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历

  • 中国农历怎么来的

      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国家,仍使用农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因为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称为夏历。 夏历有个辅助部分——节气。节气如果也算历法的话,就是完全的太阳历。节气和地球在绕太阳运动的轨道的位置有关,和月球无关。节气是从立春开始的,一个太阳年是两个立春之间的时间,约365.2422天。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 夏历的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十二个月;闰年十二个月普通月份加一个闰月,总共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计算决定。平年全年354~355天,闰年全年383~384天。由于每平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采用设置闰年(即十二个普通月份加上一个闰月)的方法使这几年的平均日数尽农历 量的接近365.2422日。由于1回归年为12.368个朔望月,368/1000=46/125,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应设置四十六个闰年。但因为这样设闰太过复杂,经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一般的,在19年里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 人们因为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常把夏历称为“农历”,但二十四节气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应该属于太阳历部分。因此把夏历称为阴历是不恰当的。 夏历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历法中,唯一既照顾到太阳历,又照顾到阴历的历法。因此,有人说西方的历法比中国科学,这显然是错误的。比如,公历中,一个“月”的概念首先就已经违背了“月”这个初始的概念。夏历既符合了月(朔望月),又符合了年(回归年),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的历法之一。

  • 中国农历节日排序

      www.35wl.com/tools/jieri.htm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本篇介绍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既是民间节日,当然除非特别说明,一律都是采用农历纪年。 春节 路神生日 元宵节 春龙节 (龙抬头) 寒食节 清明节 立夏节 端午节 天贶节、翻经节、姑姑节 火把节 七夕 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 地藏节 中秋节 重阳节 祭祖节 冬节 阔时节 腊八节 小年 除夕 回族节日

  • 中国农历比公历更科学吗?

      可以这么说。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为根据的历法;阴历,是根据月亮圆缺变化周期(即朔望月)来制定。而我国的农历(也称夏历)属于阴阳历,同时考虑太阳和月亮的运动,把回归年与朔望月并列为制历的基本周期。它以月相变化一周为一月,以朔日为一月的开始,每月长度大月30日,小月20日,使历月中的日期都有月相上的意义,这点与阴历相同。但又不局限一历年为12个月,而采用闰月的办法来使历年的平均长度近似回归年,从而保持历年中的春夏秋冬与实际季节相一致,这点又近似阳历。     农历的特点是:年和月的长度都以天象变化为根据,既重视了月相盈亏变化(任何一日都含有月相意义),又照顾到寒暑节气的变迁;利用农历日期可推算潮汐;二十四节气为我国独创,对指导农业生产作用很大。

  • 中国农历9月份有什么节日

      只有农历九月九的重阳节   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紶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 中国农历纪年的现行历法

    历法是天文学的分支学科 去这好好学学吧baike.baidu.com/view/3965.htm

  • 各位,数学好的,我问下,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

    你说的是对的。 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生肖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把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配合起来,猪和亥是合在一起的,即亥猪。

  • 农历三月二十九生的中国明星

      这个地方到底该方法

  • 英语翻译: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

      zhidao.baidu.com/...ie=gbk

  • 中国的农历是怎么算的?

      规则   农历,一年一般为12个月,一个月天数依照月亮围绕地球运行周期而定,为29或30天,闰年为13月,中国农历年平年为353或354天,闰年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约为365.2422天(即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农历可按如下方式推断:当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成一直线的那天,为每个月的开始,称为(朔日)初一。一年中日最长的一天为夏至,日最短为冬至,根据这两点将一年24等分,得到24节气。通常,离立春最近的那个朔日(春节)所在的月,为正月。春节在公历1月20日至2月20日之间。     [编辑]   置闰   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即回归年,每隔一定时间,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     农历没有第十三月的称谓,闰月按照历法规则,排放在任一个月的过后重复同一个月,重复的这个月为闰月,如四月过后的闰月称为闰四月。     农历基本上以19年为一周期对应于公历同一时间。如公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这个日子,都是闰四月初五。   闰月加到哪个月,以农历历法规则推断,主要依照与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相符合来确定。自冬至开始,逢单数为节气,逢双数为中气,如轮到一个月只有节气没有中气,即为上一个月的闰月。   农历的闰月天数与正常月份天数一样,为29或30天。

  • 中国农历24节气是什么时候?怎样来的

      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1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与阳历日期对照列表如下:     节气 月份 日期 节气 月份 日期 节气 月份 日期   小寒 1月 5日或6日 立夏 5月 6日或7日 白露 9月 8日或9日   大寒 20日或21日 小满 21日或22日 秋分 23日或24日   立春 2月 4日或5日 芒种 6月 6日或7日 寒露 10月 8日或9日   雨水 19日或20日 夏至 21日或22日 霜降 23日或24日   惊蛰 3月 6日或7日 小暑 7月 7日或8日 立冬 11月 7日或8日   春分 21日或22日 大暑 23日或24日 小雪 22日或23日   清明 4月 5日或6日 立秋 8月 8日或9日 大雪 12月 7日或8日   谷雨 20日或21日 处暑 23日或24日 冬至 23日或......余下全文>>