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节气

  •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和一月分为十二月制定于什么时期

      秦朝定二十四节气;一年分为十二月制定于殷商时期

  • 小雪的节气是怎样来的

      小雪节气到“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雪小,地面上又无积雪,这正是“小雪”这个节气的原本之意。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就是说,到“小雪”节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下得次数少,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因此,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小雪和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      北方地区小雪节以后,果农开始为果树修枝,以草秸编箔包扎株杆,以防果树受冻。且冬日蔬菜多采用土法贮存,或用地窖,或用土埋,以利食用。俗话说“小雪铲白菜,大雪铲菠菜”。白菜深沟土埋储藏时,收获前十天左右即停止浇水,做好防冻工作,以利贮藏,尽量择晴天收获。收获后将白菜根部向阳晾晒3~4天,待白菜外叶发软后再进行储藏。沟深以白菜高度为准,储藏时白菜根部全部向下,依次并排沟中,天冷时多覆盖白菜叶和玉米杆防冻。而半成熟的白菜储藏时沟内放部分水,边放水边放土,放水土之深度以埋住根部为宜,待到食用时即生长成熟了。      小雪节气,南方地区北部开始进入冬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霜枝”,已呈初冬景象。因为北面有秦岭、大巴山屏障,阻挡冷空气入侵,刹减了寒潮的严威,致使华南“冬暖”显著。全年降雪日数多在5天以下,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少得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机会极少,即使隆冬时节,也难得观赏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迷人景色。由于华南冬季近地面层气温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积雪比降雪更不容易。偶尔虽见天空“纷纷扬扬”,却不见地上“碎琼乱玉”。然而,在寒冷的西北高原,常年10月一般就开始降雪了。高原西北部全年降雪日数可达60天以上,一些高寒地区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

  • 24个节气有什么

      24节气查询表     立春   2.3     雨水   2.18     惊蛰   3.5     春分   3.20     清明   4.4     谷雨   4.20     立夏   5.5     小满   5.21     芒种   6.5     夏至   6.21     小暑   7.7     大暑   7.22     立秋   8.7     处暑   8.23     白露   9.7     秋分   9.23     寒露   10.8     霜降   10.23     立冬   11.7     小雪   11.22     大雪   12.7     冬至   12.22     小寒   1.5     大寒   1.20     24节气表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4节气表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   最多只差一两天     其它节气歌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 关于24个节气的谚语

      节气,物候与谚语   把地球公转的轨道(3600)分成24个弧段,每150为一个节气.于是便有了如下的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至二暑连,秋处露春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分为四类,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象征温度变化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下面是一首流传于北方的节气歌:   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正割地,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封了地,小雪河封严;   大雪江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不太冷,大寒三九天.   由引可见节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之密切.   "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物候.   所谓物候是指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这种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它包括三个方面:   各种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叶黄和叶落等现象;   候鸟,昆虫以及其他动物的飞来,初鸣,终鸣,离去,冬眠等;   一些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   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这八个节气里共有二十四候,每一候都有一种花卉绽蕾开放,人们把花开时吹来的风叫做"花信风",于是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法.为了准确形容,人们在二十四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将其称之为这一候的花信风.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栋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不仅反映了花开与时令的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种现象来掌握农时,安排农事.   下面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有关植物物候的谚语:   桃花开,燕子来,准备谷种下田畈.   柳树发芽暖洋洋,冷天不会有几长.   荷花开,秧正栽.菊花黄,种麦忙.   桐子树开花,霜雪不再落.   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柳絮乱攘攘,家家下稻秧.   梅子金黄杏子肥,榴花似火桃李坠,蜓立荷角作物旺,欣欣向荣见丰收   物候是大自然最直接的语言,候鸟,昆虫的出没分明是在告诉我们时令的变迁:家燕惊蛰始见,立冬南飞;   蝉惊蛰始鸣,白露绝鸣;   蟋蟀清明初鸣,秋分终鸣;   大雁清明始现,秋分绝见;   蟾蜍清明出现,寒露不见;   青蛙春分初鸣,秋分终鸣.   有关动物物候的谚语也不少:   狗猫换毛早,冬季冷得早.   画眉多藏粮,大雪下得长.   麻雀囤食要落雪.   狗进灶,雪就到.   猪衔草,寒潮到.   青蛙呱呱叫,正好种早稻.   布谷布谷,种禾割麦.   黄鹂唱歌,麦子要割..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龟背潮,下雨兆.   泥鳅静,天气晴.   气象活动对我们的影响可......余下全文>>

  • 小雪节气的后一个节气是什么?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时间是公历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也是干支历亥月的结束以及子月的起始;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

  • 夏至的节气谚语

      夏至东风摇,麦子水里捞夏至东南风,平地把船撑冬至始打霜,夏至干长江冬至江南风短,夏至天气旱夏至东风摇,麦子坐水牢初头夏至十头割,十头夏至两头割,两头夏至骑拉着割夏至狗无处走夏至有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芒种栽秧日管日,夏至栽秧时管时夏至伏天到,中耕很重要,伏里锄一遍,赛过水浇园日长长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夏至风从西边起,瓜菜园中受熬煎夏至落雨十八落,一天要落七八砣

  • 夏季节气民俗

      立夏的习俗   1、吃蛋   在民间,有“立夏吃蛋,石头踩烂”的说法,意思是立夏吃蛋,人就会劲头足。孩子们脖子上挂着用丝线编成的蛋套,里面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有的还在蛋上绘画图案,相互用力比试,称为撞蛋。   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科学道理。鸡蛋相当于一个“微型营养库”,是夏天快速补充身体所需营养成分的首选食物。夏天人们由于大量出汗,体力消耗大,容易疲乏,食欲减退,这时吃上一个鸡蛋,可以快速补充体力,还可以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对安然地度过盛夏酷暑是非常有利的。     2、秤人   立夏吃罢中饭,有秤人的习俗。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人们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秤人,一面讲着吉利话。秤人这一风俗的由来,民间的传说虽有不同的版本,但都与刘备的儿子——阿斗有关。   立秋的时候再称一次,看看夏季长了多少,能说明我们的(身体)情况的。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传说当然不可全信,但立夏“秤人”习俗在古时的一些地区很是兴盛却是无疑。   3、喝粥   根据当地史料记载,我国古时每年“立夏”节气,民间形成了吃粥、挂蛋等习俗。民间传说立夏这天喝立夏粥可保一年平平安安、无病无灾,虽然只是传说,但这种习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养生方式来说,在夏季养护脾胃,最好能多进稀食,吃粥喝汤,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煮粥时加些荷叶,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开胃,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煮粥时加些绿豆或单用绿豆煮汤,有消暑止渴、清热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   4、吃立夏饭   立夏这一天,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要变着花样吃各种饭,乌米饭、豌豆糯米饭……主料都是最最平常的米饭,但因为加进了各种时令的料,变换出不同的颜色,也会引得人们食欲大开。   立夏这天,南方人喜欢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俗称吃“立夏饭”。乌米饭也是立夏一大美食。乌米饭做起来其实也很简单:先把乌树叶子捣烂,在冷水中浸泡,然后去渣,再将洗净的糯米浸入乌树叶子汁内,把糯米浸透,变成黑色,再放入铁锅里蒸熟,最后再撒上些白糖,这就搞定啦。据说,这个风俗源于战国时期着名军事家孙膑。   5、尝新   很多地方有“立夏尝鲜”之俗。人们品尝时令食物,以求健康吉祥。诸如

  • 今天是农历什么节气

      公历:公元2016年10月6日 星期四   农历:二零一六年 九月(大)初六   干支:丙申年、 丁酉月、 辛酉日。   生肖:属猴。   星座:天秤座。   24节气:寒露(10月8日) ,霜降(10月23日) 。   宜:结婚、出行、搬家、赴任、纳财、入宅、安床、作灶、修坟、 藏宝、祭祀、栽种、求医、 冠笄、入学、求人、嫁娶、移徙。   忌:置产、装修、动土、乘船、针灸、开工、立券、经络、纳畜、破土、启钻、安葬、订婚、 祈福、求嗣、出货、上梁、竖柱、解除、行丧、纳采、修造、开张、开业、开市。

  • 芒种节气知多少

      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75°时交芒种节气。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气候特征   芒种时节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常见的天气灾害有龙卷风、冰雹、大风、暴雨、干旱等。   芒种时节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西南地区从6月份也开始进入了一年中的多雨季节。此时,西南西部的高原地区冰雹天气开始增多。   芒种后,中国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宋人范成大的《芒种后积雨骤冷》诗:“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播秧寒。”绘出了阴雨连绵不止,河满沟平,农夫冒着寒冷身披棉絮播秧忙的画面。   芒种忙种   在此期间,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季以外,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一般来说都能够体验到夏天的炎热。位于黑龙江北部的嫩江,在1971~2000年30年间,最热的一天37.1℃,就出现在芒种期间。   6月份,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的可能。黄淮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可能出现40℃以上的高温天气,但一般不是持续性的高温。 在华南的台湾、海南、福建、两广等地,6月的平均气温都在28℃左右。如果是在雷雨之前,空气湿度大,确实是又闷又热。有时需要向公众发布高温预报,提醒人们预防中暑、空调病和急性肠胃炎。     芒种农事   适时而作   对中国大部分地区来说,芒种一到,夏熟作物要收获,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春种的庄稼要管理,收、种、管交叉,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长江流域“栽秧割麦两头忙”,华北地区“收麦种豆不让晌”,真是“芒种“。   芒种,样样都”忙”。小麦成熟期短,收获的时间性强,天气的变化对小麦最终产量的影响极大。这时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芒种前后若遇连阴雨天气及风、雹等,往往使小麦不能及时收割、脱粒和贮藏而导致麦株倒伏、落粒、穗上发芽霉变及“烂麦场”等,使眼看到手的庄稼毁于一旦。   “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

  • 关于大雪节气的谚语有哪些

      大雪纷纷落,明年吃馍馍。   积雪如积粮。   冬雪一层面,春雨满囤粮。   今年麦子雪里睡,明年枕着馒头睡。   麦盖三层被,头枕馍馍睡。   今冬大雪飘,来年收成好。   今冬雪不断,明年吃白面。   今冬麦盖一尺被,明年馒头如山堆。   雪在田,麦在仓。   雪多下,麦不差。   雪盖山头一半,麦子多打一石。   雪有三分肥。   白雪堆禾塘,明年谷满仓。   大雪三白,有益菜麦。   冬无雪,麦不结。   麦浇小,谷浇老,雪盖麦苗收成好。   下雪不冷化雪冷。   化雪地结冰,上路要慢行。   大雪封了河,船民另找活;大雪河未封,船只照常通。   大雪封地一薄层,拖拉机还能把地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