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火灾时如何报火警

  • 酒店员工发现火灾如何报火警

      任何人发现火灾时,都应当立即报警,任何单位、个人都应当无偿为报警提供便利,不得阻拦报警,严禁谎报火警。公共场所发生火灾时,该公共场所的现场工作人员有组织、引导在场群众疏散的义务。   ① 迅速用内线电话或消防报警专线电话通知消防监控中心,讲清起火的部位、燃烧的物品、火势的大小、报警人姓名、身份及接警人姓名。   ② 启动自动报警系统。   ③ 打“119”向消防队报警,首先要说明XX街道、XX号码、讲清自己单位的名称、X楼层、什么东西燃烧、派人到主要道路迎候消防车。

  • 医院员工发现火灾如何报火警

      击碎手动报警按钮,向医院消防中控室报警,不建议直接拨打119

  • 发生火灾后如何正确报火警?

      你好!   根据提问中的图片显示,   正确报火警的方式应该是:讲清着火单位、详细地址、着火物品、是否有人员受困,留下报警人姓名及联系方式。

  • 高层发生火灾时正确逃生方法是

      您好,首先要事先了解和熟悉住宅的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做到心中有数,以防万一。火灾发生时当搞不清着火点和烟是从哪里来的时候,千万不要乱走乱跑,一定要尽快从安全通道逃生,不可以乘坐电梯,以免发生意外。起火点在其他房间或者楼层,开门前应该用手触摸一下门的把手,如果门锁的温度已经很高,或者烟雾从门缝中往里钻,则说明外面的火已经很大,千万不要贸然地打开房门,如果门锁温度正常,或者门缝没有烟雾钻进来,说明火离自己还有一段距离,这时候可以打开一道门缝,观察一下外面的情况。开门时应该用一只脚抵住门的下框,防止外面的热浪将门冲开,使火势蔓延。在确信大火并没有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情况下,这时候尽快地逃离火场。一般高层建筑都会设有避难层。如果不能安全逃到地面,那么应往避难层逃生,在避难层等待救援。   如果烟雾太大,看不清逃生路线或者当大火和浓烟已经封闭通道时,不要乱动,可紧闭房门减少烟气、火焰进入,并用水浇湿房门,用湿毛巾堵塞缝隙,躲在窗户下或阳台避烟,建议配备逃生缓降器,这样就可以自行安全的从高楼降落。在没有逃生缓降器的情况,不能盲目从窗口往下跳。应用自救呼吸器或湿毛巾捂住口鼻,阻挡烟气侵袭,耐心等待救援,并想方设法报警呼救。逃出火场后,不要再顾及遗留在室内的物品,再返回去拿。如有疑问,欢迎提问。

  • 发生火灾时,为什么不能乘电梯逃生

      一. 会断电 二空气流通缓慢 会给熏死 别的就不说了

  • 发生火灾时为什么不能随便开启门窗

      房间里着火时,如果房间门窗紧闭,空气不流通,室内供氧相对不足,炎势一般发展缓慢。但门一旦被打开,新鲜空气大量进入,势便会迅速发展,同时由于空气的对作用,火焰、会向外窜出,所以火灾发生时,不能不顾具体情况随便开启门窗。   一、如果室内只有烟雾而未见炎苗,一般是刚开始起火。这时可稍稍开门,进去查看,及早扑灭火源。   二、如果屋已出现火光,说明火势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不能随便开门。首先要准备好灭火器、水桶等简易救火器材,此时已是杯水车薪,于事无补。最好有能够立即射水的水枪,才可以开启门窗,倘有火焰冲出,也可以迎头痛击,注意开启门窗时,人应在侧面,以防火焰窜出伤人。   三、发生火灾。邻近燃烧区的房屋门窗也应及时关闭,防止烟雾和火焰窜入。一般林结构的门窗,大约能耐火15-30分钟,再在上面浇以凉水,短时间内不会被火焰烧穿。一般除非灭需要,不要打开靠近着火处的门窗,即使需要打开,也应及时关闭。

  • 电气设备发生火灾时应该如何扑救?

      扑救电气及其他带电设备火灾时,应与电工合作,首先切断电源,切断电源后的电气设备灭火方法与扑救一般的火灾相同。如需带电灭火时,应注意选择适用的灭火剂,初起火灾可用二氧化碳、四氯化碳、1211、1202以及干粉等,这些灭火剂不导电,但需要注意,灭火器、人体与带电体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表92的数值。扑救电机火灾时最好不用干粉,以免留下粉尘。此外,为了防止大型电机轴的变形,扑救时应使其慢速旋转为好。用直流水枪及喷雾水枪扑救带电的电气设备火灾也很有效,但要正确使用才不会发生危险。

  • 发生火灾时如何正确的逃离火灾现场?

      火灾逃生要点 住酒店逃生门的开启有讲究 符合规范要求的酒店建筑,房间门距离外部出口或楼梯间的最大距离都会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比如高层酒店建筑(高度超过24米),房间门到最近楼梯间的最大距离是30米(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房间)和15米(位于袋形走廊两侧或尽端的房间)。在此疏散途中的门和楼梯间的门都是开向逃生疏散方向的,只要向外用力,就可以方便打开而不至于浪费时间。有一种疏散用的门,设计上更加周到,它加上了一种特殊五金件,用身体的任何部位推、撞就可以轻易打开,避免了慌忙之中找扶手的麻烦。 楼梯着火楼上的人如何脱险 楼梯上着火,人们往往会惊慌失措。尤其是在楼上的人,更是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一旦发生这种火灾要临危不惧,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保持清醒的头脑,想办法就地灭火。如用水浇、用湿棉被覆盖等,如果不能马上扑灭,火势就会越烧越旺,人就有被火围困的危险,这时应该设法脱险。有时楼房内着火,楼梯未着火,但浓烟往往朝楼梯间灌,楼上的人容易产生错觉,认为楼梯已被切断,没有退路了,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楼梯并未着火,完全可以设法夺路而出。如果被烟呛得透不过气来,可用湿毛巾捂住嘴鼻,贴近楼板或干脆跑走。即使楼梯被火焰封住了,在别无出路时,也可用湿棉被等物作掩护及早迅速冲出去。如果楼梯确已被火烧断,似乎身临绝境,也应冷静地想一想,是否还有别的楼梯可走,是否可以从屋顶或阳台上转移,是否可以借用水管、竹竿或绳子等滑下来,可不可以进行逐级跳越而下等等。只要多动脑筋,一般还是可以解救的如果有小孩、老人、病人等被围困在楼上,更应及早抢救,如用被子、毛毯、棉袄等物包扎好。有绳子用绳子,没有绳子用撕裂的被单结起沿绳子滑下,或掷于阳台、屋面上等等,争取尽快脱险。呼救,也是一种主要的解救办法,被火围困的人没有办法出来,周围群众听到呼救,也会设法抢救,或报告消防队来抢救。 居民住宅火灾的逃生 近年来,居民住宅火灾形势严峻,并呈上升势头,导致巨额财产损失和巨大人员伤亡。据统计,江苏省2002年全省发生居民住宅火灾共2431起,伤亡221人,直接财产损失756.4万元,火灾起数、伤亡人数分别占火灾总数的40.2%、53.1%。2003年发生居民住宅火灾共2450起,伤亡220人,直接财产损失778.9万元,火灾起数、伤亡人数分别占全省调查火灾总数的41.7%、50.1%,居各类场所之首。 现代的居民住宅居民通常都是单元式的,主要由客厅、卧室、卫生间、厨房、储藏室、阳台等组成部分。单元式居民住宅的火灾特点为:火灾温度高,空气压力大;局部空间内火势猛烈,可然物多,蔓延快;受困人员复杂,自救能力弱,疏散速度慢,疏散困难;易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因此,单元式居民住宅火灾的逃生显得尤为重要。 一.利用楼梯道走廊逃生。在火灾初期,楼道、走廊没有被大火完全封住时,把被子、毛毯或褥子用水淋湿裹住身体,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身冲出受困区。 二.利用窗户逃生。在火场受困时,大多数人可采用这个办法。利用窗户逃生的前提条件是火势不大,还没有蔓延到整个单元住宅,同时是受困在较熟悉的室内的情况下进行的,具体做法是:将绳索(无绳索可用床单或窗帘撕成布条代替)一端系于窗户横框(或室内其他固定构件)上,另一端系于小孩或老人的两腋和腹部,将其沿窗放至地面或下层的窗口,然后破窗入室从通道疏散,其他人可沿绳索滑下。 三.利用阳台逃生。在火场中由于火势较大,楼道走廊已被浓烟充满无法通过时,可利用阳台逃生。紧闭与阳台相通的门窗,站在阳台上避难,等待消防人员到来。高层单元住宅建筑从第七层开始每层相邻单元的阳台相互连通,在此类楼层中受困,可拆破阳台间的分隔物,从阳台进入另一单元,再进入疏散通道逃生。 四.利用空间逃生。在室内空间较大而火情不严重时可利用这个方法,其具体做法是:将室内(卫生间、厨房都可以,室内有水源最佳)的可燃物清除干净,同时清除与此室相连室内的可燃物,消除明火对门窗的威胁,然后紧闭与燃烧区相通的门窗,并用淋湿被子、毛毯封堵防止烟和有毒气体的进入,等待火势熄灭或消防人员的救援。 五.利用管道逃生。房间外墙壁上有落水或供水管道时,有能力的人,可以利用管道逃生,这种方法一般不适用于妇女、老人和小孩。 总之,在火场逃生中一定要保持沉着冷静,正确估计火势发展和蔓延势态,不得盲目采取行动,先要考虑安全及可行性后,方可采取行动。尽量减少所携带物品的体积和重量。逃生、报警、呼救要同时并进,防止只顾逃生而不顾报警与呼救。 发生火灾尽量用建筑内设施逃生 高层建筑是城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住在高层中的您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逃生知识,以应对各种可能突发的火灾事故呢? 一旦发生火灾,最重要的是保持镇静,更不要盲目行动。火灾现场,能见度非常低,在这种情况下,消防部门给您支几招儿: 一、应尽量利用建筑物内设施逃生。 1.利用消防电梯进行疏散逃生,但着火时普通电梯千万不能乘坐; 2.利用室内防烟楼梯、普通楼梯、封闭楼梯进行逃生; 3.利用建筑物的阳台、通廊、避难层、室内设置的缓降器、救生袋、安全绳等进行逃生; 4.利用观光楼梯避难逃生; 5.利用墙边落水管进行逃生。 二、应积极开展逃生的自救和互救。 1.利用各楼层的消防器材,如干粉、泡沫灭火器或水枪扑灭初期火灾是最积极的逃生方法。 2.互相帮助,共同逃生。对老、弱、病、孕妇、儿童及不熟悉环境的人要引导疏散,帮助逃生。 3.自救逃生。发生火灾时,要积极行动,不能坐以待毙,要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利于逃生的东西,如把床单、窗帘、地毯等接成绳,进行滑绳自救,或用洗手间的水淋湿墙壁和门,阻止火势蔓延等。 阳台逃生的中转站 我国建造的居民住宅楼大多建有阳台,有的还建有前后阳台。阳台的作用,夏天供人们纳凉消暑,冬天可沐浴阳光;清早起来可呼吸新鲜空气,闲暇时还可凭栏远眺;样式新颖,别致的阳台,还可起到点缀和美化建筑物外观的作用。爱好养花的人在阳台上种几盆花,还可为建筑物凭添几分“姿色”。 其实,阳台的作用还不止这些,它与消防也有密切的关系。 从防火方面来讲,当位于下面一层房间起火,火焰从窗口窜出往上蔓延的火势;当房门、楼梯或过道被浓烟烈火封锁、人被围困在房间里无法逃生时,人们只要攀缘阳台边的落水管就有望脱离险境。如果距邻居的阳台较近,可借助木板或竹竿等逃往邻居的阳台。能找到结实的绳索时,将绳系牢在阳台上,还可顺绳而下;即使自己无力逃生,躲避到阳台上的人,也可赢得一些时间来等待消防人员的救援。1974年2月1日,巴西圣保罗乔欠马大楼了生大火时,有41人就是因躲在阳台或挑檐上,被消防人员用云梯车解救下来幸免于难的。 从灭火方面来看,阳台不仅是消防人员向楼房燃烧区发起进攻的“战壕”,也是用来抢救人命、疏散物资的重要渠道。消防人员利用阳台做掩护,既便于进攻又便于撤退,而且还便于攀高消防车伸展到阳台上进行灭火和救生。 当然,从当前人们利用阳台的情况来看,对消防也有一些弊端,这主要是,居住在楼房里的人们,有的还受着“破家值万贯”的旧观念影响,将家里已经破烂不堪的东西,仍习惯于放在阳台上,从而使阳台成了家庭的“废理物资仓库”,这样,万一遇到外来的飞火(如点燃的烟花爆竹,楼上扔下来的香烟头、火柴杆或其他辐射热源等),阳台上放置的可燃物就有可能被引燃,进而引发火灾,并威胁室内和左邻右舍的安全。其危害是可想而知的。有的家庭为了防盗,还别出心裁地用钢筋将阳全部罩住。这样做从防盗的角度看是有利的,但从消防角度看是不利。因为遇火灾时被用钢筋栏罩住的住宅里的人便无法逃生;消防人员的灭火救生行动,也会受到影响。 楼梯着火楼上的人如何脱险 楼梯上着火,人们往往会惊慌失措。尤其是在楼上的人,更是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一旦发生这种火灾,要临危不惧,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保持清醒的头脑,想办法就地灭火。如用水浇、用湿棉被覆盖等,如果不能马上扑灭,火势就会越烧越旺,人就有被火围困的危险,这时应该设法脱险。有时楼房内着火,楼梯未着火,但浓烟往往朝楼梯间灌,楼上的人容易产生错觉,认为楼梯已被切断,没有退路了,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楼梯并未着火,完全可以设法夺路而出。如果被烟呛得透不过气来,可用湿毛巾捂住嘴鼻,贴近楼板或干脆跑走。即使楼梯被火焰封住了,在别无出路时,也可用湿棉被等物作掩护及早迅速冲出去。如果楼梯确已被火烧断,似乎身临绝境,也应冷静地想一想,是否还有别的楼梯可走,是否可以从屋顶或阳台上转移,是否可以借用水管、竹竿或绳子等滑下来,可不可以进行逐级跳越而下等等。只要多动脑筋,一般还是可以解救的。 如果有小孩、老人、病人等被围困在楼上,更应及早抢救,如用被子、毛毯、棉袄等物包扎好。有绳子用绳子,没有绳子用撕裂的被单结起,沿绳子滑下,或掷于阳台、屋面上等等,争取尽快脱险。 呼救,也是一种主要的解救办法,被火围困的人没有办法出来,周围群众听到呼救,也会设法抢救,或报告消防队来抢救。

  • 火灾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遇到火情马上与119消防队联系,要说明起火的日期和时间、所在位置。   在公共场合遇到火灾时不能坐电梯,及时向安全出口逃生。   在车上遇到火灾无法逃出去时,用破窗锤击打车窗玻璃向砸碎的玻璃逃离。

  • 地震和火灾发生时,应该怎么处理或躲藏?

      当人们在遇到突如其来的地震时,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应急措施。在来不及逃出房屋的情况下,住平房的人可就近躲避在坚固的写字台下、炕沿下、床板下等。住搂房的人应尽速从大房间躲避到厕所、厨房等小房间处;当来不及逃离大房间时,应躲在内墙墙角下、家具与门框附近等处,并保护头部和呼吸安全;不要躲在搂房的外墙角,以防外墙震裂倒塌而跌出墙外。不可躲在阳台上、窗户旁与拥在楼梯口,更不可盲目跳楼以防摔伤。当主震约在20秒钟过去后,要立即撤出房间,以防接着而来的余震造成伤害。住高层楼房的人不可乘电梯逃离,以防地震造成停电和火灾,可沿搂梯撤出。逃出室外或已在室外的人应保护头部,以防止被瓦砾等物砸伤,并迅速往广场、操场、公园等空旷安全处疏散,要躲开狭窄街道、高楼、影壁、女儿墙、烟囱、桥梁、高压线、变压器、河堤、水坝等危险地段。若地震时在立交桥上,司机和乘客应迅速步行下桥躲避。若地震时正在车间、影剧院、商场、学校等公共场所,若时间允许可依次迅速撤离;在来不及时,可就近躲在车床下、桌子下、舞台下、椅子下、柜台两侧等处。大地震后还有多次余震,此时不能回到尚未倒塌的建筑物内;例塌的建筑物如发生火灾应迅速扑灭,以救出被困在其中幸存的人。被埋在废墟中的人,应尽可能加固自己周围的支撑物,并用连续有规律的敲击声和呼喊声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