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唐姓

  • 百家姓 北唐姓还是北堂

      两个都有。     北堂姓,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君主卫成公曾孙括,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单一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君主卫成公之曾孙姬括,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姓纂》记载:“出自姬姓,卫成公曾孙括,世为卫卿,别以所居为北宫氏。”西周初期,周文王姬昌的第九子姬封被兄长周武王姬发(按盘古王表推算为公元前1122~前1116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6~前1043年在位)封于古康国之邑(今河南禹州),史称康叔。   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按盘古王表推算为公元前1115~前1079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042~前1019年在位),康叔又在周公姬旦平定了“三监之乱”后的周成王五年(公元前1111)改封于卫地(今河南淇县),取代了原“三监”(管叔姬鲜、蔡叔姬度、邶叔姬处)的地位,建立了卫国,领有黄河、淇水之间大片疆域,史称“卫康叔”,负有对故殷商遗民实施监管、教化的职责。到了春秋时期,卫国君主卫成公姬郑(公元前634~前600年在位)有一个曾孙叫姬括,世袭为卫国的上卿,他所居之地位于国都(漕邑,今河南滑县)的北宫,因此别有名号为“北宫括”。在姬括的后裔子孙中,便有以先祖居地名称为姓氏者,称北宫氏,后大多省文简改分称北氏、宫氏,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括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其北宫氏史称正宗。   而北堂氏,实为北宫氏所改,或因字误所致,或因秦朝晚期秦二世嬴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灭卫国时避难所致,其后代子孙自以为氏,世代相传至今,仍尊奉北宫括(姬括)为得姓始祖。     北唐姓   条   ╳   北唐姓   更多图片(1张)   中文名:北唐姓   外文名:běitáng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   第二个渊源:源于古西羌族,出自秦、   分享   基本介绍     北唐[北唐,读音作běitáng(ㄅㄟˇㄊㄤˊ)]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隐士越,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晋有高人越,隐伏于北唐,因氏。汉时有北唐于真治京氏易。”     至于这位叫越的高人因何要隐居于北唐(今山西平阳),既然已经隐伏起来了,又为何被那么多的史家所知,就很难考证了。反正,其后裔子孙以先祖隐居之地的名称为姓氏,称北唐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唐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   源于古西羌族,出自秦、汉朝时期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北唐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北唐部落,属远古西羌民族的一支,汉、魏、晋、唐时期以“北唐”为其部族名称,后逐渐分化,分别融入吐蕃、匈奴以及汉族,时称北唐族,或北唐氏。     后来,衍居于青海地区的北唐族人大多加入了回回教,其中的一个分支为著名的昂拉部落,却改姓为项氏,其演变过程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三个渊源   源于祁姓,出自商王朝时期北唐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商汤时期,有韦国、南唐、北唐等小诸侯国,皆忠于商王室,而且关系密切。在殷墟甲骨文中,有不少关于殷王去唐国田猎的记载,还有“唐国奉殷王命讨伐邻近的长人国、苦方国”的记载。史学家认为这个“唐国”指的就是“北唐国”(今山西晋阳),当时其国力比较强盛,其境出产骏马,这在史籍《汲冢纪年》(竹书纪年)中有记载:“北唐之君来见,以一骊马,是生騄耳。”“騄耳”,就是行速极快的良马。而位于北唐国南方的南唐国(今山西安泽,一说今山西临汾)则比较弱小。     在商王盘庚子甸(按盘古王表推算为公元前1401~前1374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328~前1300年在位)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而将国号更称为“殷”之后,晋南地区成为殷商王朝的王畿之地,与位于晋中的北唐国关系更为密切......余下全文>>

  • 唐姓在百家姓中排第几

      最新中国姓氏排名   1-10 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周,吴,     11-20 徐,孙,朱,马,胡,郭,林,何,高,梁,     21-30 郑,罗,宋,谢,唐,韩,曹,许,邓,萧,     31-40 冯,曾,程,蔡,彭,潘,袁,于,董,余,     41-50 苏,叶,吕,魏,蒋,田,杜,丁,沈,姜,     51-60 范,江,傅,钟,卢,汪,戴,崔,任,陆,     61-70 廖,姚,方,金,邱,夏,谭,韦,贾,邹,     71-80 石,熊,孟,秦,阎,薛,侯,雷,白,龙,     81-90 段,郝,孔,邵,史,毛,常,万,顾,赖,   91-100 武,康,贺,严,尹,钱,施,牛,洪,龚。

  • 关于百家姓中‘唐’姓的一点介绍

      唐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五。   寻根溯源   1、出自祁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帝尧之子丹朱被舜封为唐侯,后其国被周成王所灭,子孙有以国为氏者,此为陕西唐姓。又周昭王时,为奉唐尧之祭祀,封丹朱裔孙在鲁县(今河南鲁山县)为唐侯,后被楚所灭,子孙以唐为氏,此为豫鲁(今属河南、山东间地)唐姓。   2、出自姬姓。据《姓氏考略》及《世本》所载,周成王封唐国给唐叔虞,叔虞子孙中有以国为氏者,此为山西唐姓。又有春秋时,楚地(今属湖北)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所灭后,子孙以唐为氏,此为湖北唐姓。   3、其他源流。据《后汉书•南蛮传》所载,汉代时南蛮白狼王为唐姓;据《三国志•郭淮传》所载,陇西(今属甘肃)羌族中有唐姓者;据《元史•唐仁祖传》所载,元代西域畏兀人唐仁祖,其子孙以唐为姓。另外,满族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土族拉什唐氏及瑶、苗、蒙古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唐姓者。   得姓始祖   唐尧。唐尧姓伊祁,名放勋,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侯,即位后,又立国号唐,所以称为唐尧。唐尧是传说中的圣明天子,被后人尊为“良师帝范”、“文明始祖”。据说,他做了一百年天子,后来禅位给舜。他死后,帝舜又封他的子孙为唐侯。唐国经历夏商两代,周初被周公灭掉。周成王封弟弟叔虞在唐,改封唐侯后人为杜伯(把唐公及其后人迁于杜城,降爵为伯),称为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者,此为陕西唐姓。   繁衍播迁   唐姓发源地当有四处:陕西、山西、豫鲁(今河南、山东间地)、湖北。上述陕西、山西、豫鲁三地在发展中成为唐姓繁衍的中心地带,也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秦汉时,唐姓分布于江苏、江西、四川、广东、安徽、浙江、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据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属江苏),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今属四川)令,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颖川(今属河南),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今属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太守。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姓人随着南迁队伍,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地。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孙吴政权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今属甘肃)刺史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山西定襄县西北),后发展成为唐姓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隋唐时期,随着河南固始人陈元光开漳入闽,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王景任职宰相。宋元时又有唐姓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明清时,又有唐姓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至此,唐姓足迹遍布中国大地。今日唐姓尤以四川、湖南、贵州、山东、安徽、广西等省区居多,上述六省唐姓约占全国汉族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郡望堂号   唐姓郡望主要有四个:   1、晋昌郡,治所在长乐(今陕西石泉县);   2、北海郡,治所在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   3、鲁国郡,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   4、晋阳郡,治所在今太原市西南。   堂号:   “晋阳”、“晋昌”、“北海”。自立堂号有:“思本”、“忠恕”、“敦睦”、“移风”、“梧桐”、“梧封”等。   宗族特征   1、群英荟萃,名人辈出。   2、从其排列有序的字行,可窥其姓氏特征一斑。如浙江唐姓一支字行......余下全文>>

  • 百家姓有姓吕的吗

      有。在古百家姓中排列靠前: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 为什么百家姓中有姓金的呢???

      金氏来历]   金姓来源复杂,据史书记载,既有黄帝的世系,也有被汉族所同化的外族,还有由刘姓改变而来的情况。但源自黄帝世系的为最早的一支。 黄帝之子少昊,在位八十四年,第一个订立惜金制度,也因此有“金天氏”的称号,在他的子孙中,有一支简化了他的号而为姓,即金氏。此外,还有一支金氏姓源比较重要,兴旺至今,这支金氏来自汉时的匈奴。匈奴休屠王之子日磾,汉武帝时归顺汉朝,倍受汉武帝重用,由于其父曾铸制金人用来祭天,汉武帝便赐他金姓,其后代就都以金为姓了。     [金氏名望]   金氏名人,主要有以下介绍的一些:金履祥,为元代学者,有《尚书表注》、《论语集注考证》、《仁山文集》等著作。金元举,是元代书法家。明代有学者金问、散曲家金銮等。明末清初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是金氏人中最出名的一个,他博览群书,才气横溢胆性情高傲,曾对《水浒》、《西厢》进行批改,他的评论新奇怪异、出人意表,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书画家金农,其书法和画作在当时都具有一定的影响。还有诗人金和也是金姓人中的一名出色人才。 今天,金姓在中国百家姓中位列第六十九位。

  • 中国百家姓有云这个姓吗

      云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名列第41位。     源流一   源于妘姓,出自黄帝的子孙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颛顼后裔有祝融,是云氏的始祖。祝融在帝喾时为火正,就是管理用火的官员,被后世尊为神。祝融之后受封于郓罗地,号为妘子,其后裔子孙遂为妘氏,后省去女旁而为云氏,形成云氏,世代相传至今。   祝融的支庶后裔子孙被封于鄠国(今湖北安陆,一说在湖北郧县),春秋时期为楚国所灭。国民子孙以国名为氏,后简去邑旁成为云氏,世代相传至今,简化为云氏史称云氏正宗。云氏族人大多尊奉祝融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亦出自妘姓,为帝喾时的火官祝融之后,以封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载,帝喾时的火官祝融之后封于郧国(今湖北省安陆县,一就在湖北省郧县),春秋时为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后简去邑旁成为云氏。   源流三   源于缙云氏,出自黄帝时期夏官之后,属于以官职名为氏。据史籍《姓苑》记载:“缙云氏之后。”又据史籍《姓氏考略》上记载,云氏始祖缙云氏,据考证则是比祝融更早的黄帝时之人,也是以官为氏。   缙云,是黄帝时的一种官名,黄帝以云名官,分别管理一年四季之事,其中夏官的官名就叫做缙云氏。当时掌管夏令事宜的缙云氏,究竟是什么人尚需进一步考证,但是他的后代却纷纷以“缙云”两个字为自己家族的姓氏,传到后来,再省缙字简称为云氏,今简化为云氏。   源流四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代北地区的鲜卑民族中有复姓宥连氏、悉云氏、是云氏、牒云氏等。   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执政以后,在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5年),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今河南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将这些复姓皆汉化为单姓云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时期蒙古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   ⑴.蒙古族特济氏,亦称台吉、唐基氏,源出蒙古“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后裔,汉义“太子”,世居扎库塔(今吉林珲春县西部,故扎库塔城在今图们江北岸、海兰江以西)。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满语为Teg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云氏、鄂氏、赵氏、敖氏等。   ⑵.蒙古新巴尔虎云硕布部,亦称永谢布氏、永舍布氏、和尔氏,世居巴尔古(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部)。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ongsebu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云氏、荣氏、永氏等。著名的蒙古族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乌兰夫,原名云泽、亦称云时雨,实际上就是出自该支蒙古族云氏家族。   源流六   源于达斡尔族,出自明朝时期达斡尔族额苏哩部,属于以先祖母爵号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额苏哩氏,亦称鄂苏哩氏、亦称阿苏氏、阿苏里氏,源出金国时期阿速部(安煦烈部),以姓为氏,世居那木都鲁、阿库里、叶赫、齐齐哈尔、额苏里、黑龙江及松花江沿岸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Esuri Hala,汉义“网”。清朝初期即多改汉姓为苏氏。   在额苏哩氏族中,有一著名将领为额苏哩·云岱,为满洲镶黄旗人,在清乾隆年间因征讨镇压西藏、尼泊尔有功,封授云骑尉。在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云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达斡尔族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武佳氏,亦称吴佳氏、乌佳氏,满语为Ugiya Hala,世居乌拉、索伦。清雍正末年多冠汉姓为武氏、吴氏、乌氏等。在......余下全文>>

  • 百家姓有姓“殿”的吗?

      Kxm丿那天 :你好。 有【殿dian】这一姓氏。

  • 百家姓中木字旁的姓有哪些?

      百家姓中木字旁的姓氏:木、末、本、朴、机、朸、权、朱、朵、杜、材、村、杏、杉、极、杞、李、杨、束、枉、林、枝、杯、梅、枚、析、松、枫、构、杭、杰、枕、枣、果、采、荣、标、枯、柯、柘、栋、相、査、柱、柏、柳、柒、染、柔、桂、桓、桢、档、桐、桥、桃、格、根、栗、柴、桌、栾、桑、彬、梧、桮、检、梓、梨、渠、梁、植、森、棉、棠、集、椿、檀、楚、槐、榆、楼、模、榨、横、樊、橡、樵。   参考《现代汉语词典》。

  • 百家姓里有"银"姓吗

      百家姓里有姓”银“的。   《康熙字典》:《正字通》:汉银木、明正德鸡泽知县银镜。   银姓,一是出自完颜姓,完颜银术可之后,以名字为姓,女真族;二是出自金姓,金穆柯之后,以名字为氏,女真族;三是源自官名,以官为姓;四是出自翁姓,避难改姓。汉族银姓今天在宁乡 、四川自贡、遂宁、资阳、富顺、南溪、江安、泸州 一带有分布;另外陕西省渭南有银姓村 和山西省、新疆、甘肃也有一部分。

  • 百家姓年姓的名人有哪些?

      年 芸:(公元1982~今),女;江苏人。著名游泳健将。     年四旺:(公元1946~今),安徽怀远陈集梅庄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人民英雄。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年四旺”是个光芒四射的名字,被誉为“毛主席的好战士”。     年维泗:(公元1933~今),河北秦皇岛人,生于北京。著名国家级足球教练。     年希尧:(公元?~年待考),一作允恭,字希尧,年羹尧之兄;广宁人(今辽宁北镇),汉军镶黄旗。著名清朝初年文臣。     他凭着与雍正皇帝的亲密关系而官运亨通,由笔帖式,累官广东巡抚,工部右侍郎,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授内务府总管,管理淮安板闸关税务。     他与刘源、郎廷极、唐英、继昌等人皆旗籍,而宦于江右以制瓷得名。在政治上却并无什么大的建树。     与其政绩平庸相比较,年希尧在科学和艺术上的贡献却不同凡响。他被朝廷派到江西景德镇去监督烧瓷器,因为宫廷用的瓷器都由那里烧成。他在景德镇陶瓷业的恢复和创新中,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年羹尧:(公元1679~1726年待考),字亮工,号双峰;广宁人(今辽宁北镇),汉军镶黄旗。著名清朝将领。     年羹尧是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中进士,任瀚林院庶吉士,在国史馆修撰功臣传,后任检讨。     清康熙四十四~四十七年(公元1705~1708),年羹尧历任四川、广东乡试正考官,侍读学士。     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任内阁学士。     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任四川总督兼管巡抚事。     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任定西将军。     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任川陕总督。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清世宗雍正皇帝即位后,年羹尧以藩邸旧人获宠,接管抚远大将军允禵军务,寻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规划善后十三条。事定,封一等公。后任抚远大将军,率部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之乱,素为雍正皇帝的心腹。     年羹尧后因功高权重,骄纵揽权,屡干涉朝中及地方事务,军中及川陕用人自专,称为“年选”。奴视同僚,督抚跪道迎送。因此遭到清世宗雍正皇帝的猜忌,之后于清雍正三年(公元1726年)农历4月22日被贬为杭州将军,又降为闲散章京,最后连贬九级为杭州门卫。同年农历9月28日以九十二项大罪被下狱。     年遐龄:(生卒年待考),广宁人(今辽宁北镇),汉军镶黄旗。著名清朝大臣。     康熙年间官至工部侍郎、湖北巡抚,被封为一等公,外加太傅衔。     年 富:(生卒年待考),字大有;安徽怀远人。著名明朝大臣。     本姓严,因人错呼“年”,即以讹传讹,改“严”为“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