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通畅是什么意思

  • 仕途顺畅是什么意思?

      仕途顺畅指当官的路很顺畅。   仕途就是知识分子通过学习和应试等方式,转变成国家管理者的过程;也可叫做官的途径、做官的道路、做官的生涯、做官的过程。‍   1. 古时“仕”通“士”,士就是卿士,仅次于诸侯的社会阶层,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机会做“士”,也就是做官。   2. 古时“仕”也通“事”,事业的意思,古人认为做官是一种大事业,“仕途”,做大事业的途径,也成为做官的代名词。   参考链接:仕途(词语简介)_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hkp1O

  • 仕途失意是什么意思

      仕途是指广场的意思 失意是指不如意 仕途失意是指在官场上不如意,混得不好。

  • 仕途无量是什么意思

      仕途通常是指从政或者做官的道路,无量一般是指不可限量,也就是很有前途的意思   仕途无量就是说,你很适合做官啊,以后一定能步步高升的。   多用于吹捧,没什么实际价值,属于溜须拍马的客套词汇。

  • 仕途路上一升宏图是什么生肖

      仕途路上一升宏图是什么生肖——答案:鸡、狗。鸡犬升天jī quǎn shēng tiān【解释】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出处】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结构】主谓式。【用法】含贬义。常和“一人得势”连用。一般作宾语。【正音】升;不能读作“shàn”或“kāi”。【辨形】升;不能写作“开”。【近义词】淮南鸡犬【例句】他当了县长以后;他全家都神气活现起来;大有一人得道;~之势。

  • 第一次没有进去为什么会流血的仕途

      你好,针对你的这个问题   《流血的仕途》   这本书作者试着去还原一个历史人物。   情节和心理描写让人感觉在看波谲云诡的政治角力类电视。 过瘾。好看。   可以看看

  • 像 流血的仕途 那种历史小说还有哪些?

      《官居一品》 《 新宋》 《回到明朝当王爷》 《民国投机者》 《辛亥科技帝国》 《窃明》 《明》 《大汉帝国风云录》 《北唐》 《上品寒士》 《宰执天下》 《二鬼子汉奸李富贵》《1911新中华》 《美利坚之鹰》《明末边关一小兵》 《江山美色》《庆余年》《刑徒》家园》 《混在三国当军阀》《天下》 《指南录》

  • 王昌龄为什么仕途坎坷

      作为盛唐时期跟李白齐名的伟大诗人,王昌龄的仕途可以说最不得志,我们来看王昌龄担任过的官职。 三十六岁中进士,通过殿试被任命校书郎。在校书郎任上连续干了两任六年;四十三岁开始担任地方官,在泗水县担任县尉;谪贬岭南后回朝廷被任命江宁丞,县级副职;最后是谪贬龙标县担任县尉。 王昌龄担任过的最高官职是县丞,县级副职,在仕途上的三十二年中有二十多年都是徘徊在校书郎、县尉这两个从九品、九品位置上。 是不是王昌龄的政治才能过于平庸呢?是不是王昌龄从来就没有大红大紫过呢?绝对不是!王昌龄曾经以他轰动朝野的诗名和杰出的政治才能得到玄宗皇帝的格外赏识,王昌龄也曾经在初入仕途的时候大红大紫过。下面的诗歌是王昌龄曾经大红大紫的证明。 《驾出长安》: 圣德超千古,皇风扇九围。天回万象出,驾动六龙飞。淑气来黄道,祥云复紫微。太平多扈从,文物有光辉。 《驾幸河东》: 晋水千庐合,汾桥万国从。开唐天业盛,入沛圣恩浓。下辇回三象,题碑任六龙。睿明悬日月,千岁此时逢。 《夏日花萼楼酺宴应制》: 土德三元正,尧心万国同。汾阴备冬礼,长乐应和风。赐庆垂天泽,流欢旧诸宫。楼台生海上,箫鼓出天中。雾晓筵初接,宵长曲未终。雨随青幕合,月照舞罗空。玉陛分朝列,文章发圣聪。愚臣忝书赋,歌咏颂丝桐。 这几首诗都是应制诗,是奉皇帝诏命当场作出的诗。从这些诗可以看出,王昌龄经常随同在玄宗皇帝身边为玄宗皇帝歌功颂德。王昌龄也不负所望,用绝好的诗作歌颂了玄宗皇帝这位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也真的值得歌颂。 令人想不到的是,才华横溢的王昌龄经过一阵大红大紫后渐渐冷落下来,在校书郎这个最初的起点位置上一干就是六年,职务没有得到升迁,得到的是泗水县县尉这么一个跟校书郎级别一样的地方官职务。王昌龄几乎是被赶出了朝廷。 是什么原因让王昌龄在仕途上总看不到升职的希望呢?本人通过对王昌龄一部分诗歌和极其有限的王昌龄文稿的分析,得到了一些答案。 首先是王昌龄本人的性格。王昌龄在青年时代的许多诗都流露出淡薄功名、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看下面的诗。 《行路难》: 双丝作绠系银瓶,百尺寒泉辘轳上。悬丝一绝不可望,似妾倾心在君掌。人生意气好弃捐,只重狂花不重贤。宴罢调筝奏离鹤,回娇转盼泣君前。君不见,眼前事,岂保须臾心勿异。西山日下雨足稀,侧有浮云无所寄。但愿莫忘前者言,挫骨黄尘亦无愧。行路难,劝君酒,莫辞烦。美酒千钟犹可尽,心中片愧何可论。一闻汉主思故剑,使妾长嗟万古魂。 这首诗跟李白的《行路难》情趣相通,但是“美酒千钟犹可尽,心中片愧何可论。”两句却深含做人的道理。 《长歌行》: 旷野饶悲风,飕飕黄蒿草。系马倚白杨,谁知我怀抱。所是同袍者,相逢尽衰老。北登汉家陵,南望长安道。下有枯树根,上有鼯鼠窠。高皇子孙尽,千载无人过。宝玉频发掘,精灵其奈何。人生须达命,有酒且长歌。 《题灞池二首》: 腰镰欲何之,东园刈秋韭。世事不复论,悲歌和樵叟。 开门望长川,薄暮见渔者。借问白头翁,垂纶几年也? 《闺情》: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送别》: 春江愁送君,蕙草生氤氲。醉后不能语,乡山雨纷纷。 《失题》: 时与醉林壑,因之堕农桑。槐烟渐含夜,楼月深苍茫。 《秋兴》(二首): 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木。著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苔草延古意,视听转幽独。 或间余所营,刈黍就寒谷。 桑叶下墟落,鹍鸡鸣渚田。物情每衰极,吾道方渊然。 王昌龄进入仕途以后,虽然也写过不少歌功颂德的应制诗,但是更多的却是写了不少暴露皇家穷奢极侈腐败生活的诗。 《殿前曲二首》: 贵人妆梳殿前催,香风吹入殿后来。仗引笙歌大宛马,白莲花发照池台。 胡部笙歌西殿头,梨园弟子和凉州。新声一段高楼月,圣主千秋乐未休。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西宫春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西宫秋怨》: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长信秋词五首》(选二首):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青楼曲》: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王昌龄的这些诗在长安教坊到处流传,但是可以想象,这些诗如果传入宫廷让皇帝爷知道,皇帝爷一定不会高兴的。皇帝爷对你不高兴了,你的仕途也就走到头了。 当然,王昌龄仕途不顺也许还有另外的原因,那就是得罪了当朝某些权贵。 王昌龄有可能得罪哪些当朝权贵呢?在某一份关于王昌龄的网络资料上我曾经看到这样的记载: “张九龄以推荐周子谅而被问罪,谪贬为荆州长史。张九龄左迁离京后,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敢直言者……王昌龄因对张九龄罢相表示同情,得罪了李林甫等当朝权贵,被贬岭南。” 王昌龄对张九龄颇怀敬仰,听说张九龄被罢了相位谪贬荆州长史,内心忿忿不平。面对满朝大臣都各自自保,不敢直言,王昌龄这位芝麻小官看不下去了,于是站出来为张九龄说几句话,这一下好,摸了老虎屁股了,王昌龄遭贬岭南不可避免了。 关于王昌龄跟李林甫的关系,没有太多的资料印证,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唯一资料,是王昌龄的一篇《上李侍郎书》。 “上李侍郎书 昌龄拜手奉书吏部侍郎李公座右:夫道有一,昌龄有心,明公有鉴,三者定矣。而又元气潜行,群动相鼓,乘时则利,遇难则否,斯亦分於数矣。今或者序觚旁礴,以为已任,发心不中,中无不通。虽大愚之人,犹知不可,况贤智之士乎?兹数者,如昌龄之心,非不知也;明公之鉴,非不明也。惟明公能以至虚纳,惟昌龄敢以无妄进,故未便绝意,愿就执事陈之。若明公以为隅曲,置之度外,则昌龄未识定分,为向时之客。乘时不利,动则遇否,至虚不纳,无妄不进,将使天下之士,永绝望於明公矣,岂独小人哉?初闻明公克举大体,不尚小节,竭智附贤,贯道选数,亦已确镇外物,翕然有归。於是穷居独闲未用之士,将遁幽贞千里,未审明公何以待之?夫夷吾穷困,乐毅羁旅,孔明躬耕,子房养志。此四贤未遇之时,则乃不遇,意固不能俛首步,与众人争得失於吏曹之门。就使四贤生於明时,无所服用,则下士之不若也,亦当与众人四方而来,竦明公之门,未审明公何以处之?伏惟明公居堂上之阴,知日月之次;睹堂下之士,知四方之贤。若者终不自若也,伏惟明公熟察焉!天生贤才,必有圣代用之。用之於天子,先自铨衡,则明公主司天下,开塞天下之所由也,可不慎之? 嗟乎!持衡取士,专在文墨,固未尽矣。况文章体势,其多面焉,苟不相容,则太迂阔。一时不合,便即弃之,伏恐伤钩赜之明,结志士之怨。吁!可畏也,又有恢恢无明,精诚洞物,大不施小,屈於章句。盖屈寸而伸尺,小枉而大直,君子行焉。党斯人也,木讷自守,默然而退,明公不以为贤。是小人敢正颜色,鼓喉舌,欲伸大直於明公,能容之否?所为直者如何?明公若以为群区一举,自有常式,富贵为怀,曾莫下视。则明公何以异近代、合古人?匪惟高贤雅量,在小子亦知之矣。明公昔未居此任,岂不曰伊人也,弃正任巧,我为宗臣,必将革之?操持升降,正在今日。伏愿密运心镜,俾无逃形,振拔非常,以资天轴,乃明公论。则振拔者亦膺摩赤霄,必将逆进其类,以光王国。自迩及远,其谁曰不当任乎?一为元龟,自可数千百年不衰其政矣!敬之无任,使小人之口,波荡振骇,君子訚訚,以俟贤俊。昌龄久於贫贱,是以多知危苦之事。天下固有长吟悲歌,无所投足,天工或阙,何借补之?苟有人焉,有国焉,昌龄请攘袂先驱,为国士用。棼丝之务,最急之治,实所甘心。昌龄岂不解置身青山,俯饮白水,饱於道义,然後谒王公大人以希大遇哉?每思力养不给;则不觉独坐流涕,啜菽负米,惟明公念之。直科不得不谋其始,夫惟明公深念之。投报徇义,非一言而能尽也。昌龄常在暇日,著《鉴略》五篇,以究知人之道,将俟後命,以黩清尘。” 在王昌龄担任校书郎期间,李林甫任吏部侍郎,是管官的官。 仔细阅读这篇《上李侍郎书》,我们可以发现,王昌龄这份上书主要是给李林甫提建议,要求李大人要注意利用人才,不要让有才能的人因对朝廷失望而远远躲避起来。 再仔细琢磨这篇《上李侍郎书》,我们还可以发现,王昌龄对这位李侍郎颇有看法。吏部侍郎是正三品大员,而王昌龄只是一个小小的九品校书郎,官阶相差很大。但是王昌龄居然敢于跟李大人上书提建议,可见王昌龄已经看不下去了。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两点,第一是王昌龄对李林甫的结党营私行为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第二是王昌龄敢于直言敢于摸老虎屁股的勇气令人咂舌。 关于李林甫这位开元名相,史书上多有记载。旧唐书《李林甫传》: “林甫久典枢衡,天下威权,并归于己,台司机务,希烈不敢参议,但唯诺而已。每有奏请,必先赂遗左右,伺察上旨,以固恩宠。上在位多载,倦于万机,恒以大臣接对拘检,难徇私欲,自得林甫,一以委成。故杜绝逆耳之言,恣行宴乐,袵席无别,不以为耻,由林甫之赞成也。” “林甫恃其早达,舆马被服,颇极鲜华。自无学术,仅能秉笔,有才名于时者尤忌之……” “林甫性沉密,城府深阻,未尝以爱憎见于容色。自处台衡,动循格令,衣寇士子,非常调无仕进之门。所以秉钧二十年,朝野侧目,惮其威权。及国忠诬构,天下以为冤。” 《新唐书》: “林甫无学术,发言陋鄙,闻者窃笑。” 网络资料: “有一个谏官不听李林甫的话,上奏本给唐玄宗提建议。第二天,就接到命令,被降职到外地去做县令。大家知道这是李林甫的意思,以后谁也不敢向玄宗提意见了。李林甫知道自己在朝廷中的名声不好。凡是大臣中能力比他强的,他就千方百计地把他们排挤掉。他要排挤一个人,表面上不动声色,笑脸相待,却在背地里暗箭伤人。” “尽管李林甫装扮得怎么巧妙,他的阴谋诡计到底被人们识破。人们就说李林甫这个人是“嘴上像蜜甜,肚里藏着剑”(成语“口蜜腹剑”就是这样来的)。李林甫当了十九年宰相,一个个有才能的正直的大臣全都遭到排斥,一批批钻营拍马的小人都受到重用提拔。” 以王昌龄的性格,在李林甫这样的领导下面做事,要想在仕途上得志就难了。但是我们的王昌龄同志似乎不在乎这些,不管你领导怎么样捉弄我,不管是谪贬也好流放也好或者一辈子让我在这个正九品从九品的位置上也好,我王昌龄还是王昌龄,该说的话还得说该做的事还得做,不管到哪里照样作我的诗喝我的酒交我的朋友。王昌龄的胸襟到底有多宽广,一般人也难以想象。

  • 古代表示仕途的东西有些什么

      首先是官帽,历朝历代都在官帽上多少有所不同。   隋唐之前官服大体一致,区别在正式的官帽和玉带的不同上;   隋唐之后官服在颜色上发生了改变,不同等级不同颜色;   明代开始出现了补片,就是官员胸前那个禽兽的方片,官服颜色不再那么重要;   清代开始是顶戴花翎+补片来区分官场的级别。

  • 苏轼的仕途是怎样的艰难?

      苏轼在文学上春风得意,但仕途多舛。他出仕时,正赶上王安石变法。他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独立人格,不完全赞同王安石的观点,站在保守派司马光一边。他因此不被变法派的赏识,被贬到外地做官。数年后,变法派失败,司马光派执政。   按说苏轼可以鹞子翻身了。可他的独立见解和独立人格依然故我,又不赞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于是他又不得司马光派的赏识,不曾飞黄腾达。   又过了数年,司马光派失势,苏轼却被认定为司马光派,又被贬官。

  • 范仲淹的仕途经历

      范仲淹的故事   由于范仲淹军纪严明,还注意减轻边境上百姓的负担,北宋的防守力量加强了。西夏和北宋打了几年仗,没得到什么好处,到了公元1043年,西夏国主元昊愿意称臣求和,宋朝答应每年送给西夏一批银绢、茶叶,北宋的边境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   范仲淹不但是个军事家,而且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是苏州吴县人,从小死了父亲,因为家里贫穷,母亲不得不带着他另嫁到一个姓朱的人家。范仲淹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成长,他住在一个庙宇里读书,穷得连三餐饭都吃不上,天天只得熬点薄粥充饥,但是他仍旧刻苦自学。有时候,读书到深更半夜,实在倦得张不开眼,就用冷水泼在脸上,等倦意消失了,继续攻读。这样苦读了五六年,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原来在朝廷当谏官,因为看到宰相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就向仁宗大胆揭发。这件事触犯了吕夷简,吕夷简反咬一口,说范仲淹交结朋党,挑拨君臣关系。宋仁宗听信吕夷简的话,把范仲淹贬谪到南方,直到西夏战争发生以后,才把他调到陕西去。   范仲淹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大功,宋仁宗觉得他的确是个人才。这时候,宋王朝因为内政腐败,加上在跟辽朝和西夏战争中军费和赔款支出浩大,财政发生恐慌。宋仁宗就把范仲   淹从陕西调回京城,派他担任副宰相。   范仲淹一回到京城,宋仁宗马上召见,要他提出治国的方案。范仲淹知道朝廷弊病太多,要一下子都改掉不可能,准备一步一步来。但是,禁不住宋仁宗一再催促,就提出了十条改革措施,它的主要内容是:   一、对官史一定要定期考核,按他们的政绩好坏提拔或者降职;   二、严格限制大臣子弟靠父亲的关系得官;   三、改革科举制度;   四、慎重选择任用地方长官。   还有几条是提倡农桑,减轻劳役,加强军备,严格法令等等。   宋仁宗正在改革的兴头上,看了范仲淹的方案,立刻批准在全国推行这十条改革措施。历史上把这次改革称为“庆历新政”(“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范仲淹为了推行新政,先跟韩琦、富弼(音bì)等大臣审查分派到各路(路是宋朝行政区划的名称)担任监司(监察官)的人选。有一次,范仲淹在官署里审查一份监司的名单,发现有贪赃枉法行为的人员,就提起笔来把名字勾去,准备撤换。在他旁边的富弼看了心里不忍,就对范仲淹说:“范公呀,你这笔一勾,可害得一家子哭鼻子呢。”   范仲淹严肃地说:“要不让一家子哭,那就害了一路(路是北宋政区名称)的百姓都要哭了。”   富弼听了这话,心里顿时亮堂了,佩服范仲淹的见识高明。   范仲淹的新政刚一推行,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一些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贪官污吏,纷纷闹了起来,散布谣言,攻击新政。有些原来就对范仲淹不满的大臣,天天在宋仁宗面前说坏话,说范仲淹一些人交结朋党,滥用职权。   宋仁宗看到反对的人多,就动摇起来。范仲淹被逼得在京城呆不下去,就自动要求回到陕西防守边境,宋仁宗就把他打发走了。   范仲淹一走,宋仁宗就下命令把新政全部废止。   范仲淹为了改革政治,受了很大打击,但是他并不因为个人的遭遇感到懊恼。隔了一年,他的一位在岳州(治所在今湖南岳阳)做官的老朋友滕宗谅,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范仲淹挥笔写下了《岳阳楼记》。在那篇著名的文章里,范仲淹提到,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他的思想感情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意思是“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这两句名言一直被后来的人传诵,而岳阳楼也由于范仲淹的文章而更加出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