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八是什么节日

  • 七月四日是什么节日

      7月4日的节日   1、美国国庆节   2、菲律宾独立日   3、卢旺达解放日

  • 七月十七是什么节日?

      7月17日是阳历年的第198天(闰年是199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67天。   无特殊节日~

  • 七月十七是什么节日

      7月17日是阳历年的第198天(闰年是199天),离一年的结束还有167天,这一天没有任何节日。

  • 公历4月5日,农历五月初五,农历七月初七,农历八月十五,农历九月初九。是什么节日,有什么民俗活动? 5分

      阳历04月05日=清明节=国人扫墓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划龙舟比赛、包粽子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国人双双对对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赏月吃月饼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敬老节

  • 请问:农历七月十四日是什么节日?

      农历七月十四日是中元节;鬼节 农历七月,中国习俗上称它为鬼月,谓此月鬼门关大门常开不闭,众鬼可以出游人间。七月十四,是鬼月中阴气最重的一天。

  • 旧历七月云南有什么节日?

      农历七月云南主要有以下节日:   1、中元节(鬼节)   七月十五为“鬼节”,这大概是因为民间人们要在七月初一到十五这半月的时间中给先人烧纸钱和祭祀,这种人魂对话的气氛,使得人们产生了鬼的节日之说。中国民间鬼节中,七月初一为开鬼门,死去的先人就要魂归人间检察后代们是否善恶,后人也要乘机祭祀他们;七月十五,为鬼节。过了七月十五,就关鬼门了,七月三十之前,如果有人还没有祭祀他自己的先人,他的先人一年就要游魂人间。   如今,云南富民民间仍有七月半烧纸钱、泼水饭等习俗,还传民谣曰“六月二十四的水,七月半的鬼”;另外,也是一些野生菌类和薯类生长的时令标志,民谚“五月端午,鸡枞拱土; 六(陆)月六(陆),地瓜熟;七月半,地瓜烂;九月十三,鸡枞烂滩”说的便是。   2、登巴节   每逢农历七月十五日,生活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尼汝村的藏族同胞都要过当地最具特色、最为盛大的节日之一——登巴节。   尼汝位于香格里拉县东部,距香格里拉县城126千米,尼汝人信奉苯教,这里的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树有树神,人神不离;每年苯教祭祀农业生产仪式有好多,如登巴节、禁山节、开山节、祈求龙神(敬洛神)节等传统节日。其中“登巴节”又称“登巴日古”、“登巴支安”(“登巴”藏语意为“七月”;“日古”藏语意为转山,从苯教的内涵有祭拜百兽之王“虎神”之意;“支安”即十五),同属西藏地区“旺果节”习俗一源,有祈求安康幸福、六畜兴旺、来年风调雨顺。   每年农历七月,这里齐唰唰的玉米地,压满枝头的野李子、毛桃,依山而居错落有致的山寨,一派牧歌田园的景象。尼汝河(当地藏语叫“潎池”)犹如一条哈达,从村旁九曲十弯流向远处,与远处起伏的山峦浑然交融在一起,刹时壮观。如期而至的“登巴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尼汝人放下手中的农活,杀牛烹羊,不管是老人、年轻人、小孩脸上都洋溢着那份富足和喜悦……此时使人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更能使我们亲历体验尼汝人那份热情好客、豪放淳朴、勤劳尚武真实的生活。   “登巴”节一般过三天。第一天全村人祭拜“帕姆乃”(“帕姆”藏语意为猪化身的;“乃”藏语意为仙人洞、溶洞)中的嘎杰乃(有八棵钟乳石擎起,洞内可容纳千人)洞内祭拜,经番猎猎,石螺号(洞内有尊天然形成的石号)声、咏经声此起彼伏,桑烟萦绕在整个溶洞,随风飘向整个山林。得力的姑娘、小伙则以社为单位,燃起一堆大火,架上几口铜锅烧水炖肉,煨茶煮酒,张罗者丰盛的午餐。不一会儿工夫,地道的尼汝藏餐让你馋涎欲滴,羊肉炖土豆,煮酥油羌(自酿青稞酒),奶酪包子等等。祭拜结束时每个人都到洞内掬捧清泉,洗洗额头或喝一口,以求平安吉祥;之后,每户村民还要灌上一瓶泉水拿回家,放入家中水缸除病驱邪。听尼汝村里的人讲:溶洞内积水多,清泉汩汩,则年景好,风调雨顺。   “登巴”节的第二天,全村人扶老携幼来到“神嘎格”(当地民众敬仰的神山)祭祀山神,“仓巴”(精通宗教教义并能主持宗教事务的人士)用酥油和糌粑制作各种祭品供奉神灵,击鼓诵经为全村人祈祷以求吉祥。村民们手捧五谷,插风马旗,一阵震耳的螺号声,十几个男子跨上马背,威风凛凛地排乘纵队,扬鞭绕山三圈。这些仪式过后,小伙子策马扬鞭,炫耀一下自己的马技,赢得了姑娘们那羞涩的唏嘘声……那种毫无顾忌的感情宣泄,把往日宁静山寨装扮得格外现眼。倘若你细细徜徉其间,这里的一切,定会对你这个初来咋到的外人来讲都感到十分新鲜与好奇,全村人不管年幼席地而坐,品尝自家酿制的嗦里玛酒,谈笑风生、悠闲自得。姑娘、小伙正仨一群、俩一伙,此时赛马开始了,神奇、独特的服饰构成了一道最艳丽、最华贵、最奇特的风景线。不同于藏区的尼汝服饰,男子服饰多喜着自制氆氇楚巴(褐色、黑色、藏青色、白色镶十字花),佩带长短腰刀、火镰、戒指和手镯等饰物,还有的把精美的银制佛龛挂在胸前。女子服饰仍用自制氆氇料。服装的边饰物多用自制彩绸(服装色偏重于黑色、藏青色和绿色),佩带珊瑚、琥珀等金银饰品,缠用贝片串成的腰带,身披一床用牦牛毛制成的(藏语“夏”)披风,那花边、那迎风摆动的带子、那件件织物细活……能透出尼汝女人的勤劳和精湛的手艺。也印证当地有“女人不会纺织就不算女人”说法(当地藏语不会纺织的人称“拉鲁”,手有残疾贬义)。   最后那天,是则放牧人炫耀自己的牛羊膘情的绝佳时,一同邀约来到硕公坝子,他们杀羊举欢,举行斗牛、举牛、赛马,小伙子们还把宰好的羊腿挂在树杈上,拔出腰间的长刀,试试谁的刀锋利……对优胜者的喝彩,一浪高过一浪,这场面使你久久不能忘怀。那些有点生意头脑的人(当地人称:聪本)责乘机步入牛羊群中,找找牧主许诺些冬上买卖的事。   如今,登巴节逐渐演变成为尼汝村藏族同胞集宗教、生产和文娱性的节日。节日期间,不管是在大村里,还是在牧场、在庄房,当夜幕降临,处处都会有藏族传统的锅庄舞会,围着激情燃烧的篝火尽情地跳着、唱着,浑圆古朴腔调,女人们优雅的舞步与男人刚健的舞姿,在这通宵的夜,表现得淋漓尽致。   3、关门节   “关门节”傣语叫“进洼”,意为佛祖入寺。云南傣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9月15日(农历7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3个月。   相传,每年傣历9月,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3个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3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称之为“关门节”。   关门节那天,傣家村寨充满了节日的气氛。一大早,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蒸彩色糯米饭和制作糕点,赕佛或馈赠亲友,备办酒席会餐。   在关门节的三个月期间,民众到佛寺里听高僧讲经是一项主要活动。高僧讲授的内容少不了成佛者的故事,并以此来教化众生立志成佛。从关门节至开门节的三个月期间,傣家人不举行婚礼,不建盖新房,不出远门,要集中精力搞生产,定期到佛寺拜佛、赕佛,虔诚信佛的长者,自觉戒斋,穿白衣服,包白布头巾,有的还到寺内住宿,每隔七天举行一次拜佛活动,届时,信众们带上食物、蜡条供祭佛祖,聆听寺内高僧颂经,讲解教规、戒律、佛经故事。还要举行一次称为“赕坦”(献经书)的重大活动。 三个月的关门节日期届满,即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便举行开门节庆祝活动。信众们像参加关门节庆祝活动一样,带上纸花、蜡条、花树、食物、钱币来到佛寺,举行隆重的赕佛和颂经活动。也像关门节一样吃施舍饭、僧众聚餐,和关门节一样的热闹与欢乐。夜里,在佛寺内燃放火花、放高升、点孔明灯、跳舞、并舞灯环游各村寨,庆祝安居斋戒期结束,表示已从关门期进入开门期。这个夜晚之后,傣家村寨又恢复往日的多情浪漫的生活,僧侣们即可以走出佛门,信众可以出远门,傣家可以盖新房,小伙子们可以串姑娘,恋人可以举行婚礼。   4、七夕节   农历七月七日,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钟情的中国七夕情人节。其实,云南的许多少数民族也有类似的节日。在充满了浪漫的节日里,更有几分古朴在其中。云南少数民族以大山为伴,以森林野兽为友,因封闭而悠然的生活,原始粗犷的性格,造就了各民族种种独特而生动的“情人节”风俗。   佤族:男青年们“串姑娘”   佤族的“情人节”源于其先民原始的生活,是不定期不定时。在各村落,十五六岁的男青年就开始“串姑娘”了。姑娘们选定一户人家,在一起玩耍,男青年们相约着就到那个地方去“串姑娘”。这时,姑娘会为小伙子们梳头,在梳头的过程中,从谈话、眼神、动作中可以断定双方是否有缘,相互传达信息。如果有好感,男方就把随身携带的小物件送给姑娘。如果姑娘接受了,小伙子和姑娘就相约着跑到深山老林中,背靠背坐在山坡上,聆听树上各种飞鸟和林间野兽的叫声,假设叫声主凶,在野外幽会的情人,必须马上赶回家,让家里的老人杀鸡看卦,鸡卦仍是凶相,这对情人就宣告分手;如果鸟和野兽的叫声是吉祥的预兆,这对情人就可以定情了。   定亲这天,由女方的舅舅出来主持定亲仪式,男方送来定情物,女方则要回礼。欢乐的佤族同胞,汇聚在一起,杀鸡做“鸡肉烂饭”(鸡肉粥),看鸡卦,鸡卦是凶卦,定亲的日子要重选,或重定三次;如果鸡卦是吉卦,佤族小伙子就从腰间取下一块白色的土布——家里长辈事先准备好的手工织品,让这对情人咬破手指,染上几滴血,意为佤族的恋情永不褪色。   傣族:绣球抛向有情人   傣族的“情人节”是农历四月十四日,男女青年欢聚在村寨的黑心树和大榕树下,分成两支相对排列的队伍,面对面抛绣球。在抛绣球之前,他们心里已经有了暗示,有目标地抛向对方。若男方抛绣球时,与他有好感的女方就会朝着高空落下的绣球去争抢;女方抛出绣球时,如果几个男青年都同时喜欢抛绣球的女方,男青年们便会蜂拥而上,嬉闹着去争夺,谁能抢到这个绣球,谁就成为抛绣球女方的情人。   “情人节”的第二天,傣族姑娘和小伙子们,就相约着去赶摆(赶集)。在赶摆的时候,他们买下互赠对方的定情信物——男方买朵鲜花插在女方头上,或一条银制的腰带系在女方的腰间;女方则会赠送男方手工编织的挎包或一把挂在腰间的长刀以示回礼。傣族姑娘身穿色彩艳丽的筒裙,与她相爱的情人,漫步在油棕树下……   白族:蝴蝶泉边的情歌   大理苍山云弄峰下,有一个美丽的蝴蝶泉,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五日,蝴蝶相会的日子,就是白族民间的“情人节”(大理三月街期间)。这一天,白族的男女青年,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汇集在蝴蝶泉边,对唱白族情歌,跳着“三节棒”的舞蹈。能歌善舞的男女青年,一旦他(她)的艺术才华受到对方青睐,他(她)就会成为姑娘和小伙选择的初恋情人。如果有一方单相思,另一方是情有独钟,情人的缘分就需要等到明年的这一天再来相会了。   在蝴蝶泉边相遇后产生恋情的情人,就相约着到大理古城赶“三月街”,选购各式各样的白族饰品,到“三方一照壁”的白族民居亲戚朋友家去品尝大理的乳饼、砂锅鱼头汤等;或乘坐轮船,到洱海一游,或者到四野寂静的地方,相互传达纯真的情感。   大理石宝山被称为大理南诏国历史的一幅悠长画卷。热爱生活的白族人民,在美如仙境的石宝山上,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举行盛大的绕山灵——近10万人的情人节聚会。白族姑娘和小伙子相邀着,背着旅行背包,带上食物,徒步来到宝石山,或露营或架起帐篷,在山里开始7天7夜的对唱情歌的活动。从早晨太阳升起,唱到太阳落下、月亮升起,抒发各自心中的爱恋与相思的情意。   彝族:自由恋爱意中人   云南文山州丘北县有一个叫仙人洞的地方,许多年来,彝族支系撒尼人的情人节,就在这里不定期地延续着。   撒尼人至今还保持着最完整的自由恋爱,凡是撒尼人聚居的村寨,都设有供男女青年社交的“花房”(又称闲房和公房),在“闲房”的场院里,有情人手牵着手跳起由大三弦伴奏的彝族舞蹈。在跳舞的时候,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句交谈的话语,一种心情的体现,都在传达着情人求爱的信息。   通过跳舞与交流,双方情投意合,女子便背着事先编好的新篾箩,装满山木柴,跟着头戴篾帽,身挂竹笛的小伙子一起到男方家住一天。第二天再双双回到女方家,男子首先给女方家挑一挑水,干一天活计,就算正式订情了。有的人家,等女儿把情人带回家中,才知道自己的女儿在“花房”中爱上的那个人就是自家的女婿。有的女青年与情人因性格和其他原因不能再继续交往,遂与男子分手,待女子重新找到心上人,女子就与新的情人去约会。如果新的爱情“一帆风顺”,结婚后不论男女双方,就不能再与他人谈恋爱了。

  • 彝族的重要节日是什么

      彝族:最看中摔跤运动 火把节为隆重盛大节日   彝族共有人口657万余(1990年统计),是一个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民族。分别聚居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省、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自称“诺苏”、云南红河彝族自称“罗罗”、圭山、弥勒一带的彝族多自称“撒尼”和“阿细”。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据考证:彝族和古代居民氐羌有着密切的关系,认为:是古羌人南下与西南土著长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共分为6个方言区,四个次方言区,二十一个土语区、二十二个次土语区。   尽管各种方言、土语、次土语之间有较大的差别,但在语法结构、基本词汇和语音等方面都有共同之处,本民族中、青年交流无更大的障碍。   此外,大部分彝族群众自古就有使用双语 (如彝-汉,彝-白,彝-哈尼……)和多种语言的传统语言习惯。这种庞大纷繁的少数民族语言现状,构成了一个极其奇妙和特殊的彝族语言大系。   彝族有本民族的文字,史书古彝文称为“倮文”、“僰文”、“夷文”、“毕摩文”等。   1975年制定了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了819个规范字。   火把节   彝族传统体育   摔跤: 在彝族在所有传统体育运动中摔跤是一项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体育活动。特别是在火把节、春节和彝年期间,摔跤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过去在滇东的弥勒、路南一带,祭“密枝神”(传说中主管牲畜的神)的日子是摔跤的黄金季节。   祭祀这天,由村寨里的毕摩(专伺祭祀活动的主持人)和长老领头,人们跟随用长杆抬着“挂红”用的红布入场,绕场一周,然后烧香祭拜,最后年轻人围着挂红跳起敬神舞蹈。   直到仪式结束后,便开始进行摔跤、舞狮子和斗牛等各项文体育活动。   在摔跤比赛之前,先由裁判作一个简短的仪式,仪式结束,选手才脱下上衣,下穿短裤,蹲在场边,意思是向裁判请求开赛。   裁判则热情的迎上前去,将选手扶起,绕场一周,并且用彝语高喊:“勇士们,来吧!莫错过这个大好时机……”   继后,一个个应战者先后出场。   裁判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眼力,判定选手的体重和年龄,将对方领进场内,随之一场激烈的摔跤比赛景开始了。根据参赛的人数多少,在摔跤场上可以同时进行几对,甚至几十对。   彝族摔跤不分体重级别,没有时间限制。一般先入场的都是年轻的新手,两人比赛结束后,负者主动退场,胜者留下再战。   彝族摔跤的基本方式是从站立摔,转为跪撑摔的循环式。主要动作是抓住对方腰带、抱单腿、过背、夹臂翻、穿腿等。摔跤的过程中,使对方双肩着地为胜。   这种规则与国际自由式摔跤十分相近,只要稍加训练的选手,便可参加国际性的比赛。   一场摔跤比赛一般为三局,胜两局者为胜,双方一同倒地视为平局。如果三局均为平局,则双方不分胜负,视为平局。连续战胜两个以上对手的就能得奖。   彝族摔跤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其中许多选手在国内外各种比赛中,多次获奖。   被称为“云南抱腿”的彝族摔跤名将龙文才,以他的抱腿绝招,战胜了很多名将,曾获得73公斤级自由式摔跤的全国冠军。   射驽:弓驽本是彝族人民生活中古老的、不可少的防身武器和狩猎用的工具。弩形状似弓,是用坚硬的岩桑树或梨树做成。射弩犹如水平托弓射箭,只要扣动扳机,箭便顺弩床中的箭槽飞出,射程较远。   由于彝族人民多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林中经常有野兽出没,所以男子外出,弓驽从不离身。射驽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在传统节日里比赛时,多以决出谁射的又远又准为胜。   火绳:广泛流传于四川凉山彝族民间,多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举行,是彝族民间独有的一个群众性体育项目。   跳火绳以......余下全文>>

  • 公历的七月十一号是什么节日

      2016年7月11日 星期一   11   农历六月初八日   丙申年【猴】   乙未月甲午日

  • 七月放莲花灯是什么节日

    中元节(俗称鬼节) 旧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与正月十五日的上元节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同为古老传统节日。 中元节是道教节日。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地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员解厄水官洞阴大地诞辰。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中元节期间,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节日的庆祝活动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直到七月三十日,长达一个月。 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佛教强调孝道;道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佛教徒庆祝中元节的仪式称为“盂兰盆会”,庆祝中元节不仅是为了拜祭死去的亲人,对佛教徒来说,这也是纪念目莲的日子,借以表扬他的孝道。 目莲救母的故事是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根据《大藏经》的记载,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四娘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莲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向佛主求救,佛主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盂兰盆经。目莲按照指示,于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捱饿的母亲终于得到食物。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 道教徒相信,从农历七月初一起,阴间开启鬼门,放出孤魂野鬼到人间来接受奉祭。人间为了免受鬼神的干扰伤害,便在七月十五日设“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烧冥纸以安抚那些无主孤魂。 庆祝方式 道教与佛教信徒庆祝中元节的意义虽不相同,但在新加坡庆祝仪式大同小异,祭拜时以食物作祭品,焚烧金银纸等等。因此,每逢中元节,在路旁和组屋楼下,到处可看到善男信女焚烧金银纸,建屋发展局还特地为此设定金银纸焚烧炉,为居民提供便利。 目前,新加坡人普遍的庆祝方式是邻里之间组织大规模的中元会,中元会每年选出一位炉主,主持中元会事务,以及向会员收月捐等。中元节一到, 这些月捐便用来购买祭品。拜祭完毕后,所有祭品均分给会员,每人一份。 中元节的宴会热闹精采,宴会上投标“福物”,把庆祝气氛推上高潮,投标所得,用来补贴第二年购买祭品的费用。当晚也选出新的炉主。 中元节虽然是一个宗教节日,但是由于节日本身劝人尽孝,对非信徒来说,也是有意义的。我们可以把这个节日当作是追念祖先及已故亲友的节日。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除了中元和盂兰盆节之外,民间还称七月十五为鬼节,与清明、十月一合为三鬼节。民间的鬼节与佛教的中元节、盂兰盆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又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就这样,僧、道、俗三流合一,构成了农历七月十五丰富的节俗活动。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有感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馀下全文>>

  • 2月2号是什么节日

      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称:龙抬头。名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人们祈望龙抬头出来镇住毒虫。 正月,春节,元宵节过后,农历的二月二日又是一个民间传统的节日,称做“龙抬头”日。这天,习惯上要吃炒豆豆,爆米花和“棋子豆”。小时候,孩子们只为这谗人的豆豆雀跃,绝不顾什么“龙抬头”之类,以至于吃了几十年的豆豆,也没明白过来,为何要吃这个? 其实,正月一过,春气萌发,百物新生,此时的农人们都要准备一年的春耕生产了。而此时,节气以近惊蛰,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各种虫类也开始苏醒了,最典型的当属惊蛰这天,蚂蚁就开始出洞了,小时候,无数次看蚂蚁打架,忘记了吃饭,而在惊蛰之前,你是绝不会看到蚂蚁的。 古时候,人们对自然界的病虫害无法防治,只能企求至高无上的吉祥物,来降伏百虫,使上天风调雨顺,而“龙”恰恰是中国百姓心中最高的吉祥物,是天地主宰的化身,因此,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以各种祭祀,敬拜的方式,来希望龙出现,给百姓带来好运。 因此,二月初二这一天,全国好多地方都有“引龙回”的风俗。明人沈榜《宛署杂记》中说:“都人呼二月二日为龙抬头,,乡民们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就是说,用草木灰洒成弯弯曲曲如龙的形状,并从屋后开始,一直洒到屋内,认为这样可引出真龙,降伏百虫,并带来春雨。所以这一日的风俗是不能扫地,以免弄脏了龙眼睛。北方妇女这一日的一大早,就要用棍子敲打锅沿,意为“震虫”,并用彩纸穿成串,悬在房梁上,称作“穿龙尾”。 而陕西一带,用面做的“棋子豆”,炒好后给孩子吃,谓之“咬虫”,用意是杀死肠道中的寄生虫,吃炒豆子,意谓咬掉蝎子的尾巴,因为蝎子是五毒之首,意在辟邪,驱虫。江苏的一些地方,百姓这一天要炸玉米花,认为此举可炸瞎害虫的眼睛,使它们不在伤害人和农作物。 当年老北京人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没处藏"的说法。人们出于对龙抬头出来兴云化雨并威镇百虫的祈望,二月二这天就尽量用龙来称呼食物和各种活动。如吃饼叫吃"龙皮",吃小饺叫吃"龙耳",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儿童这天剃头叫"剃龙头",妇女这天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