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 中国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有哪些

      藏族 花儿节   白族 火把节   藏族 酥油灯花节   蒙古族 敖包节   藏族 雪顿节   壮族 歌吁节   苗族 芦笙节   朝鲜族 回甲节   东乡族 斋节 古尔邦节 圣纪节.

  •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的介绍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 ,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

  • 55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1、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   2、回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3、藏族: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此外,还有藏历4月15日的萨嘎达瓦节、7月上旬的雪顿节和沐浴节,以及丰收在望时的望果节等。   4、维吾尔族: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   5、苗族:苗年、春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船节、清明节。   6、彝族:传统节日是火把节。   7、壮族:比较具有民族特点的节日有中元节、牛魂节(又称牛王节)、三月三歌节和吃立节。   8、布依族:传统的民族节日有过大年、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   9、朝鲜族: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仲秋)五大节日,还有老人节、流头节等。   10、满族: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等。   11、侗族:春节、端午、中秋、重阳节等。   12、瑶族:节日较多,有大节日、小节日之分:大节日有盘王节(盘王是瑶族人民的始祖、民族英雄)、达努节(达努,瑶语意为不要忘记,是敬奉始祖密洛陀的节日),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   13、白族:年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渔潭会。   14、土家族:赶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   15、哈尼族:主要节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尝新节,一些地区也过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   16、哈萨克族: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   17、傣族:泼水节(即傣历新年)、关门节和开门节。   18、黎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9、傈僳族:过年节、收获节、火把节、中秋节。   20、佤族:春节、播种节(佤历气艾月公历三月)、“崩南尼”、接新水节、取新火、新米节、堆沙节、取新火节、便克节、开门节、关门节、汉历老年、七月半、火把节、中秋节、拉木鼓节等。   21、畲族:春节、元宵节、三月三染乌饭祭祀祖先、清明节、四月八造麦精饭、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十月祭多贝大王节等。   22、高山族:各地不一,但比较流行的有春节、丰收节。   23、拉祜族:传统节日有新米节、火把节等。   24、水族:端节又称过端,水语叫借端,与汉族春节相似。此外,还有端午节、清明节、七月半、六月六等节日。   25、东乡族:尔德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26、纳西族:传统节日有白沙农具会、龙王庙会和骡马会等。此外,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火把节等。   27、景颇族:主要有新米节、目脑节。   28、柯尔克孜族:有肉孜节、库尔班节和诺鲁孜节。   29、土族:春节、端阳节、二月二等。   30、达斡尔族:春节、二月二、端午节、农历正月十六的“黑灰日”等。   31、仫佬族:三年一次的“依饭”(欢庆丰收之意)节、春节、走坡(青年男女进行社交的节日)、牛生日节和后生节。   32、羌族:春节、农历十月初一的年节(羌族以十月为岁首)。   33、布朗族:开门节、关门节等。   34、撒拉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圣纪节。   35、毛南族:春节、中元、清明节,分龙节又叫五月庙,是毛南族特有的节日。   36、仡佬族:春节和八月节等。   37、锡伯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38、阿昌族: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会街节等。   39、普米族:大过年、大十五节、转山会、尝新节。   40、塔吉克族:肉孜节(开斋节)、台合木兹瓦司......余下全文>>

  • 傣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浴佛节     浴佛节(傣语“栓兰”),又名“泼水节”,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佛教传入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浴佛节成为傣族的一种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   浴佛节一般在大傣历六月举行,相当于公历四月中旬。浴佛节这一天要用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后来逐步发展到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在西双版纳地区,浴佛节被政府宣传为“泼水节”,每年都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吸引了来自中国及世界各地的游客。在德宏地区,浴佛节仍然只是一个宗教节日。     入夏节   入夏节(傣语“豪洼”),又称“关门节”,源于古印度佛教徒的雨季安居习俗,随南传佛教传入傣族地区。   入夏也是雨季的开始,也就是稻作农业社会进入农事繁忙的季节,古代佛教僧侣们为配合信徒们的农事生产活动,停止了到处传教扰民的活动,集中到寺庙或某处修行,逐渐形成惯例。而佛教信徒们也在僧侣集中修行期间,停止了到寺庙佛屋的一切活动,集中精力搞农事生产,并形成一种习惯。后来,僧侣和信徒形成的这种默契关系被上部座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形式固定下来,这种宗教形式随上部座佛教传入傣族地区。   信仰南传上部座佛教的傣族一般在大傣历9月15日(农历6月中旬)举行入夏仪式,入夏仪式这天就是“入夏节”,傣族村寨的佛寺都要击鼓为号,告诉人们节日已到,佛爷们集中到佛寺念经,信众们准备食物、鲜花、纸币等到寺庙“赕佛”。而后,便进入为期三个月的“结夏”。结夏期间,禁止僧侣外出讲经,禁止信众远行不归,禁止男女谈情娶嫁,禁止大型庆祝活动,僧侣要安心诵经、民众要专心生产。     出夏节   出夏节(傣语“昂洼”),又称“开门节”,与“入夏节”相对应。   “出夏节”一般在大傣历12月15日(农历9月中旬)举行,象征着三个月的“结夏”期结束,可以解除“入夏节”以来的一切忌禁,僧侣可以出寺传教募化,男女也可以谈情娶嫁。出夏节这天,傣族民众们都会身着盛装,带着食物、鲜花、腊条、钱币等到佛寺拜佛听经,并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舞着各种鸟、兽、鱼、虫等形状的灯笼环游村寨,燃放烟花、点孔明灯、跳象脚鼓舞等各种娱乐活动。

  • 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

      阿诗玛:小石林有一个“阿诗玛”石,风风雨雨,她都在那里翘首以待,等待阿黑哥的到来。   相传土司热布巴拉家向阿诗玛家提亲,没有结果,便把阿 诗玛抢走。这事被阿黑哥知道了,他翻过七七四十九座山,从远方牧场匆匆回去救阿诗玛。回到家后,阿诗玛已被抢走三天三夜了。他又骑上神马跨过九九八十一条河赶到热布巴拉家。经过几番周折,终于救出了阿诗玛。   阿诗玛和阿黑哥欢天喜地,骑马踏上归途。他们不知走了多少路、跨过几条沟、翻了几座山。天黑下来了,风大起来了,为了早日到家,他们顾不上这些,还是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一阵乱风过后,天上乌云滚滚,四野雷声隆隆,眼看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他们只好双双下马,但在黑夜里什么也看不见,结果两人迷了路。这时风又大,雨又急,看是看不见,喊是喊不应。山洪下来,水越来越深,他俩走散了,谁也找不到谁。洪水渐渐退去后,阿诗玛和阿黑哥又碰到一起,但两人都已迷失方向。他们正犯愁时,一只嗡嗡叫的小蜜蜂朝他们飞来。蜜蜂围绕他们转了三圈后,开始讲话了:“嗡嗡嗡,嗡嗡嗡,今晚就来家歇,我家就在岩洞中。”于是阿诗玛同阿黑哥朝着小蜜蜂飞的方向走去。   蜜蜂领着阿黑和阿诗玛进了石林,这里又湿又滑,阿诗玛伸手想找个癞石头扶扶,不料一下粘在了崖壁上,再也下不来了。她只好伤心地对阿黑哥说:“阿黑哥啊阿黑哥,快快想法救下我,去找白猪、白公鸡,拿来祭献神爷。”   阿黑哥听后,又伤心又着急,他擦干眼泪,又翻过四十九座山,八十一条河,最后找来白公鸡,但是走遍九村十八寨,就是找不到白猪。没办法,他只好找来一头黑猪,又到山上挖来一筐白泥巴。他把泥巴和成浆,涂在黑猪身上充白猪,这样白猪和白鸡都有了。可就在他高高兴兴准备回石林时,由于连日奔波太疲倦了,爬过最后一座山后,一坐下来便睡着了。这时,没斯帕玛(老天爷)又下起一场大雨,雨水把他从梦中浇醒,过去看猪时,黑猪身上的白泥巴早被雨水冲得干干净净。崖神祭不成了,阿诗玛也救不下来,阿黑后悔莫及,他呼天唤地大哭一场,但崖神不松手,阿诗玛就永远粘在那块大石头上。天长日久,在雨水的不断冲刷下,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个样子。阿诗玛石像旁的那一池水,就是当时把白猪冲成黑猪的那场雨水积下的。   西双版纳、德宏傣族的泼水节传说都是“七公主杀火魔”的故事,华坪傣族的泼水节传说故事却独具特色。     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

  • 白族的传统节日

      火把节、三月街(民族节)、清明节、中元节、冬至是白族传统的节日。除此之外,白族也和汉族一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过春节,初一有抢新水的习俗,谁第一个接到新年的第一汤泉水,那么来年里肯定会很吉祥。在初一到初五不准动除了厨具以外的金属器具、不准泼水及扫地。初二祭天地,初三祭山川、草原。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外人在场。大年三十,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来,否则来年找钱不顺,粮食不丰。因而借了别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人。大年初七为女人节,妇女不做饭,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劳动,而是尽情地玩耍;大年初九为那男人节,男人休息。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祭祖节。元江县的白族每年的三月会或天子庙会期间,禁止杀生。云龙县的白族,七月半这一天不准人们到处乱走。

  • 英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英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与活动。据统计,英国全年全国性和地方性的节日有106个,其主要节日有:   1. New Year’s Day(元旦),每年1月1日庆祝新的一年开始。人们举办各种各样的新年晚会,女王发表新年祝辞,各种教堂在除夕夜都做守岁礼拜。   2. St. Valentine’s Day(情人节),每年2月14日,是3世纪殉教的圣徒圣华伦泰逝世纪念日。情人们在这一天互赠礼物,故称“情人节”。   3. St. Patrick’s Day(圣帕特里克节),每年3月17日,是悼念爱尔兰的守护神圣帕特里克的节日。   4. Holy Saturday(圣星期六),是Easter的前一天。   5. Easter(复活节),一般在每年春分后月圆第一个星期天,约在3月21日左右。该节日是庆祝基督(Jesus Christ)的复活,过节时人们多吃复活节彩蛋(Easter eggs)。   6. Easter Monday(复活节次日),是Easter的第二天。   7. Good Friday(耶稣受难日),复活节前的星期五,教堂举行仪式纪念耶稣受难。在英国这一天是公假,人们吃传统的热十字糕(hot cross buns)。   8. Ascension Day(耶稣升天节),是Easter第40天之后的星期四,也称为Holy Thursday。   9. Pentecost(圣灵降临日),是Easter后的第7个星期天,也称为White Sunday。   10.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每年4月1日,该节日出自于庆祝“春分点”(vernal equinox)的来临,在4月1日受到恶作剧愚弄的人称为“四月愚人”(April Fools)。

  • 那达慕大会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蒙古族。   “那达慕”是蒙古语,亦称“那雅尔(Nair)”,“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先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射箭、摔跤等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   每年农历6月初四开始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   2006年那达慕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少数民族的吃的

      苗族饮食中最具特色的菜是“盐粘捞”。他们把粒大饱满的黄豆浸泡,然后拿到石磨上碾,一边推磨一边浇水,碾碎黄豆后流成生豆浆,然后将生豆浆放在纱布上过滤,放到锅里慢慢熬稠,取出拿到木模上压制豆腐,然后将青菜等蔬菜切细切碎,趁豆浆滚烫并且未完全凝固时倒入,用豆浆将青菜等蔬菜烫熟,放入食盐等佐料,待豆浆冷却凝固成豆腐后取出,放入芫荽、香椒、芝麻等佐料拌食,吃了能祛内火,清肺醒目,达到食、药两用的功效。   羌族人民的主要食物有玉米、小麦、青稞、胡豆、黄豆、碗豆、荞麦、雅南猪、山羊等;还有从川西平原运来的大米、面粉等。蔬菜有圆根萝卜、白菜、辣椒、莲花白等,常吃自己泡制的酸菜。肉类以羊肉汤、腊肉、风酱肉、风吹肉为主。每日以三餐为习。

  • 越南有那些传统节日?

      越南也使用阳历与阴历,除了国家法定的节日如元旦、国际劳动节、国庆节等外,越南也过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与中国人一样,阴历的春节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越南有一句民谣“肥肉姜葱红对联,幡旗爆竹大粽粑。“意思是,春节到了,要为过节准备丰盛的的肉菜,都好粽粑,门口贴上大红对联,高高的幡旗随风飘扬,爆竹鸣响。从这句名谣中,可见越南人对春节的重绩程度。在新年与旧年交接之时,越南人也有宁岁的习惯。除夕夜,人们通常要睡得很晚,合家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第一下那神圣的时刻。在农村,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煮粽粑,孩子们围着锅台,焦急地等待粽粑煮熟。供桌上,香火缭绕,摆满了各式供品。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一家之主要率领全家祭拜神灵然后再祭拜土地。越南人认为,每年上天都要派一名神来看管人间。除夕神灵交接,祭拜审灵是迎新神旧神,祈求神灵保佑全家老少四季平安。 除夕夜,越南人还有“求禄”风俗。一般有两种“求禄”方式。一种称为“采禄”。通常从寺庙祭祀返回时,老百姓采摘下一根带有绿叶的树枝带回家,寓意为采集天地神灵赐给的福禄。这根树枝拿回去后,插在祭坛前,直到树叶枯残为止。 另一种叫做“香禄”。不少人在寺庙祭祀时点一把租,站在祭坛前祷拜,然后把点着的香带回去供奉在祖先祭坛或王爷祭坛的香炉上。据越南民间传说,香火象征兴旺发达。为此,返回时,常常遇上刮风,香火燃烧加快,人们认为这预示一年万事如意。 越南人也过灶君节。灶君也称为“灶神”(灶王爷),他的任务是客观地记录下这个家庭所发生的事。每年腊月二十三是灶君节,这一天灶君要去拜谒玉皇大帝,报告在人间的所风所闻。腊月二十三,人们供奉灶君,有的地方还供上一条活鲤鱼,传说鲤鱼是灶君上天的坐骑。供毕,人拉将鲤鱼往江河或湖泊里放生,鲤鱼将化为龙送灶君上天。 中秋节是越南人较为重视的节日。中秋节的晚上,越南人除了吃月饼、赏月、观花灯、舞狮子外,在农村,青年男女还举行对歌,越南人称为“唱军鼓调”。军鼓调多以情歌对唱为主,也是日常生活内容。相传古代时,越南军队常以击军鼓对歌供士兵娱乐,后传入民间。所谓的军鼓实际上是一只木桶或洋铁桶,在村头立两根柱子,用麻绳或钢丝绳将桶绷紧后固定在柱子上,用棍子敲打绳子使其发出咚咚的响声,男女双方各站一边,边敲边对歌,笑语欢歌汇集在一起,气氛欢快热烈。一些青年男女通过对歌建立感情,确立恋爱关系。 越南节庆 1月 1日 新年元旦 2月 3曰 越南共产党创立纪念日 4月30日 西贡解放 5月 1日 国际劳动节 5月19日 胡志明诞辰 9月 2日 越南共和国国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