣庆,意义优美。   音律贾、可、欣的读音是jiǎ、kě、xīn,声调为上声、上声、阴平,音律优美,朗朗上口。   字型贾为上下结构,姓名学笔画13画;可为半包围结构,姓名学笔画5画;欣为左右结构,姓名学笔画8画;字型优美,利于书写。   五格该名字的五格笔画搭配为13-5-8,五格俱佳。   意蕴成语蔼然可亲 欣欣向荣扩展了名字的意境。

  • 七月初七是什么节日,有什么习俗

      七月初七:七夕节的,也有叫乞巧节。

  • 有关于东方节日和西方节日

    东方节日: 元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农历重阳节;农历火把节;三月街;敖包会;那达慕大会;泼水节;雪顿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国际妇女节;植树节;国际劳动节;青年节;母亲节;国际儿童节;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七夕节;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除夕。 西方节日: 除了东方也有的国际节日以外,还有新年;情人节;耶酥受难日;复活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劳动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 重要性:表现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独具一格的文化传统,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1月1日 新年(new year's day ) 犹太历七月的第一天; 伊斯兰教历第一个月的第一天; 格列高利历 (Gregorian calendar),公历或阳历。为纪念1582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Pope Gregory XIII)采用此历而命名的。 按阳历或公历,新年从1月1日(January 1)开始。在元旦这一天,人们辞旧迎新(to see the old year out and the new year in)。 2月14日 情人节(valentine's day) 情人节( Saint Valentine's Day)是英美等国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时间是每年的2月14日。 关于情人节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现在大多无法考证,其中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它是为了纪念罗马基督教殉道者St ?Valentine而设的。相传他在2 月14日即将被斩首之前,凭借自己执着的爱恋之情的魔力使双目失明的女儿重见光明。 值得注意的是情人节不仅仅是年轻人的节日,也是一个大众化的节日。情人节这一天,不仅仅情侣们互赠卡片和礼物,人们也给自己的父母、老以及其他受自己尊敬和爱戴的人赠礼物和卡片。 复穿节前的星期五 耶稣受难日(good friday) 3月12日 复活节(easter) 复活节(Easter)是基督教耶酥复活的重大节日。对基督徒而言,复活节仅次于圣诞节。 公元325年,尼西亚会议决定,为纪念基督教的创始人耶酥复活,将每年的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the first Sunday following the first full moon after March 21)定为复活节,所以,复活节每年的具体日期不确定。又因为复活节总是在星期天,所以它的英文说法可以是Easter/Easter Day,也可以是Easter Sunday。从复活节开始以后的一周称为复活节周(Easter Week),在此期间,教徒每天进行祈祷。 复活节前40天有一个大斋期称为四月斋( Lent ),是从基督教的圣灰星期三( Ash Wednesday )起至复活节前一天为止的40天,这主要是为了纪念耶酥在荒野禁食( )40天而绝食或忏悔。大斋期为信徒们提供了一赎罪(penance)、斋戒(fasting)、自制(self-denial)和忏悔(repentance)的机会,要求信徒们涤净过去一年中的劣行与罪过。 按照基督教的习惯,在复活节的前一天,教徒们要举行夜间祈祷。这天晚上,教堂里灯火全部熄灭,意味着世界一片黑暗。等到午夜的钟声一响,神父手持一枝点燃的蜡烛(象征基督光芒),走进教堂,将各个教徒手中的蜡烛点燃,不一会儿,整个教堂被众多的蜡烛光照得通明,祈祷也就随之结束。 复活节这一天要举行宗教仪式和活动, 如“圣餐”等,......馀下全文>>

  • 旧历七月云南有什么节日?

      农历七月云南主要有以下节日:   1、中元节(鬼节)   七月十五为“鬼节”,这大概是因为民间人们要在七月初一到十五这半月的时间中给先人烧纸钱和祭祀,这种人魂对话的气氛,使得人们产生了鬼的节日之说。中国民间鬼节中,七月初一为开鬼门,死去的先人就要魂归人间检察后代们是否善恶,后人也要乘机祭祀他们;七月十五,为鬼节。过了七月十五,就关鬼门了,七月三十之前,如果有人还没有祭祀他自己的先人,他的先人一年就要游魂人间。   如今,云南富民民间仍有七月半烧纸钱、泼水饭等习俗,还传民谣曰“六月二十四的水,七月半的鬼”;另外,也是一些野生菌类和薯类生长的时令标志,民谚“五月端午,鸡枞拱土; 六(陆)月六(陆),地瓜熟;七月半,地瓜烂;九月十三,鸡枞烂滩”说的便是。   2、登巴节   每逢农历七月十五日,生活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尼汝村的藏族同胞都要过当地最具特色、最为盛大的节日之一——登巴节。   尼汝位于香格里拉县东部,距香格里拉县城126千米,尼汝人信奉苯教,这里的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树有树神,人神不离;每年苯教祭祀农业生产仪式有好多,如登巴节、禁山节、开山节、祈求龙神(敬洛神)节等传统节日。其中“登巴节”又称“登巴日古”、“登巴支安”(“登巴”藏语意为“七月”;“日古”藏语意为转山,从苯教的内涵有祭拜百兽之王“虎神”之意;“支安”即十五),同属西藏地区“旺果节”习俗一源,有祈求安康幸福、六畜兴旺、来年风调雨顺。   每年农历七月,这里齐唰唰的玉米地,压满枝头的野李子、毛桃,依山而居错落有致的山寨,一派牧歌田园的景象。尼汝河(当地藏语叫“潎池”)犹如一条哈达,从村旁九曲十弯流向远处,与远处起伏的山峦浑然交融在一起,刹时壮观。如期而至的“登巴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尼汝人放下手中的农活,杀牛烹羊,不管是老人、年轻人、小孩脸上都洋溢着那份富足和喜悦……此时使人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更能使我们亲历体验尼汝人那份热情好客、豪放淳朴、勤劳尚武真实的生活。   “登巴”节一般过三天。第一天全村人祭拜“帕姆乃”(“帕姆”藏语意为猪化身的;“乃”藏语意为仙人洞、溶洞)中的嘎杰乃(有八棵钟乳石擎起,洞内可容纳千人)洞内祭拜,经番猎猎,石螺号(洞内有尊天然形成的石号)声、咏经声此起彼伏,桑烟萦绕在整个溶洞,随风飘向整个山林。得力的姑娘、小伙则以社为单位,燃起一堆大火,架上几口铜锅烧水炖肉,煨茶煮酒,张罗者丰盛的午餐。不一会儿工夫,地道的尼汝藏餐让你馋涎欲滴,羊肉炖土豆,煮酥油羌(自酿青稞酒),奶酪包子等等。祭拜结束时每个人都到洞内掬捧清泉,洗洗额头或喝一口,以求平安吉祥;之后,每户村民还要灌上一瓶泉水拿回家,放入家中水缸除病驱邪。听尼汝村里的人讲:溶洞内积水多,清泉汩汩,则年景好,风调雨顺。   “登巴”节的第二天,全村人扶老携幼来到“神嘎格”(当地民众敬仰的神山)祭祀山神,“仓巴”(精通宗教教义并能主持宗教事务的人士)用酥油和糌粑制作各种祭品供奉神灵,击鼓诵经为全村人祈祷以求吉祥。村民们手捧五谷,插风马旗,一阵震耳的螺号声,十几个男子跨上马背,威风凛凛地排乘纵队,扬鞭绕山三圈。这些仪式过后,小伙子策马扬鞭,炫耀一下自己的马技,赢得了姑娘们那羞涩的唏嘘声……那种毫无顾忌的感情宣泄,把往日宁静山寨装扮得格外现眼。倘若你细细徜徉其间,这里的一切,定会对你这个初来咋到的外人来讲都感到十分新鲜与好奇,全村人不管年幼席地而坐,品尝自家酿制的嗦里玛酒,谈笑风生、悠闲自得。姑娘、小伙正仨一群、俩一伙,此时赛马开始了,神奇、独特的服饰构成了一道最艳丽、最华贵、最奇特的风景线。不同于藏区的尼汝服饰,男子服饰多喜着自制氆氇楚巴(褐色、黑色、藏青色、白色镶十字花),佩带长短腰刀、火镰、戒指和手镯等饰物,还有的把精美的银制佛龛挂在胸前。女子服饰仍用自制氆氇料。服装的边饰物多用自制彩绸(服装色偏重于黑色、藏青色和绿色),佩带珊瑚、琥珀等金银饰品,缠用贝片串成的腰带,身披一床用牦牛毛制成的(藏语“夏”)披风,那花边、那迎风摆动的带子、那件件织物细活……能透出尼汝女人的勤劳和精湛的手艺。也印证当地有“女人不会纺织就不算女人”说法(当地藏语不会纺织的人称“拉鲁”,手有残疾贬义)。   最后那天,是则放牧人炫耀自己的牛羊膘情的绝佳时,一同邀约来到硕公坝子,他们杀羊举欢,举行斗牛、举牛、赛马,小伙子们还把宰好的羊腿挂在树杈上,拔出腰间的长刀,试试谁的刀锋利……对优胜者的喝彩,一浪高过一浪,这场面使你久久不能忘怀。那些有点生意头脑的人(当地人称:聪本)责乘机步入牛羊群中,找找牧主许诺些冬上买卖的事。   如今,登巴节逐渐演变成为尼汝村藏族同胞集宗教、生产和文娱性的节日。节日期间,不管是在大村里,还是在牧场、在庄房,当夜幕降临,处处都会有藏族传统的锅庄舞会,围着激情燃烧的篝火尽情地跳着、唱着,浑圆古朴腔调,女人们优雅的舞步与男人刚健的舞姿,在这通宵的夜,表现得淋漓尽致。   3、关门节   “关门节”傣语叫“进洼”,意为佛祖入寺。云南傣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9月15日(农历7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3个月。   相传,每年傣历9月,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3个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3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称之为“关门节”。   关门节那天,傣家村寨充满了节日的气氛。一大早,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蒸彩色糯米饭和制作糕点,赕佛或馈赠亲友,备办酒席会餐。   在关门节的三个月期间,民众到佛寺里听高僧讲经是一项主要活动。高僧讲授的内容少不了成佛者的故事,并以此来教化众生立志成佛。从关门节至开门节的三个月期间,傣家人不举行婚礼,不建盖新房,不出远门,要集中精力搞生产,定期到佛寺拜佛、赕佛,虔诚信佛的长者,自觉戒斋,穿白衣服,包白布头巾,有的还到寺内住宿,每隔七天举行一次拜佛活动,届时,信众们带上食物、蜡条供祭佛祖,聆听寺内高僧颂经,讲解教规、戒律、佛经故事。还要举行一次称为“赕坦”(献经书)的重大活动。 三个月的关门节日期届满,即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便举行开门节庆祝活动。信众们像参加关门节庆祝活动一样,带上纸花、蜡条、花树、食物、钱币来到佛寺,举行隆重的赕佛和颂经活动。也像关门节一样吃施舍饭、僧众聚餐,和关门节一样的热闹与欢乐。夜里,在佛寺内燃放火花、放高升、点孔明灯、跳舞、并舞灯环游各村寨,庆祝安居斋戒期结束,表示已从关门期进入开门期。这个夜晚之后,傣家村寨又恢复往日的多情浪漫的生活,僧侣们即可以走出佛门,信众可以出远门,傣家可以盖新房,小伙子们可以串姑娘,恋人可以举行婚礼。   4、七夕节   农历七月七日,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钟情的中国七夕情人节。其实,云南的许多少数民族也有类似的节日。在充满了浪漫的节日里,更有几分古朴在其中。云南少数民族以大山为伴,以森林野兽为友,因封闭而悠然的生活,原始粗犷的性格,造就了各民族种种独特而生动的“情人节”风俗。   佤族:男青年们“串姑娘”   佤族的“情人节”源于其先民原始的生活,是不定期不定时。在各村落,十五六岁的男青年就开始“串姑娘”了。姑娘们选定一户人家,在一起玩耍,男青年们相约着就到那个地方去“串姑娘”。这时,姑娘会为小伙子们梳头,在梳头的过程中,从谈话、眼神、动作中可以断定双方是否有缘,相互传达信息。如果有好感,男方就把随身携带的小物件送给姑娘。如果姑娘接受了,小伙子和姑娘就相约着跑到深山老林中,背靠背坐在山坡上,聆听树上各种飞鸟和林间野兽的叫声,假设叫声主凶,在野外幽会的情人,必须马上赶回家,让家里的老人杀鸡看卦,鸡卦仍是凶相,这对情人就宣告分手;如果鸟和野兽的叫声是吉祥的预兆,这对情人就可以定情了。   定亲这天,由女方的舅舅出来主持定亲仪式,男方送来定情物,女方则要回礼。欢乐的佤族同胞,汇聚在一起,杀鸡做“鸡肉烂饭”(鸡肉粥),看鸡卦,鸡卦是凶卦,定亲的日子要重选,或重定三次;如果鸡卦是吉卦,佤族小伙子就从腰间取下一块白色的土布——家里长辈事先准备好的手工织品,让这对情人咬破手指,染上几滴血,意为佤族的恋情永不褪色。   傣族:绣球抛向有情人   傣族的“情人节”是农历四月十四日,男女青年欢聚在村寨的黑心树和大榕树下,分成两支相对排列的队伍,面对面抛绣球。在抛绣球之前,他们心里已经有了暗示,有目标地抛向对方。若男方抛绣球时,与他有好感的女方就会朝着高空落下的绣球去争抢;女方抛出绣球时,如果几个男青年都同时喜欢抛绣球的女方,男青年们便会蜂拥而上,嬉闹着去争夺,谁能抢到这个绣球,谁就成为抛绣球女方的情人。   “情人节”的第二天,傣族姑娘和小伙子们,就相约着去赶摆(赶集)。在赶摆的时候,他们买下互赠对方的定情信物——男方买朵鲜花插在女方头上,或一条银制的腰带系在女方的腰间;女方则会赠送男方手工编织的挎包或一把挂在腰间的长刀以示回礼。傣族姑娘身穿色彩艳丽的筒裙,与她相爱的情人,漫步在油棕树下……   白族:蝴蝶泉边的情歌   大理苍山云弄峰下,有一个美丽的蝴蝶泉,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五日,蝴蝶相会的日子,就是白族民间的“情人节”(大理三月街期间)。这一天,白族的男女青年,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汇集在蝴蝶泉边,对唱白族情歌,跳着“三节棒”的舞蹈。能歌善舞的男女青年,一旦他(她)的艺术才华受到对方青睐,他(她)就会成为姑娘和小伙选择的初恋情人。如果有一方单相思,另一方是情有独钟,情人的缘分就需要等到明年的这一天再来相会了。   在蝴蝶泉边相遇后产生恋情的情人,就相约着到大理古城赶“三月街”,选购各式各样的白族饰品,到“三方一照壁”的白族民居亲戚朋友家去品尝大理的乳饼、砂锅鱼头汤等;或乘坐轮船,到洱海一游,或者到四野寂静的地方,相互传达纯真的情感。   大理石宝山被称为大理南诏国历史的一幅悠长画卷。热爱生活的白族人民,在美如仙境的石宝山上,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举行盛大的绕山灵——近10万人的情人节聚会。白族姑娘和小伙子相邀着,背着旅行背包,带上食物,徒步来到宝石山,或露营或架起帐篷,在山里开始7天7夜的对唱情歌的活动。从早晨太阳升起,唱到太阳落下、月亮升起,抒发各自心中的爱恋与相思的情意。   彝族:自由恋爱意中人   云南文山州丘北县有一个叫仙人洞的地方,许多年来,彝族支系撒尼人的情人节,就在这里不定期地延续着。   撒尼人至今还保持着最完整的自由恋爱,凡是撒尼人聚居的村寨,都设有供男女青年社交的“花房”(又称闲房和公房),在“闲房”的场院里,有情人手牵着手跳起由大三弦伴奏的彝族舞蹈。在跳舞的时候,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交谈的话语,一种心情的体现,都在传达着情人求爱的信息。   通过跳舞与交流,双方情投意合,女子便背着事先编好的新篾箩,装满山木柴,跟着头戴篾帽,身挂竹笛的小伙子一起到男方家住一天。第二天再双双回到女方家,男子首先给女方家挑一挑水,干一天活计,就算正式订情了。有的人家,等女儿把情人带回家中,才知道自己的女儿在“花房”中爱上的那个人就是自家的女婿。有的女青年与情人因性格和其他原因不能再继续交往,遂与男子分手,待女子重新找到心上人,女子就与新的情人去约会。如果新的爱情“一帆风顺”,结婚后不论男女双方,就不能再与他人谈恋爱了。

  • 微信名为什么叫有时孤独

      也许是根据当时起名时的心情来的,挺好的,谁没孤独过?

  • 什么叫节日?

      您好,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步形成和完善并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中的过程,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宗教的产生和活动的频繁,为节日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能。中国古代的岁时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知识的不断丰富有关,尤其是后来划分出的农历节气更与传统节日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联。到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即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人们在从事生产劳动时形成了不同的民俗活动以及代表人们美好愿望的祭祀活动。节日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 中国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如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历经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的,并且与丰富的神话传奇故事联系在一起,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宗教信仰也对节日有着一定的冲击与影响;还有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意义而融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体现在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到汉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基本定型。汉代是中国实现大一统后的第一个黄金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发展迅速,秦文化、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等有深厚历史基础的地域文化在这时实现了历史性的融合,形成了以统一的汉文化为标志的文化共同体。这为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和文化土壤。 节日发展到唐代(618—907),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性的活动,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作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彩,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由于各民族的往来沟通,促进了节日文化的交流,加上宗教的发展和广泛传播,节日文化内容也不断得到充实。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是民间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契机。几乎每个节日,都是集市交易日和文化交流日。在这些节日里,农民工匠要交换各种生产资料,城市居民要改善物质生活,文人墨客要谱写诗文、交流习作,国家则举行一些大型祭祀活动,确立官民的道德礼仪规范,发挥宣传和教化的功能。 传统节日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民族众多,除汉民族拥有的一些重大的传统节日外,其他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和文化习俗。现代的人们可以通过这些由远古发展而来、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在亲身体验、参与和创造异彩纷呈的节日文化的过程中,使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思想传统、消费观念和生活情趣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节日文化相应地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今天一些重大的传统节日,尤其是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习俗,仍在民间广泛沿袭。人们不仅继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健康内容,并且赋予它新的形式。而少数小节日则渐渐为人们所淡忘,退出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近年来,西方节日悄然传入中国,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圣诞节等一些“洋节”为中国人表达情感提供了新的方式,在大中城市的年青人中尤为流行。 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日渐改变,节日的庆祝方式也产生了变化,追求传统与时尚的结合。有相当一部分老百姓不再满足于固守传统的节庆习惯,开始追求一种更简洁、更休闲的过节方式。能够体现中国人往来礼仪的新鲜内容也进入了人......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