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风俗有哪些

  • 七夕节有什么习俗吗

      1、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2、穿针乞巧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即七夕节(乞巧节),根据传统,凡间的女子要当庭布筵,虔诚跪拜织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灵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艺。     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3、投针验巧     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起先我常以为“鸳鸯水”是“阴阳水”)。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面盆里的水,经过半天太阳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于是取引线(即“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底下,就出现针影,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4、种生求子     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 七夕节的风俗人情有哪些

      七夕节习俗   我农历七月初七夜晚气温暖草木飘香俗称七夕节称乞巧节或节传统节具浪漫色彩节姑娘重视   晴朗夏秋夜繁星闪耀道白茫茫银河横贯南北争河东西两岸各颗闪亮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牵牛星织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星民间习俗相传每夜晚织与牛郎鹊桥相织美丽聪明、灵手巧仙凡间妇便晚向乞求智慧巧艺少向求赐美满姻缘所七月初七称乞巧节   传说七夕夜晚抬看牛郎织银河相或瓜架偷听两相脉脉情   孩充满浪漫气息晚着空朗朗明月摆令瓜朝祭拜乞求神能赋予聪慧灵灵巧双手让自针织红技娴熟更乞求情婚姻姻缘巧配婚姻于性说决定幸福与否终身事所世间数情男都晚夜静深刻着星空祈祷自姻缘美满   七夕节普遍习俗妇七月初七夜晚进行各种乞巧   乞巧式姑娘穿针引线验巧做些物品赛巧摆些瓜乞巧各区乞巧式尽相同各趣味   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乞巧简单陈列瓜乞巧喜蛛结网于瓜意味着乞巧鄄城、曹县、平原等吃巧巧饭乞巧风俗却十趣:七要姑娘集粮集菜包饺枚铜钱、根针红枣别包三水饺乞巧聚起吃水饺传说吃钱福吃针手巧吃枣早婚

  • 七夕节是怎么来的 七夕节的由来是什么

      简介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始于中国汉朝。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节日起源妇女乞巧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   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   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   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时间崇拜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数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 福州七夕风俗有哪些?

      农月七月七夕,福州叫乞巧节,又称结缘节。七月七夕,是神话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间。七夕,妇女以七字为巧的象征,向天上银河织女乞巧时,陈列瓜果七盘,茶杯七口,焚香七炷,备针七根,丝线七色,先向织女星行七拜大礼,然后盘膝而坐,借着朦胧月色,赛穿针、比引线,谁穿引得又快又多,谁就得巧最多。宋梁克家《三山志》载:“彩楼乞巧知多少?直至更阑漏欲终。”这种习俗多是官府、富豪之家的小姐为之。民间则搞分豆结缘活动。家家户户煮蚕豆互相馈赠,啃豆谈天,消除前愆,促使家人和顺、亲友情深、邻里和睦。孩童学着分豆结缘,交指和好,童趣盎然。   过去在福州“七夕”日既是情人的活动日,也是男女老少结缘日。大家向亲朋好友、同学、邻居分蚕豆传递友谊的习惯一直流传至前些年。每年的七夕乞巧节时,福州民间都格外热闹,《三山志》中就曾记载古时福州七夕乞巧盛况,早在清时便已为“分豆结缘”所全面取代。据悉,当时“分豆结缘”,是福州“七夕”的特有风俗。此俗缘出郊区,后传入城中。节日里,福州人相互赠送蚕豆,并在七夕夜月光下分啃蚕豆谈天说地,以作结缘纪念。七夕成为促进家人和睦、朋友缘深、邻里友好相处的“结缘节”。平日,小孩、邻里之间难免会磕磕碰碰,蚕豆一分,积怨便烟消云散了。   随着近年来每年2月中旬前后的洋式“情人节”开始盛行起来后,福州的七夕乞巧节也随之逐渐淡化了许多。不仅在七夕乞巧节时,福州当代时髦女性不会在这个时候陈列瓜果、茶杯、焚香或备针、丝线向织女星行拜,也没有看到现代都市女性再盘膝而坐赛穿针比引线了,甚至连乡间一直流传的分食蚕豆的习俗,在现在的福州城也几乎难以再见。   家住福州鼓楼区的退休干部老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颇有感触地说,自己还是孩童时,记忆最深的就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那天晚上,同一个大院里的十几户人家吃完晚饭后,大家都主动搬条木板凳到院子门前的坪里相聚,大家拿出各自在家炒好的蚕豆,围在一起一边互相分食,一边说些古老的典故和拉些家长里短。那种邻里间亲密无间的感觉,至今仍然令他回味。可如今,福州城到处高楼林立,大部分人都搬到了一套套充满现代气息的套房里,彼此间的来往也随之大大减少。七夕晚,邻里之间分吃蚕豆的现象再也难以见到了。   但说起旧时福州的七夕晚间邻里之间分食蚕豆的习俗,在福州一家外资企业上班的李小姐仍然流露出无限向往的神色。她说,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疏远,如果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能像以前那样,邻居、同事或同学、朋友能聚集到一块,或谈些往事,或聊些生活中平时没有注意到的锁碎,相互沟通,相互倾诉,岂不是一件其乐无穷的大好事。   所幸的是,记者在结束采访时也了解到,在如今福州的城区边缘,如城东的城门镇,城北的新店一带,以及郊区的闽清县、永泰县等地,乞巧节里吃蚕豆的习俗仍然在延续着。而现在更有精明的商家,抓住福州当地这一古老的习俗开始大做“文章”,在七夕来临前,就大做宣传,准备专门推出“蚕豆宴”,以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吸引一些怀旧者或一些追求时尚但又注重传统的年轻人。

  • 日本的节日风俗?

      日本习俗 日本对礼貌礼节看得很重,所以跟日本朋友交往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一点很轻微的失礼都有可能使对方不快。鞠躬礼是日本最普遍的礼仪,大多数情况下,只需浅浅鞠躬即可,对于长者或者地位较高的人,则应该深鞠躬。在日本朋友家里作客时,一定要主动脱鞋,即使是拖鞋也要脱在外边。日本人吃面条时发出的声音很大,表示对所食用的食物十分满意。 送礼方面,中国的字画、文房四宝等很受欢迎,但需精心包装,而且数量方面应该避免出现偶数,日本人通常用1、3、5、7等奇数。 日本忌讳“4”和“9”两个数字,因为在日语的发音中“4”同“死”,而“9”同“苦”。另外日本人忌讳绿色,讨厌荷花。 茶道 日本茶道举世闻名,是日本具有悠久历史的茶文化的一种仪式,也是日本人接待贵宾的一种礼仪。日本茶道来源于茶叶之乡中国,茶叶刚传到日本的时候,非常贵重,喝茶成为上等阶层的时髦摆阔行为,后来经过几位茶道大师的改造,把佛教的“禅”引入茶道中去,使茶道逐渐完善,最终演变为贵族阶层的一种礼仪。 茶道步骤繁琐,独特、庄重。茶道必须在正规的场所举行,品茶一般要在专门的茶室进行,茶室多有雅号,室内除了主宾席位之外,还有全套的茶炉、茶具,还通常有插花等装饰。客人入座后,专门的茶师点火、煮水、点茶、煮茶、冲茶、献茶,步骤一丝不苟,客人必须用双手接茶,轻品,慢饮,三转茶碗,将茶碗送还。品茶分“单饮”和“轮饮”两种,单饮是一个人饮一碗茶,而轮饮就是客人们轮流品同一碗茶。客人在赞美茶具精美之后,跪拜告辞,主人则以理相送,一辞一送之间,茶道就算结束了。 茶道还讲究“四规”、“七则”,主要是对主客双方精神、态度、礼仪以及对茶室环境的要求。 随着日本国内茶树的种植,茶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家中,茶道也因而得以普及,现在日本的茶道人口达到上千万之多。茶道作为日本文化的一个代表,其内核在于用繁琐而庄重的礼仪来磨砺人心,熟练而严格的礼法使人超然物外,苦涩的茶味使人沉思人生,从而达到悟禅的境界。 日本生活礼仪和禁忌: 【仪态礼仪】 日本人常常是满脸笑容,然而不仅高兴时微笑,在处于窘迫发怒时,也会发笑,以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妇女在地板上就座时,总是坐在卷曲的腿上。不同的手势有不同的含义:大拇指和食指合成一个圆,其余三个指头向上伸开,表示钱;伸出小指头,表示女人等。 【饮礼仪】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以大米为主食,他们爱吃鱼。一般不吃肥肉和猪内脏,有的人不吃羊肉和鸭

  • 不同民族的节日风俗

      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僳僳族   僳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僳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阔什节,“阔什”是僳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僳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瑶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 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余下全文>>

  • 各种民族的风俗习惯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饮食方面,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饭菜种类很多,有抓饭。肉粥、拉面、汤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欢吃甜瓜、西瓜、葡萄、苹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鸡、鸭、鱼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     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有经商传统,同时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大部分从事畜牧业。在牧区,春、夏、秋三季住可以拆卸携带的圆形毡房,冬天住平顶土房。哈萨克族饮食很丰富,他们爱吃用牛、羊、山羊奶制成的奶皮子、酥油、奶酪、奶疙瘩,爱喝马奶、骆驼奶和酸奶、奶茶等。在牧区,牧民多食肉,夏季吃新鲜肉,冬季吃事先熏好的干羊肉,并喜欢吃马肠子。肉煮好后,把它削成片,混以面片、洋葱、大葱、胡椒,便成为哈萨克族最爱吃的“纳仁”。另外,哈萨克族人还吃用马油、小米、白糖混制的“杰尼提”、馕、“包尔沙克”、抓饭等食物。     在牧区,哈萨克男子冬天普遍穿羊皮、狐皮、狼皮大氅和用驼毛絮里的大衣;裤子多用牛皮缝制,名曰“夏里巴尔”。妇女喜欢穿红色和其他颜色的连衣裙,天冷时外罩对襟棉大衣,也穿羊羔皮、狐皮、狼皮大衣。姑娘们穿各种绣花衣服,在花帽上以猫头鹰羽毛作帽缨。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牧民,夏天戴白毡帽,妇女戴白布披中,天冷时戴绒头巾,伊犁地区的哈萨克族则戴圆形皮帽。哈萨克族牧民都穿长统皮靴,冬天穿用毡子缝制的长袜,外着皮靴。哈萨克族热情好客,招待来客要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并宰杀羊只。进餐时,主人先将

  • 9月9日的节日风俗

      中国—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简介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朝鲜—国庆节 台湾体育节简介9月9日是台湾一年一度的体育节。体育节的由来:清朝末年,由于鸦片传入中国,国人染上吸食鸦片的坏习惯,导致整天精神不振,无心工作,国家由盛转衰最后走向灭亡。而外国人也耻笑我“东亚病夫”,积弱不振。民国后,政府为了提倡全民运动,改变外国人对我国人民的不良印象。因此,政府在民国三十一年将国历九月九日订为体育节。

  • 关于七夕节的诗句古诗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 林杰《乞巧》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 杜牧《秋夕》 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 —— 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 林杰《乞巧》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 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 李商隐《马嵬·其二》 喜鹊桥成催凤驾。 —— 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 徐凝《七夕》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 徐凝《七夕》

  • 中国的风俗习惯

      1 用筷子吃饭;   2 少数民族有住竹楼的;   3 各民族服装不同,并且分为“三期”(女性):少女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的;   4 部分信仰佛教,部分无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